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1篇關鍵詞:人物形象;客觀景物;特殊含義I207.22在古詩閱讀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形象,因為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等方面的問題都是由形象而來,緣此,本文擬就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描寫大自然詩句【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人物形象;
客觀景物;
特殊含義
I207.22
在古詩閱讀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形象,因為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等方面的問題都是由形象而來,緣此,本文擬就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以及由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舉例分析。古代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種:人物形象、客觀景物、特殊含義的意象。文學作品必須通過對形象的描繪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和立場觀點態度,詩歌也是如此,所以,在閱讀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抓住詩歌中描繪刻畫的形象,通過對形象的感知、分析和把握來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詩歌中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詩歌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往往采用第一人稱,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杜甫;
另一N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形象往住采用第三人稱。但不論是哪一種,既然是人物形象,就必然要運用到我們常見的人物描寫的方法,如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通過這些,我們就可以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如:
秋 夕(杜枚)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首先我們要學會捕捉詩中有關人物形象的信息?!疤祀A”指皇宮中的臺階,“輕羅小扇”是古代女子所用之物,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詩中的人物是一個宮女。接下來看詩中描寫的環境,“銀燭秋光冷畫屏”這一句描寫的是暗淡而幽冷的環境,“夜色涼如水”則告訴我們夜已深沉,寒意襲人。再看人物“撲流螢”“坐看”的動作,可知這個宮女的生活+分寂寞無聊,孤獨凄涼。而詩歌的標題“秋夕”是指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世間喜鵲都要飛到天河為他們搭橋,第四句中的“牽??椗恰彼约创?。至此,把詩歌中的環境描寫、動作描寫綜合起來,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少女:她生活在深宮之中,打發無聊的青春歲月。然而,在七夕這個特殊的夜晚,她卻難以入眠,牛郎織女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心,使她聯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真摯愛情的無限向往,因此,雖已是夜涼如水,可她卻無法睡去,滿懷心事、滿腹哀怨、滿懷向往地坐在臺階之上,舉首仰望那象征愛情的牛女雙星。作者對這個女子形象的刻畫,是帶著深切的同情和憐憫的。
客觀景物
詩人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寫景抒情,二是借物抒懷。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先要緊緊抓住客觀景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屬性,然后再聯系這些特點對景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即作者要抒發的感情或表達的寓意進行分析。同樣來看兩個例子。如:
瀑布聯句(香嚴閑禪師、李 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香嚴閑禪師)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唐?李忱)
這首詩描寫的對象是瀑布。詩歌緊扣瀑布的特點,對其形象進行描寫。此詩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匯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巖萬壑”的艱險曲折后,它終于到達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壯美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安晦o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著贊美之情,可與《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逼D難能錘煉偉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隱含這樣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P崖轉石,跳珠倒濺,令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卻又不能窺見其“出處”。惟有從遠處望去,“遙看瀑布掛前川”時,才知道它來自云煙繚繞的峰頂。第二句著重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云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俺鎏幐摺眲t取勢遠,暗逗后文“終歸大?!敝?。第二句是仰觀瀑布,寫其“出處高”,寫瀑布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時醞足豪情,為后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忽然說到“溪澗”,照應第一句的“千巖萬壑”,在詩情上是小小的回旋。當山泉在巖壑中奔流,會有重重阻撓,似乎勸它留步,“何必奔沖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澗式的安樂并不能使它滿足,它心向大海,不斷開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為崖前瀑布,而且最終要東歸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沖決的力量?!柏M能”與“終歸”前后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白鞑比终Z極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濤景象。從“留”、“歸”等字可以體味結尾兩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聯想到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豪情壯懷。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整首詩為我們展示了沖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這一藝術形象。然而,透過這一藝術形象,聯系作者的背景(李忱即后來的唐宣宗,此刻為避免皇室的傾軋),我們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寄寓了作者不甘落寞、思有作為的情懷。聯系人生,這首詩也啟迪人們,哪怕目前的處境比較艱難,但只要有勇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就一定會克服困難大有作為。
特殊含義的形象
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使得詩歌中的很多形象甚至人的行為具備了某種特定而穩定的含義,成為了具有特殊含義的意象。因此.依據語境對特殊意象的感知和欣賞也成為解讀詩歌的一個重要途徑。如: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柳宗元)
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
晴天歸路好相逢,正是峰前回雁時。
