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摘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對廣西農業發展影響很大,既迎來多重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廣西只有構建特色農業生產結構,做到“你無我有、你小我大、你泛我專、你弱我強”,才能提高農業競爭力,迎接挑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特色農業;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1)02-0119-04
所謂特色農業,就是立足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技術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的實質是調整農業結構,突出產業特色,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特色農業是以特色產品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特色技術為主導的一個系統工程。
特色農業產業化以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追求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特殊性。廣西要想提升農業競爭力,必須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發展特色農業是廣西農業提高競爭力,迎接東盟挑戰的客觀要求
2010 年 1 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政策涉及的主要是農業,農業也是中國-東盟第五次領導人會議中確定的面向 21 世紀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廣西是我國與東盟農業合作的前沿,廣西與東盟地理上相鄰,在氣候上與東盟差異不大,農業結構相似,自貿區全面啟動對廣西農業發展影響很大。
1. 貿易上的競爭。自貿區啟動后,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之前的 9.8%降至 0.1%,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競爭將更加激烈。一是雷同產品競爭會很激烈。比如廣西的大米和玉米等農產品與東盟部分國家的農產品雷同;還有如熱帶水果、木薯、甘蔗及畜牧產品等是泰國的優勢品種,泰國的木薯、凍雞、雞蛋、豬肉的出口均居世界前列,這些產品同樣也是廣西重要的農產品,這方面的競爭將更為激烈。二是水果面臨嚴峻挑戰。在水果業上,廣西位于亞熱帶地區,東南亞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廣西可以種植的水果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可以種植,甚至是終年種植、結果和收獲,可以種植的土地也比廣西多。而且東南亞許多國家包括越南的水果加工工藝技術已走在廣西的前面。東盟一些國家把廣西柑橘等水果列為“例外清單”,而東盟國家的荔枝、龍眼等水果將大量進入中國。三是傳統產業受到沖擊。盡管食糖被我國列為高度敏感產品予以保護,但由于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出口影響較大。四是畜牧水產受到制約。越南有相當部分的水產品是出口到中國的,而廣西幾乎沒有什么水產品出口。凍雞、雞蛋、豬肉、海鮮等產品既是廣西的強項,也是泰國的強項,自貿區建成后將“強強相遇”,影響廣西相應產品的出口甚至在國內的銷路。
2.投資上的競爭。廣西參與開發合作企業實力不強、規模不大,農業企業“走出去”不能享受國內優惠政策,競爭力受到影響。
3. 服務上的競爭。國際市場對服務環節的要求是很高的,廣西農產品參與競爭的服務差距是相當大的。如廣西在供貨時間、結算方式、依照契約等方面出現一些不確定性或不穩定性行為。
面對挑戰,如何才能讓廣西農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踐證明,“特色農業+產業化=農業競爭力”。廣西只有立足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技術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立足。
二、發展特色農業是廣西把握機遇,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條件
發展特色農業,是新世紀廣西農業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也是廣西把握機遇,實現農民增收的農業發展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給廣西農業發展迎來多重機遇。
1. 有利于擴大貿易規模。自貿區建成后,7000 多種產品將實現“零關稅”,一些敏感性產品也逐年降低稅率,自貿區內 20 億人口的市場空間廣闊,為廣西農產品出口規模擴大提供極為有利條件。2010 年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累計交易總額達到 17.12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3.5%。
2. 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廣西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部分農產品銷路不暢,但名優特產品仍供不應求,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廣西的農業要提高競爭力就必須發揮比較優勢,避免產業趨同。比如要大力發展柑橘、香蕉、食用菌、冬季馬鈴薯等東盟國家不能生產或沒有優勢的產業。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單一性農產品將被多樣性農產品所代替,農業生產將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農業的結構向優化方向發展。
3. 有利于擴大投資合作。廣西可利用一些東盟國家豐富的土地資源投資農業,提升海外投資收益。外國到中國投資生產的產品可以方便進入東盟市場,這將促進國際對廣西的投資。
特色農產品質高價優,適應市場的需要,通過把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結合,按照市場原則,利用比較優勢,在競爭中形成難以替代的一種農業形態,有效避免農業陷入結構雷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業效益下降、農民增收難的困境。
三、廣西特色農業發展新思路
發展特色農業的關鍵在“特”字上,由于自然稟賦和經濟條件不同,西方國家的農業都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廣西發展特色農業要因地制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立足區情和優勢,選準最能體現廣西特色和優勢的農產品以及重點區域進行扶持,通過創新機制和產業化經營,變區域比較優勢為產業競爭優勢,擴大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份額。
