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 培訓 教程
職業衛生基礎知識
目 目
錄 第一章
職業衛生基礎知識 ........................................................................................................... 1 第一節
基本概念 ................................................................................................................... 1 第二節
職業生理學 ............................................................................................................... 6 第三節
職業心理學 ............................................................................................................. 14 第四節
職業病理學 ............................................................................................................. 21 第五節
職業流行病學 ......................................................................................................... 23 第六節
職業毒理學 ............................................................................................................. 28 第七節
人類工效學基礎 ..................................................................................................... 31 第二章 職業醫學基礎知識 ........................................................................................................... 36 第一節 職業病概述 ............................................................................................................... 36 第二節 病因學 ....................................................................................................................... 39 第三節 臨床表現 ................................................................................................................... 44 第四節 診斷原則 ................................................................................................................... 45 第五節 治療原則 ................................................................................................................... 48 第六節 法定職業病 ............................................................................................................... 57 第七節 工作有關疾病 ........................................................................................................... 61 第三章 職業病危害因素 ............................................................................................................... 63 第一節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 ............................................................................................... 63 第二節 生產性粉塵 ............................................................................................................... 65 第三節 生產性毒物 ............................................................................................................... 69 第四節 物理因素 ................................................................................................................... 96 第五節 生物性有害因素 ..................................................................................................... 105 第四章 職業病危害控制技術基礎知識 ..................................................................................... 107 第一節
概述 ....................................................................................................................... 107 第二節
通風除塵 ............................................................................................................... 108 第三節
通風排毒 ............................................................................................................... 123 第四節
