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集錦17篇

      發布時間:2025-07-11 06:21:04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第1篇??键c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集錦17篇,供大家參考。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集錦17篇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篇

      ??键c

      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三個特性

      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2篇

      1、光源: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大氣層是不均勻的,當光從大氣層外射到地面時光線發生了彎折(海市蜃樓、早晨看到太陽時,太陽還在地平線以下、星星的閃爍等)光直線傳播的應用可解釋許多光學現象: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3、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并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并不存在)

      4、光速。光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于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V,玻璃中為2/3V。

      5、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原來介質中,使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6、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蓺w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線決定反射光線,敘述時要"反"字當頭。發生反射的條件:兩種介質的交界處;發生處:入射點;結果:返回原介質中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變為零度。

      7、兩種反射現象:

      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線(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后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線(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無論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9、平面鏡對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10、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2)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理解: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是以鏡面為軸的對稱圖形,即平面鏡是物像連線的中垂線。

      11、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也能用眼看到。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2、平面鏡的應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鏡成像

      (3)潛望鏡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3篇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一、質量

      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m表示。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質量的單位:千克(kg),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天平是實驗室測質量的常用工具。當天平平衡后,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值。

      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項: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天平所能稱的最大質量);
      向盤中加減砝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弄濕、弄臟;
      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盤中。

      托盤天平的結構:底座、游碼、標尺、平衡螺母、橫梁、托盤、分度盤、指針。

      使用步驟:

      ①放置——天平應水平放置。

      ②調節——天平使用前要使橫梁平衡。首先把游碼放在標尺的“0”刻度處,然后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橫梁平衡。

      ③稱量——稱量時應把被測物體放天平的左盤,把砝碼放右盤(先大后?。?。游碼能夠分辨更小的質量,在標尺上向右移動游碼,就等于在右盤中增加一個更小的砝碼。

      總結:一放平,二調零,三轉螺母成平衡,一邊低向另一邊轉,針指中線才算完。左物右碼鑷子夾,游碼最后調平衡,砝碼游碼加起來,物體質量測出來。

      二、密度

      1、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一般不同,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

      2、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這反映了不同物質的不同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質量——千克(kg)

      V——體積——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單位1g/cm3,1g/cm3單位大,×103 kg/m3。水的密度為×103 kg/m3,讀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3、密度的應用:鑒別物質:ρ=m/V。

      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體積:V=m/ρ。

      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質量:m=ρV。

      三、測量物質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測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觀察量筒標度的單位。1L=1dm3 1mL=1cm3

      ②觀察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讀數時,視線與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與量筒中凸液面的頂部相平)。

      2、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只要測量出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通過ρ=m/V就能夠算出物質的密度。質量可以用天平測出,液體和形狀不規則的固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或量杯來測量。

      四、密度與社會生活

      1、密度與溫度:溫度能改變物質的密度,一般物體都是在溫度升高時體積膨脹(即:熱脹冷縮,水在4℃以下是熱縮冷脹),密度變小。

      2、密度與物質鑒別: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通過測量物質的密度可以鑒別物質。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4篇

      1、比熱容的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用符號c表示比熱容。

      2、比熱容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是J/(kg·℃)。

      3、比熱容的物理意義

      (1)比熱容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用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2)水的比熱容是×103J/(kg·℃)。它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103J。

      4、比熱容

      (1)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

      (2)從比熱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容。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3)水比熱容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

      5、說明

      (1)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種物質的比熱不會因為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質量的多少或溫度變化的多少而改變。

      (2)同種物質在同一狀態下,比熱是一個不變的定值。

      (3)物質的狀態改變了,比熱容隨之改變。如水變成冰。

      (4)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

      6、熱量的計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溫度的變化量。它等于熱傳遞過程中末溫度與初溫度之差。

      注意:①物體溫度升高到(或降低到)與溫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溫度從lO℃升高到30℃,溫度的變化量是Δt==30℃-lO℃=2O℃,物體溫度升高了20℃,溫度的變化量Δt=20℃。②熱量Q不能理解為物體在末溫度時的熱量與初溫度時的熱量之差。因為計算物體在某一溫度下所具有的熱量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理解是熱量Q是末溫度時的物體的內能與初溫度時物體的內能之差。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5篇

      光的傳播

      一、光源

      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可分為1、冷光源(水母、節能燈),熱光源(火把、太陽);2、天然光源(水母、太陽),人造光源(燈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頭魚),非生物光源(太陽、燈泡)

      二、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像是倒立的實像(樹陰下的光斑是太陽的像)

      (2)取直線:激光準直(挖隧道定向);整隊集合;射擊瞄準;

      (3)限制視線:坐井觀天(要求會作有水、無水時青蛙視野的光路圖);一葉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時月球在中間;月食時地球在中間)

      3、光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約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約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光年是長度單位;1光年≈×1015m;

      注: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慢,真空中不傳播;光在真空中傳播的最快,空氣中次之,透明液體、固體中最慢(二者剛好相反)。光速遠遠大于聲速,(如先看見閃電再聽見雷聲,在100m賽跑時聲音傳播的時間不能忽略不計,但光傳播的時間可忽略不計)。

