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在于學生數量少,便于教師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狀況進行針對性教學,能夠充分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便于教師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像朋友一樣與學生一起交流、探究,使教學活動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班化;
理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2-0085-01
小班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在于學生數量少,便于教師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狀況進行針對性教學,能夠充分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便于教師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像朋友一樣與學生一起交流、探究,使教學活動完美完成。小班化教學可以很好地帶動學生自主分配活動時間與空間,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與同學、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提升教學品質,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語文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色彩與文化底蘊十分濃郁,這樣的學科在傳統班級教學中不利于學生學習,不利于讓每一個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以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實施小班化教學,能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益于培養中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學習能力,且能大幅度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應對班級做好高效總體掌控
小班化教學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有個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與他人合作共同學習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主地與他人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學習,增強班級凝聚力,要采取一種合理的教學方式,既可以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學習到有效的知識,還可以帶動班級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班級活動的各種形式、學生的特點,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能,創設符合學生探究、學習、思考的教學情境,激發每一個學生內在的學習渴望,讓學生有個性、有靈性地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羚羊木雕》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角色(我、媽媽、萬芳、萬芳媽、爸爸、奶奶、旁白)朗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性格,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提升班級同學的合作水平及凝聚力,同學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共同進步。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組,每組之間形成競爭關系,比比哪組同學表現得更好,以激發學生的求勝欲。利用這樣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又促進了整個班級的集體進步,也保證了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從而促進有效學習。
二、應注重落實授課環節、細節
1. 倡導自主學習,強化學生個性
在初中語文小班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特點制定一套自習方案,利用先進的技術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有目標、有方向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自習課堂上根據教師的方案一步一步地實施、一點一點地釋放自身的學習潛力,完成對課文的預習。其實,這種自主學習方式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只有學生親自去探究,去思考,去閱讀全文,才能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對問題有解決的思路,才能真正學好語文知識,也才能在自主學習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形成自己的學習觀點,形成獨一無二的學習個性。
2. 組織討論,解決基本問題
教師應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能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如同桌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論等,讓優秀的學生帶動學習較差的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的思考和探討,也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個性,并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小班化教學可以避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的死板、枯燥,給學生打造一個充滿靈性和活力的語文課堂,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思考、探究,釋放自身學習潛力與靈性,自主解決語文基本問題。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提出問題:這篇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反映的主題是什么?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當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全文后,可以自由討論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后進行回答。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帶動,來共同解決語文問題。
3. 要求達標訓練,鞏固知識
在初中語文小班化教學中,學生人數少是教學的一大優勢,有利于教師施展教學才華,有時間與空間為學生精心設計達標習題。在語文練習課上,應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習題。通過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習題,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進步。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完成的習題,清楚地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及弱勢,方便針對性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清楚自己還有哪些知識點沒有把握,還可以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班化教學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思路。小班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學習語文知識,深化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可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充分享受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小班化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引導人,也是促使學生更加自信、更加有文化素養的領航者。所以,教師要不斷探索語文小班化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促進語文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
公共英語;
策略
一、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的意義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實施改革和創新的意義是非同尋常的,也是積極而深遠的,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水平是高等院校的職責所在
這種職責是責無旁貸的,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責任、有義務抓好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這是教育機構最起碼的工作職責,一言以蔽之:在教學上不能誤人子弟。
2、保證大學公共英語水平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
毋庸置疑,大學公共英語直接關乎高等院校的信譽,信譽恰恰就是高校的生存立命之本,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質量上不來就會信譽受損,然后直接影響學校招生,招生上不來高校就會面臨生存抉擇。