噪聲控制 ............................................................................................................... 133 第五節
防暑降溫措施 ....................................................................................................... 149 第五章 用人單位職業衛生要求 ................................................................................................. 159 第一節 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法規體系概述 ..................................................................... 159 第二節 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權益 ......................................................................................... 170 第三節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管理 ..................................................................................... 171 第四節 職業病防護用品的配置與管理 ............................................................................. 192 第五節 職業衛生檔案管理 ................................................................................................. 200 第六章 職業健康監護基礎知識 ................................................................................................. 204 第一節 概述 ......................................................................................................................... 204 第二節 職業健康監護的種類及周期 ................................................................................. 207 第三節 職業健康檢查內容 ................................................................................................. 210 第四節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 214 第五節 職業病病人診斷及保障 ......................................................................................... 216
第一章
職業衛生基礎知識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概述
職業衛生學是研究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的衛生問題,即研究工作條件與勞動者健康的關系,以及防治職業危害的對策。工作條件包括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工作環境三個方面。
生產過程是指按生產工藝過程所要求的各項生產工序進行連續作業的過程,它隨生產技術、機器設備、使用材料和工藝流程的變化而改變。勞動過程是指勞動者從事有目的、有價值的職業活動過程,它涉及三個要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它受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工作安排、以及工作體位和工作中使用工具的影響。工作環境是指工作場所中的自然環境條件、廠房建筑結構及布局、空氣流動狀況和通風設備條件、以及采光、照明等。
職業衛生學曾稱為勞動衛生學、工業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職業衛生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在我國,雖然對職業環境有害因素的認識可追溯到北宋時期(11~12 世紀),但作為系統的職業衛生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步建立和發展壯大的,到 1959 年建國 10 周年時,具有大專水平的本專業實際工作人員只有 300 人左右,目前從事本專業的總人數已經超過30000 人。
職業衛生學以勞動者的工作條件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工作場所內產生或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對勞動者健康損害,旨在通過識別、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改善工作條件,消除和防治職業危害,創造一個安全、衛生、滿意和高效的工作環境,預防和保護勞動者免受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響和危害,從質和量兩方面闡明工作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與勞動者健康水平的關系,為保護勞動者健康、提高作業能力、改善工作條件所應采取的措施和制訂職業衛生要求提供科學依據。
職業衛生學的研究內容涵蓋勞動者接觸的各種可能產生不良健康影響的工作環境,包括各種生產性毒物、粉塵、物理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和不良
氣象條件等,職業性傷害,不良體位,勞動組織安排和管理等。由于不同的工作環境和不同的勞動者可能產生不同的健康影響,職業衛生學又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學科,如職業生理學、職業心理學、職業流行病學、職業毒理學、人類工效學、婦女職業衛生學、職業衛生技術、職業衛生管理學等。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還會不斷產生新的邊緣學科。
二、常 用職 業衛 生術語
?。ㄒ唬┞殬I病危害
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
