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外地或異域景觀、城市景觀、高雅景觀,通常將鄉土景觀稱為地域性景觀、鄉村景觀和尋常景觀??v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對于鄉土景觀的概念界定有傳統鄉土景觀和新鄉土景觀之分。傳統鄉土景觀一方面表現為土生土長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城鄉建設論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參考。
城鄉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相對于外地或異域景觀、城市景觀、高雅景觀,通常將鄉土景觀稱為地域性景觀、鄉村景觀和尋常景觀??v觀國內外研究現狀,對于鄉土景觀的概念界定有傳統鄉土景觀和“新鄉土”景觀之分。傳統鄉土景觀一方面表現為土生土長的自然景觀,是鄉村田野風光、民間村落、道路、河流水系、樹林等所構成的農業文化現象的復合體;一方面表現為反映文化體系特征和地理特質的文化景觀,是當地人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包括民居、寺廟、祠堂、石佛、圖騰、歷史典故以及洗衣場所、水井、水車、曬谷場等生活風景在內的地域綜合體。“新鄉土”景觀指形態與文化的本土化和鄉土化,是一種自覺的追求,用以表現某一傳統對場所或氣候條件所做出的獨特解答,并將這些合乎習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為創造性的新形式,這些新形式能夠反映當今的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方式。這種“新鄉土”景觀概念,是一種基于歷史、文化、生態和社會的生命過程的延續和再生,是一種銜接歷史和未來的橋梁、紐帶和聯系。
2中原經濟區的鄉土景觀元素和造景符號的挖掘
人類學家L.A.懷特曾經說過:“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種族的每一個成員從他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氣候、地形、動植物群地帶的自然環境之中;同時也要進入一個由一定的信仰、習俗、工具、藝術表達形式等所組成的文化環境。”此話表明了鄉土文化是某區域內獨特的自然環境與鄉土人文環境的綜合表現。由此可見,只有對能夠代表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號進行挖掘,才能營造出獨具特色的鄉土景觀。
2.1自然環境元素的發掘
鄉土自然景觀是鄉土景觀物質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鄉土生活生產景觀以及鄉土精神文化景觀的形成。下面將中原經濟區自然環境要素歸納為天、地、木、水四部分進行挖掘與提煉,進而分析中原經濟區鄉土自然景觀的氣候、地形地貌、植物及水環境特征。
2.1.1天———自然要素之氣候
不同于植物、建筑、鄉土材料等其他景觀要素,氣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它在鄉土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劃分南北氣候的“秦嶺—淮河”帶穿過河南南部地區。線以北約占全省總面積的70%,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線以南約占全省面積的30%,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由此可見差異性顯著的氣候,造成農作物品種的差異,也形成了不同的農業景觀。線以北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因此在豫中、豫北的農村便隨處可見房前屋后黃橙橙的玉米和碾子。而線以南種植水稻為多,所以就形成了一系列圍繞水稻產生的鄉土景觀。除此以外,人們還會采取一些措施去適應氣候,營造出宜居的生活環境。比如,豫西冬季寒冷干燥,以西北風為主,夏季炎熱多雨,以東南風為主,因此在對建筑周圍綠化時,在建筑的西北角多種植物以擋冬季的西北寒風,南側適當種植以局部遮陽防曬,東南側留有空隙以便通風與采光之需??偠灾?,雖然氣候的不可移植性使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但我們可以利用氣候對鄉土景觀要素的影響,因地制宜地進行造景,正如印度建筑師柯里亞所說,讓“形式服從氣候”。
2.1.2地———自然要素之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即指地球表面所呈現出的各種各樣高低起伏的地理形態。河南境內有平原、山地、丘陵、黃土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不同的地貌本身形成了各異的鄉土景觀外貌和空間格局,不同的地貌還影響到鄉土民居建筑的類型、外觀以及內部結構。整體來說,河南以平原為主,民居則多為合院式建筑,布局一般比較規整,院落大多為一進或多進,也有帶側院的,形成多重院落;豫北西鄰陡峭的太行山南段東麓和王屋山南麓,依山就勢,形成臺階式院落;位于黃土高原地區的豫西部分又以窯洞式民居建筑獨具特色。此外,鄉土建筑是人們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生活的產物,當地的自然材料不同,居民建筑的形式也各異。比如,豫北山地聚落式鄉土建筑,均就地取材,形成了明顯地域特征的三個片區,即:濟源山地地區以生土材料為基材的夯土墻坡屋頂民居片區;焦作修武山地地區夯土墻平屋頂民居片區;安陽林州山地地區石板巖式坡屋頂民居片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土還是可降解的生態建筑材料。還有,不同地貌決定了人們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類型,水田、梯田就是不同地貌的產物。
2.1.3木———自然要素之鄉土植物
河南省內植物資源豐富,使用鄉土樹種,不僅符合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還能夠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人們對鄉土植物表達地域特征效果的認可。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鄉土植物的廣泛合理的運用本身就是鄉土景觀設計中一項重要的原則。以中原地區的鄭州市為例,列舉其城市中常用的鄉土植物。
2.1.4水———自然要素之水
河南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河南整體上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田間水渠四通八達。豫西的黃土高原、豫北部分太行山地由于缺水,在家家院落里有取水的水井和儲水的水缸,或者用來收集雨水的水窖。由此可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也影響著鄉土景觀的外形特征和空間格局。對于水元素的提取豐富多彩,山間清泉、林間小溪、村口古井、水邊濕地、田間洼地、河流堤岸等都可以成為以“水”元素為主題的鄉土景觀的臨摹母本。
