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 陳燕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然而,受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尤其是丘陵山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給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來一定影響。仔細分析發現,這些撂荒地多是丘陵山區坡地或細碎地塊,設施條件較差。為了積極應對這一問題,部分丘陵山區省份探索農田宜機化改造新路徑,打破現有耕地與農機作業的藩籬,有效提高了種糧收益率、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力,有效釋放了丘陵山區糧食生產潛能。
所謂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是以改善農田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為目標,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前提,以工程、生物等技術措施為手段,通過對分散零碎、坡度各異、形狀不一的耕地進行小并大、短變長、陡變緩、彎變直和土壤培肥熟化等整理整治活動,實現地塊互聯互通、地塊布局優化、合理設置溝渠、消除機械化作業死角、擴展大中型農機具運用空間的目的。
實施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的重大意義在于,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機化水平提升;
節約種糧成本,增加糧食生產效益,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夯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物質基礎,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一)有利于鞏固丘陵山區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丘陵山區涉及全國1400 余個縣(市、區),主要分布在華南、西南、西北地區,其耕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均約占全國1/3。監測數據顯示,丘陵山區水稻播種面積約占全國40%,小麥播種面積約占全國16%,玉米、大豆播種面積均約占全國28%,馬鈴薯播種面積約占全國79%,是鞏固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能放棄的重要陣地。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我國13 個糧食主產省6°以上坡耕地,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平均占比為32%,四川平均占比高達72%;
占比超過30%的有15 個省份;
丘陵山區耕地占比全國約37%,糧食產量占比全國約29%,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
(二)有利于提升丘陵山區糧食生產能力。丘陵山區的耕地多沿山勢錯落分布,分散零碎、坡度各異、高度差不等、形狀大小不一,機械化特別是大中型、高性能機具無法下田進地作業,耕種管收各環節主要以小微型機具和人力畜力為主,糧食生產勞動強度大。2021 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2.03%,其中,丘陵山區還不到50%。隨著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減量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如果大中型機具不能及時跟進,丘陵山區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將難以為繼,存在耕地大面積拋荒、糧食產量大幅度滑坡的危險。由此可見,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基礎條件,特別是農機化基礎薄弱短板迫在眉睫。
(三)有利于改善丘陵山區農業基礎條件。丘陵山區農業基礎條件較差主要表現在,耕作不便、地力較差、水土流失較大等方面,改善丘陵山區農業基礎條件根本出路在于對耕地進行宜機化改造?!笆濉币詠矶嗟靥剿鲗嵺`表明,實施宜機化改造后,小田變成大田,陡坡地變成較大的沿等高線分布的緩坡梯田,減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耕地質量;
按標準配置田間道路,100%的地塊可以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要求,改造區域農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可提高到80%以上。
(四)有利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各地實踐證明,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能夠充分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宜機化改造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節約農業生產成本20%以上;
有效減少了耕地撂荒,整合提升土地利用率,可增加5%左右耕地面積;
能夠增加復種指數,增強耕地地力,土壤熟化后糧食增產10%左右。隨著改造區域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廣泛運用,有效促進了農機、農藝高度融合及相關先進農業技術在當地集成應用,加快了農業從傳統模式向現代生產的轉變。
(五)有利于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按髧∞r”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情。當前,全國小農戶數量約占各類農業經營戶總數的98%,經營耕地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近七成。由于丘陵山區農業基礎條件差,難以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組織形式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有效導入,嚴重制約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通過宜機化改造可以破解這一難題,有效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不僅為農戶家庭經營提供更好的作業條件,而且也催生了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作業需求,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集中起來,推動農業生產向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一)任務艱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耕地坡度分布數據顯示,我國坡度6°以上耕地面積約5.54 億畝,其中,坡度為6°—15°為3.05 億畝,占比55%;
坡度15°—25°為1.66億畝,占比30%;
坡度25°以上為0.82 億畝,占比15%。按照年均完成改造面積2000 萬畝估算,完成坡度6°—25°耕地(4.71 億畝)的宜機化改造需要23 年以上;
若以糧食增產潛力較大的西北、華南、西南丘陵山區為重點,僅完成對坡度6°—15°耕地(2.35 億畝)的宜機化改造也需要11 年以上,改造任務異常艱巨。
(二)支持推廣力度不足。從已開展改造試點的山西、重慶等少數省份情況看,畝均改造成本約3000 元。各地資金渠道主要有三種: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投入、相關涉農資金整合投入、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總體上資金規模較小,基本處于零星、小范圍試點階段,雖然形成了一定示范帶動效應,大范圍推廣應用資金缺口較大。另外,中央財政資金主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善糧食生產基礎條件,優先在全國坡度6°以下的耕地開展建設,尚不能兼顧丘陵山區坡度6°以上耕地,同時也制約著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的推進。
(三)技術體系有待加強。一方面,在近年試點基礎上,制定出臺了行業和地方技術標準,雖然同一標準能夠通過不同的改造方案實現,但在效果、難度、成本、工期上有著很大區別,規劃和施工方法還需要更為科學、系統的標準體系進行規范。另一方面,農田宜機化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地形地貌、土壤地質、糧食種植品種、種植模式和種植結構等情況復雜多樣,改造模式和標準、配套農機裝備集成也不盡相同,要求參與改造的人員掌握農機、農藝、管理、工程、規劃、設計等多學科專業常識和多領域相關政策,但相關人才嚴重不足。
(一)加強頂層設計,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GBT 30600—2022 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的有關要求,開展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注重滿足農業機械高效、安全作業和通行,加強對坡度為6°—15°的耕地建設。
(二)開展試點示范,推廣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在試點基礎上,總結提煉出適宜不同地方條件的技術標準和改造方案,組織研究制修訂相關農田宜機化改造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健全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體系,為示范推廣提供標準支持,鼓勵各地加快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的示范應用。
(三)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專業化人才隊伍。突出農田宜機化改造專業化、實用型人才培養,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管理技術人才培訓,支持基層農業農村部門農田宜機化改造管理人員崗位技能培訓和知識更新;
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等培養農田宜機化改造專業人才;
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農田宜機化改造服務組織,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田宜機化改造管理技術服務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