?。ǘ┞殬I病危害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又稱職業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職業活動中產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對職業人群健康和作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或條件,主要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ㄈ┞殬I性病損
職業性病損是指由于預防工作的疏忽或技術局限性,使職業人群的健康受到損害,包括工傷、職業病和工作有關疾病。
?。ㄋ模┞殬I病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ㄎ澹┕ぷ饔嘘P疾病
工作有關疾病是與多因素相關的疾病,在職業活動中,由于職業性有害因素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導致勞動者罹患某種疾病或潛在疾病顯露或原有疾病加重。
?。┞殬I性傷害
職業性傷害指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傷害。
?。ㄆ撸┞殬I禁忌證
職業禁忌證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性有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勞動者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ò耍┞殬I性腫瘤
職業性腫瘤,又稱職業癌,是指勞動者因在工作環境中接觸致癌因素,經過較長的潛隱期而患的某種特定腫瘤。我國 2002 年公布的《職業病目錄》中有八種職業腫瘤,包括:1. 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2. 聯苯胺所致膀胱癌;3. 苯所致白血??;4. 氯甲醚所致肺癌;5. 砷所致肺癌、皮膚癌;6.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 焦爐工人肺癌;8. 鉻酸鹽制造業工人肺癌。
?。ň牛└呶H巳?/p>
高危人群是指在職業活動中易遭受工作有關疾病、職業病和傷害的人群和(或)接觸高濃度(高強度)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職業人群。
?。ㄊ┪kU度
危險度又稱風險,指發生不良健康影響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危險度評估是指識別、評價對勞動者產生不良健康影響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并將風險劃分出等級,以決定控制和管理的優先順序。
危險度管理是指根據危險度評估結果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和技術水平,對危險度進行利弊權衡和決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應的控制、管理措施,并評估其有效性及影響。
?。ㄊ唬┯泻π?/p>
有害效應是指機體因接觸有毒有害物質而產生或出現的不良健康效應或毒作用效應。
?。ㄊ┙佑|水平
接觸水平是指職業活動中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濃度(強度)和接觸時間。
?。ㄊ┬袆铀?/p>
工作場所職業性有害因素濃度達到該水平時,用人單位應采取包括監測、健康監護、職業衛生培訓、職業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行動水平一般是職業接觸限值的一半。
?。ㄊ模┕ぷ鞯攸c
工作地點是指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而經?;蚨〞r停留的崗位和作業地點。
?。ㄊ澹┕ぷ鲌鏊?/p>
工作場所是指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并由用人單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點。
?。ㄊ┟荛]空間
密閉空間又稱有限空間,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并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有限空間[如爐、塔、釜、罐、槽車以及管道、煙道、隧道、下水道、溝、坑、井、池、涵洞、船艙(船舶燃油艙、燃油柜、鍋爐內部、主機掃氣道、罐體、容器等封閉空間和大艙)、地下倉庫、儲藏室、地窖、谷倉等],分為無需準入密閉空間和需要準入密閉空間。
?。ㄊ撸┪镔|安全數據說明書
物質安全數據說明書(MSDS)又稱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是化學品的供應商向下游用戶傳遞化學品基本危害信息(包括運輸、操作處置、存儲和應急行動信息)的一種載體。同時 MSDS 還可以向公共機構、服務機構和其他涉及化學品的相關方傳遞這些信息。
?。ㄊ耍┞殬I接觸限值
職業接觸限值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瘜W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最高容許濃度三類。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限值和最高容許限值。
最高容許濃度(MAC)是指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和任何工作地點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是指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 8h 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度。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在遵守 PC-TWA 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
漂移限值又稱超限倍數,是指對未制定 PC-STEL 的化學有害因素,在符合8h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的 PC-TWA 的倍數值。
?。ㄊ牛┛諝獗O測
空氣監測是指在一段時期內,通過定期(有計劃)地檢測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以評價工作場所的職業衛生狀況和勞動者接觸有害物質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響。
?。ǘ┥锉O測
生物監測是指在一段時期內,通過定期(有計劃)地檢測人體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質或其代謝物的含量(濃度)或由它們所致的生物效應水平,以評價勞動者接觸有害物質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響。
