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設計改變生活論文【五篇】

      發布時間:2025-07-13 17:00:22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環境設計行業在高校教育模式當中的直接體現,其對于培養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與變化的背景下,其對于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變化,這為高校環境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設計改變生活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五篇】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市場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
      教學改革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環境設計行業在高校教育模式當中的直接體現,其對于培養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與變化的背景下,其對于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變化,這為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緊緊圍繞市場環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一、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現狀分析

      從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水平來看,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教學方法與市場需求不相符的情況,這使得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遇到了發展問題,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予以重視。

      1、學生積極性不高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很多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學習興趣不高,筆者認為導致學生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環境藝術設計學習內容較為復雜,所涉及的知識面廣泛,該學科的復雜性使學生提不起對這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始終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中極易產生疲勞感,最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始終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沒有被充分發揮。

      2、過于注重理論教學

      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對實踐性要求較高,這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隨時掌握市場環境的需求,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出綜合能力較強的設計人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市場環境下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分析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最終目,是使學生能夠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也是環境藝術教學的主要方向。傳統封閉的辦學模式要徹底改變,要滿足市場環境的需求,要與社會接軌,就要轉變為開放式的辦學模式。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所面向的是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可持續發展觀與了彩色設計、環保節能理念等方面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探索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屬于一種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傳統教學中單一的學科發展觀要轉變,要朝著學科群方向轉變,將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為交叉學科。對于學生的培養方面,也要做出改變,由傳統教學中只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教育,轉變為向綜合型藝術設計教育、環境藝術設計等社會職能方向,進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能夠滿足市場多方面的需求,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的設計人才。

      2、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專業科學。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學生只在課上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合實踐,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使自身的專業技能得到鍛煉和提升,這樣才能夠達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目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做出調整和改進,以滿足市場環境下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要將重點放在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環境藝術設計與市場環境的對接,使學生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后,能夠更多的參與實踐活動,將課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培養出具有創造能力、設計能力的設計師,否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將成為無本之木。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中要建立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及,將校內教學與市場需求進行完美對接,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系,與企業簽訂協議,建立學生實踐的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逐漸的接觸到社會,并了解市場環境和需求,學會與各種客戶如何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在基地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會更加的積極主動,通過實踐,環境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建立專業的實訓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設計車間、燈光效果實驗室等,將其作為補充學生課堂不論不足的實踐場所,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學習的內容有更真實的認識。

      3、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靈魂,設計就是尋找創新的生活環境、新的設計理念、新的造型符號。校方可以定期開設相關內容的講座,使學生通過聽講座使自身的視野更豐富,聘請高級講師、該領域專家學者,講授最新的設計理論和實踐中的真實案例,提高學生的設計語言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F代設計語言包括現代設計思維方法、現代設計觀念、現代設計表現手法、現代設計理念。簡單來說,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術和理論原理內容的教授,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出計算機的輔助設計作用。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具備計算機熟練運用的能力,從而更滿足市場環境對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另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拓展教育,提高學生的借鑒、吸納異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論教學中以藝術原理發展為基礎,建立可以科學表述出產業發展與藝術設計屬性關系的體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發揮出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目標作用,就必須要保證其教學目標與環境行業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標準的一致性,為此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必須要發揮出自己的教學引導者作用,通過超前的教學觀念、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課程的改革,在保證教學目標與環境行業市場人才需求目標一致性的同時,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為他們的環境設計專業技能提升創造條件,也為他們未來的環境設計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姚輝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現代設計理論;
      園林設計;
      應用

      為了促進我國園林設計的發展,以更好的實現其價值,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彩,需要采用先進的現代設計理論,與傳統的園林設計指導思想相結合,取長補短,將其應用在園林設計中,能夠進一步促進園林設計的發展,提高園林設計的水平和質量。

      1現代設計理論及園林設計概述

      1.1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

      現代設計理念是在20世紀初,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對園林設計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現代設計理論開始出現,并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改進,在多個國家的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促進了設計理念的更新,對各個行業,尤其是建筑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F代設計理念不同于傳統的設計手法,是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設計理念,強調建筑物能夠實現更多的功能,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在節省建筑物施工成本的同時,又能夠提高建筑物的設計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F代設計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建筑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同時,現代設計理論也不斷的從建筑中受到啟發,促進現代設計理論在其他行業的進一步應用。園林設計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現代設計理論如何更好的應用到園林設計中還處于探索階段,要結合現代設計理論和園林設計的特點,促進園林設計水平的提高。