(一)發展特色農業要以當地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堅持優勢產業理念引領農業,做到“人無我有”
“人無我有”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真經”,也是特色農業之魂。“人無我有”即是要發揮“獨有資源、獨有技術、獨有產品”三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著力挖掘“獨有資源”。廣西屬于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天然溫室”之稱,農業資源得天獨厚。2007 年編寫的《廣西特色農業氣候區劃》詳細介
紹廣西熱量資源、光資源、水資源情況,并根據這些農業氣候資源情況結合廣西主要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需要,詳細劃分甘蔗、龍眼、香蕉、芒果、柑橘、沙田柚、八角、巴西陸稻等 8 個農作物氣候區劃,確定 8 個農作物優化布局的最適宜區、適宜區、次適宜區、不適宜區農業氣候區劃指標和相應的種植區域。
目前廣西擁有荔浦芋頭、水牛奶、巴馬香豬、合浦珍珠、桂林漓江魚、百色八渡筍等一大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特優農產品,有 23 個縣(鄉、鎮)被評為中國特產之鄉。特色主導產品有糖料蔗、桑蠶、木薯、亞熱帶水果、蔬菜等。此外,中草藥、食用菌、經濟林木、煙草、劍麻、禽畜等都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和市場潛力。而且這些特色農業規
模逐步擴大,并且呈現向優勢區集中的趨勢(見表 1)。
廣西特色農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后要進一步挖掘廣西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互補型農業,突出特色優勢。
第二,充分發揮“獨有技術”。廣西農業的技術優勢主要有:農作物雜交生產技術,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動植物保護技術,如生物農藥、獸用疫苗;沼氣等農村能源技術。部分東盟國家農業傳統種植地區機械化程度極低,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相對短缺,特別是柬埔寨、老撾、緬甸等這些國家工業化程度低,廣西水電建設、橋梁建設、水泥制造、采礦機械、農機具、農用汽車、農藥化肥十分適合當地的市場需求,這是廣西對東盟農業投資的獨特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表示,廣西是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橋頭堡”,東盟國家是世界水稻主產區之一,也是雜交水稻推廣的重點區域,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對中國超級水稻進入東盟市場十分有利。
第三,大力發展“獨有產品”。廣西與東盟國家農業由于技術水平、發展方向及消費偏好的不同,加上氣候、宗教習俗等多種原因,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東盟一些國家不宜發展梨、桃、葡萄、柑橘等溫帶水果及蔬菜,畜產品主要也依靠進口;泰國佛教盛行,吃齋人數多,需要進口木耳、香菇、竹筍、蓮藕、淮山、馬鈴薯、芋頭等產品,廣西的這些產品物美價廉,出口具有優勢。
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廣西發展特色農業要調整和優化品種結構,在熱帶水果上選擇晚熟優質產品擴大種植,避開東盟熱帶水果的上市高峰,大力發展糖料蔗、桑蠶、柑橘、蔬菜、食用菌、無公害(有機)茶葉等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溫帶水果上重點發展早熟蜜柑、臍橙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水果以及早熟梨、葡萄等東盟國家無法種植的落葉水果,形成廣西水果產業的季節優勢、特色優勢,提高廣西水果競爭力。
(二)發展特色農業要以增強農產品競爭實力為重點,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做到“你有我大”
近年來廣西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發展成效顯著,糖蔗、蠶繭、木薯等多項產業中國第一,龍眼、荔枝、香蕉產量中國第二。其中糖料蔗面積、蔗產量、產糖量均占中國 60%以上;蠶繭產量 20 萬噸,約占中國 1/4、世界 1/5,2005 年以來連續 4 年全國第一。廣西的 35個糖料蔗重點縣種植面積、蔗總產均占廣西 80%以上,其中年產糖料蔗超 100 萬噸的縣達27 個,有 3 個縣年產糖料蔗超過 500 萬噸。廣西糖料蔗、水果、優質糧、蔬菜四大產業年產值均突破 100 億元,號稱廣西農業的“四大金剛”。廣西蠶桑生產帶動蠶農近 100 萬戶,蠶農售繭收入近 40 億元,蠶農戶均收入達 4157 元,有近 15 萬農戶成為“養蠶萬元戶”。
良田少是農業生產的劣勢,發展特色農業要以增強農產品競爭實力為重點,分析市場,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根據廣西農業經濟布局,要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復布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優化的馬上優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通過科學規劃布局使廣西的資源儲
量、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均大于其他區域,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三)發展特色農業要以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做到“你泛我專”
早在幾年前,廣西區政府在“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明確了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發展戰略重點。近年來廣西通過貸款貼息等政策,著力扶強扶優龍頭企業。狠抓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廣西最大的制糖企業――東糖集團,造就了一根甘蔗的“傳奇”,一根甘蔗進入榨機除了產出蔗糖,還出來三種副產品:蔗渣、桔水、濾泥。東糖通過“甘蔗-機糖-蔗渣-制漿造紙-廢堿液回收-再利用,甘蔗-機糖-濾泥-生物肥-回田種蔗,甘蔗-機糖-桔水-酵母-酵母抽提物”三條循環產業鏈,將這三種副產品充分循環利用,每年可增產值超 10 億元。目前,廣西重點扶持的 35 家制糖企業總制糖能力 900 萬噸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 350 多億元,糖料蔗工業化加工率達 100%。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載體。發展特色農業要以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實行產業專業化分工,大力發展公司加農戶、實體加農戶、專業大戶加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貿工農一體化經濟組織,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到“你泛我專”,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四)發展特色農業要以追求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做到“你優我強”