?。ǘ唬┞殬I衛生技術服務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是指一個具有預防職能和技術水平的服務機構,通過向用人單位、勞動者及其代表提供技術服務,幫助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創造一個安全與健康的工作環境,以促進勞動者體力與腦力健康,使工作適合于勞動者的生理特點。
?。ǘ┗韭殬I衛生服務
基本職業衛生服務是指以預防和控制職業病,保護和促進勞動者健康和工作能力為目的,采用科學合理和社會可接受的方法,通過初級衛生保健方式為所用勞動者提供必要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
?。ǘ┞殬I健康促進
職業健康促進是指采取綜合干預措施,以改善工作條件,改變勞動者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預防職業病,減少工作有關疾病的發生,促進和提高勞動者健康和生命質量的活動。
?。ǘ模┒拘?/p>
又稱毒性效應、毒性作用或毒作用,指毒物或藥物對機體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學改變。
聯合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后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
獨立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后作用于機體時所產生的毒作用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加強作用是指一種化學物質對某器官或系統無毒性或毒性較低,但與另一種化學物質同時或先后暴露時使其毒性效應增強。
交互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質造成比預期的相加作用更強的(協同、增強)或更弱的(拮抗)聯合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后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低于各個化學物質單獨毒性效應的總和。
協同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后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大于各個化學物質單獨對機體的毒性效應的總和。
相加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毒物同時或先后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毒作用相當于各個物質單獨所致效應的算術總和。
?。ǘ┠芰看x率
從事某工種的勞動者在工作日內各類活動(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單位時間內(每分鐘)每平方米表面積的能量消耗值表示。
第二節
職業生理學
職業生理學研究的是一定工作條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統功能的變化與適應,及其對預防疲勞和提高作業能力的影響。人類的勞動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活動過程,當社會發展到了高級階段,腦力與體力勞動可能達到理想的分配比例,但現階段仍有所偏重。體力勞動是指以骨骼肌活動為主的勞動。由于骨骼肌約占體重的 40%,故以其活動為主的體力勞動消耗的能量較大。腦力勞動是指以腦力活動為主的工作,它是與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相對而言的。
一、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ㄒ唬w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
1. 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供給肌肉收縮與松弛活動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并由磷酸肌酸(CP)及時分解補充,稱為 ATP-CP 系列。因肌肉中 CP 的儲量很小,只能供肌肉活動幾秒至 1 分鐘,隨后需從體內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分解來提供再合成 ATP 的能量。正常情況,一般不動用蛋白質。
中等強度肌肉活動時,糖和脂肪通過過氧化磷酸化提供能量來合成 ATP。開
始階段利用糖類較多,隨著活動時間的延長,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這個過程需要氧的參與,因此稱為需氧系列。
大強度活動時,ATP 分解非常迅速,由于供氧不足導致需氧系列形成的 ATP無法滿足肌肉活動的需要,因此需要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來提供能量,稱為乳酸系列。
2. 作業時氧消耗的動態 勞動時人體所需要的氧量取決于勞動強度,強度越大,需氧量越多。勞動 1分鐘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氧需能否得到滿足主要取決于循環系統的功能,其次為呼吸系統的功能。氧需和實際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債。血液在 1 分鐘內能供應的最大氧量叫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可通過體育鍛煉增多。成年人的最大攝氧量一般不超過 3 升,有鍛煉者可達 4 升多。
作業開始 2~3 分鐘內,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活動尚不能使攝氧量滿足氧需,機體的能量是在缺氧的條件下產生的,形成氧債。隨后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活動逐漸加強,在較輕勞動時,攝氧量可滿足氧需,進入穩定狀態,此時氧債也是恒定的,這樣的作業一般能維持較長時間。在較重勞動,尤其是氧需超過最大攝氧量時,機體攝氧量不可能達到穩定狀態,氧債持續增加,肌肉內的儲能物質(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業就不能持久。作業停止后的一段時間內,機體需要繼續攝取較安靜時多的氧以償還氧債:非乳酸氧債即恢復 ATP、CP、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等所需的氧可在 2~3 分鐘內得到補償;而乳酸氧債則需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完全償還。有時部分氧債也可在作業的穩定狀態期間得到補償?;謴推谝话阈钄抵潦喾昼?,也可長達 1 小時以上。
