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第1篇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1)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勞資間階級矛盾尖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10篇,供大家參考。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1)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勞資間階級矛盾尖銳,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2)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3)法英德工人運動——階級基礎
(4)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觀條件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課本85頁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被推翻,第三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巴黎人民起義
2、巴黎公社的性質:無產階級專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敗及其原因
(1)主觀原因:缺乏先進政黨領導;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沒有乘勝追擊,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2)客觀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敵眾。
(3)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仍然是符合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建國初期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產生此方針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主要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來又有改動,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③它在世界上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有
①中蘇等17個國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參加萬隆會議
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年4月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亞非國際會議,代表著國際舞臺上一種新興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會上,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第17課 解放戰爭
一、抗戰勝利后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
2、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1945年8-10月)
(1)國共重慶談判的原因:
國民黨方面:一是國際國內的輿論壓力;二是蔣介石尚未完成內戰的全部準備工作。
共產黨方面:為爭取和平,揭露美蔣陰謀。
(2)重慶談判結果:簽訂《雙十協定》(主要內容: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3)重慶談判的意義: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擴大了影響。國民黨如果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動地位。
3、政協會議的召開(1946年)和通過的決議:改組國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領、整編全國軍隊、制定憲法
二、內戰爆發和解放軍的戰略防御
1、全面內戰爆發標志: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1946年夏2、解放軍的戰略防御階段:解放軍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展開運動戰,先后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三、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和決戰
1、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原因:
經過一年作戰,敵我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具備了發起進攻的條件。
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3、戰略決戰
(1)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戰役
(2)意義: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北平和談
2、渡江戰役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意義:
國際意義:
思想意義: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帝國的建立,即“六王畢,四海一”
1、秦的統一:過程(略);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戰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
2、軍事上的鞏固:
史實:筑長城、開“直道”,北擊匈奴;開靈渠,平定嶺南;開“五尺道”,開辟西南。
意義:加強了北方的邊防;首次把嶺南、西南歸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圖內。
3、評價(意義):
秦朝的軍事、政治措施,不僅加強了對周邊地區的政治控制,擴大了統治區域,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鞏固其帝國統治?
1、地方制度:實行“廢分封,行郡縣”,即“海內為郡縣”
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推行:秦統一之后。
內容:郡、縣、鄉、里;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
性質:是中國古代自秦王朝以來長期實行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特點(與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鞏固:西漢繼續實行郡縣制,并逐步消除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評價:實現了這樣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轄;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創立:至高無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職責。丞相:統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軍事。九卿:略。
特點:互相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朝議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諸卿討論國家軍政要務的方式。
評價:集思廣益,減少決策的失誤,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壞。
(4)漢承秦制:有所損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隸校尉。意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于鞏固政權,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評價:
1、秦漢建立的“大一統”政體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四、知識拓展:
1、秦朝雖有太尉一職,但是實際上并沒有設立官員,而是由秦始皇自己親自擔任。三公真正的確立是在西漢
2、秦漢時期:郡守和縣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職,而不是向皇帝述職。
3、君主專制的兩大基本矛盾:軍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兩大矛盾的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中央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地方的權力不斷被削弱。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本質特征: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統治。
5、君主專制的弊端:獨斷性和隨意性,不可避免決策中的重大失誤,且容易導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執政過程中至關重要。
6、三公九卿的評價:三公九卿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絕對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三公的出現是對世卿世祿制的徹底否定。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革命前的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1)客觀條件
①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沙皇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矛盾尖銳復雜。
②沙皇專制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
③一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④國際環境有利于革命。
(2)主觀條件
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性較強
②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主義的正確領導
③廣大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二、革命進程
1、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推翻沙皇專制(羅曼諾夫王朝)
(2)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
列寧提出:下一階段革命應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即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3、“七月事件”
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工人和士兵,表明無產階級企圖和平過渡和奪取政權是不可能的。
4、十月起義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2)先后發布《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3)成立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正式建立)。
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
三、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1)世界意義(2)對俄國的意義(3)思想意義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
一、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政黨制度
1、確立和發展的歷程:
(1)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與中共并肩戰斗(基礎)
(2)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標志著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全國人大召開后,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針和愛國統一戰線(發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針和政黨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協的性質:統一戰線
3、政協的職能: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1954年 一屆人大召開前還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
4、我國實行政治協商制度的原因:
(1)歷史原因: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與中共并肩合作戰斗
(2)現實原因:有利于團結、統一;有利擴大民主;有利于科學、民主執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義;有利于廉政建設
5、特點:
(1)前提:多黨合作是以堅持中共領導為前提
(2)目標: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
(3)關系:各民主黨派和共產黨共同參加國家政權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輪流執政的問題
(4)地位:各民主黨派得到憲法的承認和保護,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思想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
(1)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1949年9月 北平
(2) 大會主要內容:籌備新中國的成立
選舉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通過了:《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確定了:
國都 國旗 國歌 紀年法
(3) 大會的意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準備
(4) 人民政協的性質和職能:
性質:統一戰線組織
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至1954年9月)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權組織形式
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貫的政治追求和主張,是長期探索的結果。
(2)建國后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展開。
2、確立:一屆全國人大召開 (1954年9月)
(1) 一屆人大的主要內容
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選舉了: 新一屆國家領導機構
(2) 一屆人大的意義
3、比較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原則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義。
1954年憲法規定:國家性質是社會主義,原則是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
(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還沒有開展社會主義改造,因此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展開,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取代了私有制,剝削階級經過改造,階級差別也逐漸消失。因此,《共同綱領》中的新民主主義已不能適應新形勢,在1954年憲法中改為社會主義。)
4、思考: 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與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點?