      1.2現代設計理論的設計原則

      現代設計理論是時展的產物,是根據人們需求而產生、演變、成熟的設計理論,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主旨是能夠更好的為人類服務,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利、舒服,有效的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主觀感受,強調設計的功能性,實現在節省成本、減少資源浪費的前提下,能夠具有更多的實用功能,解放人們的雙手,讓人們能夠充分的享受生活。由于目前不可再生資源的緊缺,現代設計理論要求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盡量采用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新能源在設計中,并且要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設計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人們審美觀念變化的影響,在設計中,不同于傳統的設立理念,應該盡量采用簡單明了的元素,避免使用復雜繁多的個體進行組合,突破傳統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體現設計的功能性和實用性,提高設計的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同時,要注意設計中點線、平面、顏色之間的組合搭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通過設計技術的創新和改進,實現設計的工藝美。

      1.3園林設計的發展概述

      園林設計在我國古代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可以從古代園林的設計風格中看出,古人遵循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理念?,F代園林設計在遵循傳統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通過與時代進步、思想改變之間的結合,將現代設計理論應用到園林設計中,通過掌握園林設計技術、藝術素養、綠化管理技術等,來實現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綠化、美化,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為加快的生活節奏中添上一份心靈休憩的地點,更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保障。園林設計是通過根據不同地域的人文環境和地域特點,將綠化植物、花卉、噴泉、路徑等多種元素相互結合,實現環境的美化,體現每個地區的人文環境、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促進我國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2現代設計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色彩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的種類多種多樣,其搭配種類更是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表現的心情、氛圍、感受不同,因此,要促進色彩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合理應用。主色調顏色的選擇要參考園林設計想要表達的精神來決定,并且選擇其他顏色時,要注意顏色之間搭配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否與整體環境相一致。選擇正確的顏色能夠凸顯景觀、突出重點,讓園林內的景色更加生動形象,可以起到調節人們心情、激發人們想象力的作用。在植物景觀相對單一的園林中可以通過加入其他不同顏色來豐富園林的環境,提高園林內色度的整體明亮,從而使景觀更加協調,提高園林的美觀性。進行色彩的搭配時,一定要注意色彩與周圍環境結合之后的表現能力,避免出現顏色繁多、色彩過渡不自然等現象。

      2.2立體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立體構成是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設計者通過不同元素的相互組合,在力學和材料力學的理論基礎下,實現不同元素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實現在一定的空間內合成設計者理想的設計形體,體現出設計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和感受,引起觀賞者的同感,陶冶現代人的情操。注意在實現立體構成時,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地形特點,因地制宜,在盡量減少對原有環境破壞的前提下,利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技術,實現園林的道路、植物、裝飾的設計,在空間內展現出一副全新的景色,實現園林的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傳承人文等作用。

      2.3點線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在園林設計中,點的特點是占地面積相對較小,通常只由一個元素組成,且設置在較為顯眼的地方單獨存在,因此,有吸引目光、有聚集性的特點。利用點的這一特點,運用到園林設計中,將能夠體現園林表達意境的中心元素設置在園林的中心點,對點的設置恰到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推動園林設計技術的發展。線是由多個點組成的結合體,針對線的表達特點合理的運用到園林設計中,能夠提高園林的整齊、有序,擴展園林空間的作用,表現園林的對稱美、曲線美、空間美。

      3結語

      園林設計對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美化生活環境、傳承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大現代設計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促進園林設計水平的提高,為園林設計提供新的靈感和思路,將園林設計引領到一個嶄新的平臺,促進園林其功能的表現。

      參考文獻

      [1]王平格.現代設計理論及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4(8):142-143.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好設計;
      缺點;
      改良;
      再設計