3.作業時的能量消耗與勞動強度分級 作業時的能量消耗是全身各器官系統活動能消耗量的總和。由于最緊張的腦力勞動的能消耗量不會超過基礎代謝的 10%,而肌肉活動的能消耗量卻可達基礎代謝的 10~25 倍,故傳統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來劃分勞動強度的大小,它只適用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一般分為三級:
?。?)中等強度作業: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最大攝氧量,即在穩定狀態下進行的作業。
?。?)大強度作業:作業時氧需超過最大攝氧量,即在氧債大量蓄積的條件
下進行的作業,一般只能持續進行數分鐘至十余分鐘。
?。?)極大強度作業:
完全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的作業,此時的氧債約等于氧需,這種劇烈活動只能持續很短時間,一般不超過 2 分鐘。
在《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 2 部分 物理因素》(GBZ 2.2-2007)中將體力勞動強度分為四級,是根據《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 10 部分 體力勞動強度分級》(GBZ/T 189.10-2007)用勞動時間率、8h 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謝率、性別和體力勞動方式指數計算體力勞動強度指數來進行分級的。
測定勞動時的能量消耗量,一般用來劃分和鑒定體力勞動的強度等級,以便制定合理的勞動制度和膳食供給。
?。ǘw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
勞動過程中,機體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來實現能量供應和各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以適應勞動需求。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性具體變動如下:
1. 神經系統 勞動時人體通過神經系統調節各器官系統適應作業活動的需要,來維持機體與環境的平衡。當長期在同一勞動環境中從事某一作業活動時,通過復合條件反射逐漸形成該項作業的動力定型,使從事該項作業時各器官系統相互配合更協調、反應更迅速、耗能較節省、作業更輕松。動力定型是可變的,但要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動力定型,特別是要用新的操作活動來代替已建立的動力定型時,對大腦皮層細胞是一種很大的負擔,若轉變過急,有可能導致高級神經活動的紊亂。
2. 心血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在作業開始前后發生的適應性變動表現在心率、血壓和血液再分配。
?。?)心率:在作業開始前 1 分鐘常稍增加,作業開始 30~40 秒內迅速增加,經 4~5 分鐘達到與勞動強度相應的穩定水平。作業時心輸出量增加,無鍛煉的人主要靠心跳頻率的增加;有鍛煉的人則主要靠每搏輸出量的增加。對一般人來說,當與靜息心率比較,心率增量未超過 40 次時,則能勝任該項工作。作業停止后,心率可在幾秒至 15 秒后迅速減少,然后在緩慢降至原水平。
?。?)血壓:作業時收縮壓上升,舒張壓不變或少上升,致使脈壓變大。當脈壓逐漸增大或維持不變時,體力勞動可繼續有效進行;但若持續進行緊張勞動,
脈壓可因收縮壓下降或舒張壓上升,或兩者的聯合而下降;當脈壓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時,則表示疲勞和糖原貯備接近耗竭。作業停止后,血壓迅速下降,一般能在 5 分鐘內恢復正常。但大強度作業后,收縮壓可降至低于作業前的水平,30~60 分鐘才恢復正常。血壓恢復比心率快。
?。?)血液再分配:人體在安靜狀態時,血液流入腎臟、內臟器官的量最多,其次為肌肉、腦,再次為心、皮膚(脂肪)、骨等。體力動腦時,流入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大增,腦則維持不變或稍增多,而內臟、腎、皮膚、骨等都有所減少。
?。?)血液成分:勞動期間血糖濃度一般很少變動。若勞動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則可出現血糖降低,當降至正常血糖一半時,即表示糖原儲備耗竭而不能繼續勞動。血中乳酸的含量也會隨體力強度增大而增多。
3. 呼吸系統 作業時,呼吸次數、肺通氣量隨體力勞動強度增加而增加。有鍛煉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來適應,無鍛煉者則靠增加呼吸次數來維持。靜力作業時,呼吸淺而少;疲勞時,呼吸變淺且快,但都不能保證氧的供應。停止勞動后,呼吸節奏的恢復較心率、血壓快。
4. 排泄系統 (1)腎臟:體力勞動是及其后一段時間內尿量均大為減少,主要由于腹腔的血管收縮、汗液分泌增加及血漿中水分減少等。尿液成分的變動較大,乳酸含量增多。
?。?)汗腺:排汗具有調節體溫和排泄的雙重功能。體力勞動時,汗中乳酸含量增多。
5. 體溫 體力勞動時及其后一段時間內體溫有所上升,但不應超過 1℃,否則人體不能適應,勞動不能持久進行。
二、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ㄒ唬┠X力勞動的內容與生理特點
腦力勞動的概念比較模糊,很難確切定義。一般認為以腦力活動為主的作業即為腦力勞動,它是與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相對而言的。腦力勞動多數是非重復性的,互不相同的,是抽象的或以抽象為主的,并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幾乎沒
有明顯規律可循。腦的氧代謝較其他器官高,腦的重量不超過體重的 2.5%,氧耗卻占成年人總氧耗量的 10%。腦力勞動強度增加,耗能增加不明顯,即使是最緊張的腦力勞動,全身能消耗量的增加也超不過基礎代謝的 10%。血液中葡萄糖是腦力勞動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平時 90%的能量都靠糖分解來提供,但由于腦細胞中儲存的糖原甚微,只夠活動幾分鐘之用,因此腦組織對缺氧、缺血非常敏感。腦力勞動常使心率減慢,但特別緊張時可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稍加快、腦部充血而四肢和腹腔血液減少。腦力勞動時對血糖、尿量、排汗及體溫影響不大或無明顯影響。
?。ǘ┠X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
與體力勞動一樣,腦力勞動系統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工作任務、工作環境和工作組織制度等條件和要素,對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可從這幾個方面考慮。如工作場所噪聲不應超過 45dB;人工照明應有足夠亮度,一般為 500Lux,制圖等精細工作應為 1000Lux,老年人工作對照度的需求比年輕人約高 5 倍;墻壁顏色應明亮柔和;工作空間、桌椅應符合人體尺寸和工效學的要求。
