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輝,董春輝
(安徽工業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
近年來,網絡上曝光出多起大學生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等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缺少社會責任感以及缺乏高尚道德追求。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部分大眾媒介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刻意迎合大眾需求,傳播內容低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其最終目的是獲取社會層面更多關注。大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和途徑較少,對傳統道德思想認知不足,造成當前部分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薄弱,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健康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的整體道德滑坡。因此,新時代大學生亟需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來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要從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汲取“仁”的精華,貫徹以生為本,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生態和校園文化。要從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汲取“韌”的奧義,鼓勵新時代大學生發憤圖強、自強不息。要從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了解“義”的本質,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團隊觀念。要從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領略“變”的奧義,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造認知,培養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個人競爭力。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積淀,不僅歷史悠久,內涵更是博大精深。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為大綱,兼顧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哲學思想[1],既有相對穩定性又與時俱進,具有強大生命力,不斷創新和發展。
第一,儒家的理想人格、“五?!睂W說以及“中庸之道”都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儒家的理想人格,結合人生追求的現實目標和理想目標,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型理想人格,它有助于教導大學生樹立道德理想,培養利他性品格,培育個體的內省和實踐精神。儒家的“五?!睂W說,即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世的五個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其中“仁”是內核,既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也是最廣泛的德性標準;
“義”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合體,強調個人的責任和奉獻精神;
“禮”是一種文明行為的體現,彰顯個人、社會和國家的文明程度;
“智”是指聰明,引申義包括道德智慧和科學智慧,體現的是人文及科學精神;
“信”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是經世濟民、興業安邦之道[2]?!爸杏怪馈笔侨寮宜枷刖辰绲淖罡邔哟?,它引導人們對待萬事萬物要批判繼承,和諧中庸而不走極端,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適度原則。
第二,墨家的人格觀念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
“兼相愛”是墨家學說的內核,它要求人們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不區分家庭和社會地位,全部一視同仁,人與人之間平等相愛。
“交相利”是墨家學說的外延,也是“兼相愛”的追求目標,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個人利益,而應該放大格局,要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兼顧集體利益,并且始終堅持集體利益在個人利益之上,最終實現共贏。
第三,道家的修身思想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道家講究看待世間萬物要持有辯證觀點?!盁o為而治”是道家學說的內核?!盁o為而治”強調,如果事物發展是有道可循的,那就順勢而為,如果事物發展無道可循的,那就借助自然規律來引導事物發展,這是“無為而治”的真正含義。教育新時代大學生要養成理想人格,要順應自然、釋放本我,不逆勢而為。
第四,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思想的道德教化功能。法治思想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對自己有利的而厭惡對自己有害的,這也是人類生存本能的體現,人想要在社會上謀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就要與別人競爭,就會去追逐“利”,由于矛盾雙方相互貫通,每個人都可以在矛盾競爭中追逐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法家的刑德思想,要求教育主體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做到賞罰分明、恩威并施。法家思想認為管理過程中法、術、勢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胺ā庇靡怨芾砣繉W生,“術”則用以教育引導“問題”學生,“勢”則保證法術二者的正常運作,三者相互依存且相互補充。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的重要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了解,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然而現代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教化功能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存在缺位,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價值引導功能缺失。這種價值引導功能主要包含個人和社會大眾兩個層面,當前社會主流的價值理念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之間的價值取向產生偏差,加強了大眾對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質疑。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進入攻堅克難時期,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創新發展未能跟上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種價值引導功能的缺失,直接導致個體、大眾、社會組織等遺忘了文化傳統的根基。
第二,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下沉力度不足。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及轉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顯著變化,由于整個社會體系現代化程度逐步躍升,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訴求以及價值取向也更加開放。如果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時,一如既往采用說教式課堂教學,并且忽視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將會導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脫鉤,無法發揮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的功能,難以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教化的理想化效果。
第三,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資源開發程度不足。稍加觀察,我們就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影子。然而由于缺乏對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視,導致大量優秀資源未能被及時有效挖掘,其作用未能全面系統發揮,造成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在現實生活中缺位。同時由于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在開發過程中會出現不能全盤顧及的狀況。整個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相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導致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流失嚴重。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都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自信不僅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更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根本所在。肩負一個民族榮辱興衰重任的是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決定傳統文化興旺還是衰敗的責任又落在教育制度上[3]。