      四、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線:過光的入射點所作的與反射面垂直的直線;

      (2)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法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入射光線與鏡面成θ角,入射角為90°-θ,反射角為90°-θ)

      (3)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θ,反射光旋轉2θ)

      (4)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時,入射角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雙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一般的光路圖(要求會作):

      (1)、確定入(反)射點:入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交點即為入射(反射)點

      (2)、根據法線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線。

      (3)、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

      6、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時,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將沿各個方向反射出去;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點:都是反射現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點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個方向的入射光,鏡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個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處,背光走要走亮處,因為積水發生鏡面反射,地面發生漫反射,電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處,黑板上"反光"是發生了鏡面反射)

      五、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是虛像,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鏡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鏡子中的鐘的時間要看紙張的反面,物體遠離、靠近鏡面像的大小不變,但亦要隨著遠離、靠近鏡面相同的距離,對人是2倍距離)。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靜的水面就好像一個平面鏡,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鏡中花);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等距",樹木和房屋上各點與水面的距離不同,越接近水面的點,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無數個點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離水面多高,像離水面就是多遠,與水的深度無關)。

      3、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物體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沒有會聚二是發散的,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畫時用虛線)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只能通過人眼觀察到,故稱為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注意:進入眼睛的光并非來自像點,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像、物關于鏡面對稱)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線經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交于像點)作光路圖(作出物、像、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

      六、凸面鏡和凹面鏡

      1、以球的外表面為反射面叫凸面鏡,以球的內表面為反射面的叫凹面鏡;

      2、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可增大視野(汽車上的觀后鏡);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電筒)

      七、光的折射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3、斜射時,總是空氣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時,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現象及其應用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十、光的色散

      1、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依次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種現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

      3、天邊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其它色光可由這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沒有黑光;顏料的三原色是品紅、青、黃,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透過什么顏色的光);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反射什么顏色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白色物體發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例: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匹紅色的馬、綠色的草、紅色的花、黑色的石頭,現在暗室里用綠光看畫,會看見黑色的馬,黑色的石頭,還有黑色的花在綠色的紙上,看不見草(草、紙都為綠色)

      十一、看不見的光

      1、 太陽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色光按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太陽光譜;

      (從左往右其波長逐漸減小;散射逐漸增強;人眼辨別率依次降低)應用傍晚太陽是紅的,晴天天是藍的,汽車的霧燈是黃光。

      2、 紅外線:紅外線位于紅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打仗用的夜視鏡)

      (2)紅外線穿透云霧的本領強(遙控探測)

      (3)紅外線的主要性能是熱作用強;(加熱)

      3、 紫外線:在光譜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紫外線的主要特性是化學作用強;(消毒、殺菌)

      (2)紫外線的生理作用,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小孩多曬太陽),但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線,我們要保護臭氧層)

      (3)熒光作用;(驗鈔)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線來自太陽,臭氧層阻擋紫外線進入地球;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6篇

      1、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單位:帕斯卡(Pa):1 Pa=1 N/m2

      3、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具有流動性。

      4、測量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

      通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顯示薄膜受到的壓強大小

      5、根據液體壓強公式:

      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6、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7、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8、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9、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5帕米水柱。

      10、連通器

      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

      原理:連通器里裝同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7篇

      第一章 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里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鐘考鐘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生停止;但聲音并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并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注:由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v=s/t;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三、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回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借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后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么物體法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XX0Hz,高于20XX0Hz叫超聲波;低于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聲;(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招生來源: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噪聲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噪聲:(1)在生源處較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墻)(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第二章 光的傳播

      一、光源

      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可分為1、冷光源(水母、節能燈),熱光源(火把、太陽);2、天然光源(水母、太陽),人造光源(燈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頭魚),非生物光源(太陽、燈泡)

      二、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像是倒立的實像(樹陰下的光斑是太陽的像)

      (2)取直線:激光準直(挖隧道定向);整隊集合;射擊瞄準;

      (3)限制視線:坐井觀天(要求會作有水、無水時青蛙視野的光路圖);一葉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時月球在中間;月食時地球在中間)

      3、光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約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約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光年是長度單位;1光年≈×1015m;

      注: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慢,真空中不傳播;光在真空中傳播的最快,空氣中次之,透明液體、固體中最慢(二者剛好相反)。光速遠遠大于聲速,(如先看見閃電再聽見雷聲,在100m賽跑時聲音傳播的時間不能忽略不計,但光傳播的時間可忽略不計)。

      四、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線:過光的入射點所作的與反射面垂直的直線;

      (2)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法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入射光線與鏡面成θ角,入射角為90°-θ,反射角為90°-θ)

      (3)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θ,反射光旋轉2θ)

      (4)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時,入射角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雙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一般的光路圖(要求會作):

      (1)、確定入(反)射點:入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交點即為入射(反射)點

      (2)、根據法線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線。

      (3)、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

      6、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時,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將沿各個方向反射出去;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點:都是反射現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點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個方向的入射光,鏡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個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處,背光走要走亮處,因為積水發生鏡面反射,地面發生漫反射,電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處,黑板上"反光"是發生了鏡面反射)