腦力勞動因主要任務為處理加工信息,它又有職業衛生的一些特殊要求。如對熒光屏顯示字符的字體大小和符號對比度有專門規定:視距 500mm 時,字體高度最小為 2.6mm;視距超過 500mm 時,字體高度=視距/190。字間距大約是字高度的 70%,至少 50%以上。
腦力勞動中,提供的信息應該明確,量要適中,信號的區分要高,否則會加重勞動負荷。還應注意信息的和諧性和剩余度的問題。和諧性是指信息顯示、控制性活動或系統的應答要與操作者所預期的保持一致,否則會導致信息沖突。信息冗余度是表示信號所攜帶的實際信息量低于它可能攜帶的最大信息量的程度。多余的信息使操作者能夠交叉地檢查和確認信息,保證信息交流的可靠性,但顯示信息過多可使人分心并增加腦力勞動負荷。所以應根據作業需求,保持適量的冗余度。
三、勞動負荷的評價
?。ㄒ唬﹦趧雍妥鳂I類型的劃分
1. 勞動類型
任何勞動都包含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種成分,只能相對地看以哪一種成分為主。勞動除了傳統上可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外,還可根據職業生理研究的結果,分為能量性勞動(即所有要求生產力的勞動)和信息性勞動(即要求處理信息的勞動),這兩者之間不存在明確的界限,進一步可區分為肌力式、運動式、反應式、綜合式及創造式勞動。
2.作業類型 根據肌肉收縮狀況、參與勞動肌肉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做功等,可將作業分為靜力作業和動力作業。
靜力作業:又叫靜態作業,主要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所進行的作業。靜力作業的特征是能耗水平不高,但很容易疲勞。
動力作業:又叫動態作業,是指在保持肌肉張力不變——等張性收縮的情況下,經肌肉交替收縮舒張,使關節活動來進行的作業。動力作業由于肌肉交替收縮與舒張,血液灌流充分,不易疲勞。
靜力、動力作業普遍存在于勞動過程中,只是所占比重有差別,這與作業要求、勞動姿勢和操作熟練程度有關??捎晒ばW設計來減少甚至避免靜力作業等不符合生理要求的活動。
?。ǘ﹦趧迂摵稍u價
1. 勞動系統:系統指交互作用的一些要素構成的整體。勞動系統包括人、勞動對象(如物質、能源和信息等)、勞動工具、勞動環境以及產品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來完成勞動任務。
2. 負荷與應激:負荷與應激在力學上稱為應力與應變,在勞動心理稱作緊張與緊張反應。負荷是指勞動系統對人總的需求和壓力。應激指負荷對個體的影響,它強調負荷作用下機體內部的生物過程和反應。應激程度高低除了勞動負荷外還取決于勞動者個體的特征,從事相同負荷的勞動,作業能力較差的個體應激水平較高。
勞動負荷評價可從負荷強度和負荷持續時間兩個方面來考慮。此外,從勞動生理上對勞動負荷進行評價應該包括負荷和應激兩個方面的指標。例如,高溫作業的勞動生理學調查,既要測定環境的氣溫、輻射熱等負荷性指標又要測定工人
的體溫、出汗量等應激指標。
3. 個體特征:勞動負荷與個體特征一起決定應激的高低,工作場所的人類工效學設計目的在于使勞動適合于人的特征,因此人的特征及其差異的研究對于勞動負荷評價和勞動設計都很重要。年齡和性別是人的兩個重要特征而且還對其他特性有影響,例如負重能力、運動速度、感覺敏銳度等。
4. 適宜水平:
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一般可理解為在該負荷下能夠連續勞動8 小時,不至于疲勞,長期勞動時也不損害健康的衛生限值。一般認為勞動負荷的適宜水平約為最大攝氧量的 1/3. 5. 體力勞動負荷的評價方法與指標:
?。?)勞動能量代謝率 (2)心率 (3)肌電圖 (4)中心體溫 (4)血乳酸 (6)其它:肌酸激酶、肌紅蛋白、激素、白細胞等 四、作業能力
作業能力是指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職業生理學和心理學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盡可能地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較高的作業能力而不致損害勞動者的健康。
?。ㄒ唬﹦趧舆^程中作業能力的動態
1. 體力勞動 體力勞動作業能力的動態不僅可通過測定單位作業時間內產品的質和量來直接觀察,還可以通過測定勞動者的某些生理指標(握力、耐力、視覺運動反應時、心率、血乳酸等)的動態情況來衡量。以日班的輕或中等體力勞動為例,工作日開始時,工作效率一般較低,隨著勞動者對工作內容的熟練,動作逐漸加快且更為準確,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約持續 1~2 小時,稱工作入門期。在此期間,產量逐漸增加、操作活動所需時間逐漸縮短和廢次品減少。當作業能力達到最高水平的時期,進入穩定期,維持時間約 1 小時左右,此期各項指標變動不大。穩
定期后,會轉入疲勞期,出現勞累感,操作活動的速度和準確性下降,產品減少和廢次品增多。日班的上午和下午的作業能力動態均可分為此三個階段,但下午的一、二階段較短,第三階段出現的較早。有時在工作日快結束時,可見到工作效率一度增高,這與情緒激發有關,但不能持久稱終末激發期。
2. 腦力勞動 腦力勞動作業能力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其動態規律不易找出,這是因為個人的記憶、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不同,且缺乏直接衡量腦力勞動質量的尺度。
?。ǘ┳鳂I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很多,其中社會制度對作業能力的影響最大。不同社會制度中,勞動者的社會地位不同,生產關系里的勞動產品分配原則不同,使勞動者獲得的報酬和社會保障條件不同,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力再生產,進而影響作業能力。此外,家庭關系、同事關系等都對作業能力有明顯影響。
2. 心理因素 勞動者對工作是否滿意,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如勞動者在崗位上是否得到關心和尊重,是否感到彼此有共同的職責,能夠相互交流和支持。此外,還與勞動者的個體因素和所受教育、訓練能夠適應工作需求有關。
3. 個體因素 勞動者的年齡、性別、身材、健康和營養狀況等均會對作業能力造成影響。
4. 環境因素 工作場所的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噪聲、不良氣象條件和照明等都會對作業能力造成很大影響。
5. 工作條件和性質 (1)生產設備和工具:生產設備和工具通過良好的工效學設計可達到人機匹配,勞動者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靜力作業成分和減少作業的緊張程度。
?。?)勞動強度與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大,作業不能持久進行。就體力勞動而言,能消耗量的最高水平以不超過勞動者最大能耗量的三分之一,在此水平下即使連續工作 8 小時也不致引起過度疲勞。尚未能確定腦力勞動的適宜水平。
?。?)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工作的分配與協作、輪班制度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對作業能力均有影響。