      大多數人對好設計趨之若鶩,設計師卻能從壞設計中另辟蹊徑,從獨特的視角去發現與再設計。如果沒有用戶在物品使用過程中發現的那些不便之處,哪里會激發人造物的演化和創新?!镀骶叩倪M化》就是這樣一本妙書,1999年出版時被放入《alternative另類叢書》,似乎再無重印,卻時常為一些設計學者所提及,并將其歸為一本讓人思考設計創新,并反駁“功能決定形式論”的最好闡釋。該書最大的價值在于改變了慣常的設計分析思路,揭示了意中人造物內在的演化邏輯;
      另外,還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最好的設計歷史案例的注解?,F有的設計品的形態與功能都不是憑空產生,就如汽車和馬車,陶輪和車輪之間所承繼的形態聯系,太多的物品似乎都有著割舍不了的形似性的形態和功用的聯系。在這些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需求而產生的物品背后是否真的存在相似的物品進化的原則?如果有,那是什么?《器具的進化》和《設計中的設計》兩本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指向了同一個結論――物品的“改良”。設計本質上研究的是人與物的關系。物是如何演進的?物的演進與人的使用行為關系何為?《器具的進化》一書否認了“功能決定形式”的固有觀念,明確提出“缺點”的價值:缺點為改良之母。正如作者自己提出:“整個物質文明演進的原則是什么?”,他要“反駁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直接探索創造過程的本質,并注重器物演化過程的連續性和改良性?!痹跁男蜓岳?,作者提出幾個問題:“整個物質世界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形態的呢?為何某個器具的形態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一種樣子?同樣功能的器具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態,這個演變過程又是如何的呢?西方的鋸子靠推力切割,而東方的鋸子靠拉力切割,有什么道理可以解釋?如果‘功能決定形式’的說法無法解釋得通,整個物質文明演進的原則是什么?”

      正如在昂貝托?艾科和羅洛黎合著的《發明圖片史》書中指出,今天使用的器具之所以會被發明,都是發明者以史前時代的事物為基礎。而在另一本書《科技的演化》中,喬治?巴薩托也開宗明義提出:“新事物的出現都是以現有的事物為基礎的?!薄镀骶叩倪M化》全書以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使用的日用器物為例,例如刀叉、回形針、玻璃紙、訂書機、拉鏈等物品,論證了完美的器具是并不存在的,完美只是一個詞語,而不是真實的事物。器具的演進是人類有意識的一種活動,包含了心理、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罢嬲龥Q定器具形式的是使用者所發明的缺點。發現缺點后不斷改進功能,不同地區、不同的人所觀察和注重的缺點不同,改善的方法也各異。因此,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器具,即使像餐具般簡單的器具也沒有單一的形式?!边@本書的最后章節,記錄了幾個成功發明家的案例,然后從企業家精神、勇于挑剔、無盡的探索、發明不死等方面來進一步論證“缺點正是改進的動力?!?/p>

      佩伊?亞歷山大等人皆有“凡物皆有缺點”類似的論證,并認為:“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嘗試拉近器具缺點與理想的過程”。而巴薩托更是一針見血:“器具的演變是代代承襲的結果?!边@樣一種對設計所擁有的“改良”本質的認識,在某種意義上也為文化多樣性提供了依據。如果功能決定形式,為何同樣的功能會在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生活形態中產生不同的形式?埃德朗?佛第在《欲望之器》中提到,一般歷史學家大致用兩種說法來解釋器具的多元化問題。第一種,因為新事物的出現,新需求出現,新物品出現,整個過程變成了一種循環;
      第二種,因為設計者要想表達創造力及藝術天分,所以產生了器具的多元化形態。此外,產品的制造商也可能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依次推出不同針對性的設計產品,但是同類物品的個性絕不只是經濟這一項背后的因素。在他對“功能決定形式”理論的批判背后,關于文化多元性的闡釋自然不證自明。

