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專題式教學在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5-07-12 16:08:39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上【摘要】本文基于中職教育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以“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的專題教學為例,具體論述專題式教學理念指導下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設計思路,提出“三線齊驅”強化學生人格培養、“向上向善”聚焦課程思政、“學思踐悟”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虛實相生”攻克教學重難點、“三階多元”構建動態評價機制等教學實施策略,并對專題教學實施效果進行總結。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課程思政 專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6-0029-05

      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旨在通過一系列的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涵養職業精神,為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提供支撐。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為未來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因此,深挖語文學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語文教育教學全過程,對落實語文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語文課程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筆者發現,雖然大部分中職教師都能認清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但由于缺乏有效教學方法、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導致中職語文課程思政仍然處在較淺的層次。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有效落實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為此,筆者近年進行了“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的專題教學研究,旨在探索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促進學生德技并修。

      一、專題教學的設計思路

      “上善”向來是中國人所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只有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才能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做到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注重意識形態的教育,實現價值觀的引領。在設計“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過程中,筆者以《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為學生學習方向,旨在引導學生將向上向善文化作為人生底色,培育學生向上向善的情懷,闡釋好中國精神、傳遞好中國聲音。

      (一)分析學情,把握起點

      多維、立體的學情分析是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過程的基礎。在明確教學目標前,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設計出真正面向學生、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情,重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流程、創新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效果。在“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中,筆者以廣西玉林農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會計專業203班的4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為準確把握學生學情,筆者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調查形式,從基礎知識、認知結構、思維特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動態調查,通過綜合分析發現:該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較弱,知識結構較單一,思維活躍但創新力不足(如表1所示)。

      (二)轉變思路,重組內容

      為了深入開展專題教學,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筆者將我?,F階段使用的語文教材和語文課程標準對接,重構教學內容體系,選取了《合歡樹》《賣白菜》《善良》《人格是最高的學位》《我愛這土地》等五篇課文作為研讀對象,并組織開展了一次讀書報告會,五篇文章與報告會分別對應孝、信、善、德、忠、悟等六大思政要素。根據專題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語文專題教學為抓手,以混合式教學為手段,將責任、誠信、友善、敬業、愛崗、創新等職業素養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通過融通聽、說、讀、寫等四大語文基本能力,同時注重內容的經典性、時代性,注重活動的情境性、實用性,從而構建符合生情的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的“文道合一”。

      (三)確定目標,對接能力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職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言理解與運用,倡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
      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倡導學生通過語言運用提升思維能力;
      三是審美鑒賞與發現,倡導學生通過品位語言藝術提升審美境界;
      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培育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根據學情分析,結合我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要求,筆者細化語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不同體裁的優秀作品,提高語言文化的鑒別能力和文學的鑒賞能力,提升審美品位、人文素養,不斷強化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雙線突破?;诖?,筆者從知識、能力、素質等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同時,根據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需求,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和教學目標,筆者確定了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如表3所示)。

      二、專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三線齊驅”強化學生人格培養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筆者以為,在課程教學中授業是基礎,解惑是手段,傳道是目標。因此,在“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中,筆者在完成基礎知識講授的基礎上,融入盡孝、守信、行善、立德、效忠、開悟等六大品德,引導學生在鑒賞、傳承、創新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責任、誠信、友善、敬業、愛崗、創新等職業素養,促進語文知識教學與價值觀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人格是最高的學位》是一篇議論性演講稿,文中通過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替一個素不相識的年輕學子照看行李包的故事,以及接近人生終點的冰心關心老年病人狀況的感人事例,揭示了“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這一主旨。在本文教學中,筆者圍繞“人格之美”這一要素,設計了“感知人格之美→感觸人格之美→感受人格之美→感言人格之美→感悟人格之美”的教學主線。為了突破本文的教學難點,筆者設置了“什么是大寫的人”的問題,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要求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所見所聞,并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挖掘文章所蘊含的精神內核,最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大寫的人應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大寫的人沒有年齡的界限,沒有職位的高低,不計較付出、不講求索取,能熱心助人、奉獻社會、關心國計民生。一言以蔽之,大寫的人應當是人格高尚的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人格、品悟人格,最終形成高尚人格。因此,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圍繞“人”設問,引導學生感知文中主人公的高尚人格,然后在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發表觀點的學習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落實語文課程思政,實現語文素養、品德修養、職業素養等三條教學主線并駕齊驅,協同發展。