2.2人文環境元素的挖掘
從人文大環境來看,包括歷史、名人、典故傳說等方面的歷史文化元素;包括鄉村聚落、鄉土民居、鄉土生活小品、民間傳統工藝等方面的物質文化要素;也包括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地方方言、性格觀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中原地區(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擁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對具有中原地域性的鄉土景觀元素進行提取、模仿、再生、創新,并應用在環境的營造中,無形中展現了中原經濟區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本著能夠從鄉土文化中提取造景要素的思路,本文將中原地域的文化歸納為農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以及戲曲文化。
3鄉土景觀元素在新型城鎮環境中的表達與營造
由上文已知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鄉土景觀元素的豐富性,這些源自于當地鄉土生活,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符號和元素,其表達手法和營建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和不拘一格的。在鄉土景觀營造過程中,通常將提取出的鄉土元素通過陳列與集聚、引借與提煉、夸張與變異、融合與創新等手法,結合現代景觀造景的特點,以建筑裝飾、植物造景、雕塑小品、硬質鋪裝和實物展示等形式表達出來。在新型城鎮環境中與人們生活朝夕相伴的主要有居住區、街道、公園、城市河流等綠地,不論哪種綠地形式,要做到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空間體驗與心理認知的鄉土文化,它們都有著相同的基礎和目標,即結合本土文化特征,營造出喚起鄉風鄉情的情景圖式或記憶片斷,追求一種“保留自然質樸的鄉村風貌,營造物種生態和文化生態良性循環的人居環境”。以下試著從鄉土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系統化地提出幾點方法或注意事項:(1)最小限度地改變自然土地,營造順應自然規律的景觀;(2)靈活運用地域的歷史性和時間的沉淀性,營造具有年代記憶的景觀;(3)人性化空間尺度,設計有親切感的人性化空間;(4)營造能夠感受廣闊感和深遠感的場景;(5)以綠色和土為主體的柔和風景;(6)以當地材料為主體;(7)能夠體驗大地的豐收;(8)設置交流場所;(9)使用鄉土樹種,種植方式盡可能多樣化;(10)豐富的水和植物使多樣的生物可以生息。
4結論
城鄉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鄉鄉村二元結構經濟
生態學家馬世駿曾強調,對城鄉這樣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不應將各亞系統分別對待,必須重視整體綜合。在城鄉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發展是相互依賴的,都要求其他系統的配合與支持。人口與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是我國城市化和農村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在。剩余勞動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滯留農村。目前,城鄉一體化建設在緊鑼密鼓的展開,遇到了不少頑疾,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
1、農村莊園化
莊園立足于自然村落,沒有人口聚居就難以成為莊園。而在一個村莊中,房屋、土地、人口是主要的構成因素。莊園結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土地和人口的結合。沒有土地,人民無以為生;
沒有人民,土地不得耕種。土地又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
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要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穩步推進城市化,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人均占有資源量,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同時,莊園經濟有助于保護區域農產品的經濟優勢,能夠統籌人力、科技、政策等資源,讓農民們樹立“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的意識。切實的保護好環境,避免農村盲目發展其他產業帶來的巨大污染的問題。自營地中的果園、菜圃之類可能為籬笆或柵欄所圈圍,但耕地多以條田的形式散布于村莊的幾塊大田之中,而很少連成一片。雖然,自營地所占耕地多數是較為肥沃的土地,但集體共耕的原則使之與農民的份地交錯分布。
莊園經濟有助于農業產業鏈的構建,以前的農民都是單純的出售農產品,有附加值的很少,更別說全球眼光了。莊園經濟通過嚴密的組織,通過宣傳、策劃、加工、營銷,把簡單的農產品變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有效地遏制了“谷賤傷農”。
2、城市園林化
城市園林化或稱城鎮園林化,即要在城鎮所轄范圍內實現園林化的任務。怎樣有效解決好城市的環境惡化是一個長期問題,城市郊區的科學規劃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環節。這里應該成為一個緩沖帶,城市的設計上就應該以園林化為主,對入駐企業實行嚴格要求。主要以低污染低能耗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高科技農林生產企業,各大職業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主。
2.1、城市人口集中、產業發達、污染嚴重、無生命設施過多導致熱島效應嚴重
市民生活、工作于“水泥鋼鐵牢籠”中,環境嘈雜紊亂,失去生態平衡。在文態方面,既缺乏高品位民族文化內涵,又日益感受庸俗低劣文化之壓力。
2.2、開放園林景觀
國內皇家園林、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廣場綠地與絕大多數寺廟和文人園林,早已開放,游人如鯽。故城鎮園林綠化仍亟待大發展,并達到美化、香化、彩化。
2.3、在城市園林化中,既要解決城市生態問題,又要提高文態建設質量