      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里,類似“改良設計”的另一種說法,或者說指涉設計創造本質的另一種理論:“再設計”被明確提了出來。在設計中改良的是什么?正如原研哉在這本《設計中的設計》書中明確提到的,他在剛從事這個行業時,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設計師。他說:“設計師的工作,并不只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并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于設計師來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边@里所提及的“設計領域重新配置”的問題,實際上是對設計創造本質,對設計如何塑造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當大家被卷入一個大設計的時代和被設計的社會,我們的身份,我們消費的物品,我們的衣食住行所依賴的的物質空間都被變得越來越延伸,越來越擴大化,這種擴大化導致一種什么結果?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列生教授曾在深圳大學“設計之都與都市設計”論壇上的演講中提到,“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設計構成了一個新的神話。那么,什么是神話的真相呢?神話有三個維度。第一,是審美維度。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第二,是技術理性維度。工業革命之后,理性主義高揚,人類相信理性能夠引領眾生進入烏托邦。第三,是消費維度。設計創造出無限多的文化符號供人們挑選、消費。就這三個維度上講,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被設計的社會’。人人都是設計的對象,人人也是設計的主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應該‘節制設計’,不能讓泛濫的設計掩蓋人和人類社會的自然本性。只有在自然邏輯和理性設計之間需求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設計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效力?!睘榱税l揮設計的最大效力,如何尋找這種自然邏輯和理性設計的平衡點呢?《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作者原研哉先生曾策劃“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這是個重新審視已經存在的日常用品為目的的設計展覽,按照原研哉的說法:“目的并不在于借各個優秀的設計師之手來改良其原先的設計?!粘S闷肥且粋€經過時間的淘洗、千錘百煉而成的成熟設計群,這是一個當代設計師很感興趣但短時間內無法取得超越性成果的設計對象?!@個展覽的真正目的是在差異中發現設計的意義?!?/p>

      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就是他以“無中生有”的理念為核心,凸現了“無”的力量。板茂的“衛生紙”、 隈嚴吾的“捕蟑盒”、津村耕佑的“尿不濕”將日常生活里習以為常的用品陌生化,這些“稍微一點”的設計改變以求更符合人的需求。設計是個迷人的字眼,有時好像能野心勃勃的涵蓋真實生活的全部,有時卻又被抱怨在各種需求中艱難生存?;仡欉@兩本書的提到的類似觀點,“改良設計觀”的內核逐漸清晰:它不是一種設計思潮,也不單純是形式上的探討,而是“設計”的應有之意?!叭秉c”的發現可能是各類設計物品形態演化至今的內在動力,因為沒有任何一項設計是不可侵犯的,而且一定會隨未來趨勢改變的,從功能到美學,從經濟到道德,一長串的標準在最后分析階段都會導致這種改變,影響器具發揮作用。

      同時,一件器具被引進人類和其周遭事物的世界,也會同時改變兩者的習慣。這種改變不管是好是壞,一開始總是不明顯,但如果設計師能跳離眼前的目標前瞻未來,一定可以預設沖擊的程度。一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應該把引導消費欲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并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才是一種“設計領域的重新配置”,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節制設計”,并能“在自然邏輯和理性設計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美)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進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9頁.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程設計;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7

      課程建設研究是國內教科研的一個重要課題。2006年春,周碧榮教授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設計。2009年秋,教育部領導編寫和使用的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教材已經四次修訂,是大學生必修課所使用的教材,在教學改革上各地均進行了很好探索與研究。學院圍繞教材、教法,于建院以來堅持改革與探討,在各級期刊發表了20余篇教改論文,為進行該課程總體設計改革奠定基礎。為了加強課程建設,加大對教材的教法、考試改革,提高大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注重修養,必須進行該課教學整體設計。因此,該課程整體設計是呼之而出。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的具體意義闡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對大學生人格、能力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該“課程設計”把傳統的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分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四大模塊,扣住知識點、加大能力訓練,對大學生理論上弄懂、思想上弄通、方法上學會,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此課程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充滿生機和活力。課程設計緊密聯系大學生實際,加大教改和教改活動載體的優化,將學生調查、傳統教育、挫折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緊密的結合起來,為教學實踐系統打造了一個平臺,使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有針對性與感染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活力。此課程設計還加大了考試改革力度,將修養、表現、亮點、考勤、紀律等納入成績考核,更加突出個人能力的培養。

      完善此課程整體設計,并且實施,能夠提升我院課程建設改革的檔次。課程整體設計與實施,有力地錘煉了教師隊伍,提升了教學水平。課程建設的經驗與論文于各級刊物發表,有利于宣傳和推銷學院改革,擴大學院認知度。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的內容

      此課程整體設計解決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四觀的知識交叉現象,組合知識,分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四個模塊。

      四個模塊(以大學生成長過程為載體)如圖1。

      具體表現模塊是:大學生人生觀(含緒論、理想信念、人生目的與態度);
      大學生價值觀(含核心價值體系、愛國傳統、創造人生價值);
      大學生道德觀(含道德傳統、公德、職德、家庭美德);
      大學生法制觀(含法律意識、公共生活、職業活動、婚姻家庭)等法律規范,貫徹以能力為本位,加大能力訓練,實施教學。

