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市老年人養老現狀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5-07-02 14:03:59   來源:調查報告    點擊:   
      字號: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市老年人養老現狀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2022年市老年人養老現狀調查報告

      為傾聽民意,廣集民智,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支持和參考,江門市社科聯、江門市社情民意調研中心在全市開展社情民意調查活動。本調查旨在掌握老年人的第一手資料,了解老人的生活現狀及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以更好推進江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為市委、市政府推進養老產業提供參考意見。本調查通過發放紙質調查問卷和專家座談兩種形式,在蓬江、江海兩區隨機抽樣,共有292人填寫紙質問卷。

      一、江門老年人現狀

      (一)基本情況

      本次隨機抽取的292名對象中,男性116人,女性176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屬城鎮戶籍的有213人,非城鎮戶籍的有79人。這主要與我們選取的調查地點有關,江門市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東湖公園中老人多數是城鎮戶籍,而滘北田良里則較多非城鎮戶籍;
      在年齡方面,60—64歲的有69人,占23.63%; 65—70歲的有80人,占27.1%;70-74歲的有52人,占17.81%;75歲及以上的有91人,占31.16%;在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上的有24.66%,這與多數人的印象中形成強烈反差;
      在職業方面,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49人,國有企業職工35人,農民79人,老師、醫生22人,私營業主28人,其他79人。具體如下表:

      表1:參加調查人員情況統計表

      性別

      116(39.73%)

      176(60.27%)

      戶籍

      城鎮戶籍

      213(72.95%)

      非城鎮戶籍

      79(27.05%)

      年齡

      60-64歲

      65-70歲

      70-74歲

      75歲及以上

      比例

      23.63%

      27.4%

      17.81%

      31.16%

      小學

      初中

      高中或中專

      本科或大專

      碩士及以上

      48.29%

      27.05%

      16.1%

      7.88%

      0.68%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6.78%)

      國有企業(11.99%)

      農民(27.05%)

      老師、醫生 (7.53%)

      私營業主(9.59%)

      其他(27.05%)

      (二)個人狀況

      1、身體滿意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59%的老人對自己身體健康情況不太滿意。

      2、自理能力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能自理"的老人占了本次調查總人數的87.33%,有10.96%的調查對象生活需要適當的幫助,有1.71%的生活完全依賴。

      3、個人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66.1%的老人感到"每天很充實,感覺很幸福",相對應地,有10.27%的老人感到"每天很充實,感覺很辛苦";15.07%的老人感到"每天衣食無憂,無事可做,感覺很幸福",相對應地,有8.56%的老人感到"每天衣食無憂,無事可做,常感寂寞無聊".

      (三)家庭情況

      1、婚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63.7%的老人目前處于"在婚"(已婚及再婚)狀態,有29.11%的老人喪偶,1.71%老人未婚,5.48%老人離婚。

      2、子女數:調查結果顯示,有72.95%的老人有"2個子女"或"3個或以上子女",而有1.71%的老人無子女。這部分老年人尤其需要社會的關注。

      3、與家庭成員關系:71.92%的老人表示自己愿意與子女一起居住,但也有28.08%的老人表示不愿意與子女居住,再進一步的調查發現63.01%的老人不愿意與子女居住,選擇機構養老的原因主要是不愿拖累子女,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

      4、家庭內部關心程度:71.24%的老人表示家人對自己的關心比較滿意,但是有5.14%的老人對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表示很不滿意。

      5、家人交流情況:59.93%的老人表示家人與自己的交流頻率比較滿意,但是有7.88%的老人表示很不滿意。

      (四)社會保障情況

      1、經濟收入來源:調查結果顯示292名調查對象的生活來源主要為"退休金"(有205人次,占70.21%)及"子女補貼"(有70人次,占23.97%)和"自己的積蓄"(有68人次,占23.92%);
      需要政府部門關注的主要有享受"低保"(有17人次,占5.82%)和"自己現在勞動所得"(有23人次,占7.88%)。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發現,有43.15%對自己的收入較為滿意,但是有20.55%的調查對象對自己的收入很不滿意。

      2、收入情況:從整體上來說,有34.93%的調查對象收入在1000元以下,感覺收入不夠應付日常開支,30.14%的調查對象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24.66%的老人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只有10.27%的老人收入在3000元以上,這與前面職業分布相對匹配。

      3、醫療保險情況:調查結果顯示,52.4%的調查對象有基本醫療保險,14.04%的調查對象有公費醫療保險,但仍有10.96%的調查對象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4、養老保險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8.7%的老人有養老保險。

      (五)日常生活狀況

      1、日?;顒樱赫{查結果顯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看電視"、"串門聊天"、"看報紙"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表示現在要協助子女照顧家庭,日?;顒又饕?#34;做家務"、"帶孫子",有小部分老年人會參與老年大學或者是退管會的活動。

      2、日常照料情況:42.47%的老人表示由子女或孫子女照料,21.23%表示由配偶照料,政府、社區、集體照料的則占有8.22%.

