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的尾巴的再生的特點等有關科學常識,并受到文明禮貌教育。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利用課文提供的知識和敘述方式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學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壁虎借尾巴教案【五篇】,供大家參考。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第1篇
[內容]
點評 王秀榮
[教學目的]
1.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的尾巴的再生的特點等有關科學常識,并受到文明禮貌教育。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利用課文提供的知識和敘述方式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引入新課
1.師:四肢短短,身體扁平;
墻上爬行,專吃蚊蠅;
尾巴易斷,斷了再生。
2.學生猜出后出示“壁虎”圖。師:今天我們一齊來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評:根據小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和生理特點編成謎語,喚起學生頭腦中小壁虎的表象?!氨诨ⅰ币辉~用謎語引出,可以避免生硬地介紹有關知識,然后由壁虎自然引出課題。教學環節的銜接流暢有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新課的學習?!?/p>
3.看看壁虎的外形,再讀讀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評:教會學生由題目提出問題,既訓練思維,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p>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第1遍讀課文,要求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讀準確, 邊讀邊畫出文中有幾個自然段。
2.第2遍讀課文,指名7個學生,一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音讀準,盡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讀后老師正音。
3.第3遍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邊讀邊想, 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問題。
師:我們讀了3遍課文,每遍的要求一樣嗎?
【評:教師要給學生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此處設計的三讀課文,各有要求,而且逐步提高,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基本的讀書方法的指導?!?/p>
三、深入學習,讀議課文
1.出示圖一:大家先看一看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思考:要想知道“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得從哪幾個自然段找答案。
(1)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
學生選第1、第2自然段,各自輕聲讀。出示活動投影片《小壁虎掙斷尾巴》。
讀后判斷: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
①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
②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掙斷的。(√)
(2)假如小壁虎不掙斷尾巴,會出現什么情況? 從壁虎掙斷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評:一年級的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大都是說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通過投影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明白,小壁虎的尾巴是掙斷的。并在此基礎上講清了壁虎的尾巴,有保護自己生命的作用?!?/p>
2.老師范讀第2自然段。
(1)要求學生從課文內容及老師讀的語氣, 體會小壁虎當時的心情,說說標點符號“!”“?”所起的作用。
(2)學生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評:讓學生聽聽,說說,練練,引導他們開動腦筋,認真讀書?!?/p>
3.看圖,聽第3至第5自然段的課文錄音。
(1)思考:小壁虎向誰去借尾巴?
附圖{圖}
(2)用“先……然后……最后……”連起來說一句完整的話。
【評:結合看圖聽讀課文,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內容,并使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得到訓練?!?/p>
4.讀議第3至第5自然段。
學習第3自然段。
(1)用引讀法讓學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和敘述順序。
教師引讀:小壁虎爬到哪?看見誰?他怎么說?對方怎么回答?
(2)學生比較下面的句子和標點。
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
小魚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
引導學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嗎”等詞語,及詢問的語氣,說明小壁虎十分有禮貌。
小魚說:“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p>
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p>
引導學生體會加上“啊”“呢”這些語氣詞,可以表現小魚是友好拒絕,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而為難的心情。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對話。
【評:通過2組對話的比較和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帶著情感去朗讀,這樣,既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p>
(4)演示活動投影片,理解“搖著”、 “撥水”并讓學生做動作演示。
(5)小結:課文第3段先寫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見什么,再寫小壁虎怎么說,最后寫小魚怎么答。這樣就寫清了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
【評:教“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這一段,采用“扶”的辦法,初步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p>
半扶半放,教學第4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說說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體會到第4段與第3段寫法相似,只是地點變了,借尾巴的對象變了。
(2)指名學生用手勢做“甩”的動作。
(3)用課文中的一句話, 說說老黃牛為什么沒有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4)師生分角色朗讀。
以放為主,學生自學第5自然段。
(1)學生自學本段,想一想1、2兩句寫什么?3、4兩句寫什么?
(2)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本段, 讓學生找出說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詞語。(擺、掌握方向)
(3)讓學生做手勢,幫助理解“擺”,“掌握方向”的意思。
【評:對于敘述順序相似的3、4、5自然段, 教師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指導,不僅使教學環節避免了重復,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興趣與能力?!?/p>
總結3、4、5自然段。
讓學生把3、4、5自然段連起來朗讀,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說說小魚、黃牛、燕子為什么沒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5.讓學生把手當作動物的“尾巴”,演示辨析“搖”、“甩”、“擺”三個動詞,體會幾個詞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
【評: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詞語,有很強的直觀性,把這幾個重點詞放在一起,學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再一次加以領會,效果很好?!?/p>
6.讀議第6、7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一組反義詞, 說說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樣,后來怎么樣。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讀出從“難過”到“高興”的心情。
【評:通過抓一組反義詞,把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全概括了,教學環節簡潔,又抓住了關鍵?!?/p>
(3)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訴了媽媽, 誰來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經過告訴媽媽,想一想該怎樣說?