6. 疲勞與休息 (1)疲勞:疲勞是指體力和功能性效率暫時的減弱,它取決于工作負荷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經適當休息又可恢復。疲勞可分為三個階段,①疲倦感輕微,作業能力不受影響或稍下降;②作業能力下降趨勢明顯,但僅涉及生產質量,對產量影響不大;③疲倦感強烈,作業能力急劇下降或有起伏,最終感到精疲力竭、操作發生紊亂而無法繼續工作。
?。?)休息:一般指工間休息,它涉及人體機能從疲勞至正常狀態的恢復過程。時間段,次數多的休息即可預防疲勞發生,又可提高作業能力。靜態作業疲勞所需恢復時間較動態作業長。
7. 鍛煉和練習:鍛煉是通過反復使用而改善勞動者先天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練習乃通過重復來改善那些后天學得的技能。鍛煉使人固有的能力提高,強健體魄。練習使機體形成鞏固的條件反射——動力定型,可使參加活動的肌肉數量減少,動作更加協調、敏捷和準確,各項操作逐漸熟練,不易疲勞,也提高了作業能力。
第三節
職業心理學
職業心理學是從人與職業的工作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關系的角度研究人在職業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的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如何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人在職業活動中的心理狀態、影響心理狀態的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研究涉及到職業活動過程中的人際關系(職業對象、同事、上級)以及角色負荷、角色沖突、角色模式、社會支持和責任感等概念。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工作環境中存在的多種因素,除了對勞動者生理功能的影響外,還可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稍斐尚睦斫】涤绊懙穆殬I性有害因素范圍廣泛,如單調作業、噪聲作業、夜班作業、高溫作業、高處作業、高速作業、腦力勞動、視頻終端作業、流水線作業、空調環境作業、粉塵作業、毒物作業、紡織作業以及特殊環境作業等。另外,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就業的競爭與壓力加大,中老年職工心理問
題亦將日趨明顯。
一、與職業有關的心理因素
?。ㄒ唬┥鐣睦硪蛩?/p>
1. 社會因素 家庭生活、工作或學業負荷過重、人際關系差,自然災害、社會動亂、傳染病流行等因素均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嚴重影響。20 世紀以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變遷的過程中,城市人口密度劇增所導致的居住擁擠、交通事故、噪聲干擾、職業污染,環境惡化、被迫遷移等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均可能給人們造成嚴重的心理負荷,超過人們的承受能力,使人們在生理、心理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甚至造成疾病。
2. 心理因素 主要指勞動者對工作是否滿意,其動機是否得到充分激勵;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即勞動者在該工作崗位上是否受到關心和尊重;是否感到彼此有共同的職責;能否互相交流和支持等。此外,還與勞動者的個體因素和所受教育、訓練能否適應工作要求有關。因此,領導者應該愛護和尊重員工,明確作業內容和職責,吸引他們參與單位的有關決策和改革,有條件的單位還應為職工提供教育和培訓。
?。ǘ┡c職業有關的心理因素
1. 職業接觸因素 生產過程與工作環境中的職業接觸因素與勞動者心里壓力有一定關系。
?。?)物理因素接觸:
接觸物理因素作業包括噪聲、振動、高低氣壓、高低氣溫以及輻射等,對勞動者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1)噪聲:在噪聲環境下工作常使人產生煩惱。這是由于噪聲能干擾談話或工作,妨礙注意力集中,破壞休息、睡眠或某些活動所需的寧靜環境,而使人產生不快感,即煩惱。其程度與噪聲的強度、頻譜及其持續時間的變化有一定關系,但有時并不一定與噪聲強度大小直接關聯。
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集中注意力、吸收重要的信息,需要理解力、進行思考和記憶。由于噪聲能分散注意力,就可能對需要記憶和解決問題相結合的作業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對需要迅速準確作出判斷的警覺活動作業,如監視自動化生產
的作業,影響很大。嘈雜的噪聲,尤其是突然發生或停止的高強度噪聲,常常導致錯誤和事故發生率增高。
2)高溫:高溫環境的熱作用可降低人們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機體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熱平衡易遭受破壞,而促發中暑。
高溫作業所引起的疲勞可使大腦皮質功能降低和適應能力減退。對神經心理和腦力勞動能力均有明顯影響。人體受熱時,首先會感到不舒適,然后才會發生體溫逐漸升高,產生困倦感、厭煩情緒、不想動、無力與嗜睡等癥狀,進而使作業能力下降、錯誤率增加。當體溫升至 38℃以上時,對神經心理活動的影響更加明顯。如及時采取降溫措施,使體溫下降到 37℃ 、主觀感覺舒適時,錯誤率也會隨之減少;反之,后果是嚴重的。
?。?)生產性毒物接觸:
生產性毒物種類繁多、接觸面廣,毒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進入人體。很多毒物可引起神經系統的損害,產生一系列的神經和精神癥狀,其臨床表現可因毒物的毒性、接觸濃度、接觸時間和個體敏感性的差異而不同,常表現為類神經征、精神障礙、中毒性腦病和周圍神經病。接觸毒物作業人員一般存在以下心理狀態:①對所接觸的毒物缺乏認識,沒有基本的防護知識,對毒物掉以輕心,不按正常的操作規程作業,以致造成嚴重后果;②對所接觸的毒物有正確的認識,能按操作規程作業,采取正確有效的預防措施,保持積極及良好的心理狀態;③對所接觸的毒物有不正確的認識,過高地估計了毒物的危害,對毒物產生恐懼心理,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絕大多數毒物在導致急、慢性中毒時,經常出現大腦皮質功能失調的癥狀,由于毒物的作用,首先引起大腦皮質抑制過程減弱,導致大腦皮質興奮性相對增高,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易醒、早醒、多夢、噩夢等,還可表現為易怒煩躁、情緒不穩,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引起劇烈的情緒反應,有時情緒低落、憂傷沮喪;可有緊張性疼痛,如頭痛、頭部緊張感、肌肉疼痛等。大腦皮質功能進一步受到損害,可出現“腦衰弱”的一系列癥狀,如精神不振、困倦無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頭昏、易疲勞、工作和學習不能持久,效率明顯降低等。有的患者同時具有興奮增強和減弱的癥狀,既易興奮,又易疲勞,可伴有焦慮情緒和疑病觀念。