3、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也是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部分
“科教興國”戰略如今已經從一項戰略轉化成了一項國策,國家要想發展,民族要想復興,就要抓教育、抓人才,這期間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以及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的相關建議
要想真正實施好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工作,就要有好的教學策略、好的教學機制、優秀的教學工作者、積極向上的學生和學習氛圍,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歸納和多方探討,總結出教學理念、教學機制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的建議。
1、教學理念的改革創新
每一項工作的改革創新都離不開理念的創新,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也如此,如果想推動教學的成功,那么就要從改革創新教學理念入手。
(1)強化責任奉獻精神
教師的職責是高尚的,不但在人們的眼里高尚,而且也要求廣大教師自己去維護和保障這一高尚的形象。尤其是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大學公共英語教師更要在教學上做到盡職盡責,強化責任意識,講求奉獻精神,這也是新一代大學教師應該必備的素質。
(2)強化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的參與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推動作用是很強的,尤其是教評參評機制,學生可以通過測評等有效方式來評議英語教授和教師的英語教學,并分出等級,看一看是否具有教學實效性,筆者建議大學院校廣泛推廣學生參與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灌輸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
2、教學機制的改革創新
如何做好教學機制的不斷創新需要專家舉行專研課題,需要相關教育部門認證和審批,最后拍定教改結果。但是,一個原則不能變,就是要確保大學公共英語教改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以求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
(1)要完善嚴格的知識考核機制,抓好學以致用
一次次的大學公共英語教改創新,為的就是讓大學公共英語學習更規范化、更科學化、更實用化,但是無論怎么改,完善嚴格的知識考核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大學公共英語循序晉級的考核方式不會變,需要改進的就是要在考核機制和考核制度上進一步完善,而且要進一步嚴格起來,防止替考、竊考等舞弊現象發生,需要創新的就是要在考試的方式和考試的時間、次數上再靈活把握一些,避免呆板僵化。另外,還要適當地給學生減負,每每大學時代的學生提及英語考級,無不痛心疾首,只有少數鳳毛麟角的英語高材生竊竊暗喜,這已經成為大學公共英語學習的一道常見而又特殊的風景。所以,筆者建議大學公共英語教改創新還要有為學生減負的目的和目標,最好能將適當修學的大學英語改革學習機制融入進來,并且保障適修教育教學機制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正常高效運轉,推進科學化教學,讓高校學生在學習大學公共英語時不再感到恐懼和感到頭痛。
(2)要注重實習機制和就業機制,抓好學能有用
“啞巴英語”“不適用、不實用英語”歷來是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公共教學中一個長期以來解不開的痛。所以筆者建議,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在“學能有用”上下大工夫,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英語學習實習機會,提供更多關于英語的就業機會,不斷完善大學公共英語學習的實習機制和就業機制。另外,在大學公共英語教改的發展趨勢中,一定要做好教改后選修制度的完善,也包括將來大學公共英語終有一天會出現選修制。選修制不是放棄或者取消了大學時代的英語,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選擇:有的學生因為感興趣、喜歡英語,則可以選擇學習和深造大學公共英語;
有的學生因為考研或者從事國際學術研究,需要英語這門語言的輔助,這時也可以選擇學習大學公共英語;
還有的則是英語專業人才、高端人才的培養,決定了英語就是該領域大學生的本領和立命之本,這時學生就會自動選擇,深入學習大學公共英語。
3、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在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上,主要包括分層教學法和科普教學法兩種。
(1)實施分層教學法
要想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取得真正的實效、真正的成功,必須要尋求一條可行性路徑,而且在不影響其他學員公正、公平、正常心態下接受英語知識,那就要尋找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分層教學的可行性路徑。在知識上分層,說來說去,就是要分出難易點,通過學情前測我們已經充分地掌握了學生的基本素質,還有學生對英語的基本掌握情況,掌握了這兩點之后,我們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從客觀、科學、公正的角度去分配知識點,讓所有的學生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都能取得相應的進步。但是,必須掌握一個原則,在表面上來看所有的人分配的知識點都是一樣的,但老師在掌握的過程中還是要有側重的,一句話:讓能者更能,差者進步。盡量在測試和教學上把握好知識的難易程度,讓每一個等級的學生都能有符合自己的知識,并能都各自取得有效的進步。同時,還要在教學管理上予以科學把握,要實現知識點和學習人員的雙重科學分層,從而實現對應的知識灌輸給對應的人,并能有效提高英語成績,實現科學管理。
(2)實施科普教學法
在大學公共英語中實施大面積的教學,即科普式的教學是高等院校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上一貫的教學方式。筆者融入這一觀點,與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有不同之處,之所以說是科普教學,就是因為在教學實效上更講求普及性。首先,在實施等級考核的過程中,更要求所學公共英語的實用性;
其次,在英語教學中,采取的是不遺漏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名大學院校的學生都能真正接受大學公共英語的學習和教育,并能在學校要求的公共英語基礎知識上達標,從而實現大學公共英語知識的普及性。
大學公共英語改革創新探索之旅不斷行進,實踐之路任重道遠,容不得停步與懈怠,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需要不斷地進行科學的探索,并能有效地將探索出的經驗和辦法融入教學實踐中去。一言以蔽之,要永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高效性、實效性,就要為高等院校的大學公共英語的真正提高建立長效機制,從而確保高校院校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上保持一個恒久的水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為國民經濟建設輸出更多有用的人才,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文媛。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三位一體”的實證研究[J]。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絡環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
公共英語;
策略
一、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的意義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實施改革和創新的意義是非同尋常的,也是積極而深遠的,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水平是高等院校的職責所在
這種職責是責無旁貸的,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責任、有義務抓好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這是教育機構最起碼的工作職責,一言以蔽之:在教學上不能誤人子弟。
2、保證大學公共英語水平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
毋庸置疑,大學公共英語直接關乎高等院校的信譽,信譽恰恰就是高校的生存立命之本,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質量上不來就會信譽受損,然后直接影響學校招生,招生上不來高校就會面臨生存抉擇。
3、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也是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部分
“科教興國”戰略如今已經從一項戰略轉化成了一項國策,國家要想發展,民族要想復興,就要抓教育、抓人才,這期間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以及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的相關建議
要想真正實施好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創新工作,就要有好的教學策略、好的教學機制、優秀的教學工作者、積極向上的學生和學習氛圍,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歸納和多方探討,總結出教學理念、教學機制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的建議。
1、教學理念的改革創新
每一項工作的改革創新都離不開理念的創新,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也如此,如果想推動教學的成功,那么就要從改革創新教學理念入手。
(1)強化責任奉獻精神