      五、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是虛像,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鏡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鏡子中的鐘的時間要看紙張的反面,物體遠離、靠近鏡面像的大小不變,但亦要隨著遠離、靠近鏡面相同的距離,對人是2倍距離)。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靜的水面就好像一個平面鏡,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鏡中花);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等距",樹木和房屋上各點與水面的距離不同,越接近水面的點,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無數個點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離水面多高,像離水面就是多遠,與水的深度無關)。

      3、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物體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沒有會聚二是發散的,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畫時用虛線)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只能通過人眼觀察到,故稱為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注意:進入眼睛的光并非來自像點,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像、物關于鏡面對稱)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線經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交于像點)作光路圖(作出物、像、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

      六、凸面鏡和凹面鏡

      1、以球的外表面為反射面叫凸面鏡,以球的內表面為反射面的叫凹面鏡;

      2、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可增大視野(汽車上的觀后鏡);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電筒)

      七、光的折射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3、斜射時,總是空氣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時,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現象及其應用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十、光的色散

      1、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依次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種現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

      3、天邊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其它色光可由這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沒有黑光;顏料的三原色是品紅、青、黃,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透過什么顏色的光);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反射什么顏色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白色物體發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例: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匹紅色的馬、綠色的草、紅色的花、黑色的石頭,現在暗室里用綠光看畫,會看見黑色的馬,黑色的石頭,還有黑色的花在綠色的紙上,看不見草(草、紙都為綠色)

      十一、看不見的光

      1、 太陽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色光按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太陽光譜;

      (從左往右其波長逐漸減小;散射逐漸增強;人眼辨別率依次降低)應用傍晚太陽是紅的,晴天天是藍的,汽車的霧燈是黃光。

      2、 紅外線:紅外線位于紅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打仗用的夜視鏡)

      (2)紅外線穿透云霧的本領強(遙控探測)

      (3)紅外線的主要性能是熱作用強;(加熱)

      3、 紫外線:在光譜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1)紫外線的主要特性是化學作用強;(消毒、殺菌)

      (2)紫外線的生理作用,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小孩多曬太陽),但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線,我們要保護臭氧層)

      (3)熒光作用;(驗鈔)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線來自太陽,臭氧層阻擋紫外線進入地球;

      第三章 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至少有一個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會辨認)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如:遠視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鏡等等;

      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軸: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鏡的幾何中心;用"O"表示。

      3、焦點: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一點,這點叫焦點;用"F"表示。

      4、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通常由于透鏡較厚,焦點到透鏡的距離約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三、三條特殊光線(要求會畫):

      1、過光心的光線經透鏡后傳播方向不改變,

      2、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經過焦點;經凹透鏡后向外發散,但其反向延長線必過焦點(所以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3、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向異側焦點的光線經凹透鏡后平行于主光軸;

      四、粗略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太陽光是平行光,使太陽光平行于凸透鏡的主光軸),下面放一張白紙,調節凸透鏡到白紙的距離,直到白紙上光斑最小、最亮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鏡到白紙上光斑中心的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

      五、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

      1、用手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是凹透鏡;

      2、讓透鏡正對太陽光,移動透鏡,在紙上能的到較小、較亮光斑的為凸透鏡,否則為凹透鏡;

      3、用透鏡看字,能讓字放大的是凸透鏡,字縮小的是凹透鏡;

      六、照相機:1、鏡頭是凸透鏡; 2、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七、投影儀:1、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 2、投影儀的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注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3、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八、放大鏡:1、放大鏡是凸透鏡; 2、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注:要讓物體更大,應該讓放大鏡遠離物體;

      九、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器材:凸透鏡、光屏、蠟燭、光具座(帶刻度尺)

      十、注意事項:"三心共線":蠟燭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線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要求熟記、并理解):

      成像條件物距(u)成像的性質像距(v)應用

      U﹥2f倒立、縮小的實像F﹤v﹤2f照相機

      U=2f倒立、等大的實像v=2f

      F﹤u﹤2f倒立、放大的實像v﹥2f投影儀

      U=f不成像

      0﹤u﹤f正立、放大的虛像V﹥f放大鏡

      口訣: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遠實像小,虛像大。

      注意:1、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現,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線必過像點;

      2、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

      注意:凹透鏡始終成縮小、正立的虛像;

      十二、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膠卷);

      十三、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前,晶狀體曲度過大,需戴凹透鏡調節;

      十四、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物體,近處的物體所成像在視網膜后面,晶狀體曲度過小,需戴凸透鏡調節;

      顯微鏡和望遠鏡

      十五、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

      十六、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相當于放大鏡,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 物態變化

      一、溫度:

      1、 溫度:溫度是用來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注:熱的物體我們說它的溫度高,冷的物體我們說它的溫度低,若兩個物體冷熱程度一樣,它們的溫度亦相同;我們憑感覺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一般不可靠;

      2、攝氏溫度:

      (1)溫度常用的單位是攝氏度,用符號“C”表示;

      (2)攝氏溫度的規定:把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把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然后把0℃和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攝氏溫度的讀法:如“5℃”讀作“5攝氏度”;“-20℃”讀作“零下20攝氏度”或“負20攝氏度”

