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專利報告3篇

      發布時間:2025-07-19 04:36:31   來源:調查報告    點擊:   
      字號:

      專利報告第2篇在當前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獨立、客觀、快捷、科學地開展專利評估,為用戶提供經營決策參考依據,有效提高用戶對專利資產的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專利評估實踐中,用戶動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專利報告3篇,供大家參考。

      專利報告3篇

      專利報告 第2篇

      在當前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獨立、客觀、快捷、科學地開展專利評估,為用戶提供經營決策參考依據,有效提高用戶對專利資產的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專利評估實踐中,用戶動機不同,評估方式也不一樣

      在專利評估實踐中,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動機,對評估有著不同的訴求。有的用戶評估專利是為了到銀行進行質押并獲得融資,有的用戶評估專利是為了以無形資產進行投資,有的用戶評估專利是為了進行專利轉讓或許可,還有的用戶評估專利是為了確定專利侵權賠償金額。因此不同的用戶,對專利評估的數據需求是不同的,對專利評估各個技術環節的需求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在這些紛繁復雜的評估數據中,不同用戶出于不同的專利評估目的,對這些數據的需求是不同的,其選擇是有所側重的。比如說,用戶評估專利的目的是為了到銀行進行質押并獲得融資,那么銀行對這些專利評估數據中最看重的是專利的盈利能力,那么能夠表征專利盈利能力的評估數據有專利收益和專利交易指數,分析數據有專利效度、專利權屬穩定性因子、專利關聯產品或服務年度銷售增長率等,這些數據所表征的專利盈利能力具體表現為:盈利能力強的專利要么每年可以收取到高額的專利許可費,要么每年可以獲得高額的專利產品或服務銷售收入,要么每年可以阻止競爭對手實施該專利而制止了高額的侵權產品銷售所得。因此用戶在做專利質押時,只要在評估報告中向銀行重點出示上述評估數據即可。

      以某專利以銀行質押融資為評估目的舉例,假定用戶選擇的是出具簡易報告,則報告在結論部分將主要披露專利收益和專利交易指數,分析數據有專利效度、專利權屬穩定性因子、專利關聯產品或服務年度銷售增長率等6項數據,當然也可以應用戶需求出具其它數據。具體如下圖:

      二、用戶在做專利評估時應注意下面幾項內容:

      1、首先應該選擇評估目的。它將決定評估報告中重點披露和揭示哪些數據;

      2、評估報告的形式。它將決定評估報告內容的豐富程度,關系著專利評估的成本和費用;

      3、是否需要出具資產評估報告,因為它是滿足入資和質押時工商和銀行對專利評估行政管理審批的需要;

      4、是否需要加急評估,它關系著評估訂單和任務處理的優先順序;

      5、是否需要開展專利附帶技術評估,將專利背后技術秘密的價值和價格進行揭示;

      6、是否需要增值服務,比如工商入資登記、轉讓和許可合同的起草和備案等。

      專利報告 第3篇

      此次共調查了607家國有企業,占調查樣本總數的49%;
      民營企業242家,占19%;
      集體企業119家,占10%;
      “三資”企業115家,占9%;
      其它企業160家,占13%。

      調查本著隨機抽樣調查與有目標調查相結合的原則,或者說一般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而進行。有的省市調查對象以有關省市銷售額前200名或者前300名企業為基礎作為隨機調查的樣本。有的省市調查選擇重點地區,同時結合隨機調查。有的省市直接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因而更能反映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全貌。

      調查發現,我國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資規模普遍較低。20xx年,回答調查的1035家企業共投入研究與開發經費109.4947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研發經費為1058萬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較低,算術平均比例為4.67%,低于國家規定和國際慣例5%的最低水平。企業總計技術人員61.2484萬人,每家企業擁有技術人員的算術平均數為523人。企業規模較小,研發投資偏低,限制了企業使用技術人員的數量,也制約了知識產權工作。

      專利申請結構不盡合理

      1.獲獎成果多,發表論文多,申請專利少

      “九五”期間,1245家企業共獲科技成果獎2384萬項,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達5564項,占23%;
      發表論文33787萬篇,平均每項成果發表論文1.4篇。然而,“九五”期間1245家企業總共申請專利9638件,平均每家企業申請專利7.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452件,占15%;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4697件,占49%;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3482件,占36%。

      以上數據表明,“九五”期間,我國企業平均每2.5項獲獎科技成果才申請1件專利;
      平均發表3.5篇論文才申請1件專利??梢?,我國企業獲得科技成果獎多,發表論文多,但申請專利卻較少。這種“兩多一少”的結構,反映了我國企業依然重視科技成果評獎和發表論文,而忽視專利申請。也說明了企業依靠專利參與市場競爭的觀念仍比較淡薄。

