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今年GDP增長率將達9.4%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了2006年中國經濟和社會藍皮書,藍皮書預測,今年我國GDP增長率將達到9.4%左右,預計2006年將接近9%。藍皮書預測,今年我國GDP增長率將達到9.4%左右,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與上年基本持平。如果2006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GDP增長率將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9%的水平上。其中,2005年農業將增長5%,第二產業將增長11%,第三產業增長約7.4%。2006年,預計農業仍將增長近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將分別增長10.2%和7.5%。
中國鞋所謂有毒染料大多意大利進口
針對意大利衛生部近日針對來自中國的鞋類產品展開“有毒化學物質”的調查,中國皮革工業協會負責人衛亞非進行駁斥:那些“有毒”的染料,其實大部分是從意大利進口的。衛亞非表示,我國的產品也是嚴格按照標準生產的,同時歐盟的標準也不是強制性的?,F在意大利制鞋行業卻表示在最近幾周進行的系列檢測中發現鞋類產品中含有較高水平的鎳、湛藍片(azodye)以及其他化學成分。鎳主要存在化工染料中,我國成品革制品的染料已經做了很大改進,很大部分染料都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名牌產品。
力爭3到5年內建立完備公務員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逐步建立完備的公務員法律法規體系。這是人事部部長張柏林在此間舉行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宣布的。張柏林說,要抓好公務員法配套法規建設,抓緊出臺立法基礎較好的配套法規,包括錄用、任職定級、競爭上崗、考核、調任、回避、處分、申訴等規定。對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聘任制等公務員分類管理問題,要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研究論證。在公務員法配套政策法規出臺前,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和原則辦事;如確需制定出臺有關具體政策,要與公務員法的規定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通,更不能搞“土政策”,重大問題要事先征求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的意見;配套法規出臺后,各地各部門要嚴格執行。要對照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規,對現行有關法規、規章及文件等進行清理,凡與公務員法相抵觸的,一律停止執行。
中國近一半事業單位已實行人員聘用制
中國已有44%的事業單位實行了人員聘用制,51%的人員簽訂了聘用合同。人事部門2006年將堅持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重點,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為主要內容,抓好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試點和推行。這是人事部部長張柏林在此間舉行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介紹的。張柏林說,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要積極配合總體改革試點工作,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完善政策、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確保穩定”的工作思路,繼續扎實推進。要進一步完善《關于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選擇適當時機出臺。
中國五部局建傳染病防控協調機制
據中國衛生部消息,為預防控制傳染病境外傳入和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和交通秩序,加強有關管理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及時研究解決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衛生部、鐵道部、交通部、質檢總局、民航總局近日共同制定了《五部局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協調機制》。各部門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建立并完善疫情通報制度、健康告知制度、旅客健康巡查及可疑傳染病人報告制度、傳染病病人交接制度、傳染病定點醫療制度等工作制度,并定期對各部門傳染病防控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聯合監督檢查。
中國已成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環節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指出,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白皮書強調,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天然優勢。白皮書還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給外國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中國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大市場之一。
北京人均GDP達4970美元居全國第二
近日,北京市統計局公布了全市經濟普查數據公報。公報核實,北京地區去年GDP總量為6060億元,與2004年初步統計核算數據比較,凈增1777億元;人均GDP4970美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在第二位,僅次于上海,接近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根據全國統一要求,北京市組織實施了北京地區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普查標準時點為2004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4年度。普查對象是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普查結果摸清了北京市二三產業的家底,不僅對政府決策,也對投資者決策、個人就業和生活的選擇,提供了大量的數據依據。
煤炭項目審批從嚴調控建設失控和礦難多發
一方面是礦難頻發,一方面是煤炭投資過熱。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今天表示,我國已有效緩解了“十五”中后期煤炭供應偏緊的局面,全國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價格平穩,但部分地區對煤炭需求增長缺乏科學分析,出現了投資過熱、無序建設的苗頭。對此,國家發改委將加強煤炭基本建設項目的管理,從嚴審批。該負責人表示,有的地方制定了不切實際的煤炭發展規劃及生產建設指標,越權核準煤礦建設項目;有的企業邊勘探、邊設計、邊報批,違反項目核準程序,擅自開工建設;有的煤礦邊建設,邊生產,給安全生產留下很多隱患;有的煤礦違反煤炭技術政策,擅自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煤礦衰老報廢。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勢必造成煤礦建設失控、生產布局失衡、煤炭總量過剩,礦難事故多發。
我國鋼鐵業利潤增幅同期回落62.4%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報告說,今年前11月,我國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3.9%。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2.4個百分點。 此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點名指出,鋼鐵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造成利潤增幅大幅下滑,有些行業甚至出現虧損。 從統計數據看,去年前11月,我國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66.3%,今年上半年增幅回落至36.1%,今年前10月回落至11.2%。 調查顯示,我國鋼鐵產能到今年底將達4.7億噸,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但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 發展改革委提出,“ 十一五”期間擬淘汰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5500萬噸落后煉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