      (六)結果分析

      從以上數據顯示,受訪老人對于個人生活、家庭狀況和社會保障方面基本滿意。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問題,主要體現缺乏社會保障。首先,在養老保險方面,只有約70.21%的老人有"退休金",約23.97%靠"子女、親屬供養",5.82%的老人靠"低保收入".建議老年人養老金和其他待遇都要得到保障,尤其是加強對"三無"老人、孤寡老人、五保戶等困難老年人的生活救助力度。其次,在醫療保障方面,一方面應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調查中52.4%的調查對象有基本醫療保險,14.04%的調查對象有公費醫療保險,但仍有10.96%的調查對象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在收入方面,有34.93%的調查對象收入在1000元以下,感覺收入不夠應付日常開支。

      二、養老數據結果分析

      (一)養老政策進一步深入人心

      在大民政體系下,政府政策上引導,出臺了多部指導性文件,如《江門市建立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我市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養老服務以老人的需求為本,注重老人的參與,注重服務成效。經過幾年的探索,服務得到老人的認可,養老政策進一步深入人心。因此,長者們對于各類突發事件表現地非常淡定,在"非常擔心"的選項中,排名最高的"無錢治病"為9.38%,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2:面對突發事件時老人選擇情況統計表

      選項

      毫不擔心

      不擔心

      一般

      比較擔心

      非常擔心

      無生活來源

      14.84%

      46.09%

      16.02%

      16.02%

      7.03%

      無錢治病

      11.72%

      39.45%

      17.97%

      21.48%

      9.38%

      無人照料

      10.63%

      44.09%

      16.54%

      20.08%

      8.66%

      子女不孝

      14.98%

      51.82%

      20.24%

      10.93%

      2.02%

      不夠養老

      14.98%

      38.87%

      21.86%

      21.46%

      2.83%

      子女失業

      9.76%

      45.12%

      17.48%

      20.33%

      7.32%

      (二)傳統觀念急需進一步轉變

      1、家庭養老的傳統觀念成了緊箍咒

      "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等是中華民族歷來所秉持的家庭理念,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讓養老社會化成為現實,雖然各級政府在極力倡導機構養老等社會化養老,大力宣傳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但是對于一部分老年人來說始終是一道坎。在進入江門市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滘北田良里服務中心調查后,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4.65%的老人覺得最適宜自己的養老是社區居家養老;
      同時,只有5.82%的調查者認為最適宜自己的養老是機構養老;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有69.53%認為最適宜自己的養老是家庭養老。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理念的束縛外,對老人來說,離開工作崗位的他們,逐漸從心理上脫離了社會生活,家庭成了一切,他們不愿意去接受新的群體,融入新的環境,即使子女無條件照料,老人們也寧愿在家中接受護理。

      2、長者養老服務需求高,但接受能力低

      在調查中,92.81%的老人提出需要提供養老服務。根據調查得知,長者主要存在醫療保健、豐富的老年文化娛樂活動、精神慰藉以及家政服務等服務需求,其中醫療保健服務最受我市長者關注,成為40.07%長者的首選,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的生理機能逐漸衰退,頭腦不清晰、記憶力減退、視力模糊、聽力障礙、動作遲緩、身體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隨之而來。機能衰退問題,已經深深影響到了長者的日常生活行動,因此醫療保健最受長者關注;
      其次是豐富的老年文化娛樂活動,35.62%的老人進行了選擇,大多數長者勞動能力下降,賦閑在家,因行動不便倍感無聊和失落,但同樣具有非常豐富的感情世界。調查顯示,長者主要收入來源以子女贍養、退休金為主,收入相對固定。但是從收入水平來看,1000元以內為最主要的數額,只夠長者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且部分經濟特困老人表示,目前的社區補貼標準仍然不夠,每月80元的社區長者補助對于經濟困難的老人幫助不大。因此長者用在健康、醫療等上的開支很少,對社區或機構提供的有償養老服務也不敢接受。

      (三)養老服務希望進一步完善

      盡管目前我市在積極建設較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各方面探索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養老服務的供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1、養老服務覆蓋率較低

      目前,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以及經費是有限的,服務對象主要以社會上弱勢群體為主,一般是城市"三無"老人、五保、低保老人、重度殘疾人以及80歲以上空巢老人、優撫優待老人等。受服務內容及服務區域的限制,一些滿足條件的長者未能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在調查過程中,針對養老服務的調查中,"用過"選項最高的僅為4.79% ,而"不清楚"的選擇都在56%以上,詳表如表3.

