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般使用黃、白銅或純銀,鑲珠嵌寶,正面雕龍畫鳳,背面線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觀和威懾的雙重作用。
追尋流逝的刀光劍影
2006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聯合英國倫敦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等五家博物館,出版了第一部有關西藏武備的專業書籍,該書集中展示了五大博物館現存的藏族武備資料。其中著名的藏學專家埃米,海勒等就武備在西藏的繪畫和造像上的體現進行了專門論述。西方博物館早期利用經濟優勢大量收集了藏族武備,但是通覽全書,西方學者只是在器物的年代和外形特征上進行了描述,并沒把藏族武備的源流和歷史背景做出系統、正確的解析。
龔劍介紹說,上個世紀80年代,在蘇斯比拍賣行,出現了一把明永樂皇帝御賜給西藏的長劍(永樂劍),以20萬英磅由英國倫敦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收藏。該劍為永樂皇帝御賜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永樂劍所有飾件皆為銅制鎏金,整劍裝具采取了減地浮雕、鏤空雕刻、鏨刻雕花,錘揲,鏨刻等多種技法。劍首與柄為一體,劍首成馬蹄形,正面減地浮雕龍紋,圍繞龍形鏨刻螺旋紋,劍首背面浮雕“支巴扎(tsi pa ta)”,劍首側面鏨刻八寶紋。劍柄銅制鎏金鏨魚籽底紋,劍格為浮雕“支巴扎(tsi pa ta)”神獸,額頭浮雕太陽、月亮造型,“支巴扎”角和月亮為銀制,神獸眼睛為紅寶石鑲嵌。劍鞘外包邊側面為六面形,鏨刻螺旋紋。劍鞘上端裝飾波浪紋,中段有兩印章形圖案,第一個圖案為雙龍紋,第二個圖案為獅子紋,鞘底飾波浪渦紋。劍鞘中置掛環,掛環正面減地浮雕蓮臺與背光,背光內浮雕梵文,四字梵文釋義“神圣之劍”。鞘木質,內裹紅色絲綢,外包黑色皮革。劍身為手工鍛制百煉鋼,刀口夾鋼,劍身為四面研磨,刀口研磨出切割面,類似八面造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館長用了若干年的時間,研究這把劍,并寫成了一部書。我們也是從這本書里面,知道了這把劍,大概知道了它的工藝和細節。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把刀,我們給館長寫了一封信,講我們想得到這把刀的詳細資料,他答復說可以,但要付費。我們付了600英磅,他把這把刀的細部圖給我們寄來了。我們根據他寄來的圖,把每一個細部分解開,鉆研紋飾造型,勾畫圖樣。接著延攬各類匠人加以訓練,親手摸索鍛造、研磨、鑄模、金屬雕刻、錯金銀、大漆、木工、制革、寶石鑲嵌等各種工藝,把每一個細節都琢磨透,然后根據古法復制這把劍。經過多次反復,我們終于將這把劍復原了,和原物相較,長度有兩毫米的差距,重量有20克之差,這是我們復制的藏族刀劍中最完美的一把,當然,同時我們還復制的有戰國漆鞘鐵劍,漢環首刀,唐金銀平脫橫刀,唐朱漆龍紋環首儀刀,虎格劍,金剛杵法劍,乾隆大閱刀,乾隆貫霄劍……這些頂級刀劍的原物,大多早已流失海外,現散存于日本宮內廳正倉院、美國紹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局等。這批東西一面世,立即在刀劍收藏國內引起震動。要知道,在每一朝每一代,國家都是將最先進的技術和最美的裝飾藝術應用于兵器制造上,古代兵器上保留的工藝能最直觀地反映當時社會的生產力。而且高級別刀劍身上散發出的美一點也不會遜色于瓷器、玉器和書畫帶給人的美感。人類的進化史其實就是戰爭史。猿猴學會制作工具,才標志著變成人類。但制作工具的目的是為了戰爭——獲取更多的食物,而為了獲得更多更美味的食物,難免要和其他動物甚至同類發生爭搶,從而導致戰爭。一直到今天,所有武器的制造,都是集合了國家最高的科技力量去完成,在古代這一點更為明顯,是整個國家國力的體現。兵器的質量好壞、華美程度,從實用的角度講,是科學的體現,從美學的角度講,又是民族文化的體現。
再現古刀劍的光芒
唐志倫說,我們有很多想法,藏族工藝在世界范圍內有很高的運用價值,我們想把藏族手工藝運用到生產、生活、奢侈品等眾多領域,我們想搞一個山寨,就叫“藏工集寨”,把我們挖掘和研究的傳統工藝在這個山寨里傳承下來,使它成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一種文化要保護,必須要讓它活起來。青藏高原的文化,是一種與他人和睦相處、和自然和睦相處的文化,我作為一個藏族人,不是為了單純地研究這個文化,把它放在那兒不動,而是要向社會推廣、擴大它的影響。