發展特色農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一國產品要想在市場上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實現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必須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而實現這一轉變的決定因素就是科學技術。特色農業要按照“優勢更優,強項更強”的思路發展,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量的基礎上抓增量與質量,堅持在最適宜的區域進行適度規模生產,保持產品特性。在實現產量增長的同時,大推優良品種,應用生態技術,抓好廣西生態、信息、品牌“三大農業”。
1. 科技興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并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依據經濟發展水平,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要求維持農業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使農業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踐證明我國農業必須采取農業和農村經濟與資源、環境、生態相協調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2. 分析市場,注重發展信息農業。多渠道多途徑分析東盟市場需求,認真研究廣西區內外市場情況,準確掌握農產品的市場供求信息和價格信息,加強農業市場信息服務與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以市場為導向抓好廣西農產品產銷加工,實現“產加銷銜接、貿工農一體”,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隨著特色產業的發展,特色農產品產量將會極大豐富。各地要在抓好鮮活農產品銷售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農業的發展需要加工業的帶動,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東盟國家相比,除了泰國之外,中國在農產品加工業如肉類制品、蔬菜水果制品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這
樣
不僅可以減輕農產品集中上市的壓力,還可以通過精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3. 提高質量,著力打造品牌農業。品牌就是競爭力,推進和實施廣西農產品品牌建設,既是廣西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歷史選擇,也是廣西農業走向世界、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當前市場供應充裕,品牌已成為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在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非名牌產品在買方市場形成后出現疲軟的情況下,要走出困境,就必須爭創得到市場認同的名特新優產品,大力實施名牌戰略。
廣西農產品有很多傳統品牌,比如龍眼、荔枝、沙田柚、芒果、菠蘿、賀縣貢米、靖西香糯、德保黑米、荔浦芋、西山茶、金銀花、茯苓、羅漢果,等等。2010 年,廣西先后有昭平銀杉茶、桂平黃沙鱉、東興紅姑娘紅薯、天峨大果山楂、金田淮山和官垌草魚等 6 個農產品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據統計,截至 2010 年4 月 28 日,廣西獲準登記并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的農產品已有 7個。此外,還有 2 個農產品已通過公示,待審核發證。
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廣西農業發展要狠抓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意識,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要盡快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劃定、原產地命名、品牌標注等工作,使廣西不僅僅是農業大省,還是農產品品牌大省,真正提高廣西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面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廣西只有發揮本區的特色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向更高、更深層方向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從而占據中國-東盟這個擁有 20 億總人口的世界主要農產品消費市場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韋鴻雁,廣西特色農業概述[J],廣西農學報,2005,(5).
[2]張明沛,廣西與東盟農業合作分析與措施[N],廣西日報,2010-02-05.
[3]王文英,梁凱昌,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 24 日勝利閉幕[EB/OL],廣西新聞網,2010-10-24.
[4]楊汗軍,顏菊陽,廣西名優農產品打進北京高端市場[N],中國商報,2010-02-02.
[5]劇小賢,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競爭力[EB/OL],桂經網,2009-06-01.
[6]林艷華,龐娟妮,袁隆平入主廣西農業智囊團,助推超級稻走向東盟[EB/OL],廣西新聞網,2009-11-10.
[7]發改委,廣西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成效顯著[J],世華財訊,2010-03-05.
[8]袁琳,賀亮軍,“優勢”拳頭打出“特色”招式[N],廣西日報,2010-06-15.
[9]劉愛中,淺談中國生態農業[J],今日財富,2009,(12).
[10]廣西 6 個農產品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EB/OL],廣西農業信息網,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