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寫到了“(回雁)峰前回雁”,從這里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大雁,也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這種候鳥,春秋兩季遷徙,春天,它奮力向北飛回舊巢,這種情景往往最能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歌中常用以表現鄉愁。在這首詩中,洋溢著一種枯木逢春般的喜悅、期望之情。十載謫居,終于等到了還京的詔命,雖然還不知道將有何新的任命,但總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首句寫思歸故鄉的熱切心情;
次句以楚樹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機遇,新的希望。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點啟程。由于心情好,就覺得天氣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歸,是很好的兆頭。詩人用歡快的語氣掩住了十年謫居的“酸楚”。他不知道再貶柳州的命運正等著他。在后人看來,詩人真是天真得太可愛了。
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還有很多,例如:松往往寓含堅貞,竹往往寓含節操,杜鵑表示悲苦,紅豆表示相思,長亭表示離別,銀河表示離散,流水傳達的是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斜陽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總之,一系列的意象都為我們評價詩歌的思想和感情打升了門徑,在平時的復習中我們應該注意積累。
綜上所述,我們在鑒賞詩歌形象的時候要注意詩歌中描寫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通過對形象的感知和分析,體會詩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對詩歌的鑒賞評價。
參考文獻: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2篇
第一節 如何把握古詩的意象
技術點撥
“意象”中的“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涵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象,包括三個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蘊涵詩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爸苏撌馈敝饕敢私庠娙说拈啔v、情趣、心境乃至創作風格,了解詩人創作詩歌時的時代特點?!爸苏撌馈睉⒁鈨牲c:
(1)單項思考。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寫作意圖,或別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時,還可以聯系詩人的創作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雙向聯系。就是要把詩人筆下的“客觀對象”與他的“主觀情志”聯系起來,兩者之間總有某種聯系,或命運不濟,或遭受打擊,或不被重用,寫物實則寫人,物不過是詩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和細節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詩歌也不例外。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詩句“何處深春好,春深稚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詩人寫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來是在兒童嬉戲的庭院里。你看他們正爭著騎一竿竹馬,悄悄地去鄰居家折花。詩人用典型的動作“爭騎”“偷折”寫出兒童好動、淘氣的天性,惟妙惟肖,極具情趣。用“竹”“花”寫孩子的,暗示他們將如竹、如花一樣地茁壯成長。
3.關注對人物描寫的側面烘托。側面描寫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或通過其他人物的評價來表現描寫對象。通過側面烘托、映襯,含蓄地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特征,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吳歌》一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刂鄄淮?,歸去越王家”鏡湖方圓三百里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這里來采蓮。若是在若耶溪,來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擠得水泄不通了。詩人用婉曲的手法從側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絕倫。全詩只字未寫西施的外貌,但是這種婉轉表意的手法卻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其藝術感染力的深遠。
二、物象
物象,即飽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來說,物象所蘊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習慣性的。簡要舉幾例:冰雪的晶瑩象征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月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梧桐、杜鵑是凄涼悲傷的象征;
鷓鴣鳥是離愁別緒的象征;
鴻雁象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梅蘭竹菊松和蟬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因此,在古詩閱讀中,學生應抓物象的內涵。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同是《卜算子詠梅》,在筆下,梅是不畏嚴寒、凌霜美麗的形象,表達了他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但在陸游筆下則是孤高清絕的形象,寄托了詞人的悲憐與同情。
三、景象
寫景詩中的景象最集中,鑒賞時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除了詩人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外,大多數的寫景詩寄寓著詩人各種各樣的情懷。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壯麗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有的在大自然的奇偉瑰麗中感悟人生哲理。當然窮山惡水也會引發詩人凄涼的身世之感,異地山水會讓人有思鄉之念。中國詩人歷來有傷春悲秋的情結,見流水落花而感傷,悲嘆的詩篇不在少數。有些詩人因為仕途不得志被迫隱居,景物之樂,雖然能感受到,但詩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情感以南宋詩人居多,學生鑒賞這些詩歌時應結合詩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論世。
2.關注詩人寫景時的表現手法。大致說來有幾下幾種:
(1)對比襯托。如唐求的詩句“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中“秋煙白”與“晚日紅”色彩對比鮮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畫。
(2)動靜結合。如孟浩然的詩句“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天開”“出山”是靜景,意象開闊;
“斜景遍”“晚云低”頗具動感,給人以清新、明。
(3)虛實結合,即將寫實與想象結合在一起。如李賀的詩句“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詩人寫實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將星空描繪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加進了醉人的聲響。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扒唷薄凹t”二色,令人覺得花紅欲燃,柳青如碧。
