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淺談無公害農業中的農藥使用

      發布時間:2025-07-24 12:48:45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在無公害生產中,并不是絕對不能用農藥防治病蟲草害,而是在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中提倡以農業防治技術為基礎,優先施用生物源農藥。合理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但在使用時,要嚴格遵守無公害農業生產藥劑使用準則,充分發揮農藥的優勢和潛能,降低單位面積和農藥使用劑量,提高農藥對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增加農藥對人類、食品環境和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安全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無公害;農業;農藥

      無公害農業是一種沒有公害的農業生產方式,它是指通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使用生產資料,限制外源污染物進入農業生產系統,保持環境清潔,防止生產和加工方式對環境和產品造成危害或損害,而無公害農業中的農藥的使用,是農業實現無公害的重要環節、代表了當代農藥的發展方向。本文從無公害食品生產農藥使用準則、綠色食品生產農藥科學使用基礎,農藥合理使用方針及病害草害的綜合防治均進行了論述、皆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技術參考。

      1 無公害食品生產的農藥使用原則

      無公害農業生產要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有針對性地適時用藥,未達到防治指標或益害蟲比合理的情況下不用藥。并根據天敵發生特點,合理選擇農藥種類,施用時間和施用方法,保護天敵,充分發揮天敵對害蟲的自然控制作用。同時注意對不同作用機理農藥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提倡使用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化學誘抗劑和低毒高效低殘留化學合成農藥。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和致畸致癌、致突變農藥。使用化學農藥時,須嚴格按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和規定執行。

      2 綠色食品生產農藥使用準則

      綠色食品生產應從作物的病蟲草害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草害所造成的損失。優先采用農業措施,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非化學藥劑種子處理,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曬土,清潔田園,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一系列措施來起到防治病蟲草害的作用。另外,盡量利用燈光,色彩誘殺害蟲,機械捕捉害蟲,機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在特殊情況下,必須使用農藥時,應遵守無公害農藥的使用準則進行施藥。

      3 科學使用農藥

      農藥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我國所稱的農藥主要是指用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的病蟲草害和其他有害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或者來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質的一種物質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制劑。因此必須在使用農藥前,充分了解農藥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只有了解了每個農藥品種的特點后,才能做到科學用藥。

      4 嚴格遵守合理使用農藥方針

      4.1 對癥下藥

      作物病蟲雜草的種類繁多,目前農藥品種也越來越多,而有害生物對農藥的敏感性也各異。因此,必須熟悉防治對象,掌握不同農藥的藥效、劑型及其使用方法,做到對癥下藥,才能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如殺蟲劑和胃毒劑對咀嚼式口器的害蟲有效,而對刺吸式口器害蟲則無效。避蚜霧只對桃蚜有效,而對瓜蚜效果較差。殺菌劑中的甲霜靈對防治霜霉病有效,面對白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無效。

      4.2 適時使用農藥

      任何病蟲在田間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要根據病蟲的發生發展規律,來制定防治措施,準確把握防治時期,準確選用適宜的農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適量使用藥和合理復配混用農藥

      掌握適宜的農藥施用量是有效防治作物病蟲害的重要環節。用藥量過低,達不到防治目的;用藥量過高,會造成污染環境,同時使產品達不到防治目的;用藥量過高,會造成污染環境,同時使產品達不到綠色食品的標準。另外,要科學合理地復配混用農藥,這樣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擴大防治對象,延緩有害生物的抗性,延長品種使用年限,降低防治成本,可充分發揮有農藥制劑的作用。

      4.4 輪換或交替使用農藥

      因長期連續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型農藥,容易使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特別是一些菊酯類殺蟲劑和內吸性殺菌劑,連續使用多年,防治效果即大幅度下降。而輪換使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品種,既可避免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充分發揮農藥的藥效,又能相應地減少由于抗藥性增強而不得不多施農藥而造成的危害,有利于綠色食品的生產。

      5 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

      5.1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的內涵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是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和化學防治五大內容的綜合運用,在生態學、經濟學措施安全有效和綜合協調的觀念指導下實施的。生態學觀念是把病蟲害防治看成一個生態學問題,在農業區域內,各種生物與周圍的環境組成一個農田生態系統,有一種自然調控能力,使病蟲害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發生數量與其所處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之間建立了一種動態平衡,綜合防治就要在保持農田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通過農業生產活動,加強有利因素,進而增強農業生態系統自身對病蟲害的自然調控能力,使病蟲的發生數量穩定在經濟允許的水平下。而經濟觀念是運用防治措施要求實效,盡量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防治成本,力求以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5.2 病蟲草害防治策略和方法

      對病蟲和雜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使作物在自然生長的條件下,依靠作物自身對外界不良環境的自然抵御能力提高抗病蟲害的能力,通過改變病蟲草的生態需要來調控病蟲草害的發生。將農作物受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范圍。它要求在最大的范圍內盡可能依靠選用抗性品種,合適的肥水管理,作物輪作、間作、套種和混作的農業措施,通過建樹籬、筑巢,促進植被多樣化等手段設法提高天敵的自然控制能力,綜合應用各種非化學手段,積極預防和控制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主要途徑包括提高作物對病蟲的抵抗能力;消滅病蟲來源或壓低發生基數;改善農田環境條件,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不利于病蟲滋生蔓延的條件;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在病蟲草害大量發生和顯著危害之前將它們直接消滅。

      無公害農業防治病蟲草的基本方法是:優先采用農業措施,并通過合適的能抑制病蟲草害發生的耕作栽培技術,如采用抗病蟲品種、平衡施肥、調整播種期、覆蓋、深翻曬土、清潔田園、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一系列措施等控制病蟲草害發生。創造適宜的環境,保護和利用病蟲、雜草的天敵,通過生態技術控制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同時,盡量利用燈光、色彩等誘殺害蟲,采用機械和人工方式除草以及熱消毒、隔離、色素引誘等物理措施,防治病蟲草害。對使用農業、生物和物理等方法難以控制的病蟲草害,可使用植物源、動物源、微生物源、礦物源農藥;在特殊情況下,也可采用允許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但有機農業不允許使用人工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其他農藥。

      【參考文獻】

      [1]李文華,閔慶文,張午.生態農業的技術與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9):151-172.

      [2]白莉東,李淑巖,馬春紅,等.無公害農業生產中農藥的合理使用[J].農業技術,2014(2):19-29.

      [3]李開群,張小龍.無公害農業生產中農藥的合理使用[J].植物醫生,2009(3):50-50.

      [4]黃麗,林玲.淺談無公害蔬菜生產過程中農藥的選擇與使用[J].農業研究與應用,2006(05):10-103.

      [5]黃小明.淺談科學施肥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作用[J].中國果菜,2008(04):90-91.

      [6]朱廣梅.無公害農業生產中合理安全使用農藥問題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103-104.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