      此課程設計打破教材為中心教學觀,突出能力目標定位,以大學生的這四觀教育為基本教學內容,加上所用到的相關知識,教育、引導大學生立德樹人;
      可以提高學習、交往、自律、心理等素質和能力,適應中學生向大學生轉變;
      能增強公德、職業道德及家庭美德的是非判斷、自我約束和示范能力,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營造學校和社會道德環境;
      能激發對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思考與選擇,策劃成功人生設計;
      能學習掌握一般法理和法律規范,遵法守法,做維護法律尊嚴的模范。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的具體思路

      課程設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改的必然,必須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具體而言,包括以下策略:

      第一,n程內容設計。將該課程分為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四個模塊進行整合。

      第二,能力訓練設計。根據模塊的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要求,加大和落實能力訓練活動設計。

      人生觀模塊:專題研討“大學變化與適應”,能對大學新生在“轉折與適應”中問題進行研討、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專題研討“對德才關系及立德樹人看法”,學習“思政”課意義;
      確立成才目標,塑造大學生新形象;
      專題研討人生觀與大學生成才,學生能分析自身的現狀,結合實際設計自己大學發展目標及措施。

      價值觀模塊:“價值”理論學習與訓練,一方面是革命傳統講座,提高對“核心價值”的靈魂主題、核心等知識的認識。另一方面是老區文化與我成才,使學生對老區文化有一定了解;
      演講:“人生的價值”,學習和踐行“八榮八恥”,選擇正確人生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評價標準,提出實現途徑。

      道德觀模塊:調查與判斷校園中不道德現象,認識功德與個人道德修養關系,提出自身修養打算。還可以請企業家作創業與職業道德修養講座,讓學生學習和運用職業道德規范,提高認識,提出建議。

      法制觀模塊:社會調查:調查收集守法違法正反案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組織一組關于“勞動法”、“婚姻法”方面案例,課堂討論、學法,能掌握《勞動法》《婚姻法》等基本規范。開展“學法律、析案例”的比賽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制度、實體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帶頭學法、守法并運用法理分析一般案例。

      第三,根據教學要求,進行“進度表設計”,(于教法、活動等載體予以落實)如表1。

      第四,課程教學考核方案設計。

      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和思想道德理論素質的高低,通常是通過考試成績來體現的。他們的整體素養、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就很難通過考試展現出來,為此一系列考評改革的實施,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實踐,使學生考評貫穿于整個學習全過程。

      這門課程分為學生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核成績占60%。平時成績內容包括課堂紀律表現、課堂提問和討論、平時作業、專題調研、匯報材料、學習心得、善行好事。期末注重對能力目標實現的綜合考核。帶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發放問卷調查,使教學有針對性;
      優化各種活動,提升教學質量;
      指導學生結合有趣的活動完成相關作業,提高教學效果,加強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和能力的培養。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特色與整體教學效果

      本課程設計改革特色鮮明:一是理念富有特色,體現以德為首的核心價值觀、以學生為本位課程觀、以能力為本位質量觀等;
      二是設計富有特色:課程整體設計包括能力目標、模塊設計、能力訓練設計、進度表設計、考核設計等,將教學做結合。

      本課程設計與實施,對同類其它課程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做到以完善教學體系為突破點,以注重教學研究為著力點,促進請進來、走出去教學質量;
      促進了政治、就業指導等課程的整體設計與改革,使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整體教學效果:學院思政教研室的教師們從事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有豐富的教學工作經驗。從進行這門課的課程改革開始,校外專家、企業家、督導及學生們的認可度和評價是比較高的。每學期學院督導處都進行多次教學檢查,聽老師講課,組織大學生座談并對授課教師上課情況進行測評,使得整體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設計改變生活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 要:
      創新大學課堂教學,實施綜合化教學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盎趩栴}的學習”教學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本文結合PBL的理論基礎與特征,對《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探索進行闡述。