教師的職責是高尚的,不但在人們的眼里高尚,而且也要求廣大教師自己去維護和保障這一高尚的形象。尤其是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大學公共英語教師更要在教學上做到盡職盡責,強化責任意識,講求奉獻精神,這也是新一代大學教師應該必備的素質。
(2)強化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的參與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推動作用是很強的,尤其是教評參評機制,學生可以通過測評等有效方式來評議英語教授和教師的英語教學,并分出等級,看一看是否具有教學實效性,筆者建議大學院校廣泛推廣學生參與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灌輸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
2、教學機制的改革創新
如何做好教學機制的不斷創新需要專家舉行專研課題,需要相關教育部門認證和審批,最后拍定教改結果。但是,一個原則不能變,就是要確保大學公共英語教改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以求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
(1)要完善嚴格的知識考核機制,抓好學以致用
一次次的大學公共英語教改創新,為的就是讓大學公共英語學習更規范化、更科學化、更實用化,但是無論怎么改,完善嚴格的知識考核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大學公共英語循序晉級的考核方式不會變,需要改進的就是要在考核機制和考核制度上進一步完善,而且要進一步嚴格起來,防止替考、竊考等舞弊現象發生,需要創新的就是要在考試的方式和考試的時間、次數上再靈活把握一些,避免呆板僵化。另外,還要適當地給學生減負,每每大學時代的學生提及英語考級,無不痛心疾首,只有少數鳳毛麟角的英語高材生竊竊暗喜,這已經成為大學公共英語學習的一道常見而又特殊的風景。所以,筆者建議大學公共英語教改創新還要有為學生減負的目的和目標,最好能將適當修學的大學英語改革學習機制融入進來,并且保障適修教育教學機制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正常高效運轉,推進科學化教學,讓高校學生在學習大學公共英語時不再感到恐懼和感到頭痛。
(2)要注重實習機制和就業機制,抓好學能有用
“啞巴英語”“不適用、不實用英語”歷來是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公共教學中一個長期以來解不開的痛。所以筆者建議,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在“學能有用”上下大工夫,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英語學習實習機會,提供更多關于英語的就業機會,不斷完善大學公共英語學習的實習機制和就業機制。另外,在大學公共英語教改的發展趨勢中,一定要做好教改后選修制度的完善,也包括將來大學公共英語終有一天會出現選修制。選修制不是放棄或者取消了大學時代的英語,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選擇:有的學生因為感興趣、喜歡英語,則可以選擇學習和深造大學公共英語;
有的學生因為考研或者從事國際學術研究,需要英語這門語言的輔助,這時也可以選擇學習大學公共英語;
還有的則是英語專業人才、高端人才的培養,決定了英語就是該領域大學生的本領和立命之本,這時學生就會自動選擇,深入學習大學公共英語。
3、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在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上,主要包括分層教學法和科普教學法兩種。
(1)實施分層教學法
要想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取得真正的實效、真正的成功,必須要尋求一條可行性路徑,而且在不影響其他學員公正、公平、正常心態下接受英語知識,那就要尋找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分層教學的可行性路徑。在知識上分層,說來說去,就是要分出難易點,通過學情前測我們已經充分地掌握了學生的基本素質,還有學生對英語的基本掌握情況,掌握了這兩點之后,我們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從客觀、科學、公正的角度去分配知識點,讓所有的學生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都能取得相應的進步。但是,必須掌握一個原則,在表面上來看所有的人分配的知識點都是一樣的,但老師在掌握的過程中還是要有側重的,一句話:讓能者更能,差者進步。盡量在測試和教學上把握好知識的難易程度,讓每一個等級的學生都能有符合自己的知識,并能都各自取得有效的進步。同時,還要在教學管理上予以科學把握,要實現知識點和學習人員的雙重科學分層,從而實現對應的知識灌輸給對應的人,并能有效提高英語成績,實現科學管理。
(2)實施科普教學法
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
研究生教育;
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唐忠順(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148-02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理念和學術論文規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執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是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谶@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剛性內容和彈性內容。剛性內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言和教師講授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成了課堂討論的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容全面、對問題闡發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于系統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
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生和流變;
熱點問題是動態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研究生共同發現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
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現,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多數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現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機會。
六、結束語
“英語教學論”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位課程,根據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按照現代教學理念,對該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質性的改革,初步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學位課程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當然,課程教學改革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煒棟,王雪梅.英語專業研究生教學中的協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據與應用[J].中國外語,2005,(4).
[4]林文勛.導師,你應該教給學生什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
[5]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
[6]阮平章.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
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
研究生教育;
教學策略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理念和學術論文規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執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是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谶@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剛性內容和彈性內容。剛性內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言和教師講授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成了課堂討論的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容全面、對問題闡發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于系統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
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生和流變;
熱點問題是動態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研究生共同發現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
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現,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多數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現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