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洛陽鏟,縱橫考古界的“泰斗級”工具,于泥土之間可打出數米的深孔;
一顆遙感衛星,飛行于浩瀚蒼穹,可拍攝跨越山川河海的圖景。
從“手鏟釋天書”到“慧眼覽古幽”,科技賦予考古的能量越來越大。計算機、生物學、化學、地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被引入遺址發掘、研究分析、文物修復、展示傳播等考古“全鏈條”,發揮著日益顯著的支撐推動作用。
為考古裝上“慧眼”
列為“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子課題之一的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是淮河中游地區的一處大型龍山時代城址。麥田上方,一架無人機正沿著900米長的東城垣緩緩飛過?;诙嘟嵌葦z影的三維建模技術,拍攝獲取的數百張影像經過處理,展現出遺址豐富的地貌景觀,令人驚嘆。
“隨著數字化三維建模技術的應用,遺址數字高程模型得以快速生成,這為我們探索城垣、壕溝或其他史前工程提供了重要線索?!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負責人張東說。
為考古裝上“慧眼”,精準記錄遺跡。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博物館內,幾張被珍藏近半個世紀的手繪圖紙,記錄著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明中都遺址最初面世的樣子。如今,新一任的80后明中都考古發掘領隊王志不僅傳承了“手藝活兒”,還用上“科技范兒”,利用RTK測量儀、全站儀等新工具為遺址定位、測繪和構建三維模型。
現代科技的進步與引入,令考古發掘裝備一再升級。走進四川三星堆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一眼便能看見一座座玻璃房子整齊排列。這些全透明的“考古艙”,配備了集成發掘平臺,工作平臺像“吊籃”一樣將穿著防護服的考古人員放進坑內懸空作業,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搭載的高光譜成像掃描儀和三維激光掃描儀可隨時對文物進行光譜拍攝、掃描祭祀坑。
科技助力解開更多歷史謎團
一粒金燦燦的稻谷歷經數千年會發生什么變化?又帶來哪些“秘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嬌博士深耕植物考古領域,每天都在和來自久遠年代的種子打交道。一粒被命名為“F01”的種子,約2毫米寬、3.6毫米長,表面凹凸不平,已碳化成又黑又癟的樣子,出土自三星堆4號“祭祀坑”。
萬嬌和團隊通過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分析等,精準掌握“F01”的遺存年代等信息,為進一步確認古蜀國的口糧以大米為主提供了科學證據。
一件件來自數百乃至數千年前的古物,蘊藏著豐富的信息。在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藍本的明中都遺址,考古團隊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借助科技手段讓出土的磚、瓦、石等古物“開口說話”,解開一個個歷史謎團。
即使那些人類肉眼無法可見的“存在”,科技之光也有可能將其照亮。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們研究出“基于免疫學原理的絲綢微痕檢測技術”,并據此在史前遺址中尋找絲綢的分子標志物,曾在河南滎陽汪溝遺址中找到世界最早的絲綢實物。去年3月,他們又在三星堆遺址找到了絲綢痕跡。
為文化遺產恢復“容顏”
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內,副研究館員李瑞亮正在用X射線探傷分析一級館藏文物——蔡侯產劍,肉眼無法看到的文物損傷狀況、礦化程度、銹蝕掩蓋下的紋飾等信息一目了然。
“X射線探傷分析更像是‘胸透,而金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分析可以看作是‘病理分析,判斷文物的腐蝕程度,為整形、焊接等提供技術參考?!崩钊鹆列蜗蟮乇扔?。
李瑞亮說,由于歷史久遠,出土物件往往存在銹蝕、殘缺、斷裂、變形等多種損害。相比于傳統文物修復的“望聞問切”,借助高科技手段更能精準直擊“病灶”,做到“對癥治療”。
當前, X光探傷、金相顯微鏡、3D打印等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于文物保護修復中。經過精細的清理和可逆物理固型,此前三星堆遺址3號至6號“祭祀坑”出土的大口尊、圓口方尊、頂尊跪坐人像、扭頭跪坐人像、黃金面具等一批“重量級”文物已經實現“站立”。
猜你喜歡祭祀坑慧眼絲綢三星堆考古:發現新建筑基址和小祭祀坑群,多件器物造型奇特現代經濟信息(2022年17期)2022-12-16緊箍咒和慧眼紅蜻蜓·中年級(2022年11期)2022-11-23我在三星堆發掘現場奇妙博物館(2022年6期)2022-06-24穿越三星堆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11期)2021-04-12錯中尋源 練就慧眼中學生數理化·七年級數學人教版(2019年5期)2019-06-25遙望“絲綢路”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3路上絲綢風采童裝(2018年1期)2018-04-12安全隱患逃不過他的慧眼中國軍轉民(2017年11期)2018-01-31借你一雙慧眼小學生作文(中高年級適用)(2017年3期)2017-07-07絲綢情調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