【摘要】本文按照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教、學、做、用一體化”的原則,結合筆者企業調研和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對如何進行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的《成本會計 》課程教學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著力點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整合運用等方面的創新上做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成本會計,教學創新
《成本會計》課程是企業會計崗位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成本核算與分析、成本預測及控制、降低費用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成本會計崗位的支撐課程,本課程在會計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成本會計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涉及復雜的核算程序、諸多方法和大量的計算,特別是同一事項往往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如果教學方式運用不當,學生很容易誤入各種方法的機械學習中,顧此失彼,不能把握事項的業務本質,學習不得要領。
最終,他們即便花費很大力氣掌握了某種方法,也僅局限于完成作業層面,而不能融會貫通,更不要說實際應用。因此,就本課程而言,以就業為目標,以提高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以就業為導向,圍繞崗位需求設置課程體系
合理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是教學活動的得以有效開展,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實現的必要前提。為摸索教學活動如何能真正從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出發,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途徑,筆者曾深入企業一線進行了廣泛調研,實地了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對成本會計崗位工作的需求。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結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著“教、學、做、用”一體化的原則,打破原有的成本會計教學內容體系,重新設置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
新的課程體系以中、小型制造業成本核算的典型工作流程和主要工作任務為依據,按照從單項工作任務到成本核算全過程,從成本信息加工、整理再到信息提供與利用的順序整合相應的知識、技能。尤其是在課程中特別增加了“實戰模擬”的教學內容,該部分內容的教學資料由企業的專業人士以真實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內容及相關資料為依據整理提供。
二、根據課情、學情確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著力點
首先,成本會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實務操作性,具體的工作內容、方法要受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制約。因此作為崗位的支撐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既要讓學生掌握成本核算與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即基于典型工作過程的工作方法,更要讓學生養成職業意識、形成職業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及方法,具備應變能力和創新意識,以適應未來崗位工作的需求和發展變化。
其次,從學生情況來說,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大專統招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之前已學過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實務等課程,對與本課程相關的會計處理知識并不陌生,只不過需要更加細化而已。但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實踐經驗,對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生產經營特點等知之甚少。因而要學好這樣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確實有很大的難度。除此之外,學生們的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基于上述情況,本課程首先應利用多種渠道、資源讓學生了解企業,增加他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感性認識,以便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能力;其次應將教學的著力點從傳授知識轉移到能力提高上,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整合運用多種方法、手段,發揮教學引領作用
(一)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處理問題的思路。
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關鍵是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思路而不是機械地學習某些方法。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千差萬別,如果只是生搬硬套而不會變通就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此時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建構主義教學觀,利用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日常處理類似事務的辦法,讓學生自己得出費用分配時應遵循的原則是受益原則:誰受益誰承擔、何時受益何時負擔,負擔費用的多少應與受益程度成正比??傊?,只要解決了共性問題,弄清了事物本身的規律所在,個性問題很容易借助數學運算由學生自己去解決。
(二)實施項目教學法,在“做”中提升實踐能力。
基于會計處理方法在其他課程中已學,且成本計算所涉及方法雖然實踐性強但理論并不復雜,本課程很適宜采用項目教學法。但要用好此方法,教學中必須注意:第一,要積極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融入“工作情境”,以“崗位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其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研究,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成本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及技能,摸索乃至形成工作方法,最終通過“做”來提升實踐能力。第二,“工作情景”的設置必須合理,既要有一定的仿真性,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能力的逐步提高。各“工作情景”要精心設計,相互聯系、層層深入,其所針對的問題應由淺入深,涉及的任務應由單一到綜合。第三,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師扮演引導者,示范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當遇到難題時,教師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必要時以生活中人們處理問題的常識加以提示,讓學生理清思路,自己解決問題。并且當問題得以解決,任務完成以后,教師還應不失時機提醒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模式化形成工作方法。
(三)以典型工作方法為平臺,拓展實戰能力。
鑒于課程所涉及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大多是基于典型工作過程、工作任務的工作方法,與之相比,在實際工作中,制造業的成本核算工作通常更為復雜、靈活。因此,當學生學會了典型工作狀態下如何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生產特點、組織形式、管理要求,進行綜合的成本核算并編制成本報表進行相關分析后,為了適應未來的崗位工作環境,還應在課程中增加“實戰模擬”教學環節。實施上述教學活動后,一方面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在實際工作中,典型工作方法必須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加以變通,進行成本核算時,應分清主次區別對待:主要從細,次要從簡;簡而有理,細而有用。另一方面,強調無論何種方法都是為完成具體工作所借助的手段,手段必須為目的服務,必須服從企業具體的成本計算與管理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趙冰楓,《會計師》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