(5)觀察角度的變化。①遠近高低變化角度。如杜甫的詩句“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團”,描繪的是月隱云端后的景象。銀河不因月出月隱而改變其明暗,關山也如往常一樣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覺中掛滿了露珠。河漢、關山寫遠景,庭露、言近景,遠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繪出月隱云端后的一幅朦朧夜景圖。②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變化。如晏殊的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描寫的是一處安靜閑適的居住環境,流露出詞人閑適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閣樓,低垂的層層簾幕,輕盈的嬌燕在堂間來回穿梭。片片落紅飄灑在庭院中,猶如散在綠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鮮艷。夕陽晚照,欄影斜映于涼池之中,隨波蕩漾,這是多么悠閑深靜的環境呀。詞中畫面是依據時間的先后,采用視轉景移的方法,從內向外,由上而下,從室中到水面的空間順序進行著墨的。③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如杜甫的《絕句》一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雞?!边@四句詩描繪了山間村院雨過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詩人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6)側面烘托。如王勃的詩句“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詩人寫山中春蘭茂盛,遮掩了小路;
城外的莊園中桃李爭艷,絢麗多彩。面對這樣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間俗事都不愿過問,內心無比寧靜,就連鳥的吵叫,也沒發覺。詩人正是用側面襯托的方法,描繪出醉人的風光。
3.掌握寫景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3篇
唐詩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
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
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
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
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
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
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
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
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律。此詩通過寫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形象活現,即景寓情,準確生動地表現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用詞準確,氣質清新,成為歷代吟詠西湖的名篇。
1.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3.明確寫景手法,積累寫景手法的專業術語。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教學新課
野 望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指導:一定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義。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容
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2.頷聯和頸聯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這兩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頷聯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頸聯表現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使靜謐的畫面活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請從“景”與“情”的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明確: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黃鶴樓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1.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兩句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了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兩句?!皻v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兩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2.詩中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彼麨楹味??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
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不禁發出懷舊、思鄉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4.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三、板書設計
黃鶴樓愁
使至塞上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睗庥舻脑娗楫嬕馐峭蹙S詩作最大的藝術特色。
寫作背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3.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并感知詩歌內容。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義,概括內容
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頷聯和頸聯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烽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這是一首律詩,你能簡要概括每一聯的內容嗎?
明確:首聯敘事,頷聯寫景且蘊含感情,頸聯描繪出一幅經典的畫面,尾聯敘事。
目標導學三:賞析詩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再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三、板書設計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目標導學一:譯詩,解說內容
請結合文中注解自譯全詩。
提示:我駕輕舟一葉,順流而下,一直遠渡到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巒從我的視野中一點點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
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還是故鄉的水好啊,它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
目標導學二:評說,深入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明確: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
“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3.頸聯的描寫有何妙處?
明確: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賞析尾聯,并思考:本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詩的尾聯的妙處在于:詩人明明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借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
目標導學二:感悟全詩,質疑釋難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早春。從“水面初平”“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致?通過哪句詩可以看出?