      表3:養老服務選擇情況統計表

      表3:養老服務選擇情況統計表

      選項

      當地有

      用過

      需要

      不清楚

      上門做家務

      95(32.53%)

      3(1.03%)

      23(7.88%)

      171(58.56%)

      上門護理

      87(29.79%)

      5(1.71%)

      30(10.27%)

      170(58.22%)

      上門看病

      79(27.05%)

      7(2.4%)

      31(10.62%)

      175(59.93%)

      聊天解悶

      82(28.08%)

      14(4.79%)

      22(7.53%)

      174(59.59%)

      老年人服務熱線

      79(27.05%)

      9(3.08%)

      40(13.7%)

      164(56.16%)

      老年人飯桌送飯

      83(28.42%)

      7(2.4%)

      19(6.51%)

      183(62.67%)

      陪同看病

      77(26.37%)

      8(2.74%)

      27(9.25%)

      180(61.64%)

      幫助日常購物

      80(27.4%)

      7(2.4%)

      18(6.16%)

      187(64.04%)

      康復治療

      74(25.34%)

      7(2.4%)

      32(10.96%)

      179(61.3%)

      法律援助

      95(32.53%)

      3(1.03%)

      23(7.88%)

      171(58.56%)

      2、養老服務供需矛盾

      在與專家座談中,專家普遍認為養老服務供需比較矛盾,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服務主體矛盾,服務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
      就服務提供主體方面而言,公辦養老機構相對短缺,供需嚴重失衡,而私營養老機構收費較高、社區養老資源短缺、福利設施較少,導致多數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無法滿足;
      二是服務內容矛盾,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現有養老服務主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顧需要,層次較低,忽視老人與日俱增的精神需求,如參與興趣班和培訓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陪同聊天與外出等;
      三是服務人員矛盾,難以勝任服務要求;
      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多是失業者或兼職人員,專業性較差,缺乏護理專業技能,缺乏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更缺乏對老年護理知識的系統學習,不能準確掌握老年群體的心理、身體特征。

      3、養老設施分布不均。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設施將成為一個家庭的剛需。但是養老設施分布不均衡,三區明顯比四市好,市區明顯比農村高。而在已有養老設施的養老服務中心調查顯示仍有9.59%的老人對于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設施"很不滿意",還有46.23%的老人表示"一般".在座談中,民政部門認為養老設施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突出的是很多社區不愿建,而且選點困難。

      4、養老宣傳需要進一步加強。在養老機構、設施、服務宣傳途徑的調查選項中,34.93%的老人表示是通過親朋好友口耳相傳的形式了解的;
      21.58%的調查對象通過電視、報紙和電臺等形式了解的。長者賦閑在家時,與人交流和電視廣播是接收外界信息的兩個重要平臺。電視操作相對簡單,且在長者家中普及度較高;
      但還是沒有交流來得方便。在調查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有40.07%的老人沒有了解養老機構、設施、服務。相對應的在宣傳滿意度上,只有39.73%的老人對于養老機構、設施、服務的宣傳表示"較為滿意";12.33的調查對象表示"很不滿意",還有47.95%的長者表示"一般".在進一步針對養老機構的調查中,結果顯示52.74的老年人對于本社區內或附近有沒有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表示"沒有"或"不知道",80.82%的老人對于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表示"不了解",13.01%的長者對于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的總體印象"印象較差".

      (五)養老收費亟待進一步合理

      養老收費直接關系到老人的支付意愿,只有既具有需求意愿又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為有效需求。在機構養老服務方面,調查結果(見表4)顯示83.9%長者只愿意支付1000-1500元之間,低于公辦機構養老的平均收費,更遠遠達不到民辦機構養老的收費標準;
      進一步調查顯示長者選擇機構養老最關心的問題是環境是否舒適(51.37%)、工作人員照顧是否細心專業(49.66%)、醫療、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是否完善(48.29%)和收費是否合理(39.38%);
      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有70.89%的受訪者認為支付水平應該在"0-150"之間,還有19.18%的老人根本無力支付,這表明老人在居家養老服務的支付水平同樣不高,而且比機構養老服務的支付水平低;
      在社區日托方面,68.49%的長者覺得收費應該在0-300之間,還有20.21%的老人根本無力支付,這表明老人在社區日托的有效需求也相對低。這主要與醫療費用、晚年生活等方面的顧慮和擔憂使得老人在社會養老服務支付意愿上偏向保守。此外,本次調查的老人養成了節儉的生活習慣,盡管這部分老人的養老觀念有所轉變,但其消費意愿總體依然偏低。