【評:這樣等于讓學生復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了“告訴”一詞的意思?!?/p>
四、小結全文,課堂練習
1.說說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動物尾巴的作用?
2.填空練習。
(1)小魚(搖)著尾巴,在(河里)游來游去。
(2)黃牛(甩)著尾巴,在(樹下)吃草。
(3)(燕子)擺著尾巴,在(空中)飛來飛去。
(4)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 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斷了以后,還能(長出來)。
【評:總結課文,既要歸納課文,又要進行語言訓練?!?/p>
五、知識延伸,相機進行語言訓練
1.閱讀短文《有趣的尾巴》了解文中提到的松鼠、啄木鳥、猴子、響尾蛇等動物尾巴的作用。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引導;
看圖學文;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258-02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切都是剛起步,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只是學語文,更要用語文。因此,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很多都配有有趣的圖片,在教學中,我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敏銳的觀察力是關鍵。我在小學第一冊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文讓學生先看看小燕子觀察得出了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小燕子去了幾次菜園,看到了些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在課文中找出了小燕子觀察的結果。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冬瓜和茄子的插圖放大,教師再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繼續觀察的興趣,“看誰是最細心的孩子,誰能說出小燕子沒有發現的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學生受到鼓勵馬上投入仔細的觀察中。有不少的學生都發現了小燕子沒有發現的結果:“冬瓜重,茄子輕”,“冬瓜硬、茄子軟”,“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掛在枝上的”,“冬瓜的花是黃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通過這節課的嘗試,我充分認識到了學生的觀察力不可小視,只要善于引導一定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痹谡n文《一次比一次進步》中,學生在觀察冬瓜和茄子圖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剛才觀察的方法,觀察先準備好的水果蘋果和桔子,說出這兩種水果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思考學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學會了思考的方法。學生們從兩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比較兩種水果。有的說:“蘋果是紅色的,桔子是黃色的?!庇械恼f“蘋果的皮很薄,桔子的皮厚?!庇械恼f:“剝開桔子是一瓣一瓣的?!边€有的說:“蘋果又香又甜,桔子有點酸?!薄瓕W生通過觀察積極地動腦筋,說了很多的不同之處,表達自己的發現。
在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給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兩幅圖,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兩幅圖中石子有什么變化?兩幅圖中瓶子的水位有什么變化?兩幅圖中烏鴉的表情有什么變化?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觀察的結果。這時候教師適當地補充就可以了。此時,再次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烏鴉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喝到水?這個問題一提,所有的學生都投入積極的思考中去。我要求學生先與同桌討論,然后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此時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學生說:“可以找一根吸管,烏鴉就喝著水了?!庇械膶W生說:“可以把瓶子放得傾斜一點,烏鴉也可以喝到水了?!边€有的學生說:“把瓶口打破,烏鴉可以喝到水了?!备袑W生說:“烏鴉可以用青草伸進瓶子里,青草也可以帶一點點的水出來”……
就這么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學生卻通過思考得出了這么多有趣的答案,許多的答案教師是想象不出來的,但是通過學生的思考變得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得到了教師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鼓勵提問,放手質疑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回答,如果給學生一個提問的機會,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在學習《小壁虎找尾巴》這一課時,我首先出示課題,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去哪里了?”“小壁虎向誰去借尾巴?”“借到尾巴了嗎?”“小壁虎是怎樣借尾巴的?結果怎么樣了呢?”“為什么小動物們不借尾巴給小壁虎呢?”“小動物們的尾巴有什么用處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圖,讀課文,找答案,學生的興趣非常高,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掌握得很好,把來朧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它怎么去借尾巴的,結果怎么樣。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認識到了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分別有不同的作用,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
在學生充分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給他們一個任務,自己課余去了解小動物尾巴的作用,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一系列的嘗試,我有如下體會:
1.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看圖時間。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發現都給予肯定,使學生在贊美聲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產生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向上的積極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笑容、真誠的夸獎對于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動力。