      二、溫度計

      1、常用的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造的;

      2、 溫度計的構成:玻璃泡、均勻的玻璃管、玻璃泡總裝適量的液體(如酒精、煤油或水銀)、刻度;

      3、 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分度值(每個小刻度表示多少溫度),并估測液體的溫度,不能超過溫度計的量程(否則會損壞溫度計)

      (2)測量時,要將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液體充分接觸,不能緊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讀數時,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液、要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讀數,且視線要與溫度計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體溫計:

      1、 用途:專門用來測量人體溫的;

      2、 測量范圍:35℃~42℃;分度值為℃;

      3、 體溫計讀數時可以離開人體;

      4、 體溫計的特殊構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間有極細的、彎的細管(縮口);

      物態變化:物質在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的變化;固態、液態、氣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物質以什么狀態存在跟物體的溫度有關。

      四、熔化和凝固: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從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

      1、 物質熔化時要吸熱;凝固時要放熱;

      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兩物態變化過程;

      3、 固體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1)晶體:熔化時有固定溫度(熔點)的物質;非晶體:熔化時沒有固定溫度的物質;

      (2)晶體和非晶體的根本區別是:晶體有熔點(熔化時溫度不變繼續吸熱),非晶體沒有熔點(熔化時溫度升高,繼續吸熱);(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4、 晶體熔化的條件:

      (1)溫度達到熔點;(2)繼續吸收熱量;

      5、 晶體凝固的條件:(1)溫度達到凝固點;(2)繼續放熱;

      6、 同一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7、 晶體的熔化、凝固曲線:

      (1)AB 段物體為固體,吸熱溫度升高;

      (2)B 點為固態,物體溫度達到熔點(50℃),開始熔化;

      (3)BC 物體股、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4)C點為液態,溫度仍為 50℃,物體剛好熔化完畢;

      (5)CD 為液態,物體吸熱、溫度升高;

      (6)DE 為液態,物體放熱、溫度降低;

      (7)E 點位液態,物體溫度達到凝固點( 50℃),開始凝固;

      (8)EF 段為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9)F點為固態,凝固完畢,溫度為50℃;

      (10)FG 段位固態,物體放熱溫度降低;

      注意:1、物質熔化和凝固所用時間不一定相同,這與具體條件有關;

      2、熱量只能從溫度高的物體傳給溫度低的物體,發生熱傳遞的條件是:物體之間存在溫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為可逆的過程,汽化要吸熱、液化要放熱;

      3、汽化可分為沸騰和蒸發;

      (1)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注:蒸發的快慢與(A)液體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蒸發越快(夏天灑在房間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陽下曬衣服快干);(B)跟液體表面積的大小有關,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涼衣服時要把衣服打開涼,為了地下有積水快干,要把積水掃開);(C)跟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有關,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涼衣服要涼在通風處,夏天開風扇降溫);

      (1)沸騰:在一定溫度下(沸點),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注:(A)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B)不同液體的沸點一般不同;(C)液體的沸點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大沸點越高(高壓鍋煮飯)(D)液體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還要繼續吸熱;

      (2)沸騰和蒸發的區別和聯系:

      (A)它們都是汽化現象,都吸收熱量;(B)沸騰只在沸點時才進行;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C)沸騰在液體內、外同時發生;蒸發只在液體表面進行;(D)沸騰比蒸發劇烈;

      (4)蒸發可致冷:夏天在房間灑水降溫;人出汗降溫;發燒時在皮膚上涂酒精降溫;

      (5)不同物體蒸發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發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增大壓強,提高沸點)如:氫的儲存和運輸;液化氣;

      六、升華和凝華

      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2、升華現象:樟腦球變小;冰凍的衣服變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態變化;

      3、凝華現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內表面)

      七、云、霜、露、霧、雨、雪、雹、"白氣"的形成

      1、溫度高于0℃時,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為露;附在塵埃上形成霧;

      2、溫度低于0℃時,水蒸汽凝華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與冷空氣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層中還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華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與0℃冷空氣流時,凝固成雹;

      4、"白氣"是水蒸汽與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

      一、電荷

      1、物體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

      二、兩種電荷:

      1、用綢子摩擦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

      2、把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3、基本性質:同中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三、驗電器

      1、用途: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2、原理:利用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四、電荷量(電荷)

      1、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

      2、電荷的單位:庫侖(C)簡稱庫;

      五、元電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

      2、把最小的電荷叫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電荷)用e表示;×10-19;

      3、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電

      1、原因: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2、摩擦起電的實質:摩擦起電并不是創生了電,而是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失去電子的帶正電。得到電子的帶負電;

      七、導體和絕緣體

      1、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堿鹽溶液;

      2、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塑料等;

      3、金屬導體靠自由電子導電,酸堿鹽溶液靠正負離子導電;

      4、導體和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

      八、電流

      1、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能夠供電的裝置叫電源。干電池的碳棒為正極,鋅筒為負極;

      3、規定:真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負電荷定向移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相反)

      4、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九、電路:用導線將用電器、開關、用電器連接起來就組成了電路;