城市大園林要發揮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游憩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等綜合的效益,使城鄉居民在物質和精神上兼得其利,獲取雙豐收。
3、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統一政策制度
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是應該從體制上解決城鄉居民機會不均等和勞動力市場的地區分割問題。我國需要創造條件盡快取消對農村居民的各種非國民待遇的政策規定,取消現存的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使得農民有與城鎮居民均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法律環境。還需要健全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積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工商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資金短缺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榮農村經濟,首先需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時,需要探索發展新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是,改變我國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創造條件。農民向城鎮轉移主要靠市場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特別需要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要保持城鄉這一復雜巨系統的高效率運轉,必須要強調和重視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及外部系統間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城鄉間人口的合理流動,將會促進城鄉間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從而繁榮城鄉經濟。城鄉一體化戰略作為城市—鄉村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作為城鄉復合系統發展的需要,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成為了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系統工程。
結束語
通過兩化一統的建設,城鄉結合更加緊密,唇齒相依。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全面協調,也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長期、和諧、健康的發展,最終創造出高度發達,鳥語花香的美好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田玲,云南大學2008-
城鄉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字:城鄉一體化;
新鄉鎮建設;
策略探討;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新鄉鎮”主要是指在農村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包括城鎮和小集鎮。新鄉鎮大多處于農村向城市的過渡階段,是指那些已經脫離農業社區經濟但仍處于半城市化的農村區域,主要是一些建制鎮和小集鎮。由于新鄉鎮具有種種的特殊性,導致其在發展階段常常出現各種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新鄉鎮的建設,必須解決新鄉鎮的結構建制問題,從城鄉一體化發展入手,實施有效的新鄉鎮建設。
一、遵循城鎮發展不可逆性,重點建設小城鎮
農村包圍城市的口號已經過去很久了,從國家發改委1990年到2006年的權威數據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城鄉人口比例已經趨向于中值,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城鄉一體化模式背景下的城鎮發展已經呈現不可逆的趨勢,如何實現小城鎮建設才是新鄉鎮建設的根本舉措。因此,對于新城鎮的建設,必須遵循城鎮發展的不可逆性,通過對農村人口、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才是新鄉鎮建設的根本。通過對新鄉鎮的大力建設,從民眾基層角度出發推進城市化建設,不斷擴大城鎮區域,發展城鎮工商業,從而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同時,新鄉鎮建設規劃部門需要結合各地特色,著眼于特色農業、旅游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切忌走極端,切忌全面建設,必須將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點集中于小城鎮建設的某一方面。
二、新鄉鎮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
1、城鄉資源一體化配置建設
社會的發展和改革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資源配置的重新整合和再分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新鄉鎮建設也是同樣如此。筆者認為,城市和鄉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資源配置上的差異,城市具備較為完備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而鄉村則相對落后。經濟學家認為,要想實現新城鎮建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發揮資源的集聚效應,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最顯著的事例就是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形成小城鎮特色的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鏈,將分散的鄉村資源集中利用。對于新鄉鎮而言,它是介于農村和城市之間,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初步具備資源集中優勢。例如,某些新鄉鎮區域的前店后場經營模式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塊狀經濟特點。相對大型城市經濟發展而言,新鄉鎮經濟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地理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等是城市經濟所欠缺的。對此,新鄉鎮建設規劃部門可以將城市經濟線向新鄉鎮延伸,讓城鎮成為城市經濟的集散地,同時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對于小城鎮自身而言,可以積極接受城市的工商業轉移,發揮新鄉鎮的中轉站作用。
