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X 市 工業遺產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
工業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近現代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目前,工業遺產保護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XX 市是寧夏煤炭工業的搖籃,為寧夏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保護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工業遺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已引起我市的重視, 2007 年我市就著手對轄區工業遺產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截止 2010 年普查到的工業遺址有 7處(惠農二礦舊址、石炭井三礦工業遺址、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干校造紙廠、石炭井代開煤窯遺址、石炭井礦務局李家溝(四礦)煤礦舊址、寧夏光華瓷廠遺址、西北軸承廠遺址)。為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制度設計提供依據,2014 年,市文物管理所會同縣區文物管理部門再次對轄區工業遺產進行了調查,現就我市工業遺產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保護利用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一、XX 市工業遺產的形成及特點 XX 具有悠久的煤炭開采歷史,遠在明清時期就已在汝箕溝地區進行煤炭開采,但由于生產條件原始落后,產量很低,不具備規模,1949 年煤炭產量只有 1.75 萬噸。解放初期,百業凋敝,百廢待興,煤炭作為“工業的糧食”必須先行,XX 成為西北煤炭基地,擔負著供給酒泉鋼鐵廠、包頭鋼鐵廠以及西北各?。▍^)工
業及城鄉居民的用煤任務。1958 年先后建立起兩大礦務局,煤炭開采得以快速發展。圍繞煤炭生產,XX 成為寧夏煤炭、機械制造、化工產業的聚集地。經過 50 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工業形成了新材料、煤基碳材、化工、機械制造、建材、輕工等門類的工業體系,作為我國重要煤炭生產及加工基地,以煤炭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煤基碳材和新材料產業群具有明顯的地區優勢,是國家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生產和研發基地。隨著社會及經濟形式的發展,工業建筑物、工廠車間、機械等已成為有特定價值的工業遺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地域特色。
二、XX 市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XX 市共登記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20 余處,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最近幾年,我市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但因政策、資金、保護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一定的遺憾。如石炭井三礦,位于 XX 市大武口區(原石炭井區)北端, 分布面積 672400平方米。于 1968 年 10 月 1 日正式投產,年設計生產能力 75 萬噸。35 年中,石炭井三礦共生產原煤 2400 多萬噸,1978 年與 1979 年連續兩年創原煤生產 88 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創造了寧夏井礦連續安全生產 3084 天的最長周期。是原煤炭工業部首批“特級質量標準化礦井”、自治區一級優秀企業、全國煤炭工業行業二級企業、全國先進集體“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獲全國環境保護和綠化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先后有 39 名先進職工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成為寧夏乃至全國煤炭工業的一面旗幟。2003 年 12 月 3
日,隨著最后一個井口(2 號)的“關井閉坑”,這個曾為全國煤業創下輝煌業績的煤炭企業從此結束了 35 年的歷史使命。在 2010年三普時一些老廠房、井口等設施還存在,近年來因廠區位置地下還存有大量煤炭,在采煤過程中一些井口、廠房已被掩埋,曾經的輝煌在只剩下厚厚的土堆,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再如西北軸承廠舊址,位于賀蘭山東麓大水溝,分溝內和溝外兩塊,溝內面積 6 萬平方米,溝外面積 2 萬多平方米。1965 年西軸人從遼寧瓦房店搬至大水溝,期間 20 年,主要生產鐵路軸承主導產品,年產軸承 3000—4000 萬套,1982 年整體搬遷至銀川?,F存遺址大水溝溝口公路兩側分布有五七車間、特大型車間、單身樓、食堂、家屬樓、招待所、辦公樓、商店等。溝外建筑設施部分已毀損僅存基址,部分仍保持原樣存在。溝內分布有辦公大樓、勞保庫、鍛工車間、動力車間、精密車間等十五個大小車間。所有建筑設施全部被毀,連基址也被翻挖,僅存兩個語錄牌完好保存。這些工業遺址被破壞的現狀,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而與前面兩處舊址不同的是惠農二礦二號井舊址。二號井位于神華寧煤集團 XX 金能煤業公司院內,為斜井礦,1958 年 6 月15 日開工建設,井筒全長 380 米,斷面 11.5 米,年設計運輸提升能力為 100 萬噸。經過建設者艱苦卓越的不懈努力,上組煤段于1960 年 7 月投產,全部工程于 1962 年完工交付生產使用,上世紀70 年代中隨著礦井技改主立井,該井停止使用。該井的成功建設標志著 XX 礦區乃至寧夏煤炭工業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二號
井于上世紀70年代停止使用,該井口現仍在金能公司辦公場所內,井入口用圍欄圍起,保存完好。
近年來,隨著 XX 市工業轉型的大背景以及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化,工業遺產的保護一方面在舊城改造的熱潮中,一些尚未進行界定、未受到重視的工業建筑和舊址,正急速從城市的界面消失;另一方面,在工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工業遺產又面臨著技術不斷更新或更替所帶來的沖擊。面對“內外夾擊”,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 一) ) 重視不夠。
。工業遺產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比例較低,對工業遺產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保護理念和經驗嚴重匱乏。工業遺產多為近現代的產物,有些甚至是當代的,其代表的又往往是技術過時甚至是淘汰的產業,人們往往不將工業遺產和歷史文化連系在一起。這種認識的不到位,導致一些珍貴的工業遺產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二)認識不足。認為原 XX 煤炭工業污染嚴重、技術落后,應退出歷史舞臺,而工業遺產保護涉及規劃、發展改革、工業、建設、國土等方方面面,特別是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保護與建設的矛盾時常出現。XX 市尚未頒布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由于缺少法律保護,致使有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在城市廣場建設、城市道路拓寬和城市舊城改造中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三)
?。?/p>
措施不力。