      1、電源:提供持續電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

      2、用電器:消耗電能,把電能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電燈、電風扇等)

      3、導線:輸送電能的;

      4、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十、電路的工作狀態

      1、通路:處處連同的電路;

      2、開路:某處斷開的電路;

      3、短路:用導線直接將電源的正負極連同;

      十一、電路圖及元件符號:

      1、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畫電路圖時要注意:整個電路圖是長方形;導線要橫平豎直;元件不能畫在拐角處。

      十二、串聯和并聯

      1、 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串聯

      2、 特點: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各用電器互相影響;

      3、 把電路元件并列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并聯電路;

      4、 特點:電流有多條路徑;各用電器互不影響,一條支路開路時,其它支路仍可為通路;

      5、 常根據電流的流向判斷串、并聯:從電源的正極開始,沿電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負極,則為串聯,若出現分支則為并聯;

      十三、電路的連接方法

      1、 線路簡其捷、不能出現交叉;2、連出的實物圖中各元件的順序一定要與電路圖保持一致;3、一般從電源的正極起,順著電流方向,依次連接,直至回到電源的負極;4、并聯電路連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連接時找準分支點和匯合點。5、在連接電路前應將開關斷開;

      十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符號I

      2、單位:安培,符號A,還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 1mA=1000?A

      3、電流強度(I)等于1秒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量;I=Q/t

      十五、電流的測量:用電流表;符號A

      1、電流表的結構:接線柱、量程、示數、分度值

      2、電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針是否指在臨刻度線上,正負接線柱

      (2)電流表必須和用電器串聯;(相當于一根導線)

      (3)電流表必須和用電器串聯;(相當于一根導線)

      (4)選擇合適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應該選較大的量程,并進行試觸。)

      注:試觸法:先把電路的一線頭和電流表的一接線柱固定,再用電路的另一線頭迅速試觸電流表的另一接線柱,若指針擺動很小(讀數不準),需換小量程,若超出量程(電流表會燒壞),則需換更大的量程。

      3、電流表的讀數

      (1)明確所選量程

      (2)明確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電流值)

      (3)根據表針向右偏過的格數讀出電流值

      十六、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并聯電路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8篇

      一、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

      1Km103m10m10dm10cm10mm103um103nm

      長度的單位換算時,小單位變大單位用乘,大單位換小單位用除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2)使用時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著所測長度放,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損的零刻度線,如因零刻線磨損而取另一整刻度線為零刻線的,切莫忘記最后讀數中減掉所取代零刻線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正確記錄測量值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1)只寫數字而無單位的記錄無意義

      (2)讀數時,要估讀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誤差

      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誤差不能避免,能盡量減小,錯誤能夠避免是不該發生的

      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另外,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也可以減小誤差

      6、特殊方法測量

      (1)累積法

      如測細金屬絲直徑或測張紙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9篇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是虛像,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鏡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鏡子中的鐘的時間要看紙張的反面,物體遠離、靠近鏡面像的大小不變,但亦要隨著遠離、靠近鏡面相同的距離,對人是2倍距離)。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靜的水面就好像一個平面鏡,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鏡中花);
      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等距”,樹木和房屋上各點與水面的距離不同,越接近水面的點,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無數個點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離水面多高,像離水面就是多遠,與水的深度無關)。

      3、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物體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沒有會聚二是發散的,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畫時用虛線)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只能通過人眼觀察到,故稱為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0篇

      第一章聲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聲波;
      低于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一、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

      (1)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聲;

      (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聲;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常見招生飛機的轟鳴聲、汽車的鳴笛聲、鞭炮聲、金屬之間的摩擦聲;

      4、噪聲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
      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5、控制噪聲:

      (1)在生源處較弱(安消聲器);

      (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墻)

      (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二、聲音的利用

      1、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
      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聲納系統)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第二章光的傳播

      一、光源: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可分為

      1、冷光源(水母、節能燈),熱光源(火把、太陽);

      2、天然光源(水母、太陽),人造光源(燈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頭魚),非生物光源(太陽、燈泡)

      二、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像是倒立的實像(樹陰下的光斑是太陽的像)

      (2)取直線:激光準直(挖隧道定向);
      整隊集合;
      射擊瞄準;

      (3)限制視線:坐井觀天(要求會作有水、無水時青蛙視野的光路圖);
      一葉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
      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時月球在中間;
      月食時地球在中間)

      3、光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徑跡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約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約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光年是長度單位;
      1光年≈9.46×1015m;

      注: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慢,真空中不傳播;
      光在真空中傳播的最快,空氣中次之,透明液體、固體中最慢(二者剛好相反)。光速遠遠大于聲速,(如先看見閃電再聽見雷聲,在100m賽跑時聲音傳播的時間不能忽略不計,但光傳播的時間可忽略不計)。

      四、光的反射: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有一部份光會被物體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們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線:過光的入射點所作的與反射面垂直的直線;

      (2)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法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入射光線與鏡面成θ角,入射角為90°-θ,反射角為90°-θ)

      (3)入射角與反射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射角總是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因而只能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面旋轉θ,反射光旋轉2θ)

      (4)垂直入射時,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時,入射角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雙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一般的光路圖(要求會作):