      2.專利申請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主,發明的比例較低

      在1245家企業中,共有751家企業申請過專利,占60%。這751家企業累計申請中國專利16090件,平均每家21.4件。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2931件,占專利申請量的80%,現在保持有效專利9378件,占授權專利的72.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只有2546件,僅占16%;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8018件,占50%;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5492件,占34%。

      由此可看出,我國企業申請專利,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為主,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例較低。我國企業目前普遍規模較小,投資研發能力有限,研究與開發能力較弱,結果企業平均專利申請數量較少,發明專利申請更少。這種專利申請的結構,真實地反映了我國企業研發能力較弱、研發水平偏低和專利意識不強的基本國情。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第一,計劃經濟下的科技管理體制依然在發揮作用,知識產權體制沒有真正確立;
      第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研究開發和申請專利的激勵機制沒有發揮效率;
      第三,企業領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企業發展主要依靠勞動或資源密集,對專利技術密集的依賴不大。

      3.國際專利申請嚴重滯后

      在1245家被調查企業中,累計申請國外專利352件,獲得授權201件,占國外專利申請的57%。被調查企業申請國際專利件數占國內專利申請的數量不足2.2%。調查顯示:在申請國外專利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這與國有企業資金和科技優勢有密切關系,民營以及其他經濟類型的企業也逐步開始申請國外專利。

      目前我國國際專利申請嚴重滯后,在今后若干年內,國際專利申請落后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產生的嚴重制約影響將逐漸顯現出來。這是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長期持續保持較高經濟增長勢頭的大事,政府決不可等閑視之,需要研究對申請國際專利企業的補貼與激勵辦法。

      4.注冊國外商標和計算機軟件開發能力較弱

      1245家企業累計注冊商標12927件,平均每家企業注冊商標超過10件。其中,國內商標10074件,占78%;
      國外商標2812件,占22%。被調查企業累計注冊登記計算機軟件共946件。大中型企業不但注冊商標數量多,而且獲得馳名和著名商標的數量也比較多。規模越大的企業,越重視注冊商標。但企業注冊國外商標比重還不夠高,自主開發計算機軟件能力較弱。

      知識產權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尚需完善

      1.三成企業未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

      在1245家被調查企業中,設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企業有152家,占有效樣本的13%;
      設有兼職機構的企業676家,占57%;
      專、兼職機構都沒有的企業350家,占30%。配備知識產權工作專職人員的企業只有157家,占13%;
      配備兼職人員的企業766家,占65%;
      專兼職工作人員都沒有的企業262家,占22%??梢?,大多數企業設置兼職機構和配備兼職人員管理知識產權事務,設置專門機構和配備專職人員的企業所占比例較低,沒有任何設置的企業仍占不低的比重。

      這項調查結果表明:第一,由于我國大多數企業平均知識產權數量較少,涉及知識產權管理的事務不多,因而沒有設置專門機構和配備專職人員的需要;
      第二,表明很大一部分企業對設置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配備人員重視不夠,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組織建設尚需進一步完善。

      2.1/3的企業未建知識產權管理內部規章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制訂了知識產權內部規章的企業有425家,占有效樣本的36%,正在制訂規章的企業有365家,占31%;
      沒有制定規章的企業395家,占33%。近2/3的企業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沒有建立知識產權內部規章,說明我國工業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內部規章制度建設非常不健全,很大一部分企業沒有把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化。

      3.1/3的企業未兌現職務發明獎酬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1042家企業此項調查回答有效。對職務發明人兌現了獎酬的企業有411家,占40%;
      部分兌現了獎酬的企業有305家,占29%;
      未設獎酬的企業有326家,占31%。

      可見,有近六成企業沒有全部兌現和沒有兌現獎酬政策。這表明,我國《專利法》中制訂的獎酬政策只在一部分企業得到落實,對于大部分企業這項政策“名存實亡”,沒有發揮激勵創新的效果。企業這種獎酬激勵機制嚴重缺位的狀況,已經嚴重地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2/3的企業未曾與職工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協議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企業與職工之間簽訂保護知識產權協議的有401家,占34%;
      正在制訂保護協議的有314家,占27%;
      沒有簽訂保護協議的有459家,占39%。因此,目前2/3以上的企業在企業與職工之間尚未有保護知識產權的協議。

      這說明,只有1/3的企業認識到保密、競業禁止、獎勵、技術參股及其分紅和產權歸屬等等涉及職工與企業知識產權關系的問題需要通過協議來加以約束,意識到知識產權對于企業業務發展的利害關系。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還沒有意識到,與職工簽訂保護知識產權協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七成企業未將專利工作納入考核指標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339家企業將專利工作納入了企業考核指標中,占有效樣本的30%;
      有780家企業沒有將專利工作納入企業考核指標,占70%。說明約七成的企業沒有認識到知識產權工作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6.1/4的企業研發前未進行專利查新