西方人他們雖然有實物,對東方的文化也有尊崇心,但他們對這些器物上的圖案細節很難體會,對這些圖案造型的傳承更搞不清楚。我們經過了近十年的研究,對這些東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還不能說就全面掌握了。
自冷兵器退出實戰領域以后,刀劍制作技藝的傳承遇到很大挑戰,基本上全球范圍內只有日本還勉強保留了這個工藝體系,做出的刀劍還有幾分古韻??v觀目前國際國內的仿古刀劍的制作,大多匠氣有余而神韻不足,這是因為工匠自身受文化、歷史知識、審美力的限制,單純的工匠本身即便熟悉某一技藝也難以突破舊框框,從整體達到一個較高的藝術水平。就像明代的家具,如果沒有文人士大夫階層和木匠的通力合作,那樣的美學巔峰是永遠不能到達的。
國內的部分學者經過十多年對古代西藏武備的收集,藏品的豐富程度已經遠遠超越西方主流博物館的藏品,并通過實物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完善的對比梳理,系統地整理出西藏武備的起源和歷史,從器物到工藝,從形制到年代,得出了重要的結論,那就是西藏武備文化在完好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受中原文化影響深刻。這個結論已通過各種證據進行了論證,國內的學者們在系統研究藏族武備的同時,也潛心研究中原武備,這一點是西方學者所不具備的。
西藏武備文化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延續,因其保留了唐、宋時期中原武備的特征,也是對中原武備進行深度研究的另一種渠道和方式。實際上,我們在研究過去藏族社會的很多器物時,發現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呈現出唐代的器物特征。刀劍更不例外?,F在國內的博物館皆無專門展陳藏族武備的場所,甚至拉薩的西藏自治區博物館也沒能系統展示西藏武備,這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來說是極其遺憾的事情。
金剛杵法劍現藏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應是西藏大寺廟法器。
劍柄為金剛杵造型,其股爪造型為永宣時期形制,金剛杵中部為三面忿怒明王頭像,頭像下為“漢式凸結”結構,類似于一種繩結,象征一切邪魔被束縛,無法逃逸。金剛杵股爪和蓮瓣皆鑲嵌珊瑚、青金石,共計三十八顆。金剛杵與劍身結合部有一吞口,鏨刻梵文金剛經。
劍身為百煉鋼鍛造。鞘口為一浮雕龍首,眼睛鑲嵌紅寶石,鬣發披于腦后。鞘室木質,外包鱷魚皮,鱷魚皮拼成龍鱗造型,鞘尾鏨刻梵文金剛經。劍出鞘如同一龍吐出金剛杵。
虎格劍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⒏駝κ?、柄、格為一體,銅制鎏金,劍首正面鏤空雕刻“支巴扎”神獸,背面雕刻回紋和波浪紋。劍柄減地浮雕出圓形花紋、條狀花紋以及交錯形成的三角紋,劍格為老虎面部造型,眼睛與鼻子高隆,其上浮雕花紋并金銀互鎏進行裝飾。面部減地雕纏枝花,虎格下部成波浪形,兩只利齒上翻,皆鎏銀裝飾。劍身為手工鍛制,八面研磨。鞘木質,上寬下窄,鞘口部與虎格寬度一致,鞘邊裝飾包邊,鏨刻波浪紋,鞘正面裝飾三塊鏤空面板,皆鏤空龍紋。
小貼士
刀劍觀賞禮儀:
1 端坐在椅子上,先將刀劍放在腹前的位置,將刀刀向上,右手持刀柄,左手持刀鞘保持平穩,輕柔并平直地拔刀,拔刀力量要均衡,當刀條還在鞘中時,忌左右晃動刀身,拔刀時注意連貫,刀身離開刀鞘的過程中不要停頓或同時加以評論。
2 看刀時,左手反握刀,刀口向自己,不可完全抽出刀身,讓刀尖靠在鞘口看刀,此時切不可說話,防止口水飛上去;更不能用手觸摸刀身。
3 用右手轉動刀劍,保持刀口向上,以右手握柄,左手托住刀棟,欣賞刀劍的工藝,先欣賞刀、劍前部的尖,然后欣賞刀,接下來欣賞年度護手和刀劍的柄。
4 一般要以左手持刀,在接刀或提刀時要用右手,在到達客人家時也要用右手提刀,所有刀劍在鑒賞時都必須放在左手的地上(短刀除外),這樣表示你沒有敵意。
觀賞刀劍時的禁忌:
一是不要用手直接撫摸刀劍,二是不要在離刀身很近的地方交談,三是不要將刀刃對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