      (1)、確定入(反)射點:入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線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交點即為入射(反射)點

      (2)、根據法線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線。

      (3)、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

      5、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時,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將沿各個方向反射出去;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點:都是反射現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點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個方向的入射光,鏡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個方向(刺眼);
      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下雨天向光走走暗處,背光走要走亮處,因為積水發生鏡面反射,地面發生漫反射,電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處,黑板上“反光”是發生了鏡面反射)

      五、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是虛像,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和鏡面垂直,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鏡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鏡子中的鐘的時間要看紙張的反面,物體遠離、靠近鏡面像的大小不變,但亦要隨著遠離、靠近鏡面相同的距離,對人是2倍距離)。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靜的水面就好像一個平面鏡,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鏡中花);
      對實物的每一點來說,它在水中所成的像點都與物點“等距”,樹木和房屋上各點與水面的距離不同,越接近水面的點,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無數個點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離水面多高,像離水面就是多遠,與水的深度無關)。

      3、平面鏡成虛像的原因:物體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沒有會聚二是發散的,這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畫時用虛線)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只能通過人眼觀察到,故稱為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注意:進入眼睛的光并非來自像點,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像、物關于鏡面對稱)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同一物點發出的光線經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交于像點)作光路圖(作出物、像、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

      六、凸面鏡和凹面鏡

      1、以球的外表面為反射面叫凸面鏡,以球的內表面為反射面的叫凹面鏡;

      2、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可增大視野(汽車上的觀后鏡);
      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電筒)

      七、光的折射

      1、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

      2、光在同種介質中傳播,當介質不均勻時,光的傳播方向亦會發生變化。

      3、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線共面,法線居中。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
      光從水或其它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要求會畫折射光線、入射光線的光路圖)

      3、斜射時,總是空氣中的角大;
      垂直入射時,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4、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當光射到兩介質的分界面時,反射、折射同時發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現象及其應用

      1、生活中與光的折射有關的例子:水中的魚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高一些(魚實際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
      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一些;
      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些;
      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實際位置高些;
      透過厚玻璃看鋼筆,筆桿好像錯位了;
      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彎折了;
      (要求會作光路圖)

      2、人們利用光的折射看見水中物體的像是虛像(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十、光的色散:

      1、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依次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種現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

      3、天邊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其它色光可由這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沒有黑光;
      顏料的三原色是品紅、青、黃,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透過什么顏色的光);
      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什么顏色反射什么顏色的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白色物體發射所有顏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顏色的光)

      例: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匹紅色的馬、綠色的草、紅色的花、黑色的石頭,現在暗室里用綠光看畫,會看見黑色的馬,黑色的石頭,還有黑色的花在綠色的紙上,看不見草(草、紙都為綠色)

      十一、看不見的光:

      太陽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色光按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太陽光譜;

      (從左往右其波長逐漸減??;
      散射逐漸增強;
      人眼辨別率依次降低)應用傍晚太陽是紅的,晴天天是藍的,汽車的霧燈是黃光。

      紅外線:紅外線位于紅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
      (打仗用的夜視鏡)

      紅外線穿透云霧的本領強(遙控探測)

      紅外線的主要性能是熱作用強;
      (加熱)

      紫外線:在光譜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紫外線的主要特性是化學作用強;
      (消毒、殺菌)

      紫外線的生理作用,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小孩多曬太陽),但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線,我們要保護臭氧層)

      熒光作用;
      (驗鈔)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線來自太陽,臭氧層阻擋紫外線進入地球;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1篇

      1、壓強通用公式:P=F/S

      2、液體壓強計算公式:P=ρgh

      基本規律

      1、液體壓強特點:

      ①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②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③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

      ④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2、增大壓強方法:

      ①S不變,F↑②F不變,S↓③同時把F↑,S↓

      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3、液體壓強主要類型

      4、沸點與氣壓關系:

      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

      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6、升力

      原理:飛機前進時,由于機翼上下不對稱上凸下平,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

      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1、實驗方案

      ①原理:F浮=F向上-F向下

      ②器材:溢水杯、小桶、彈簧測力計、

      ③步驟:

      ㈠測出物體重力G

      ㈡測出小桶的重力G0

      ㈢把物體浸入水中,測出物體完全浸沒后測力計示數F和排開水和小桶總重力G1

      2、計算物體的浮力進行驗證:

      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G-F

      排開液體重力:G排=G1-G0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2篇

      1、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2、功的計算:W=Fs

      3、功率的計算:P=W/t

      4、滑輪組拉的大?。篎=G/n

      5、滑輪組機械效率:

      基本實驗

      一、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實驗方案

      ①原理:

      ②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③步驟:

      ㈠使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勻速提升重物,測量繩子移動距離s、物體上升高度h

      ㈡測出拉力F、物體重力G

      ㈢計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實驗結論

      ①滑輪組中動滑輪個數越多越省力,但機械效率越低;

      ②同一機械,提升的重物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③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3篇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常用單位:tgmg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一個蘋果約150g

      一頭大象約6t一只雞約2k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計算出物體質量。

      ⑵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平臺上,游碼歸零,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橫梁平衡.具體如下: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項:A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⑶方法:A、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