2、新鄉鎮公共服務管理建設
公共服務資源的差異是城鄉差異的重點,也是新鄉鎮建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新鄉鎮建設,公共服務建設是首要前提。從目前的城鄉建設發展來看,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公共資源建設發展嚴重不均衡,在水資源、電力資源、交通條件、體育鍛煉、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異更是顯著。新鄉鎮作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平臺媒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必須承擔起均衡城鄉公共服務資源的責任。對此,新鄉鎮必須上帶城市,下領農村,成為城鄉聯系交流的平臺。首先,城鄉建設規劃單位必須加強新鄉鎮的建設規模,詳細落實公共服務的細節建設,提高建設條件和建設標準,從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鄉鎮的服務等級。同時,將新鄉鎮的水、氣、電、路不斷向農村擴散,提高科技文化組織在農村的覆蓋率,落實行政下鄉政策,實現城鄉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有機結合。對于城鄉建設管理部門,必須加強對公共服務建設的管理,明確新鄉鎮的責任和權力,不斷完善健全新城鎮的財政支付制度,建立起由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新城鎮公共服務建設。此外,政府必須完善對新城鎮的管理機制,構建起權責分明、運轉高效的管理模式。
3、新鄉鎮區域綜合體建設
對于傳統的城鄉建設,常常會出現重復建設、規劃周期短、區域規劃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的都是城鄉建設規劃部門在欠缺長遠角度和區域綜合性建設理念所造成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顧名思義,既是同時考慮城市和農村,實現兩者的同步建設和互相之間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必須對新鄉鎮進行區域綜合性建設,實現城鄉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角度出發,新城鎮建設不能片面的將城市或農村作為建設依據,而要從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角度出發,建設新鄉鎮區域綜合體建設。特別的是,對于農村地區的農業用地規劃、城市區域的園林綠化規劃等,必須在仔細考慮周圍背景環境的前提下實行統一規劃、綜合管理。在近些年的城鄉建設中,越來越多的鄉鎮實現了兼并,并且得到了更好的規劃建設。原本經濟實力相對較為薄弱的鄉鎮之間實現了資源的集中利用,為新鄉鎮的某一集中方面建設提供了契機。當一個鄉鎮得到發展之后,充分發揮其擴散和輻射作用,帶動整個區域綜合體的發展??傊?,對于新鄉鎮建設的綜合規劃必不可少,長期的實踐證明,區域綜合體建設對新鄉鎮建設作用顯著。
4、新鄉鎮文化制度一體化建設
城鄉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海西城市化 鄉土景觀 傳承 應用
0 引言
所謂鄉土景觀,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處等可以耕作的地方,農民用自己的雙手,靈活地掌握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情況,巧妙地應用地形、水利條件,精心構筑的自然景觀。閩臺鄉土景觀研究針對閩臺區域,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它涵蓋城市規劃、建筑學、景觀學、地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學科專業知識,是一個較新的課題。西方有關鄉土景觀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40~50年代,它是建筑學和考古學攜手并進的產物。主要集中在鄉土景觀演變與評價、鄉土文化遺產及實物的保護、鄉土景觀實踐應用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鄉土景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引起了有關學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對該課題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鄉土景觀研究、閩臺鄉土景觀研究、實踐應用研究等方面。國內很多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也參與到地方鄉土景觀保護和利用的實踐中,涌現出一批先進的設計師和優秀的設計作品,如由俞孔堅先生主持設計的廣東中山歧江公園、昌都鎮步行街設計;
建筑師王澍主持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校園景觀設計。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卻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記憶與地域文脈特色。隨著福建省《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以及國務院最近批復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相繼實施,海西城市化建設的進程必將加速,迅猛的城市化進程將不可避免,這必將導致閩臺地區鄉土景觀特色在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護、傳承閩臺鄉土景觀特色已經成為海西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
