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果業服務中心 法亞寧 齊榮
扶風縣地處關中平原渭河盆地中西部,地勢北高南低,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土質肥沃。全縣轄7鎮、1個街道,1個科技工業園,1個新興產業園,113個行政村,9個社區,面積720平方公里,人口45萬。全年糧食種植面積70萬畝,產量穩定在27萬噸左右,蘋果、獼猴桃、甜柿子等果樹面積達到15萬畝,蘋果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年生產銷售各類苗木2億株,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果樹苗木繁育基地,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省果業大縣、生豬生產大縣。近年來,在農業生產發展和技術推廣服務中,縣農業農村局組建了農技、農機、果業、畜牧、執法、農經、質量安全、水產等8個技術服務隊,作為農技推廣的“智囊團”,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產安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全縣有全額撥款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9個,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機管理服務中心、果業服務中心、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農村合作經濟工作站、畜牧獸醫技術服務站、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水產工作站、鎮街獸醫站等?,F有在職在編人員136人,共有專業技術人員69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32人,初級職稱12人。承擔著全縣種植業、養殖業、農村經濟管理等多項公益事業的服務與發展。并且在農技推廣、科技培訓、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質量興農、科技興農要求,針對農村務農種糧“副業化”“兼業化”的嚴重現象,結合實施農業項目,推廣農機“五代”模式,即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銷,這種模式既可以讓農民安心打工,也很好地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推廣果業高接換頭、蘋果“三優四強一創”(優品種、優結構、優模式、強地力、強裝備、強品質、強品牌、創新機制)生產技術、獼猴桃“四改五提升”(改土壤、改品種、改樹形、改模式、提升基礎、提升技術、提升品質、提升品牌、提升效益)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小麥寬幅溝播和種肥同播技術、農作物農藥減量增效、農機土地深松整地等技術,舉辦農機手技能大賽、農機化作業現場演示等活動,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自2014年起,扶風縣農廣校承擔著全縣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通過課堂理論+基地實訓的培訓模式,認真扎實地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先后培訓和認定高素質農民1615人,其中高級74人,中級182人,初級1359人,增強了農民科技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相關部門考核認定的職業農民,活躍在糧、果、畜等多個產業領域,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的快速發展,同時,可以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技園區等簽訂技術服務協議,開展有償服務,為全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扶風縣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的實施,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和培育,全縣共培育果業、畜牧、食用菌、糧食、農機、苗木等省級示范合作社25家,果汁生產企業3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促進了扶風縣農業生產者農業經營理念、運行機制、經營模式等方面重大變革,推進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拓寬農技推廣服務領域,積極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的建設。一是重點支持“民香果業”“扶優一號”“華泰臻品”等企業品牌建設,合理進行品牌定位,線下開設實體店,線上擁有官網,從品牌的定位,經營實力及特色方面等多維度進行發展。通過權威媒體進行正面報道,實施品牌營銷,市場開拓、宣傳促銷、營銷模式和交易方式,做強企業(合作社)品牌,完善品牌管理體系,建立品牌監管平臺,規范品牌營銷經營行為,強化品牌防偽與保護。二是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推進區域公共品牌“鼎盛扶風”與核心企業品牌的宣傳推介工作,創新品牌宣傳途徑。利用大型推介、節會等活動,抖音快手推薦及直播等多種形式進行品牌宣傳,創建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提升帶動發展的良性互動發展模式。
2000年以前,鎮街農技站實行縣、鎮“雙重管理”,后來鎮街的農機站等七站八所合并并撤銷,鎮街事業人員實行人員重新組合。雖歷經幾次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但在實際運作中并沒有執行到位。以寶雞市扶風縣為例,全縣除畜牧設有鎮街獸醫站外,其余的基層農技站隨著多次機構改革的合并,鎮街農技推廣服務站的資產和人員已全部歸鎮街政府管理,也無編制和崗位。雖然近幾年通過農技體系改革項目的建設,給鎮街農技推廣站配備了一定的硬件設施,但仍面臨著缺少經費、缺少專業人員、缺少服務手段等諸多困難。
全縣的鎮街獸醫站,平均年齡在56歲左右,每個鎮街獸醫站只有1~2人,且無事業編制??h級農技人員“青黃不接”,隊伍“結構斷層”,人員老化。因為受職稱崗位比例限制,符合條件的低層農技人員多年不能得到晉升,工作積極性不高。近五年來,縣委組織部以人才引進的方式,招錄了一定數量的研究生、大學生,但因縣級農業部門辦公環境、工資待遇等各種問題,部分新招聘的大學生不安于現狀,無法長期安心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存在辭職、調離現象,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近年來,雖然農技推廣人員工資、醫療等已得到保障,但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待遇不高,扶風縣農業系統職工辦公用房基本上都是20世紀70、80年代所建的磚混樓房,辦公條件差,且辦公地點都在縣城老區,這也是阻礙工作和青年人才踏實干事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老齡化和青年人才的流失,導致農技推廣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以扶風縣為例,從2001年到2011年事業單位未注入新鮮血液,原有人員知識陳舊,推廣方式慣用傳統的咨詢服務、知識講座等方式方法,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對新技術多樣化、信息化的新需求,技術服務往往與市場等多種需求脫節。
3.1.1 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嚴格落實中央和省有關部署要求,進一步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不斷探索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完善鎮街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繼續加強對縣級農技推廣部門的管理和指導,緊緊圍繞縣域“三農”工作重點,強化農技推廣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創新推廣模式,加強工作實績考核,夯實責任,推動農技推廣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確保有效履職。圍繞構建以“農技推廣、質量監管、疾病防控、品牌建設、農資監管、農村信息、安全生產”為核心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在軟硬件設施建設、規范管理、創新服務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3.1.2 構建多元化推廣模式
大力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園區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示范帶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借助毗鄰楊凌農科城的優勢,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融入現代農業推廣模式,引進適宜縣域農業發展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試驗研究成果,加快品種、技術的更新換代和推廣。
