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家校協同,預防青少年抑郁

      發布時間:2025-07-10 13:44:21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邢澤鵬

      摘要: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和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期,面臨著學業、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壓力,易引發抑郁傾向。遺傳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是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如父母曾患有抑郁癥、家庭氛圍不和諧、學業不順、人際交往受挫等,并從家庭、學校等方面提出了預防青少年抑郁傾向的教育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
      抑郁傾向;
      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8-0057-02

      一、抑郁癥與抑郁傾向

      抑郁癥是當今社會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特征[1]。抑郁癥患者常伴有行為遲鈍和思維遲滯等癥狀,更有甚者會出現自傷、自殺等內向性攻擊行為。相比其他心理疾病來說,抑郁癥具有發病緩慢、不易被發現的特征,抑郁傾向是其前兆。抑郁傾向(depressive symptom)是指出現了持續性情緒低落的癥狀但并未達到抑郁癥診斷標準[2]的狀態。目前,研究者多采用貝克抑郁量表、抑郁體驗問卷和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等對被試的心理狀態進行測評,并輔以臨床定式訪談。將量表得分達到抑郁鑒定的評分標準,且尚未嚴重到需要精神科醫生鑒定并進行藥物治療的個體,界定為抑郁傾向個體[3]。

      近年來,抑郁傾向群體正從成年人向青少年發展。青少年群體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時期,受到學業和考試壓力的影響,更容易產生抑郁傾向,甚至發展為抑郁癥患者?!吨袊鴩裥睦斫】蛋l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且75%的成年抑郁癥患者首次抑郁發生于青少年時期[4]。由于抑郁傾向癥狀并不明顯,在青少年群體中較容易被誤判為學業倦怠、考試焦慮等其他心理問題,因此,了解抑郁傾向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明確抑郁傾向的成因,進而“對癥下藥”,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

      二、青少年抑郁傾向的影響因素

      (一)遺傳因素

      量化行為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抑郁傾向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研究發現,父母曾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產生抑郁情緒的可能性比其他青少年大得多,這種現象在母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中尤為明顯。以雙生子為對象的研究也表明,遺傳因素對抑郁的解釋率高達73%,且這種影響更多發生在青少年早期[3]。

      (二)家庭因素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提出,個體的發展處于一系列相互影響的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其中處于環境層次最內層,也是對個體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微觀系統,是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通常指家庭系統。家庭是由夫妻、親子、兄弟姐妹三種子系統組成的組織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對個體發展產生影響。一方面,父母沖突對青少年抑郁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存在沖突的父母會使青少年處于敵意的環境氛圍中,長期處于不安全的家庭環境增加了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容易產生抑郁傾向 [5]。另一方面,父母的不當教養方式也被認為會引起青少年的抑郁傾向。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和個性化飛速發展的時期,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通常將外界規則或嚴苛要求強加給青少年,加重了青少年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自我認知,引發消極情緒,消極情緒不斷累積會發展為抑郁傾向[6]。此外,是否獨生子女、母子關系和父子關系等其他家庭因素也被證實對青少年抑郁傾向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三)學校和社會因素

      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來說,學校是除了家庭以外青少年接觸更多的外界環境。學校中的學習壓力、同伴關系、社會支持等都對抑郁傾向有著重要影響。首先,青少年學生的學業壓力日益增強,這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發抑郁情緒。其次,青少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形成小團體形式的社交網絡,若個體沒有融入小團體,則易產生被孤立感,引發抑郁情緒。最后,研究發現, 社會孤立和對社會支持的低感知度與抑郁程度高度相關[7]。社會支持是指包括親屬、同伴、校園組織在內的社會環境與個體的正向聯系程度,相較于低社會支持度,社會支持度高的青少年不易遭受抑郁傾向的困擾。

      三、教育建議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成長環境,家庭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會使青少年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的。另外,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會使青少年更愿意向家長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當他們遇到問題或出現負性情緒時更愿意向家長尋求幫助。

      因此,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采用民主的教養方式。在養育過程中,家長應給予孩子盡可能的支持和陪伴。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表現出負性情緒時,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溝通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給孩子表達的機會,不要動輒責怪和打罵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了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并及時給予幫助,進而有效預防青少年抑郁的產生。

      同時,良好的夫妻關系也是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夫妻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易使青少年形成內向、孤僻、自卑、軟弱的性格,進而產生抑郁情緒。相反,夫妻互相尊重、和睦相處能使孩子學會尊重與愛,形成自信、陽光的性格。父母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營造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

      (二)學校層面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應擔負起保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預防青少年抑郁的責任。首先,學校應在學期初統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試,例如使用青少年抑郁負性事件核查表,提前發現具有較高抑郁風險的學生,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或轉介至校外醫療機構,或進行心理輔導。其次,教師要重點關注生活中發生重大負性事件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陪伴,減少負面事件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提升心理韌性。

      此外,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例如,建立心理咨詢室,設立心理咨詢箱,為有需要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展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參與。開設家長學校,向家長普及抑郁癥相關知識,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協同,預防青少年抑郁傾向。

      參考文獻

      [1]陳心韻. 抑郁傾向、抑郁癥患者與正常人生態化微表情識別差異及評估指標初探[J]. 蘇州:蘇州大學,2016.

      [2]Rossi M,Cintron C M,Steingard R J,et al. Amygdala and hippocam-pus volumes in pediatric major depression[J].? Biol Psychiatry,2005,57(1):21-26.

      [3]侯金芹,陳祉妍,李新影,等. 青少年抑郁情緒的行為遺傳學研究[J]. 心理學報,2012,44(10):1329-1338.

      [4]傅小蘭,張侃,陳雪峰.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5]肖雪,劉麗莎,徐良苑,等. 父母沖突、親子關系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獨生與非獨生的調節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4):468-476.

      [6]易春麗,錢銘怡.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6,10(6):130-132.

      [7] Jacobson N C,Lord K A,Newman M G. Perceived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 in bereaved spouses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7,211:83-91.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

      猜你喜歡青少年“You’re Just Bored”漢語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3年2期)2023-06-22青少年生活瘋狂英語·新讀寫(2021年7期)2021-10-13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瘋狂英語·新讀寫(2021年7期)2021-10-13青少年發明家瘋狂英語·新讀寫(2021年7期)2021-10-13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中國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中國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