本研究試圖從景觀視角研究海峽西岸城市化進程,并以鄉土景觀為切入點探索海西城市化進程中地域文脈傳承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從景觀視角研究閩臺鄉土景觀特色在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增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極具前瞻性和現實意義的。福建和臺灣距離較近,氣候略同,可發揮地緣的影響力,借助風俗、信仰、文化、語言的淵源拉近兩岸民眾的距離,臺灣民眾前往福建時,無形之中產生自然的歸屬感,加上優惠利多的誘因,與臺灣民眾強化更緊密的聯系[1]。對閩臺鄉土景觀文化的系統研究,可以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同時有利于增強兩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2 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2.1 主要內容
⑴ 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閩臺鄉土景觀特色的傳承與應用研究概述。
⑵ 鄉土景觀傳承與應用對城鎮特色建構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 閩臺鄉土景觀特色的綜合構成研究(如結合鄉土景觀建筑、構造、材料、工藝、細部等進行分類研究與分析)。
⑷ 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閩臺鄉土景觀與城鎮特色理論建構體系研究。
⑸ 研究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閩臺鄉土景觀在城鎮特色建構中的傳承與應用,并試圖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從發行鄉土景觀的指導性手冊直至建立相關的建設規范。
2.2 研究基本思路
⑴ 先進行相關理論資料收集、整理。
⑵ 對閩臺鄉土景觀進行實地調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調研成果。
⑶ 最后以考察、調研成果為基礎,結合相關理論進行整理、分析。
2.3 研究方法
理論結合實踐,本研究綜合運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以及比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實際案例進行閩臺鄉土景觀傳承與應用對于城鎮特色建構的實踐探索,在實踐中檢驗和進一步發展、檢驗、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2.4 研究的技術路線(見圖1)
3 主要研究結論
在全球化進程日趨緊迫的今天,鄉土景觀特色正面臨嚴峻的考驗,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同樣也面臨著鄉土景觀與城鎮特色的快速喪失并日益趨同這一極為嚴重的形勢,在海西城市化迅猛發展的城市景觀空間中,如果我們不能讓閩臺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發展的城市景觀空間中感受到閩臺文化的“根”與“源”,又何以能吸引臺灣同胞在此長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峽西岸經濟持續發展的巨大成績?從鄉土景觀這個傳統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的領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應該說將能夠填補國內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為海西城市化進程和城鎮地域文脈的傳承作出重大貢獻,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3.1 在海西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特色、風貌建設中引入景觀學
試圖在景觀的宏觀視野之下,以鄉土景觀特色的傳承及應用作為切入點,從宏觀至微觀探索海峽西岸城市化進程中具有地域文脈特色的閩臺鄉土景觀設計、管理、建設的有效途徑。將城鎮特色建設落實到實處,避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因經濟快速發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發展道路。
3.2以福建高校和福建省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依托,聘請國內一流景觀學專家主持創建閩臺鄉土景觀特色的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
城鄉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鄉發展;
規劃設計;
管理
城鄉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及戰略性工作,其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城鄉規劃方案設計中,應確保能充分滿足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戰略要求[1]。同時,還應積極處理好長遠和眼前、全局和局部、經濟和社會及現代文明和歷史遺產保護等關系。近年來,在城鄉規劃的科學引導下,各地中小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得到長足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因而對此必須深入研究和探討。
一、新形勢下城鄉規劃設計現狀
為推進新形勢下城鄉一體化的科學穩定發展,城建部門制定了《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對我國城鄉規劃設計具有指導效用[2]。當前,我國城鄉規劃設計主要表現在:(1)整體規劃設計?,F階段,我國并未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城鄉發展規模及目標予以明確,同時各級政府領導的評判機制不夠合理,以致于整體規劃存在某些不合理,不利于城鄉的可持續發展。(2)區域規劃設計,在實際規劃和設計中,規劃設計單位很難對各地區的具體現狀進行有效分析,尤其是大型基礎工程建設,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缺乏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對區域規劃設計予以指導和約束。(3)控制性規劃設計,在城鄉規劃設計中,設計單位往往未能全面考慮城鄉建設中存在的可變因素,通常也未對本地區城鄉建設發展進行研究。
二、 新形勢下城鄉規劃設計管理中的問題
(一)缺乏合理的城鄉規劃設計體系