二是農業技術推廣單位通力協作,把高、新科技成果和技術集成組裝,通過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產業集群等形式,在農業農村部門的行政推動下,把科學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和千家萬戶。
三是充分發揮園區、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龍頭企業全產業鏈建設,推動新成果、新產品應用,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產業鏈創新融合發展,形成產加銷全產業鏈方式,推進全產業鏈建設。
3.1.3 完善工作機制
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統籌構建“高校+技術部門+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服務模式,建立健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在中高級職業農民中,擇優選聘農民技術員,簽訂服務合同,充分利用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產業種植大村、專業村和產業園區開展有償技術服務,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宜縣域農業發展的技術服務模式、農業技術以及科學高效的運行管理機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化、信息化服務手段,全面提高實用技術普及率和入戶率。
3.2.1 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
發揮政府在農業技術推廣投入中的主導作用,財政預算內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能夠足額保證。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經費,對地區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給予補助。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推動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3.2.2 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條件
通過項目實施,加快鎮街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建設用地及其他相關配套政策,為推廣機構建設業務用房,配置檢驗檢測儀器、技術推廣、農民培訓等設備。推動地方財政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硬件設施的更新完善。
3.3.1 建立農技人員培訓長效機制
現代農業發展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年制定培訓計劃,統籌安排農技人員輪訓,實現農技人員培訓科學化、制度化。堅持以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政策法規、智慧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著力培養理論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復合型農技推廣人才。同時,鼓勵和支持在職農技人員到農業院校、試驗站所等進行專業研修深造,推進農技人員知識更新,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3.3.2 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
市縣兩級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師資庫,并儲備一批培訓經驗豐富的專家和復合型人才等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師資力量。以農廣校等高素質農民培訓專門機構為主體,以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補充,并遴選一批培訓條件好的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作為培訓基地和教學實訓基地,形成資源廣泛參與、統籌有序、相互銜接、共建共享、合作高效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3.3.3 培訓基層農技人員
基層農技人員作為農技推廣的主力軍,更應注重和加強現有基層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采取集中培訓、田間實訓等方式,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組織聘請農業院校、高級職業農民等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科研站所專家,根據生產周期和關鍵農時季節,對基層農技人員、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開展技術培訓。同時,每年要有針對性地安排技術業務骨干外出考察、交流學習,不斷開闊眼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現代農業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
3.4.1 加大人才引進,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
為了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需求,縣級組織部門等要不斷制訂和完善人才引進辦法,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推行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機制,培養熱愛“三農”,愿意扎根基層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到農技推廣部門工作。同時,要對引進的人才分層次在工資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獎勵,以便引進的農業人才能夠安心工作、服務基層,切實解決基層農技人員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等問題。
3.4.2 延伸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
農技推廣服務機構應根據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需求和特點,不斷延伸農技推廣工作的服務范圍,完善公共服務職能。應以市場供求為導向,加強信息服務,對農作物的產、供、銷等信息進行科學研判和預測,進而給予信息服務指導。同時不斷創新服務方式,通過微信群、公眾號、抖音等,開展靈活的、形式多樣的技術服務,架起農民與專家、農民與政府之間信息互動溝通的橋梁,提升農技推廣服務的公信力。
3.4.3 依托農業項目,開展全程服務
以果業高質高效示范園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業大縣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大項目為依托,加強與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試驗站等的對接,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建設為主,開展重大技術推廣,建設“四新”(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新模式)生產與觀摩展示一體的推廣基地。圍繞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業投入品、動物疫病防疫、“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銷”等服務。
猜你喜歡農技技術推廣農民關于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思考與探究商品與質量(2021年43期)2022-01-18有一種堅守叫農技推廣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智能制造技術推廣服務與實踐智能制造(2021年4期)2021-11-04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今日農業(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貸”富農民今日農業(2020年17期)2020-12-15“秋冬種及冬季農業開發農技行動”啟動實施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新形勢下如何搞好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運用湖北農機化(2020年4期)2020-07-24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河南水利年鑒(2020年0期)2020-06-09培育鄉鎮農技人員立足當下更要看重長遠中國老區建設(2016年11期)2016-02-28看儀隴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中國老區建設(2016年9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