      一、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學研究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從歷屆學生畢業設計的情況看,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綜合設計能力欠缺,問題意識欠缺,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比如,將隨機抽樣等同于隨便找被試,將心理學研究的方法等同于問卷法,不知道如何閱讀心理學文獻等現象并不少見,能自主發現研究課題進行畢業設計的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學的科學研究過程或心理學研究方法學為主線,理論闡述過多過細,內容晦澀難懂,實踐環節不夠深入,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反而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綜合性知識理解和應用等已勢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學的基本特征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是西方大學教育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思路,最早源于西方醫學教育實踐中,并以解決學校教育與未來工作實踐之間的分離現象為原動力。隨著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PBL越來越成為“提升學生為中心的、多學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專業實踐,構建整合的專業發展課程的核心”[1]。從教學角度看,PBL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心理——社會歷程,使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高層次的問題解決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學習品質。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以問題為導向的經驗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和“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等三個方面[2]。有證據表明,PBL教學在促進綜合性專業知識、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學研究方法》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理論性和操作性均較強的課程之一。近十年來,國內學者對PBL的認識逐漸增多,絕大多數文章以PBL在具體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為主,側重介紹PBL實施的具體步驟和相關經驗;
      少數理論性文章則圍繞PBL的流程、步驟或個別要素進行論述,好像PBL是一種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實施的教學工具,這其實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實施PBL教學改革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與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課程內容相結合,PBL教學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從目前學生反饋情況看,比較有效和值得倡導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一)更新教學內容體系,強化實踐環節。

      在全面分析國內權威教材的基礎上,除“PBL課程導論”與“課程總結與測評”外,我將《心理學研究方法》內容體系重新調整為理論和實務兩大大模塊,前者包括“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與體系”、“心理學研究的性質與倫理”、“心理學文獻的批判性閱讀與評析”、“從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設”等四個主題,后者包括“訪談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觀察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問卷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實驗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和“質性研究設計與方法”等五個主題。其中,除了“心理學研究的性質與倫理”部分外,各個主題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環節的訓練,如撰寫文獻評析報告、擬定研究主題、編寫觀察記錄表、訪談提綱、調查問卷和實驗設計等。

      (二)將學習回歸課堂,將課堂回歸學生。

      大學課堂教學中究竟應該發生什么?這是PBL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問題。在PBL教學中,將學習回歸課堂,將課堂回歸學生,意味著大學課堂既不是大學教師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場所,又不是教師尋求“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3]的過程,而是學生學習活動得以逐漸展開的具體情境;
      教師不再是課堂活動的主導,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這是師生角色觀念的一個重大轉變。一旦教師的課堂話語霸權和權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場域就會形成,學生和學習活動就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旋律。

      (三)引導積極思考,鼓勵合作分享。

      心理學科學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學或理論問題,也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因此,引導學生在思考、質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歷史沿革”主題時,我引導學生對西方心理學史中各個流派的歷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經典實驗進行回顧,通過“小組討論—質疑—辯論—總結”等環節,梳理出心理學研究內容、方法與理論之間的基本關系:特定的研究方法總是以特定的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的;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內容的改變,并始終為心理學理論服務。

      (四)從“知識”或“信息”的傳遞,轉變為“案例”或“問題”的探究。

      PBL的本質在于為學生呈現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4]。真正的學習活動并不是發生在知識或信息的傳遞中,而是存在于真實問題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設計問題或案例,一般要考慮以下方面:(1)問題是真實的;
      (2)問題是有意義的;
      (3)問題是結構不良的;
      (4)問題范圍是適宜的;
      (5)問題應該使學生能夠從團體中獲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討論關于“實驗研究設計的理論與技術”主題時,我首先介紹“權力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嗎?”的實驗報告,通過小組內部的協商討論達成共識,而小組之間則相互辯論而推動討論的不斷深入。通過研究案例的討論,學生不僅掌握了實驗研究設計中諸如“變量的操作性定義”、“無關變量的控制”、“隨機化原則”等核心問題,而且培養了問題意識和批判能力。

      (五)從“教考分離”到“學考統一”。

      從目前看,在課程考試和評價環節中教師和學生更多呈現出一種彼此對立而非合作的關系。在PBL教學的課程總結環節,我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系統回顧和總結,提出考核的重點內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權重,教師的任務則轉變為實現考核目標而進行科學、合理的考題內容的設計。實踐表明,這不僅減輕了大學生的考前焦慮,而且提高了學習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當然,PBL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思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需要改進之處。比如,如何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以避免懶漢行為和兩極分化,建立與PBL適應的考核方式,網絡資源的建設與利用等都是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考文獻: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的若干理論問題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出版中).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