接觸神經性毒物可引起精神障礙,主要以類神經分裂癥、癔癥樣發作、類躁狂-抑郁癥、癡呆癥,抑郁癥和焦慮癥較為多見,前三種精神障礙以意識、認識功能障礙和情感反應障礙為主。癡呆癥常是慢性中毒性腦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或監獄急性中毒性腦病的后遺癥,以智能障礙和情感障礙為主要特征。抑郁癥、焦慮癥以情感障礙為主,發病除接觸毒物外,也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有關。
?。?)生產性粉塵接觸:接觸粉塵作業工人的工作環境中常常同時存在著多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它們不僅損害了工人的功能能力(如肺功能),還可引起生理和心理緊張反應,使工作能力進一步下降,最終可導致塵肺病的發生和勞動能力喪失。
某些從事粉塵作業,尤其是高濃度粉塵作業的工人,其文化水平不高,對粉塵的危害根本無認識或認識極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認為只要能夠掙錢而且能掙更多的錢,什么工作都可以干。有的工人為了貪圖方便、快速完成工作任務,又不按粉塵作業規定要求操作,致使有的防塵設施遭到破壞;有的工人認為自己身體強壯,不需佩戴防護用品,將廠方發給的防護用品如防護口罩束之高閣;還有的工人把配給的保健食品與全家人共享。同時有不良的個人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有的工人特別是井下作業者,出井后“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酒不可不喝”,且飲酒量相當大;出現心理障礙、產生自卑情緒而致無生產積極性和工作草率馬虎。
2. 腦力作業 腦力勞動者應具備積累豐富的知識、良好的記憶力、敏銳的思維能力,以及聯想、推理、歸納、想象、創新等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的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腦力勞動者在經濟活動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漸顯現出來,腦力勞動作業人群比重也在逐漸增加。但是由于腦力勞動的內隱性、心理性和難于觀察性等特點,同時由于工人需求能夠執行多項復雜的任務、能夠快速熟悉新的工作任務、具有團隊精神、自我管理,使工作性質的不確定性、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加劇,繼而進一步加重了腦力勞動作業人員的心理衛生問題。
二、職業緊張
緊張是在客觀需求與主觀反應能力之間的一種失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不能滿足需求就可能造成生理心理的壓力,引起相應的功能性紊亂。
職業緊張也稱為工作緊張,是指在某種職業條件下,客觀需求與個人適應能
力之間的失衡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壓力。壓力是一種心理上被壓迫的感受,是促使一個人的精神、思想以及身體狀況處于緊張狀態的條件。
職業緊張模式:理想的職業緊張模式應能從理論和因果關系上闡明產生緊張的源頭(工作環境)、易感者(個體特征)和影響或制約應激反應因素(家庭及社會支持)間的交互作用、過程及緊張效應后果。比較有代表性的緊張模式主要有NIOSH 職業緊張模式和生態學模式。
NIOSH 職業緊張模式闡明了產生致病因素(緊張的源頭——作業環境)、易感者(個體特征)和致病條件(影響或制約應激反應因素)間的交互作用、過程及緊張效應后果。將職業緊張視為作業條件或綜合的作業環境所存在緊張源與個體特征交互作用,并考慮在相關制約因素影響下,所導致的急性心理或生理學自穩狀態的失衡和擾亂。繼而可導致一系列與緊張有關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酗酒、心理障礙等。
職業緊張生態學模式運用“人類生態學”理論,著眼于人類發展所需要的微觀和宏觀環境,探討個體或群體對作業環境生態學的生理、心理、人文和社會政治條件的需求與適應,來闡明職業緊張構成的生態學模式。Salarza 等將職業緊張因素分為四個層次相嵌的作業生態學環境體系:①微觀環境體系②相關的支持性環境體系③相應的周邊組織環境體系④宏觀的社會政治組織環境體系。
?。ㄒ唬﹦趧舆^程中的緊張源
緊張源又稱為緊張因素,包括三個方面:個體特征、應對能力和職業因素。
1. 個體特征 (1)A 型特征:A 型行為者有時間緊迫感、競爭性和敵對性,容易導致緊張。
?。?)性別: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從家庭責任與工作責任的相繼性到家庭與工作責任同時發生,即參加職業活動的婦女正經歷著多重任務的緊張狀態。
?。?)年齡:由于體力能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工人抵抗和應付緊張因素的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同樣的工作老年人比年輕人易產生緊張。
?。?)學歷:學歷高的群體因工作強度大、競爭激烈、知識儲備更新、個人發展前途等造成職業緊張,學歷低的群體因擔心工作福利差、生活壓力大等造成職業緊張。面對同樣的工作任務,文化程度較高者因擁有更多的應對資源,從而可以緩解緊張因素對個體的影響。
?。?)支配感:
支配決策權對職業緊張的發生有重要意義,對于被支配或低支配狀況下,或無決策權者,則傾向于發生職業緊張。
2.職業因素 (1)角色特征:角色特征因素包括任務模糊(任務不清、目的不明),任務超重(工作量大或工作能力不能勝任工作),任務不足(個體能力強,而工作任務少),任務沖突(即表現在兩個體需求之間的沖突,個體同時接受多個任務的沖突),個體價值(如大材小用的沖突)。
?。?)工作特征:與職業緊張有關的工作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工作進度(包括機器的進度和人的進度,進度越快越緊張);②工作重復(重復愈多,愈單一,愈易緊張);③工作輪班(不合理的輪班制度可影響人的生物鐘,導致緊張);④工作屬性(工作種類,所需知識和技巧不足,均可導致情感和行為反應異常)。
?。?)人際關系:個體間或上下級間關系較差,會降低相互信任和支持,影響情感和工作興趣,造成職業緊張。
?。?)組織關系:與職業緊張有關的組織關系特征包括:組織結構、個體地位、文化素質等。
?。?)人力資源管理:這是職業衛生管理體系中又一重要的緊張源,包括培訓、業務發展、人員計劃、工資待遇和工作調離等。缺乏培訓是產生緊張的重要原因。
?。?)勞動條件:一些物理因素,如照明、噪聲、溫濕度、空間、環境衛生狀況、臭氣及化學污染等均直接與緊張發生及其程度有關。
?。ǘ┞殬I反應的表現
1. 心理反應 過度緊張可引起人們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感和認知方面。如工作滿意度下降、自覺軀體不適、疲倦、焦慮、抑郁、感情淡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