2.學生的主體地位雖要體現,但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景,要給予恰當的指導,要針對性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第3篇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其學習動機。而興趣則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小學生的心理具有喜新好奇的特點,若教師單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是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才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F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動靜結合的畫面,優美音樂,展示給學生,那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像效果,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徑,激發起學習的“興奮點”以達到“課伊始,趣亦生;
課進行,趣亦濃;
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如我在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了解欣賞了海底美麗、神奇的景象,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赐炅虽浵衿?,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運用多媒體,演示難點問題,優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教學內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直接看到,或平時經??吹降^察得不夠細致,教師如能借助多媒體手段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事物變化發展過程,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空間”,就能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奠定基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不要以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否則會壞事的道理。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船動、劍不動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先觀察然后再問學生:“古人到了岸邊會找到劍嗎?”由于觀察了直觀、動畫的圖片,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多媒體計算機不僅能展示圖文聲像,把學生帶進美的欣賞境界,更具備了強大的虛擬現實的仿真技術,它可以將難以直觀表達的語言文字,抽象的道理,復雜的現象真實地模擬出來,從而真正激活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三、運用多媒體,激活創新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教學中至關重要,多媒體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同時它可以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了條件。
1、培養了聽說能力。多媒體中的聲音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話,有的配以悅耳動聽的音樂錄制而成的。播放音樂,使學生沉浸于某種境界,從而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赤壁之戰》這一課,教師的朗讀與配樂錄音朗讀的效果是無法比擬的。當錄音帶放到“黃蓋把二十條船蘆葦一齊點著火,乘著東南風駛向曹操船隊,曹軍在鐵索連著的船上無法逃脫,哭聲、丟盔棄甲聲以及周瑜的兵追來的喊殺聲、震天的鑼鼓聲混成一片”,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聽完錄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較集中。讓學生復述故事情節,他們也復述得較為完整和生動。教后啟發學生并提問:假如曹操知道黃蓋是來假投降,“赤壁之戰”結果又將如何?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搶著回答。有的說曹操將會設置一個埋伏圈,包圍周瑜的士兵,一齊用帶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
有的說曹操可能會想辦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進行交鋒??傊?,曹操知道黃蓋來假投降,一定會以強取勝的。學生在這種音響效果的氛圍內學習,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展開了想象,培養了說話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
2、培養了寫作能力。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事物熟視無睹,平時也缺乏觀察生活的能力,生活經歷也有限。由于缺乏生活、缺乏方法、缺乏想象,所以作文課時缺少寫作素材,也不知組織材料,更無法把文章寫得生動,因此,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平淡,言之無物。從而形成了小學生那種寫不好作文或者“怕作文”。遇到作文課就無精打采,甚至有些小學生對作文有畏難與討厭的情緒。我嘗試在作文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果然不同凡響。
3、豐富了想象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途徑,開拓了視野。它使學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詞語和鮮明的表象之間建立起雙向聯系。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在總結“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都沒借到”,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小壁虎還會向哪些小動物借尾巴?學生說:“小馬、松鼠、大象、蛇、貓、啄木鳥……于是,我在多媒體中隨機出示了這些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動物,然后讓他們想象:這些小動物的尾巴能借給小壁虎嗎?它們的尾巴分別有什么作用?學生們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進行了討論,并借助畫面積極展開想象和聯想。有的說:小壁虎向松鼠借尾巴,松鼠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當被子蓋呢?”有的說:小壁虎向小貓借尾巴,小貓說:“不行啊,我在抓老鼠時要保持平衡呢!” 有的說:小壁虎向啄木鳥,啄木鳥說:“我在為大樹捉蟲時要用尾巴當小凳子坐呢!”……課堂氣氛隨之活躍了起來,學生們或是從生活體驗中尋找答案,或是從自己的“聰明袋”中挖掘所積累的知識,就此,他們的想象力得到了開拓。這種拓展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體現了課改的宗旨。
四、合理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第4篇
下面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鼓勵質疑,敢于創新。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笨梢?,他把發明創造的起點,歸結于“問”。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 。
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追根求源,不斷探索的精神,其次,放手讓學生對有價值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培養好求甚解的精神。
如,人教版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教學時,一位老師在讓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后,引導學生質疑:“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或者你認為有哪些問題想考考同學們的,想與大家交流的?”結果學生紛紛提問,其中一個孩子說:“媽媽說小壁虎是傻孩子。我看不是的?!薄靶”诨⒄娴氖巧岛⒆訂??”該教師馬上捕捉住這個問題資源,讓學生再次深入研讀課文,然后開展辯論。學生們七嘴八舌:“小壁虎是聰明的,因為它在被蛇咬住尾巴后會掙斷逃走,多聰明??!否則早就被蛇吃掉了?!薄靶”诨⑹巧岛⒆?,它的尾巴本來就會斷的,它也不知道。再說它爬了那么多地方了,還沒發現自己的尾巴已經長出來。太傻了?!薄安皇巧岛⒆?,可能它尾巴斷了,心里難受,就沒去看,也許它覺得沒有尾巴太難看,就不想看了?!薄安皇巧岛⒆?,媽媽這樣叫它,也是很親切的,不是在批評。因為我媽媽有時也會這樣對我說?!薄瑢W們的發言多么精彩,從他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創新的熱情,從他們的爭論中,我們更看