      (二)“向上向善”聚焦課程思政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在專題教學過程中,筆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教學改革,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了解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用優秀作品教育學生向往追求講道德、守道德、行道德的生活,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將“向上向善”的內容貫穿教學全過程,推動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教學《合歡樹》一文,筆者圍繞“孝”這一思政教育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孝道意識為教學目標,設計了披文入情、寓情于物、寄情于事、情由此生等四個教學環節,在讓學生分析文章語言、結構、意象、情感等要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合歡樹”這一意象的豐富情感內涵,培養學生的孝道意識和家國情懷。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安排了“文中尋眼”的學習環節,設計了“什么是文眼?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有何寓意?”三個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立意和主旨,尋找文眼,并學習象征手法及探尋“合歡樹”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從而理解“合歡樹”就是連接現在和未來的紐帶,是文本中最富表現力、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主題的“鑰匙”。在答疑的過程中,學生深刻領會了作者史鐵生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及深深的愧疚之情,加深了學生對孝道善情的理解,進而轉化為盡孝行動。

      (三)“學思踐悟”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

      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悟而學,是實現語文學科深度學習的基本過程。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用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積累經驗,使學生的思維從直覺感知走向理性判斷,最終生成智慧,這樣的學習才具有深度。以“讀書留痕,美文共享”為主題的讀書報告會是“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這一專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根據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和中華經典誦讀推薦篇目的閱讀要求,在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筆者將《故都的秋》《學做一個人》《理想》《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熱愛生命》等名家名篇作為讀書報告會的研讀對象,并為學生提供讀書報告模板,然后通過組織小組交流、模擬發言訓練、修改發言稿、小組團隊呈現、教師點評、指導嘉賓評價等活動,讓學生從文學鑒賞、職業素養、個人認知等方面進行讀書分享,同時細化和強化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訓練,從而使學生通過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感悟作品的情感,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感悟文本的精神內涵,筆者通過有層次的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正面人物的正能量和高尚精神品質,體會文本所傳達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或從文本中學會辯證處理生活事件和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情趣、向上向善的美好情操,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品德修養的提升。

      如在分享陶行知《學做一個人》的閱讀活動中,筆者設置了“分享讀書收獲”環節,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閱讀交流,引導學生總結陶行知提出的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應具備的三個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體,二要有獨立的思想,三要有獨立的職業。最后,筆者根據學生的感悟進行小結升華:閱讀是一場遇見,閱讀《學做一個人》讓同學們遇見了陶行知先生,并聆聽他對做一個人、做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誨,進而思考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本次閱讀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閱讀《故都的秋》等文章,學習其中的人生哲思;
      然后在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引導下,思考“如何做一個完整的人”這樣一個有深度的問題,接著在《學做一個人》的閱讀實踐中感悟為人之道,很好地實現了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

      (四)“虛實相生”攻克教學重難點

      基于學生課余時間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欠佳,自我認知、自我學習的自信不足,學習創新能力較差等學情,筆者采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是在教學中讓學生使用學習通平臺的各項功能輔助學習,幫助學生在任務清單的指引下有效管理課余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利用大量可以隨點隨看、隨學隨用的微課和短視頻等網絡資源輔助學習,提高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營造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學習空間貫通始終的氛圍,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構建“虛實相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攻克教學的重點難點。

      如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筆者便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拓展了語文學科的育人空間和內涵。線上,筆者運用新華網推出的微信掃碼“測測看”游戲活動,布置“國家需要你挺身而出,正值青春的你會如何選擇”等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穿越”時空,進入虛擬學習情境,了解李大釗、魯迅、江竹筠、錢學森等愛國仁人志士的事跡,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線下,筆者設置誦詩文、品意象、悟詩情、表心語、深拓展等五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描繪的意象和意境,比較、賞析、體悟詩歌的情懷,然后通過開展詩歌誦讀會等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完成詩意與詩情的感悟,從而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通過線上平臺為學生搭建了虛擬的學習空間,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通過線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夯實了學生的知識學習,深化了課堂教學的內涵。