。在舊城改造中對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的偏差,使不少工業遺產首當其沖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雖然 XX 市在工
業遺產保護方面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存在利用不夠合理或無法利用的現象,甚至在利用過程中完全改變了工業遺產的歷史原貌,造成工業遺產資源的浪費或貶值,與巨大的工業遺產存量相比,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還有很大空間。
?。?四 )投入不足。對工業遺產的維修保護資金投入普遍不足是工業遺產保護的瓶頸,XX 市文物資源豐富,工業遺產更是面廣量大,由于思想認識、經濟基礎等方面的原因,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投入尚顯不足,對工業遺產保護的投入更難落實。
三、促進 XX 市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XX 市工業遺產的現狀充分說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發掘和搶救處于嚴重瀕危狀態的工業遺產更是迫在眉睫。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和對策:
?。ㄒ唬└叨戎匾?,充分認識保護工業遺產的重要意義。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遠遠超過之前幾千年的總和,工業遺產則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過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我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存的文化精神,為后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成為提升城市品位、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因此,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政
府應盡快對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來登記的工業遺產劃定保護范圍,埋設文物保護界碑,并積極申報批準為相應的市縣級或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規劃,已有破壞的工業遺產應盡快責令使用單位恢復原狀,加強保護。
?。ǘ?/p>
合理規劃,認真做好工業遺產的保護 利用 。要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強化規劃保護和整體保護。要結合實際,在制訂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時制訂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并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同時,要完善工業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建立專家質詢、公眾參與和聽證程序,逐步形成完善、科學、有效的保護管理體系。
?。ㄈ┩貙捤悸?,注重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結合。工業遺產保護只有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設之中,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工業遺產的保護應該和社會經濟發展、產業更新、再就業等結合起來,在保護其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再利用。對于目前仍在生產的企業,被認定的工業遺產應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同時結合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予以保護,使其成為企業的形象。對于已經或將要搬遷改造的工業遺產,可以通過適度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工業建筑獲得經濟可行的保護。大多數的工業遺產可用于文化設施建設,保證其得以持續保存,實施可持續發展。
?。ㄋ模┓e極探索,形成工業遺產保護的投入與激勵機制。保護和利用好工業遺產,是一個需要較大投入而產出緩慢的事業,
惠農區礦山博物館,就是保護利用工業遺產較好的做法。再如北京 798 藝術區,就是北京曾經的 718 聯合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許多關鍵元件、重要零部件就于此生產,因此這里被稱為新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由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產品不能適銷對路,這里的工人大批下崗,各廠均出租部分閑置廠房以渡過難關。工業廠房錯落有致,磚墻斑駁,管道縱橫,墻壁上還保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這些破舊的廠房就成了藝術家聚會地,甚至一些荒廢的舊管道被簡單涂刷,被改造成了現成的展品。帶有濃郁革命氣氛的口號“毛主席萬萬歲”被保留下來,成為那個年代的見證。這里另類的當代藝術作品與過時的機械等歷史痕跡相映成趣,仿佛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這個例子看,無論是博物館的建設、創意園區的建設、旅游景點的打造,還是街區的整體保護和開發,都不像地產、商業和工業項目那樣,能夠在短時期內獲得收益,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先導作用,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形成合力。鑒于工業遺產保護的公益事業性質,在實踐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積極探索全社會參與的新路子。應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設置工業遺產保護引導補貼專項資金。同時,除國家撥款支持外,還可以通過相關政策和獎勵等手段對保護措施予以鼓勵,出臺有利于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確保保護資金的落實。堅持“誰使用、誰保護”的原則、充分調動機關團體、部隊和企事業單位保護工業遺產的積極性,實行產權擁有者或使用人
保護。在利用方面,制定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對工業遺產實施功能改造,在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基礎上,使工業遺產保護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同時注重引進和培養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性人才,使工業遺產得到持續有效的保護。
?。?五)多管 齊下,加大工業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興趣以及對其價值的認同,是保護遺產最可靠的途徑。要結合工業遺產保護與保存情況,利用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保護工業遺產的宣傳教育??梢酝ㄟ^展覽、講座、媒體宣傳,整理出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工業遺產書籍等,展示工業遺產的價值。建立專門的工業和技術展廳,解說工業技術傳播與發展的途徑。要重視對企業和企業職工的宣傳教育,使之成為工業遺產保護的主體和重要力量。通過提高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認識,使工業遺產保護的理念和意識深入人心,以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保護工業遺產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保護工業遺產的良好氛圍,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