到了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二、引導觀察,激發創新。
陶行知先生很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說:“觀察愈力,則物感愈眾,天文等學之發明,俱賴于是”。有了良好的觀察力,才能“把那奧妙的新理一個個發現出來?!钡拇_,思維源于觀察,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是學生認識外部世界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敏銳、精細的觀察是創造的起點。在教學中要善于啟迪學生仔細觀察日常生活,教給觀察方法,抓住特點,善于從平常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因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人教版第二冊《小池》一詩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這樣觀察文中插圖及理解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指什么呢?同學們一開始異口同聲地說:“荷花”,“是嗎,請你再讀讀詩句,仔細看看插圖,究竟是什么呢?學生觀察分析,紛紛找到問題的答案,說:“是指荷葉,是剛長出來的荷葉。你看,還卷起來呢?!薄皩?,課文中說‘早有蜻蜓立上頭’,圖上,蜻蜓是停在卷起來的荷葉上的。所以小荷指的是荷葉?!?再如,學了《四季》后,可以利用學校美麗的綠化環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草、小樹的變化,從而進一步體驗大自然的神奇變化。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第5篇
一、情感豐富的語言導入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的靈魂,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沒有情感的教學就等于沒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樣,孤寂,沒有生氣。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
我在教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時,開場白是這樣的:“花兒是美麗的。素雅淡潔的春蘭,千姿百態的秋菊,國色天香的牡丹,熱烈如火的山茶……曾經使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為之傾倒。我們要學會用詩人的眼睛去欣賞花兒的美麗,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用科學家的眼睛去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這篇課文將告訴我們,用科學家的眼睛去看美麗的花兒,將會發現一個多么豐富的世界,它也許比詩人所描繪的那個現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連忘返”。不難想象,學生聽了這一生動的情感豐富的啟發性語言后,就會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學家的眼睛去看美麗的花兒,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五彩繽紛。這樣,就很自然地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動地進入到較高的課堂學習境界。
二、悅耳動聽的歌曲導入
列寧說:“教學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為美妙動聽的音樂?!倍覀兘裉焐钪杏袩o數美妙動聽的音樂,我們為何不順手拈來呢?作為音樂的表現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學生的最愛。歌曲的旋律很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躍課堂氣氛,預設情境。學生喜歡聽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將課堂優化和流行歌曲結合起來,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在教《長征》這首詞時,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長征》,學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礎上去欣賞這首詞就會輕松些、愉快些。這種借助于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的歌曲導入,方法靈活多變,利于調動學生情緒,并能克服緊張心理,活躍課堂氣氛。
三、溫故知新的復習導入
指教師依據溫故知新的教學原則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設攀登新知識高峰的梯子,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的導入方式。例如《春》一課的導語:同學們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會了你們許多古詩,其中有不少是描繪春天的詩句,同學們來一個比賽,看誰能說出得最多――“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讓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領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萬象更新的春天吧!這個導語的設計,通過復習舊知識,拓寬舊知識,使學生聯想到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因此,在具體導課時教師要善于聯系和利用舊知識,把新舊知識加以比較,找出異同,以此作為導課的切入點,設計導語,引出新知識。
四、圖片導入法
這是一種利用教學掛圖、自制圖片或簡筆畫,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圍繞圖片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課的導入法。這樣的導入方法一般適用于寫景類的文章,因為優美的風景圖片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因為很多同學都沒去過草原,對那里的環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課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風光圖,在課堂一開始就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問問他們通過觀察發現草原有哪些特點?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边@樣既調動了學生認識草原的積極性,又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了參照物,加深了學生對草原的美好印象。
五、妙趣橫生的演示法導入
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這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苯處熃又鴨枺骸罢l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后,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斷的,斷了以后又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后的事?!睂W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六、導游解說法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