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資本理論的起源和發展
西方許多學者為人力資本理論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早在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著作中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雛形,社會成員通過學校教育和遷徙過程獲得的有用的能力包含在固定資本中,亞當斯密建議由國家和政府來推動、鼓勵甚至強制全體國民接受基本教育。后經馬歇爾等經濟學家的發展,古典人力資本理論初具雛形,學者將人的能力和技能包含在物質資本的范圍內,人力資本還沒有作為獨立生產要素從物質資本中分離出來。
直到20世紀,費雪在其出版的《資本的性質和收入》一書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人美國舒爾茨在其發表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中,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本的概念與性質,人力資本投資、形成路徑及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等思想,人力資本才被從一般勞動的范疇中分離出來,以此為標志確立了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與此同時,明賽爾建立了個人收入與其接受培訓量變量之間關系的經濟數學模型,將人力資本投資分為兩個階段,即學校教育投資與學校后教育投資,工作培訓對人的終生收入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每個勞動者都能在生命周期內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和工作情況作出適合的投資決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的《人力資本》一書在前人研究的框架上,從微觀角度把收入分配理論與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結合起來,系統地闡述了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包括技能、知識等教育人力資本和健康狀況、壽命等健康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能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并增加其收入。概括來講,凡是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個人素質與工作能力,增強勞動者的知識儲備和身體健康的投資行為,都應算作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
二、人力資本測度方法
1、成本法
關于人力資本水平的測度,國內外研究方法主要依據以下三種:分別是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成果法。成本法,是指人力資本在形成過程中花費在教育、健康、培訓、遷移等方面的費用,其主要借鑒了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從教育投資、醫療保健投資、培訓投資、人口遷移等方面來設計統計指標,并通過計算其價值總和來衡量人力資本價值總量。德國學者恩格爾將成本核算方法用于人力資本計量,后人改進了其歷史成本的簡單加總的弊端,使得人力資本存量等于人力資本各項投資的貼現值之和。成本法能對投資于教育和其他人力資本相關領域的資源進行估算,其數據易獲取,運用相對容易。然而,人力資本總量不能簡單的等于人力資本投資加總,其只能反映未來人力資本的預期。人力資本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轉化為存量要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教育的同質性、知識的轉化效率、人口遷移費用等;成本法估算的依據-投入和產出之間沒有因果關聯,導致估算結果缺乏穩健性;而且人力資本投資和生活費用在實際應用中很難區分等弊端不容忽視。
2、收入法
收入法基于人力資本存量的貨幣價值等于勞動者個體在其生命周期內未來每年預期獲取的收入流的凈現值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是Jorgenson-Fraumeni(J-F)終生收入法。終生收入法是以個人預期生命的終生收入的現值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使用該方法估算出的人力資本水平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出教育、健康等長期投資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J-F收入法假設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一樣,可以在市場交易,交易價格用預期生命的未來終生收入現值來衡量。J-F 終生收入法是目前最適合中國人力資本衡量的方法,其具備以下優勢:一是基于人力資本產生的未來效益來計算人力資本存量,具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并在學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二是已被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采用,有利于實現人力資本的跨國可比;三是數據和變量相對容易獲得。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聘請李海崢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J-F終生收入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某些變量統計數據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方法改進,并對個人當期收入、歷年分城鄉、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數等變量做了微觀層面和方法上的調整,從而較為準確的估算了中國國家層面和省際層面的人力資本水平,并實時更新估算數據發布到中心網站以供下載,數據在學界較為權威。
3、特征法
特征法以人力資本的某項特征,如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構造人力資本指數。教育在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他形式的人力資本會受益,有利于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各類教育指標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最廣泛使用的人力資本代理變量。平均受教育年限來反映全體勞動者的總體水平,這種方法首先是將人口按受教育年限或者受教育程度進行分層,然后按照不同層次進行加權求和。它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計算該指標所需的數據在國家或省級統計年鑒方便獲取,準確性高;其次,受教育年限越長,則接受在職培訓的機會越多,由此形成的人力資本也越多;再次,受教育年限越長,干中學的能力越強,越有利于積累工作經驗和吸收新知識技術;最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能接觸到更多的健身和保養知識,健康投資越多,健康人力資本水平就會越高。這些特性使得平均受教育年限除了作為教育人力資本的指標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形式的人力資本。受教育年限法直觀、數據易獲取的優點難掩其弊端,受教育年限只是人力資本的一個維度,代表不了人力資本總量;除此之外,教育年限法忽視了勞動者個體受教育年限的質量和內部差異,比如增加或減少一年小學教育和一年大學教育存在不同的教育收益率。
