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建設生態省為目標,出臺了省級生態縣管理規程和省級生態縣建設指標,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上積極探索創新,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堅持黨政主導。各地的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都由黨委、政府主抓,各地都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推動各地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全省183個縣(市、區)中,目前已有121個縣(市、區)編制完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規劃、“兩山”基地工作方案,成都、巴中等7個市(州)人民政府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州)規劃審查。
三是嚴格驗收標準。對各地黨委、政府上報的自評報告,每年通過初選、復審、現場考核、征求相關廳局和公眾意見、生態環境廳內集體審議決定等程序嚴格把關。今年全省有63個市、縣政府申報,我們選出了35個開展考核驗收,向生態環境部推薦了1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2個“兩山”基地作為候選,向省政府推薦了17個省級生態縣作為候選。最終有12個地方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或“兩山”基地,命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已累計命名3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兩山”基地,命名59個省級生態縣。獲得國家級或省級命名的縣(市、區)共76個,占全省的42%。
四是把握推薦重點。對建設指標全部達到考核標準的地方,我們的推薦原則是,對黨委政府真重視、環保督察無硬傷、地方特色亮點突出、民生改善明顯的,優先推薦上報;
對省級生態縣中特別優秀、示范效應特別突出的,率先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021年,四川省印發《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水平評價考核辦法》,對考核結果排名前10位的縣(市),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兩山”基地,擇優命名為省級生態縣。
五是嚴格一票否決。省政府明確要求將重大生態環境案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生態紅線、耕地紅線作為考評創建的“鐵指標”“硬杠杠”。省里要求,在生態文明示范建設中,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的縣(市、區)要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評估,啟動生物物種調查評估。建議有關部門從國家層面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的監管和評估,出臺政策文件或指導地方開展生物物種調查評估和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評估。
六是注重結果運用。一是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省委、省政府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目標考核的加分事項。對當年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州)命名的,每個加0.5分;
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和“兩山”基地命名的,每個市(州)加0.25分;
獲得省級生態縣命名的,每個市(州)加0.2分;
通過了省級考核驗收但未獲得命名的,每個加0.1分。二是實施資金激勵。對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基地的市級或縣級政府,分別給予1000萬元和800萬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獎補資金,對建成省級生態縣的給予300萬元的獎補資金。全省每年安排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上的獎補資金超過1億元,截至目前已安排3.89億元。三是樹立鮮明的干部用人導向。2017年以來,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或“兩山”基地命名的縣(市、區)的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大部分得到了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