      在1245家企業中,建立專利文獻庫的企業有191家,占有效樣本的17%;
      迄今沒有建立專利文獻庫的企業有963家,占83%。在1140家有效回答文獻檢索調查的企業中,選擇在技術開發前檢索過專利文獻的有851家,占75%;
      有289家企業表示在技術開發前沒有檢索專利文獻,占25%。

      眾所周知,專利文獻庫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專利文獻庫,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和“查新”,是企業提高研發能力、提高研發起點和進行原創性創新的關鍵環節。但是,當前超過八成的`企業沒有建立起專利文獻庫,超過1/4的企業在技術開發立項和研發過程中,不能自覺地運用專利文獻,導致技術開發起點低、耗時長、費用高、效率低。這已成為影響我國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關鍵性限制因素。因此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建設公共專利信息檢索數據庫,提供網上檢索查詢服務。

      企業的專利意識和自主開發能力正逐步提高

      1.三成企業能利用專利保護發明創造

      在1245家企業中,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后選擇申請專利手段保護的有696家,占30%;
      選擇作為技術秘密的有560家,占24%;
      選擇進行科技成果鑒定的有668家,占29%;
      選擇發表論文的有291家,占13%;
      選擇不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86家,占4%。

      這里,企業選擇科技成果鑒定與選擇發表論文兩項所占的比重達42%,說明了我國企業存在著重視科技成果評獎和論文發表,而輕視專利申請的問題。然而企業也應認識到,科技成果鑒定和發表論文對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利益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2.近五成企業為贏得市場而申請專利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關于申請專利動機調查的五個選項共做出1780項選擇。選擇申請專利為了獨占市場的有829項,占47%;
      選擇申請專利作為榮譽的有350項,占20%;
      選擇許可轉讓動機的有399項,占22%;
      選擇休眠專利的有15項,占1%;
      選擇其它的有187項,占10%。

      可喜的是,近一半企業把申請專利并付諸實施,作為占領市場、實現商業價值的重要手段,說明我國企業逐步提高了對專利在商業競爭中重要地位的認識。

      3.三成企業因不懂或不重視專利而放棄申請

      關于沒有申請專利原因的調查共有5個選項,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做出選擇的總權數為1061家。選擇不懂專利的企業有120家,占全部選項權重的12%;
      選擇失去新穎性的企業264家,占25%;
      選擇缺乏經費的企業246家,占23%;
      認為不重視申請專利的企業有206家,占19%;
      認為專利保護不力的企業有225家,占21%。

      調查顯示,企業不懂專利和不重視申請專利的主觀因素占較大比重,表明我國在知識產權宣傳與教育方面的落后,這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國專利保護不力,導致企業不去申請專利所占比重較高。使企業失去了申請專利進行保護的信心,也降低了他們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切知識產權工作的核心和目標,如果我國不能夠在短期內改善知識產權司法和行政效率,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性,那么,將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率和國際競爭力。

      4.專利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導致近三成企業授權后又放棄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回答專利授權后是否放棄過專利權問題的企業有855家。其中,回答放棄過專利權的企業有251家,占29%;
      沒有放棄過專利權的企業有604家,占71%。在放棄專利權原因的調查中,選擇繳不起專利年費的企業有58家,占12%;
      認為專利產品市場前景不好的企業有188家,占40%;
      回答忘繳專利年費的企業有45家,占9%;
      選擇其它原因的企業有184家,占39%。

      我國每年申請和授權了大量專利,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近三成的企業中途放棄專利權。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申請專利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授權的專利技術含量也不高,往往容易被模仿和替代,結果造成專利產品市場前景不好而放棄專利權。

      5.遭遇侵權后半數企業以司法途徑保護知識產權

      當知識產權被侵權后,在被調查企業中,選擇行政途徑解決糾紛的有336家,占所有選擇權數的18%;
      采取司法途徑解決的有937家,占50%;
      選擇協商解決的有564家,占30%;
      不采取措施的只有48家,占2%。

      50%的被調查企業采取司法途徑解決侵權糾紛,這表明了企業捍衛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但是,如果雙方能夠協商解決糾紛,那么,這種解決方式就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最優方式。調查表明,三成侵權糾紛通過雙方協商這種最優方式解決。政府應鼓勵企業首先協商解決糾紛,降低知識產權保護的高成本。

      6.半數企業主要技術來源于自主開發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對技術來源所作的選擇中,選擇自主開發的企業683家,占全部選擇權數的53%;
      選擇合作開發技術的364家,占29%;
      以引進渠道獲得技術來源的211家,占17%;
      除此之外,以其它方式獲得技術的企業17家,占1%。

      這項調查數據表明,我國企業自主研究開發技術的比重較高,而合作開發和引進外來技術這兩種來源分別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