三、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理論主要研究國家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其由眾多研究角度不同的理論、模型和方法共同構成的,其基本定理是:為保持長期內人均產出的增長率為正,必須有以新產品、新市場或新工藝為形式的技術知識方面的持續進步,如果不存在技術知識方面的進步,那么邊際回報遞減的效應將最終使得經濟增長停滯。經濟增長理論的演化歷史可歸納為三個階段:古典增長理論的資本決定理論、外生知識決定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模型構建了在勞動和可再生資本表現出規模報酬不變的加總生產函數,邊際報酬遞減使得折舊等于儲蓄,資本存量增長停滯,在不存在人口增長和技術變化時,經濟增長率下降到零。學界不能很好的解釋總產出的增長率大于各生產要素增長率之和的謎題,學者轉而關注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效率的研究。由于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差異,勞動者存在異質性,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一致的假設不再成立,物質資本不是經濟增長的唯一決定因素,人力資本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個經濟體中人力資本存量落后和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物質資本的利用效率會受到影響,僅靠物質資本的積累和擴張不能改善經濟發展的效率和遠期目標。
人力資本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機制仍不明確。西方學者對人力資本水平與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盧卡斯從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得到啟發,將人力資本視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構建了盧卡斯模型,推導出總產出增長率取決于人力資本的增長率。經濟增長由人力資本的積累所推動,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可以歸結于人力資本積累速度的差異。后羅貝羅修正了盧卡斯模型,并證明了人力資本不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還有一種研究思路是納爾遜-菲爾普斯方法,其基本觀點是人力資本并不僅僅是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相同的投入:人力資本是創新之源,經濟增長由人力資本存量所推動,反過來,人力資本存量也影響國家創新的能力和技術趕超更發達國家的能力??偖a出的增長率取決于創新,后取決于人力資本水平,而非人力資本水平的增長率?;谏鲜鰞煞N理論,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其中一種是提高全體工人的受教育水平,普及文化知識;另一種是培訓一部分工人以達到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共享式經濟增長強調機會的均等是其核心,通過消除個人背景或所處環境的不同造成的人發展機會的差異,兼顧效率與公平,從而縮小結果不平等。
在基于跨國家、地區數據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學者將人力資本作為變量引入到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中,通過估計人力資本的彈性系數,利用人力資本對總產出的增長率來估計對總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度,定量研究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直接作用;二是其外部性效用,即勞動力和資本相結合,表現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間接作用。
1、有效勞動投入模型
新經濟增長理論對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進行了改進,將人力資本存量H替代了勞動力投入L,人力資本存量得以內生化,生產技術At不變的條件下:
Yt=At KαtHβt eεt(1)
在上述模型中,Yt表示某地區的實際總產出,At表示t年的技術水平,Kt表示t年的實際物質資本存量,Ht為t時期的有效勞動存量。α和β分別表示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通過對模型的變形,對公式兩邊取ln對數使其線性化,因公式兩邊取對數不會弱化等式兩邊的線性關系,使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線性化,方便觀察和計算:
lnYt=lnAt+αlnKt+βlnHt+ε(2)
同時為準確地分析人力資本H在經濟增長模型中的貢獻度,比較各生產要素的貢獻度的差別,計算人力資本存量H和物質資本存量K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故對上述(2)式子對時間t求導,變換為差分方程:
ΔYt/Yt=ΔAt/At+αΔKt/K+βΔHt/Ht
其中,ΔYt/Yt表示某地區的總產出增長率,ΔKt/K表示該地區的物質資本存量增長率,ΔHt/Ht為該地區的技術水平提高率。αΔKt/K為在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本存量的貢獻份額,βΔHt/Ht表示人力資本存量的貢獻份額,兩者分別除以ΔYt/Yt所得的商即為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人力資本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不僅是受到人力資本的彈性的影響,而且還跟人力資本的增長率有關。
2、人力資本外部模型
隨著有關學者對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理論關系的研究的深入,盧卡斯在宇澤宏文的兩部門經濟增長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表達式如下:
Yt=At Kαt H(1-α)t Lβt eεt(3)
在上述模型中,Yt表示某地區的實際總產出,At表示t年的技術水平,Kt表示t年的實際物質資本存量,Ht為t時期的有效勞動存量,Lt為所有勞動者的平均教育年限,一定程度上可以當作勞動力具有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α和β分別表示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為克服多重共線性和方便計算,對公式兩邊分別取自然對數得到:
lnYt-lnHt=lnAt+α(lnKt-lnHt)+βlnLt+ε(4)
為了分析人力資本變量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故對(4)式求關于時間t的倒數,變換為差分方程:
ΔYt/Yt=ΔAt/At+αΔKt/K+(1-α)ΔHt/Ht+βΔLt/Lt
從上述差分方程可以看出,ΔYt/Yt表示某地區的總產出增長率,ΔKt/K表示該地區的物質資本存量增長率,ΔHt/Ht為該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率,ΔLt/Lt為該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增長率,ΔAt/At為該地區的技術水平提高率。αΔKt/K為在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本存量的貢獻份額,βΔLt/Lt表示平均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份額,(1-α)ΔHt/Ht表示人力資本存量所占的貢獻份額,三者分別除以ΔYt/Yt所得的商即為物質資本存量、社會平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人力資本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不僅受到人力資本的彈性的影響,而且還跟人力資本的增長率有關。(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