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歌曲不僅深受大中專學生喜愛,而且是一種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應重視并充分利用英文歌曲,使其最大程度的服務于英語教學,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本文試圖從理論角度和實踐方面探索英語歌曲的整理、挖掘和運用。
【關鍵詞】英語歌曲;教學法;學生興趣;理論與實踐
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英語歌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還是原汁原味的理想教學材料。英語歌曲有其豐富的內容,動聽的旋律。與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相比,英語歌曲教學法以其輕松活潑、無壓力,趣味性強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英語教師若有心去留意、整理和挖掘英語歌曲,并在教學中恰當地插入英語歌曲,可舒緩緊張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大中專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有用英語宣泄內心情感的渴望。筆者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認為將英文歌曲合理運用于英語教學中,既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一、利用英文歌曲教學符合心理學原理和生理學原理
(一)符合生理學原理
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維,是音樂感情的腦。聽英語歌曲可以陶冶情操,刺激并激活右腦,引起高度興奮,使學生愉悅,還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維的左腦,使其興奮,極大地挖掘大腦潛力。
(二)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
認知心理學認為把英語歌曲引入課堂,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相對于枯燥的詞匯語法而言,學生更喜歡直觀形象的語言。
二、英文歌曲的選擇原則
(一)選擇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歌曲
歌曲的風格有鄉村歌曲、民歌,圣誕歌曲,流行歌曲、影視金曲等。如激勵斗志的“I believe I can fly”;拯救環境的“heal the world”;抒發思鄉之情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感恩母親的“A song for mama”,以及膾炙人口的歌曲,如“say you,say me”,“careless whisper”等。
(二)難度適當并且體現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
歌曲的選擇,不僅需要符合大中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英語水平,而且具有感召力。如在節假日前,選擇思鄉的歌曲,如Five Hundred Miles離家五百里和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鄉村路帶我回家;友誼主題的課文,播放Auld Lang Syne 友誼地久天長,電影《魂斷藍橋》插曲、Forever friends永遠的朋友;學習描寫人類探索精神的課文時,選擇意境悠遠蒼茫,給人以力量的Sailing遠航,電影《哥倫布傳》插曲;講授愛國主義題材文章時,從飽含愛國情感的Edelweiss雪絨花到大氣磅礴、保護地球家園的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等。因此,選擇難度適當,按不同話題分類的歌曲適合學生的欣賞和學習。
(三)有利于語音訓練的英語歌曲
歌曲的發音應清晰標準,有利于學生的語音訓練。如卡朋特演唱的經典老歌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再現,尤以歌中反復吟唱的”every sha-la-la-la,every wo-wo still shines,every shing-a-ling-a-ling,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so fine…這首歌是訓練學生單詞發音、句子語調和節奏感的極佳材料。
(四)具有較高藝術欣賞性的英語歌曲
一些英文歌曲歌詞經典,韻律優揚,具有很高的欣賞性。如一直深受世界各國觀眾喜愛,堪稱20世紀音樂劇的典范Cat《貓》,其中Memory回憶就是膾炙人口的一首歌曲,由被稱為“娛樂界傳奇天后芭芭拉·史翠珊演唱,她唱得高音漂亮,輕快明亮,中音深情飽滿,大氣深情,極具感染力。又如“Every Time”出自布蘭妮的專輯,歌曲融合了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整體感覺寧靜,真摯。
三、英文歌曲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導入環節
利用英語歌曲導課,了解課文主旨。如在學習西方節日一課時,因內容與圣誕節有關,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家喻戶曉的“Jingle Bells”歡快優美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大部分學生隨之哼唱起來。歌曲結束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出歌曲的主題詞“Christmas”,從而自然地開始新課的學習。因此,在新課的導入環節,除了平時常用的直觀導入法、話題導入法等,英文歌曲也是很好的選擇。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聽覺沖擊,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激活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英語課上,教師利用歌曲的優美旋律和鏗鏘節奏喚醒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音樂的刺激下思維活動保持敏捷和活躍的狀態。如在上感恩節一課時,首先向學生介紹美國鄉村音樂的發展歷程以及發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接著播放幾首鄉村歌曲,如“oh Susanna”蘇珊娜,這首歡快奔放的西部歌曲,富有濃郁的民歌色彩;又如約翰丹佛的經典之作“Take Me Home,Country Road”,用明快的曲調把思鄉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一代巨擘鮑布迪倫唱出美國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一首反越戰作品“Blowing In The Wind”隨風而逝;被譽為美國當代傳唱史詩,電影《畢業生》插曲“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羅集市,是一首能令人所有雜念灰飛煙滅的歌曲。這類歌曲有助于學生對美國鄉村音樂形成感性認識。
(三)提高語音語調,增強英語語感
為培養學生純正的語音和良好的語感,恰當地選用一些發音地道、韻律感強的英文歌曲對學生進行語音訓練。如:短小而活潑的歌曲“哆來咪”,來自音樂電影“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歌詞的原文是采用異字同音的手法來寫的,如:英文“doe”(母鹿)的讀音與“do”的讀音一樣,“ray”(光線)與“re”讀音相同,“Me”(我)與“mi”、“Far(遠的)與“fa”、“Sew”(穿針引線)與”so”讀音相同,但詞義卻不相同。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相同與不同,使歌曲充滿情趣。
(四)全面了解西方人的人生觀,世界觀
英語的學習不只是單詞的記憶和語法的分析,因為我們在學習一種語言時,其實是學習語言這個載體所負載的文化。西方文化強調天人對立、側重向外探尋以及強烈的戰勝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開創、求進取、大膽冒險的人生觀。雖然西方文化的核心強調進取競爭,但也不乏勸導人們遇到不如意事時,順其自然的宗教思想,如“Que sera,sera”(世事不可強求),“Let it be”(順其自然)等經典歌曲,演繹了這樣的主題:一切不可知,不必苛求,無論順境逆境,順其自然。因此,利用英語歌曲能促進文化教學,使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
(五)了解歐美歌壇上影響巨大而深遠的頂級歌手
音樂史離不開音樂巨匠。享譽歐美歌壇的“常青樹”芭芭拉史翡翠就是傳奇式的典范。她不僅是唯一一位囊括奧斯卡獎,托尼獎,格萊美獎,艾美獎,金球獎等獎項的娛樂傳奇,也是灰姑娘實現美國夢的勵志典范。沒有美麗的容貌和性感的身材,她憑著獨特的嗓音實力,打破了好萊塢的定律,成為近百年來,歐美最杰出、最優秀藝術家的典范。從流行歌曲到古典歌曲,從歌壇到舞臺劇、影壇,取得了無人能及的成績?!癝uperstar”這個詞最早就是用來形容她的,很多曲目經她演唱后經久難忘,如她演唱的《往日情懷》主題曲The Way We Were、《貓》主題曲Memory,1997年她與席琳狄翁(Celine Dion)的合唱"Tell Him"更彰顯出她驚人的聲樂技巧。
四、結語
馬克思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英語歌曲教學法是一個促進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它的完善與提高,有待于更多的英語教師挖掘整理并應用在教學第一線,讓音樂走進課堂,讓英語歌曲為更多學生帶來輕松的學習和自信。
參考文獻
[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臺灣常春藤解析英語雜志社編著.英文抒情歌曲精選解析(第一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3]胡蓉.音樂在英語中的作用[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劉紅文(1966-),女,大學本科,河南省經濟技術學校英語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