應試教育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味追求更高的分數。近年來,人們已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仍未消失。此外,相較于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學生群體對潮流文化和時尚文化顯現出更濃厚的興趣,傳統的為人處世哲學、德育美育等被忽視。學生對學習成績有明確的追求,即考更高的分,但是對如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缺乏合理的系統的規劃。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正好為這些真正具有價值的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2019 年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公民道德建設要繼承發揚華夏傳統美德,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為大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提供了道路指引。道德素養是大學生做人做事的行為規范,大學生要汲取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著力構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義利觀。要重視群體利益,自覺把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掛鉤,形成群體利益觀。與此同時,還要傳承并發揚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質。
新時代大學生道德素養培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強化道德輿論引導。恰當的道德輿論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倫理精神,社會道德輿論對大學生具有示范引領作用、暗示作用。第二,加強道德規范約束。大學生的道德規范約束包含內部約束和外部約束,對于高校而言,主要依靠內部約束來強化大學生道德規范,內部約束包含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中的道德性規范。第三,加強道德修養激勵。激勵方式不光有精神激勵,更有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則是讓大學生享受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物質激勵是通過實物形式對學生進行激勵,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激勵方式。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將外部的強制要求轉化為內部的道德約束,這要求個人具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和道德品質。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思維強調借助社會公德和良好風俗習慣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舉止,自律過程就是這種外部約束慢慢轉變為自我約束的過程。自律是大學生群體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體現,根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 “法治”的精神,要想真正提高大學生的自律行為,依靠的不光是校紀校規約束,更要注重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潛意識的影響。要想把大學生培養成自律意識強的群體,必須同時加強自律和外部約束。通過將精神與價值滲透到大學生靈魂深處,把外部的制度約束轉化為內在自律,成為新時代大學生堅守的共同信念[4]。
新時代大學生自律能力培育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強化理念灌輸。提高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先要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上的一些先進事例,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宣傳先進典型案例是深化理念滲透教育最好的方法,通過發掘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事跡,通過微信、微博、校園網等媒體向大學生傳播。另一方面,強化思路激活。首先要開放工作思路,大學生可以自主協商解決本班級內存在的問題。其次要讓管理程序透明化,拓寬大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空間,搭建大學生建言獻策的平臺。最后還要通過校院兩級領導接待日、校院兩級領導信箱等形式,加強校院兩級領導與學生之間的直接溝通,讓大學生在心理上與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有深入接觸,加深他們的集體存在感,自覺地把心放在學習和工作上,把滿腔熱情用在學校建設發展上。
培養大學生和諧交往品格可以從引導大學生控制自我情緒,教育大學生真誠待人,教會大學生戒驕戒躁三個方面入手。根據中庸思想,大學生與人交往要有仁愛之心和善心,能為他人著想,能在為人處世上有清醒的認識,發自內心去幫助他人。同時,大學生要認識到與人相處不能一刀切,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人,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長經歷、生活習慣等。
新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育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建立信任機制。大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能夠激發大學生積極進取精神,培養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要養成“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一諾千金的道德品行,成為新時代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承擔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5]。第二,懂得尊重他人。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尊重,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每個學生也都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等能夠得到老師和周圍同學的認可。因此,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工作能力、個體存在感如果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和尊重,那么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必然會建立親近感,產生共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會更加緊密,這對于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人際關系大有益處。第三,學會關心他人。關心他人就是心中有他人,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是一種重視和愛護的體現。大學生要主動關心身邊同學的身心健康,在同學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施以援手。因為相互關心,同學之間會產生家人般的親近感。
教育主體要吸取“仁愛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情感管理,以平等、友愛的態度對待學生,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高校以愛為基礎推行以生為本的校園文化能夠引發大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校園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力。教師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知識深度融合,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傳遞仁愛的內容。
“兼相愛,交相利”,教育新時代大學生要跳出只追逐個人利益的低級價值取向,新時代大學生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愛護他人、愛護集體,把個人成長立足于集體利益之上,在集體利益實現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個人利益也隨之實現[6]。
新時代大學生“仁愛兼愛”能力的培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扶,建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如果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沒有信任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那么工作、學習效率都會大打折扣,團隊凝聚力也會消失殆盡。和諧、文明、友愛的校園人際關系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進而幫助學生構建互尊互愛的人際關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互動機制。暢通無阻的溝通互動機制是營造高校風清氣正、和諧友愛師生關系的保證。教育主體要認真做好溝通工作,并且要掌握溝通技巧,確保信息互通,師生之間交流暢通。通過建立校院兩級領導接待來訪和突發事件緊急響應制度,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高效溝通,妥善解決校園緊急突發事件,此外,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有利于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有價值的建議,要積極考慮采納。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互動機制,形成有效共識,全校上下集體為學校所設定的目標而努力。
發揮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對新時代大學生道德素養養成教育作用,要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法治思維鍛造大學生的自律品行,要借鑒中國優秀傳統中庸思想改善新時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全社會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在影響作用,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道德傳統大學生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飯后“老傳統”該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瘋狂英語·新讀寫(2020年1期)2020-04-20跟蹤導練(五)(2)時代英語·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9年2期)2019-08-24帶父求學的大學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老傳統當傳承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大學生之歌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