西方:政黨競爭,分權與制衡原則。
我國: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主集中原則。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關系
1、定義:課本
2、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各民族風俗和習慣存在差異;
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教育程度上也有較大差別。
3、我國的民族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
4、意義:
5、五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一、“”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 發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
(2)具體原因:
l 對黨和國家及國際形勢做出的錯誤判斷
l 被林彪和江青集團所利用
l 國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嚴重的個人崇拜現象
l 人們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觀念
2、民主法制的嚴重破壞
(1) 紅衛兵運動對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壞
l 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公民基本權利及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
l 劉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奪權對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踐踏及危害
l “一月風暴”上海奪權和全面奪權——黨政領導機關陷于癱瘓,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
l 造反派之間的激烈爭斗、武斗——加劇了社會混亂,生產、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證,
社會發展遭到嚴重挫折
l 全國人大無法正常召開——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政治權力
l “砸爛公檢法”——嚴重破壞法制
二、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
1、民主法制恢復發展的歷史條件
(1)的深刻歷史教訓(社會條件)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和平反冤假錯案(政治條件)
2、全面立法與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各項法律的制訂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開“兩會”:各級人大和政協會議
2、“十六字方針”: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3、《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選舉制度,加強基層民主制度的建設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點:(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2)實行宗法制;(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并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大小宗相對。
評價:
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即,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家國合一)。
影響: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高度集中。
三、補充與拓展:
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宗法制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種宗廟之法。其實質是按照血緣關系在其宗族內分配政治權利,以保持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和財產的分配。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內涵(基本特征):獨尊、至上、世襲。根本特征:至高無上。本質:君主專制?;蕶嗑哂须S意性和獨斷性,因此皇帝個人的品行和執政能力決定了王朝的穩定和興衰。
2、相權與君權的矛盾
丞相的職責:(略)
根源:制度本身。
歷代皇帝調整相權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權,加強統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彌補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漢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無能;為了抑制丞相的權利。
結果:中朝成為了決策機構,外朝變為執行機構;丞相權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現:是君主專制本質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現于隋,完善于唐。
評價: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證了皇權的獨尊(特點);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是唐代社會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設副相、樞密使、三司分別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政權,確保君權的獨斷地位。
評價:相權進一步削弱,皇權加強;也給宋朝帶來了冗官、冗費問題,是宋朝中期社會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監察制度:
1、歷代王朝的監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御使。
漢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臺;(4)宋朝:提點刑獄司。(5)元朝:御史臺。
2、評價:
積極:在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的貪污-腐敗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實際效能是有限的,無法從根本上監督和扼制官員的腐敗行為。監察官員并不能代表社會履行職責,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識拓展:刺史制度的特點:以輕制重(以小制大)。
三、選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祿制):
開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戰國。
選官依據:血緣和出身。
世襲。
2、察舉制:
開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漢;衰落于東漢。
選官依據: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方式: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的制度。
途徑:征召、舉薦等。
特點:封閉性,民意無從體現。
3、九品中正制:
開始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選官依據:血緣和門第。
特點:世襲,等級森嚴。
4、科舉制:
開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據:文學才能。
評價:
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局面;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試的內容和范圍不出儒學經義,尤其是到了明清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漢:郡、縣;西漢中期后是州、郡、縣。
唐代:道、州、縣。
宋代:路、州、縣。
元代:
實行行省制(10個),形成:省、路、府、州、縣。
兩個單列行政區劃:“腹里”即中書省;宣政院(藏、青、川)。
評價: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縣。
清代:省、道、府、縣。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趨勢:
五、拓展與補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職責: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上書省(執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什么是“一國兩制”?
2、“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統一)
(2)1981年9月,葉劍英提出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一國兩制”構想的意義
(1)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二、港澳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1、香港的回歸
(1)中英談判和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2)香港的回歸
2、澳門的回歸
(1)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2)澳門的回歸
3、港澳回歸的意義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海峽兩岸隔絕敵對狀態的結束
(1)中共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下, 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
(2)臺灣當局允許居民到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
2、“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1)?;鶗秃f會成立,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
(2)汪辜會談,為兩岸交流建立了正?;穆撓登?/p>
3、“胡連會”(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4、關注臺灣問題
(1)現狀: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積極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另一方面: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成為阻礙祖國統一的兩大因素。
(2)我國政府的措施和立場
措施:大陸方面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一直為兩岸的直接“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場:針對“臺獨”,我們決不承諾“不使用武力”。國家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