現階段,我國城鄉規劃設計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明確城市性質、規模、發展目標、用地布局、交通建設及功能劃分等方面,以城市性質、規模及發展為核心內容[3]??傄巹潈H僅是基于城鄉整體、宏觀層面予以指導。當前,大多數中小型城市在實施城鄉規劃設計中,會聘請專業的規劃設計部門開展此項工作,但往往對本地區城鄉了解時間較短,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料大多數是文字性,對城市基本結構、民俗風情等只在于文字,雖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全面分析,但所作出的規劃設計通常是理論性,實踐性不足。
(二)影響城鄉規劃管理的因素較多
城鄉規劃設計和管理中,通常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因而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尤其是政府管理及招商政策的影響。近幾年來,各地區積極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對投資者給予諸多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項目,但是此種做法會打破正常的規劃設計和管理,以致于城鄉規劃設計和管理受到投資建設的影響,隨意改變規劃設計,未嚴格按照審批規劃開展建設。此外,城鄉規劃設計管理體制不健全,通常出現多頭管理,一些城市因規劃設計的管理權力相對分散,以致于中心城區和鄉鎮開發區的規劃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動,以致于管理和控制上無法有效銜接,導致一些交通路線不通暢。
(三)城鄉規劃設計落實的監查力度不夠
對城鄉規劃設計落實工作進行監查是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直接關系到城鄉規劃設計落實的結果是否符合管理目標?,F階段,因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而專業管理人才不足,以致于管理效率較低,監管力度不強。在城鄉規劃設計的落實監查中,公眾的參與較少,群眾性監督不夠。此外,規劃管理工作對于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標準,以致于人們對規劃設計管理部門存在一些偏見。
三、 強化城鄉規劃設計和管理的對策
(一)建立完善城鄉規劃設計體系
首先,在開展城鄉規劃和實際時,應遵循政府規定,對總體城鄉規劃進行適當調整,以使城鄉規劃設計能夠滿足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其次,提升城鄉總規劃的設計水平。應充分結合地區實際,把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作為重點工作,基于耕地保護、統籌發展及節約用地原則,科學合理的安排城鄉建設和發展空間,以實現城鄉規劃和建設規模的合理性,明確城鄉規劃設計中的強制性、必要性指標,以提升城鄉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尤其在前期城鄉規劃設計準備和編制中,應積極做好前期論證工作,對各種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有效處理生態保護和基礎建設、資源利用和環境建設等方面的關系,確保城鄉結構、設計規模、建設目標等方面的科學性,最后,提高控制性規劃設計質量??刂菩砸巹澰O計有著鮮明的可行性和指導性,目的在于細化城鄉總體規劃[4]。
(二)強化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力度
在落實城鄉規劃設計管理中,應結合地區現狀和發展要求,對行政管理和證件評價機制予以改進和優化。當前,我國城鄉規劃設計和建設均以《城市規劃法》為依據,但各地區規劃管理體制有一定差異。在實際國中,必須以國家利益為基礎,對城鄉規劃設計和管理進行全面考慮,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確保城鄉規劃設計和管理體制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充分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此外,要不斷調整和優化政績評價體系,避免發生城鄉規劃設計出現違規情況,進一步提升城鄉基礎建設水平,塑造良好的城鄉一體化形象。
(三)提升城鄉規劃設計的科學性
城鄉規劃和設計是系統性工作,只有不斷修正、完善,才可提升城鄉規劃的水平。而這就需要加大城鄉規劃科學性的審查力度。在實際審查中,應積極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及建議,避免發生人為性、行政性干預。同時,應廣泛收集群眾對城鄉規劃設計的建議;
落實集中討論制,實現城鄉規劃設計的綜合審查。此外,積極借鑒上級部門的規劃審查標準。同時要把科學化管理融入現代管理體制中,實現科學化標準管理。GIS軟件等規劃設計軟件功能日益完善,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這些均為城鄉規劃設計系統建設給予幫助,也是提升城鄉規劃科學性的重要路徑。
(四)加大城鄉規劃管理監督力度
在城鄉規劃設計工作中,應嚴格依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城鄉規劃和管理的規章制度,對城鄉規劃設計進行全面監督,根據相關法律開展城鄉規劃的設計和修改。上級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下級部門監管,同時建立并落實好規劃責任制。如下級部門工作不到位,應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規劃管理部門應全面落實好公告、公開、公示及聽證等制度,同時引導公眾參與進來,確保公眾建議權、監督權及知情權的發揮,落實好公眾意見及建議,實現監管的公開,進而確保城鄉規劃順利推進,維護人民群眾利益。
三、結語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的今天,城鄉規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全面進步,應轉變理念,創新思路,健全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相關的制度、機制,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強監管,實現可持續的城鄉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建昌.新形勢下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2,23(6):144-146.
[2]李復華.新形勢下城鄉一體化規劃與建設的分析思考及建議[J].中外建筑.2010,11(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