      隨著技術開發難度的加大,技術開發經費的投資規模要求越來越大,由于單個企業技術開發能力有限,技術開發投資風險增大,因而,企業之間結成聯盟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此外,從比較優勢、經濟節約和跨越式發展戰略方面來看,引進技術也是當今企業獲得技術的主要來源之一,企業家對引進技術也要給予足夠重視。但是,企業也必須培養對引進技術的再開發能力,不能對引進技術形成“藥物依賴”。

      7.自主開發專利實施率高,但市場份額較低

      在專利實施調查中,企業自主開發專利實施的比例占到77%;
      許可專利實施的比例只有30%。顯然,企業自主開發的專利實施比例較高,而通過專利技術許可貿易獲得技術來實施的企業還不多,許可實施的比例還很低??梢哉f,我國專利流通的市場渠道非常不暢,每年有相當數量的非職務專利,因找不到實施企業,不能夠形成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這種浪費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在1245家企業中,有專利產品銷售收入的企業706家。以專利產品的銷售收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計算,在10%以下的企業有350家,占50%;
      在10%以上的企業有30家,占4%;
      20%左右的企業有143家,占20%;
      40%以上的企業有183家,占26%??梢?,近一半的企業專利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全部銷售收入的比例不足一成,大多數企業的專利產品還不是獨占市場的主導產品。

      專利管理的出路與建議

      (一)企業專利工作實施建議

      為了健全企業的專利制度,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對企業管理和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教育和培訓,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觀念。

      2.制定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內部規章制度,規范企業與發明人、設計人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建立知識產權要素參與分配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尤其要完善獎酬制度,提高獎勵力度和兌現率,把知識產權的質和量作為技術人員晉升職稱及工資的指標。

      3.盡快建立專管或兼管知識產權的機構,主要領導分管知識產權工作,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加強專利申請、維護和保護工作,研究、規劃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專利產業化實施和轉讓許可貿易工作。

      4.企業應積極申請專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商業秘密的保護,將專利保護與保密結合起來,防范仿冒和侵權行為。

      5.建設與本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相關的專利信息庫,建立專利信息查詢系統,并充分利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公共專利文獻數據庫,做好專利檢索服務,把專利信息運用落實到企業項目投資論證、研究開發過程、專利申請決策和專利保護管理等各個環節。

      6.增加研究開發投資和知識產權管理經費投入,設立專項專利、商標經費,用于繳納申請和應付訴訟等經費開支。

      (二)企業對專利管理部門的期望

      此次調查,也集中地反映了廣大企業對政府提高專利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強烈呼聲。

      1.希望政府加大對知識產權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在加強知識產權宣傳與普及的基礎上,希望政府加強知識產權培訓和交流工作,特別是要增強企業領導的專利意識。政府要從宣傳、教育和培訓入手,指導、幫助和支持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工作的水平,交流和學習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先進經驗,提高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2.努力扭轉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現狀。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有效性較差,專利侵權訴訟時間過長,已經嚴重損害了企業申請專利的信心。一部分企業已經不敢申報專利,而采用技術秘密方式加以封鎖保護。企業迫切要求簡化案件審判程序,縮短審判周期,嚴厲打擊侵權、仿冒、盜用專利行為,把處罰從單一經濟懲罰擴大到經濟與刑事懲罰并重,解決取證難、判決難、索賠難等問題,切實保護專利權人的權益。

      3.專利審查部門應加快審查速度,縮短審查時間,提高審查質量。目前專利審批周期過長。有時專利從申請受理到授權發證所需時間長達3-4年,甚至更長。然而,專利審批周期拉長大大降低了申請專利的經濟價值,也降低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

      4.建議簡化申請手續,減少不必要的填表內容。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審查不夠嚴謹,授權偏松偏易,時有重復、類似或相近技術被授予專利的情況發生,也存在不符合專利法的授權專利出現,這些問題往往容易造成企業之間發生糾紛,造成侵權認定困難和查處困難。

      5.建議國家深化改革現行的科技成果申報、鑒定和獎勵制度。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成果、輕專利的問題已經制約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競爭力。當前,計劃經濟體制的科技管理模式仍然在沿用,阻礙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知識產權管理模式的發展。

      6.大力培育和發展專利市場。為了解決企業專利流通困難,專利技術開發與實施的資金短缺問題,國家知識產權局應積極促成風險融資市場和知識產權交易所的創建;
      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國家經貿委需要協調培育專利轉讓的流通組織,為供求雙方牽線搭橋,解決企業專利“賣難買難”的問題;
      同時在資金和稅收上制定促進專利技術引進、開發和實施的優惠政策,刺激我國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引進和實施的投資力度。

      調研組成員:鄧軍王迎新韓秀成夏先良周民薛丹執筆:夏先良韓秀成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挑戰,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將沖在全球競爭的最前沿,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對中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實際狀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從而提出知識產權管理新的思路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