      (五)“三階多元”構建動態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評估教學實效、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不可或缺的環節。在“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中,筆者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雙融合”的思路,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結合中職生的特殊性和個性化因素,將學習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并設置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的評價權重,其中課前占比15%、課中占比75%、課后占比15%。具體而言,主要是在課前開展診斷性評價,通過課前題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課中實施過程性評價,通過課中及時交流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課后進行總結性評價,即通過教師評價、企業評價、教學平臺自動評分、作業完成情況等方式,一方面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另一方面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基本數據。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學評價的育人功能,筆者還結合學生就業、創業、升學等終身發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細化過程性考核指標,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等納入評價內容,同時設計知識技能評價表和情感態度評價表,將價值引領作為重要的評價觀測點,落實增值性評價,優化語文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了基于過程、三維考核、多元評價的“三階多元”語文課程動態考核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三、專題教學的效果

      以專題的形式開展語文課程教學取得了較突出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是學生學習呈現出“三聚焦、三提升”的發展態勢,有效達成了專題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實現了語文學科知識教學與價值觀引領的深度融合,落實了課程思政。

      (一)聚焦知識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豐富的言語學習情境中,學生很好地完成了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訓練。如教學《賣白菜》一文時,學生通過課本劇的形式,演繹了文本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細節——多收一毛錢,并通過抓關鍵的字、詞、句理解文本,對母親為什么流淚、為人之道、立信之基等進行了較有深度的思考,從而領悟了文本的內涵:一毛錢雖少,但誠信無價,不能因小失大,丟了做人的本分。在點評欣賞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提升了語文應用能力、發展了思維品質,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及后續學習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專題學習,我校會計203班學生能夠快速找出文眼的占比由原來的13.60%上升到90.90%,能夠自信、從容、流利分享讀書心得體會的占比由原來的25.00%上升到88.60%,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了較大提升。

      (二)聚焦情感熏陶,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品德修養

      通過對文學作品語言的鑒賞、形象的分析、情感的感悟等,學生不僅掌握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知識與技能,還感悟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情感,如領會了文本所傳達的孝悌意識、誠信品質、友善文化、人格魅力、愛崗敬業等道德素養,受到了文本中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熏陶。如在教學《合歡樹》一課的“解讀英雄母親家書”環節時,筆者讓學生品讀趙一曼、李淑華、趙德莉三位英雄母親的感人故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還在故事中感悟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傳統美德,產生向上向善的個人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人文品德修養的提升。

      (三)聚焦課崗對接,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實施“中國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注重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的對接,深挖文學作品所蘊含的職業道德元素,使課文的中心思想能夠與職業素養核心內容無縫對接,如:《合歡樹》“盡孝”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責任”、《賣白菜》“守信”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誠信”、《善良》“行善”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友善”、《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立德”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敬業”、《我愛這土地》“效忠”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愛崗”、讀書報告會“開悟”的主旨對接職業道德中的“創新”。在崗課對接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知識,又完成了職業素養的培養,感悟了“行孝就是盡責、做人就要誠信、為人需要友善、做事必須敬業、愛國就要效忠”的人生道理,而且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與專業崗位工作能力有效結合的比率也由過去的25.00%上升到了90.90%。

      專題式教學與單篇課文教學有著較大的差異,與單篇課文教學所不同的是,專題式教學主要圍繞某一專題選取內容、情感等相似的一組文章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這組文章進行集中、深入的分析和學習,最終達成某一專題教學的目標?!爸袊F代文學作品專題選讀”專題教學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專題式教學能夠產生很好的聚合效應,能有效地將各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聚合起來,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形成個性化言語經驗,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語文學科知識教學與價值觀引領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黃啟良.寓德育滲透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5).

      [2]王菲.中職語文教育功能再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3]楊秀娟.課程思政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1(46).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類中職學校耕讀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1B172)、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向突破、三全混合’中職語文專題教學‘課程示范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1B171)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意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滕傳姮(1979— ),廣西玉林人,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科技視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科技視界(2017年21期)2017-11-21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年28期)2017-11-15中職應用文寫作教學初探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立足文本,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搭建解讀支點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效策略探究語文教學之友(2016年9期)2016-10-08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