      三、建議

      (一)以財政資金為導向,統籌頂層設計

      政府應明確自身責任,從管理者轉化為服務者、監督者,完善社會化養老的頂層設計。養老服務財政性資金主要有社保、財稅、福利公益金及社?;鹚拇髩K,由財政、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條塊管理。因此,應從頂層層面統籌設計,一在部門引入政策共商機制、發揮部門政策合力效應、發揮資金的協同合力效應,鞏固財政政策在養老服務設施、用工等方面的分類支持政策,加大人力資源隊伍建設投入,在人力資源培訓、職業鑒定考核方面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就業。此外,以政府購買、服務外包的形式發展養老服務業;

      以風險補償等形式吸引商業保險等中介機構為老人提供老年保險。二完善制度安排設計,居家養老服務涉及人、財、物、制度政策等多方面,要從戰略高度厘清政策聯系,注重制度體系的可持續性和梯度設計,著眼于服務企業和個人減支多收,對服務企業經營所得、資源使用稅給予優惠政策;

      對于個人或家庭親屬提供服務的相應給予所得稅優惠與抵扣。三加強政策體系建設,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推動,優化養老服務政策環境,保障各項制度的實施,形成嚴密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機構的各項管理制度和社會養老服務效果評估辦法,適時開展養老機構星級評定工作,全面提高社會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加強設施、收費、服務等方面的檢查監管,將養老服務機構全面納入政府監管體系,以保證養老服務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管工作,建立健全行業準入、投訴受理、獎懲以及退出機制,避免出現一些養老機構環境設施惡劣影響老人生命安全的情況出現。

      (二)廣泛宣傳,營造養老好氛圍

      要加強宣傳倡導現代養老理念,改變傳統養老觀念的同時,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關愛老年人,進一步強化家庭養老服務功能,防止出現福利依賴。

      社區作為長者最為熟悉的環境,在社區內加大對居家養老宣傳更為有效。但鑒于多數老年人文化知識水平有限以及部分老年人行動不便,社區應充分動員社區的資源,爭取將居家養老的基本常識普及到每家每戶。從而增強老年人的權利意識,鼓勵老年人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向長者做好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逐步改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消極的消費理念,能夠增進老年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并且樂于接受居家服務,改善自身的生活質量。

      (三)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及"各異化"的,可能包括有"醫療康復"、"生活照料"、"情感慰藉"、"臨終關懷"等,因此,必須要擴展居家養老服務內容,使老人在家享受全面的多元化養老服務。在保障特殊老年群體全托照料的基礎上,應將有養老需求的普通老年群體同樣列為服務對象,加強調研調查,根據其實際需要,或全托護理,或日間照料,或提供居家服務,使所有老年人平等地享有被照料的權利。同時在滿足老年群體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關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合理、有效地設置服務項目;
      在保證基本服務項目的同時,發展多層次服務項目,滿足不同生活水平的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要滿足不同老人多元化需求,養老服務隊伍是關鍵?,F在養老服務人員普遍是"4050"下崗女工,缺乏培訓,專業化水平低。建議政府推動支持建立一支由醫護人員、社工、心理咨詢師、家政員等人員組成的養老服務團隊;
      定期進行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和技術等級認證制度,按培訓技能考核的等級從事相應等級的服務,做到持證上崗;
      提高服務人員的福利待遇,健全激勵機制。

      要滿足不同老人多元化需求,設施是保障。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辦法,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要改善養老機構的環境,完善配套設施,如增建娛樂活動場所、房間衛生設施、綠化面積等;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

      要滿足不同老人多元化需求,管理平臺是核心。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精準、便捷的服務,將社會治理及我市大民政的改革精神融入到服務當中。建議建立一張養老的"網",實現政府、基層社區組織、社會組織、商業機構、居民家庭聯動的網絡。在操作層面上,引入信息化、網格化的手段,讓服務的傳播、回饋更加及時、高效、便利。

      (四)規范服務收費,形成多層次的收費標準

      第一,建立和完善養老護理服務規范。由于目前養老機構內老年人分級護理層次不一、標準不一、收費不一,政府應綜合各養老機構分級護理的實際情況,參照各地情況,制定養老機構內老年人分級護理的級別層次、每一級的標準、每一級的護理層次及收費標準。

      第二,根據目前江門老年人的需求及經濟承受能力,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機構,降低收費。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收費還是有點偏高,加上相當部分的老人是沒有退休金收入的,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主要由家人支付,這也使得部分有需要的老人無能力入住養老機構。當然,也有部分老年人的經濟能力較好,可以得到較好的服務。因此,建議根據老年人的經濟水平及服務需求制定多層次的服務標準和收費。

      (執筆人:許皓)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