明確:騎馬。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
3.詩人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做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明確: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后湖東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呢?(品讀末尾兩句)
明確: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贊嘆道:這才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可取之處
緊扣文本特點,對五首詩的教學都緊扣住朗讀這一環節,以讀來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4篇
一、考查描寫的內容
即:描寫了什么?
如:
曉上空泠峽①
王罔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罔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于是絕意仕途,歸而授徒。
問: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前兩句即“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兩句。將這兩句的內容鋪述開,所描寫的情景就是: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梢?,對于考查描寫內容的題目,我們只要理解詩句,將詩句的內容用生動的語言形象描繪出來就可以。
二、考查描寫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
即:如何描寫的?妙處何在?
如: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問:這首詞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題目要求。若將問法稍作修改,變成“這首詞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那么,我們需要回答景物自身的特點,比如靜謐、比如有著鮮明的色彩等?,F在問的是“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那就要考慮運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什么順序,是否繪形、繪聲、繪色等。這樣,我們就可以梳理出本題答題要點:①描寫視角頗具匠心。從高到低或從上到下(碧云天,黃葉地),由近及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②突出秋景的鮮明色彩: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處落筆,境界開闊,寫景中暗寓離情。
總的來說,對于考查描寫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的題目,我們應在讀背景、聯詩文、重注解的前提下,明確所用手法、角度等,先總的直接答出,再結合詩文進行具體分析。通常,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遠近、內外、俯仰等;
二是考慮是否用了白描或五覺(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感覺)結合來繪形、繪聲、繪色;
三是考慮是否運用了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或正反襯托等。
三、考查描寫的原因、目的、作用
即:為什么這樣寫?
如: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問: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助我們對古代詩歌中意象的積累,我們知道,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這也就是作者描寫杜鵑啼叫聲的用意所在。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范文第5篇
一、抓住正面描寫
塑造人物形象離不開對人物的刻畫,尤其是正面描寫,古典詩歌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人物的正面描寫包括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肖像)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幾個方面,雖然古典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說人物刻畫得細膩傳神、形象豐滿、完整全面,但是,詩歌是精煉的,每句話都經過了詩人的精雕細琢,詩人通過一個神態、一個動作、一個笑容、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亦或是人物的語言、典型的細節,就可以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馬戴的《出塞》:“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痹娙送ㄟ^外貌和動作描寫,塑造了戍邊將士英姿勃發、信心百倍、斗志昂揚、機智勇猛、英勇無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帶連環束戰袍”,刻畫出了戍邊將士那種全副武裝、神采奕奕的風姿;
第二句中的“沖”字是動作描寫,展現了戍邊將士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三句通過“卷旗”這個動作描寫,表現了將士們夜赴戰場的決心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钡诙渲械摹氨ァ倍稚鷦拥毓串嫵隽嗽娙四糇纳駪B,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自己這個遠行之人,借助他人的聲音、語言,再次表現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側面烘托手法
側面烘托又稱間接描寫,分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種。這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對人物進行描寫,而是注意環境、周圍景物、周圍人物等描寫對人物刻畫所起的作用,進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边@首詩的前半部分寫陸鴻漸隱居之地的環境、景色,后半部分寫詩人不遇陸鴻漸的情況,整首詩沒有一處著筆于陸鴻漸,卻寫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潔不俗、灑脫放達的隱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徑”“桑麻”“籬邊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寫表明了陸鴻漸居住的地方很幽靜,頗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蘊。
另外,“”是“花中的隱逸者”,而陸鴻漸家外籬邊未開的更凸顯了他的隱士風韻。后四句中“無犬吠”“問西家”“山中去”“歸時每日斜”,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風凋白草,胡 馬日VV。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笔茁撌亲匀画h境描寫,體現了邊塞地區苦寒的環境特點,目的是烘托邊塞將士生活環境的惡劣;
頷聯中的“秋來”“夜后”通過交代時間側面烘托了人物形象;
頸聯描寫了邊塞戰士長期而艱苦的戍邊生活,烘托出了飽受戍邊之苦、思鄉之愁的邊塞將士形象。
三、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對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幫助,所以學生要特別關注詩歌的題目和后面的注釋,這些都會給出一定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