      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變形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3kg/m3,讀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與V成正比;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

      5、圖象:左圖所示:ρ甲>ρ乙

      6、測體積——量筒(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看”:單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胺拧保悍旁谒脚_上?!白x”: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測固體的密度:

      說明:在測不規則固體體積時,采用排液法測量,這里采用了一種科學方法等效代替法。

      8、測液體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余液體的質量m2;④得出液體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應用:

      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

      ⑵求質量: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例如:體積是5×10-3m3的鐵球,測得其質量是25kg,試判斷此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ρ鐵×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斷物體空、實心情況有下列幾種方法:

      (1)用公式ρ物體=m/V求物體的平均密度,若ρ物體=ρ物質為實心,ρ物體<ρ物質為空心。

      (2)用公式V物質=m/ρ求出物體中含物質的體積,若V物質=V實際為實心,V物質

      (3)用公式m物質=ρV求出物體中含物質的質量,若m物質=m實際為實心,m物質>m實際為空心。

      這三種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判斷出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但如果題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體積,則用第二種方法更簡便些。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4篇

      1、杠桿

      ①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

      ②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③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④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⑤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⑥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定滑輪

      ①定義: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②原理:定滑輪實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3、動滑輪

      ①定義:軸可以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②原理: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滑輪直徑D)為阻力臂(滑輪的半徑R)2倍的杠桿。動滑輪省一半力。

      4、滑輪組

      ①定義:由幾個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輪組。

      ②原理:既利用了動滑輪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輪改變動力的方向。

      ③承擔物重的繩子有幾段,所用拉力為物重的幾分之一。

      5、機械功(J)

      ①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通過了一段距離,

      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②功的計算: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公式:功=力×距離

      ③功的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

      力的單位是N,距離的單位是m,功的單位就是N·m

      6、功率(W)

      ①功率的概念: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②功率的計算:公式為功率=功/時間,

      ③功率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是J/s瓦特。簡稱瓦,符號W。

      功的單位是J,時間的單位是s,功率的單位就是J/s。

      7、機械效率(η)

      ①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總×100%

      ②機械效率總是小于1。

      ③注意機械效率跟功率的區別

      機械效率和功率是從不同的方面反映機械性能的物理量,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功率大的機器不一定效率高。

      8、動能和勢能

      ①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

      ②勢能:勢能可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③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9、能和勢能的轉化

      動能可以轉化為勢能,勢能也可以轉化為動能。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5篇

      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

      一、物態

      1、物質存在的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2、物態變化: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

      物態變化跟溫度有關: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時分子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當物質處于固態時,引力作用較強,分子排列緊密,分子之間空隙很小,每個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動,所以固態物質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固體的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劇,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的運動足以使它們離開原來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間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液態的形式存在。

      如果溫度再升高,分子運動更加劇烈,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會擺脫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氣態的形式存在。

      二、溫度的測量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表示。

      2、溫度計的原理: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3、攝氏溫度的規定:在大氣壓為×105Pa時,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而把水的沸騰溫度規定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稱為1攝氏度,用符號℃表示。

      4、溫度計的使用:

      (1)讓溫度計與被測物長時間充分接觸,直到溫度計液面穩定時再讀數。

      (2)讀數時,不能將溫度計拿離被測物體。

      (3)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標尺垂直,與液面相平,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

      (4)測量液體時,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體溫計:量程一般為35~42℃,分度值為℃。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吸熱)凝固: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

      2、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有固定熔點。熔化過程中吸熱,但溫度不變。如:金屬、食鹽、明礬、石英、冰等。

      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變軟、變稀變為液體。如:瀝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吸熱)

      2、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3、影響蒸發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面的空氣流通速度。

      4、物理降溫:在需要降溫的物體表面,涂一些易揮發且無害的液體,通過液體蒸發吸熱來達到降溫的效果。(蒸發的致冷作用)

      5、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6、液體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且能繼續從外界吸熱。

      7、沸騰的現象:從底部產生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氣泡中的水蒸氣。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液體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液面氣壓越小沸點越低,氣壓越大沸點越高。高原地區普通鍋里煮不熟雞蛋,就是因為氣壓低,沸點低造成的。

      高壓鍋是利用增大液面氣壓,提高液體沸點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

      9、液化的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10、所有氣體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氣體液化放出熱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氣是在常溫條件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它液化儲存在鋼瓶里的。

      五、升華和凝華

      1、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升華吸熱。

      2、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凝華放熱。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華形成的。

      第二章物質性質的初步認識

      一、物體的尺度及其測量

      1、長度的單位2、測量結果包括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線應對準所測物體的一端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對正觀測點,不能仰視或者俯視。

      4、誤差:是指測量值與被測物體的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誤差在任何測量中都存在,誤差的產生跟測量的人和工具有關,只能減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而錯誤是應該且可以避免的。

      5、體積的單位: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頂)相平。

      二、物體的質量及其測量

      1、質量:物體內所含物質的多少叫物體的質量,符號:m。物體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與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和位置的變化無關。

      2、質量的單位:國際主單位是千克(kg)其他單位有:

      4、托盤天平的使用

      調節方法: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鑷子把標尺上的游碼撥至左側零位置,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橫梁水平平衡的標志是指針靜止時指在分度盤中央刻度線上。

      測量方法:將待測物體輕放在左盤中;估計被測物體的質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鑷子向右盤放砝碼;用鑷子撥動游碼,使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兩側擺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靜止在中央刻線上;把右盤里砝碼的質量和游碼在標尺上的讀數相加,得到物體的質量。

      砝碼用畢必須放回盒內,不能用手捏砝碼。

      三、物質的密度

      1、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常量,它反映了這種物質的一種特性。物質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3、密度的公式:ρ=m/v。密度的常用單位g/cm3,g/cm3單位大,×103kg/m3。

      水的密度為×103kg/m3,讀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4、應用密度,可以鑒別物質,也可以測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

      一、運動與靜止: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

      1、參照物: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選定一個標準物體做參照,這個被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做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某物體的位置(距離和方位)改變了,我們就說它是運動的;位置沒有改變,我們就說它是靜止的。

      2、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為運動。

      3、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與所選的參照物有關。選不同的參照物,對物體運動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參照物的選擇:參照物的選擇是可以任意的,在具體研究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選取。研究地面上的物體時,通常選地面為參照物。

      5、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曲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運動。

      二、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探究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比較物體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大小;比較物體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的大小。

      2、速度: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主單位:米/秒(m/s),常用單位:千米/小時(km/h)。

      5、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變,這種運動稱不勻速直線運動。

      三、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它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內(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快慢程度。

      2、瞬時速度

      運動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快慢,瞬時速度反映的是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某一時刻或者某一位置時的運動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測量: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時間兩個物理量。時間用鐘表測量。

      第四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2、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能發聲。

      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聲音是靠介質傳播的,氣體、液體、固體都是傳聲的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2、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傳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過其他組織刺激聽神經,把這種信號傳遞給大腦,就產生了聽覺。

      人聽到聲音的條件:聲源→介質→耳朵

      3、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速還會受溫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氣體中的聲速小于液體和固體中的聲速。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回聲到達人耳與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間隔在以上時,人能夠把原聲與回聲區分開,就聽到了回聲,否則回聲與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人耳聽到回聲的最近距離---人與障礙17米)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軟的物質會被吸收。

      三、樂音與噪聲

      1、聲音分為樂音和噪聲。樂音有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

      2、頻率: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Hz)。

      3、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頻率高音調就高,聽起來尖細;頻率低音調就低,聽起來低沉。

      4、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與人到聲源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感到的響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質或音品,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振動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人們通常通過辨別音色,來辨別不同的發聲體。

      6、樂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稱為樂音的三要素。

      7、噪聲是由無規則的振動產生的。噪聲的大小用聲級表示,單位是分貝(dB)。

      8、控制噪聲的方法:1)在噪聲的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路徑中隔離和吸收聲波;3)阻止噪聲進入人耳朵。

      四、超聲波

      1、一般只有在20—20XX0Hz范圍內的聲音才能引起人的聽覺。

      2、超聲波:高于20XX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稱為次聲波。

      3、超聲波的應用:測距、測速、成像、探傷、除垢、粉碎。

      第五章光現象

      一、光的傳播

      1、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2、光在同一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F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c=3×108m/s。太陽光傳到地球上需要的時間約為8分20秒。

      光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約為空氣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約是空氣中的2/3。

      4、光年是長度單位,指光在1年中的傳播距離。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線平行,反射光線也平行。入射光線平行,反射光線不平行,射向各個方向。漫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現象。

      2、實像和虛像:能夠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實像,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的交點,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觀察。只能用眼睛觀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叫做虛像。虛像是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3、球面鏡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鏡子叫做球面鏡。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鏡。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鏡。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凸面鏡的利用:汽車觀后鏡……凹面鏡的利用:太陽灶、手電筒的反光裝置……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光發生折射時,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減小)時,折射角增大(減小);當光從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五、物體的顏色

      1、光的色散:復色光被分解為單色光,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

      2、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

      3、物體的顏色

      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能夠透過的色光決定的。允許所有顏色的光都通過的物體是無色透明的。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白色物體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體能吸收所有的色光。

      4、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5、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6篇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

      ☆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是因為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虛像,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虛像。

      二、透鏡

      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物距像的性質像距應用

      倒、正放、縮虛、實

      u>2f倒立縮小實像f

      f2f幻燈機

      uu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⑷成實像時:

      ⑸成虛像時: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拷劬Φ耐雇哥R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物理知識點初二上冊 第17篇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物體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

      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傳導: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4.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可聞聲:頻率在20~20000Hz 之間。

      次 聲:頻率低于20Hz。

      超 聲:頻率高于20000Hz。

      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3.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2.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為0dB;
      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
      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
      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聲的利用

      1.聲可傳遞信息的例子:

      a.用聲吶技術探測海底的深度。

      b.判斷雷聲有多遠。

      c.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身體。

      回聲定位――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墻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可傳遞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聲波清洗鐘表等精細的機械。

      b.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把結石擊成細小的粉末。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