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政的含義: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因而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從經濟學的意義來解釋,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中國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于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也可以理解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但這里的“分配”應該理解為廣義的分配,既包括生產要素的分配,也包括個人收入的分配。
財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與階級性②強制性與非直接償還性③收入與支出的對稱(平衡)性。
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①壟斷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③外部效應和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經濟波動 政府干預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組織公共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財政手段 政府干預失效的原因和表現:①政府決策失誤②尋租行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時甚至失真④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 ? 財政的職能:
?、刨Y源配置職能:
?、?合理確定財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實現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率。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支出結構也就是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比例。
?、?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合理運用財政投資、稅收、補貼等多種手段調節和引導民間資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財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剖杖敕峙渎毮埽?/p>
?、?合理界定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與范圍。
?、?規范工資制度。改進和完善行政和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制度。
?、?加強稅收調節――稅收是政府進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改進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墙洕€定與發展職能:
?、俑鶕鐣傂枨笈c總供給的變化情況,采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促進社會總供需平衡。
?、谕晟贫愂罩贫群蜕鐣U现贫?,發揮財政制度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弁ㄟ^財政投融資、財政補貼和稅收政策的安排,促進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協調和高級化。
?、茇斦袑嵄WC非生產的純社會公共需要,為經濟穩定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⑤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
?、偬峁┘児参锲泛湍承┨峁使参锲返膰胁块T和單位,應采取國有國營模式 ②壟斷型國有企業應采取國有國控模式 ③競爭性的大中型國有企業應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④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放開搞活 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①3E 原則:經濟性、效益性、有效性②針對性與兼容性相結合的原則③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和相銜接的原則④工作需要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我國于 4 1994 年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簡稱《預算法》)。
公共選擇理論貢獻:證明了市場的缺陷并不是把問題交給政府去處理的充分條件,同時以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敗”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分析政府行為的效率并尋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規則和制約體系。
財政監督的主體:各級財政部門 財政監督的方式:①日常監督檢查②專項監督檢查③個人檢查 近期內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偌訌娯斦暮暧^調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②加大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③支持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④促進自主創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⑤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⑥著力支持經濟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是一種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同屬于購買性支出,但行政管理支出是非生產的消耗性支出,是為了滿足社會在生活從那的公共需要。
行政管理支出: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外交 按費用要素分:人員經費(工資,福利費,離退休人員費用及其他);公用經費(公務費,修繕費,設備購置和業務費)
行政管理支出增長的原因:⑴經濟上的原因:人口密集化將產生外部擁擠性,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行政管理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⑵政府機構龐大,人員膨脹⑶行政成本意識薄弱,經費使用效率低 財政必須介入 “ 三農 ” 投入的理由:
?、?ldquo;三農”投入的一般特點:投資額大,投資期限長,牽涉面廣,投資以后產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資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間的關系不十分明顯。
?、莆覈?ldquo;三農”投入的特殊性:①農業生產率和收益率低下 ②我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
財政補貼:是一種轉移性支出,是一種影響相對價格結構,從而改變資源配置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政府無償支付。
補貼的特征:
?、傺a貼是一種政府行為,也包括政府干預私人機構的行為 ②補貼的對象主要是國內的生產銷售企業,除了出口補貼外,還有對國內各產業部門,行業企業,科研部門的財政補貼 ③補貼的方式可以通過行政、立法方式,既可以使貨幣資金的直接給付,也可以通過免稅和優惠貸款等間接渠道,既可以使用現金、也可以是貨物 ④補貼的效果是利益的得失 ⑤補貼的根本目的是增強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⑥補貼具有專項性 財政補貼的分類:禁止性補貼;可訴補貼;不可訴補貼 財政補貼經濟影響的機理分析:①改變需求結構②改變供給結構③將外部效應內在化④財政補貼運用的限度 財政補貼的實際經濟效應:
?、欧e極效應:①有效地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②以少量的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擴充財政資金的經濟效應③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④消除“排擠效應”⑤社會經濟穩定的效應 ⑵消極效應(存在的問題):①補貼過多過濫,財政負擔嚴重②長期的補貼是企業產生依賴思想,影響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人為加劇不公平競爭③不利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④某些補貼的不當,扭曲了價格體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費,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建立新型財政補貼制度、提高財政補貼的支出效益:
?、購闹贫葎撔氯胧?,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型財政補貼制度 ②改革補貼的方式,重新規范補貼的重點和范圍 ③改革財政補貼的配套措施
?。?/p>
影響財政收入規模水平的因素:⑴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⑵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⑶價格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我國財政收入變化的影響:1994 年以前表現為不斷下降的趨勢,從1996 年開始回升并從 1998 年表現為加速回升。
稅收的概念: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依據法律法規,對剩余產品所進行的強制和無償的分配。
?。?/p>
稅收概念所包含的內涵:①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②征稅主體——國家③客體——國民收入的一部分④依據——法律(政治權力)⑤目的——社會公共需要
稅收的 “ 三性 ”①稅收的強制性②稅收的無償性③稅收的固定性
稅負轉嫁是指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嫁給購買者或供應者的一種經濟現象。
稅收歸宿:稅收歸宿是指處于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
稅負轉嫁與歸宿的一般規律:①商品課稅較易轉嫁,所得課稅一般不易轉嫁②供給彈性較大、需求彈性較小的商品的課稅較易轉嫁,供給彈性較小、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的課稅不易轉嫁③課稅范圍寬廣的商品較易轉嫁,課稅范圍狹窄的難以轉嫁。④對壟斷性商品課征的稅容易轉嫁,對競爭性商品課征的稅較難轉嫁⑤從價課稅的稅負容易轉嫁,從量課稅的稅負不容易轉嫁
我國的稅負轉嫁 的政策性問題:
?。孩偕钊胙芯慷愗撧D嫁的機理有重要意義②稅負轉嫁和制定稅收政策及設計稅收制度有密切關系 ③稅負轉嫁會強化納稅人逃稅的動機 ④自然壟斷行業的稅負轉嫁居于優勢⑤提高所得課稅比重,縮小稅收轉嫁的范圍和空間 ⑥實行價外稅,有利于增強商品課稅稅負歸宿的透明度
稅收的收入效應:將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政府手中,從而使得納稅人的收入下降,降低商品的購買量和銷售水平 收入的替代效 應:是指稅收對納稅人在購買商品時的影響,政府對不同產品實行征稅或者不征稅、重征或者輕稅的區別對待,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是納稅人減少在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
供給學派的三個基本命題:①高邊際稅率會降低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低邊際稅率會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②高邊際稅率會阻礙投資,減少資本存量,而低邊際稅率會鼓勵投資,增加資本存量③邊際稅率的高低和稅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變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變化 拉弗曲線的經濟含義 :①高稅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實行高稅率②取得同樣多的稅收收入,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稅率③保持適度的宏觀稅負水平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 ? 最適課稅論的主要內容: 1. 直接稅與間接稅搭配理論 (1)直接稅與間接稅應當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替代 (2)稅制模式的選擇取決于政府的政策目標 2. 最適商品課稅理論 (1)逆彈性命題 (2)最適商品課稅要求開征扭曲性稅收 3. 最適所得課稅理論 (1)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不能過高 (2)最適所得稅率應當呈“倒 U 型” 取消農業稅歷史意義:2006 年 3 月 14 日,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決議,莊嚴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取消農業稅
?、偃∠r業稅是我國稅收制度改革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隗w現城鄉居民公平負擔、統一納稅原則。
?、酃I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消除城鄉差別。
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涵:
?、倩揪S持現有規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诜e極增加財政收入,合理調整增長速度,增強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蹆灮С鼋Y構,加強管理,提高效率。
?、芡苿由罨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國債:是中央政府憑借信用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國債產生的政治基礎——國家的產生
國債產生的經濟基礎——信用的產生和發展
國債的基本特征:①債務信譽度高②債券種類多,發行方式靈活③債務關系規范④償債資金來源穩定可靠 國債的發行方式:①直接發行方式②連續發行方式③承購包銷方式④公募招標方式 國債的發行價格:①平價發行②溢價發行③折價發行 國債的利率:根據市場利率、銀行利率、政府信用和社會資源余缺情況而定 國債的還本方式:①分期逐步償還法②抽簽輪次償還法③到期一次償還法④市場購銷償還法⑤以新替舊償還法 國債還本資金的來源:①設立償債基金②通過預算列支③舉借新債 國債的付息方式:①到期一次支付法②按期分次支付法 國債的政策功能:①彌補財政赤字②籌集建設資金③調節經濟 國債負擔率:用當年國債發行額占應債主體收入水平的比重 國債依存度:中央支出對債務的依賴程度 簡述李嘉圖 定理:債務和稅收等價。即所謂發行國債等于未來的稅收,那么,以增發國債為手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就不會影響總需求。因為政府發行國債,居民家庭就會減少消費,把由于發債而不增稅所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儲蓄起來,以備支付未來與國債等價的稅收,這樣政府由發債而增加的支出與消費者減少的消費正好相等,總需求不變。擴張性財政是無效的。
評價:⑴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核心假設就是理性預期,這與現實不相符⑵李嘉圖定理假設人們總是留給后代一定規模的遺產,與現實不符 ⑶政府債務沒有違約風險,債務的利率在金融市場上市最低的 ⑷李嘉圖等價定理隱含著個人具有完全的預見能力和充分信息 ⑸李嘉圖等價定理假設所有的稅都是一次性總量稅,與現實不符
國家預算: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是國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國家預算的功能首先反映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
國家預算原則:⑴公開性原則⑵可靠性(謹慎性)原則⑶完整性原則⑷年度性原則 財政政策主體:只能是各級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財政政策目標:物價水平相對穩定;收入的合理分配;經濟適度增長;社會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財政政策工具: :①稅收②國債③公共支出④政府投資 財政政策的類型 :
⑴根據財政政策具有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來劃分: ①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②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聘鶕斦咴谡{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劃分:
?、贁U張性財政政策②緊縮性財政政策③中性財政政策 財政聯邦主義:分級分稅預算管理體制是實行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取的一種預算體制,在西方經濟財政學中簡述分稱之為財政聯邦主義 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①增發國債②調整支出結構,加大科教興國和文科衛投入③調整稅收政策④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⑤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實行向農村傾斜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 :①加大基本建設支出,推動經濟增長②加快基礎實施建設,調整經濟結構③加大技術革新力度,推動產業升級④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⑤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增加就業⑥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補償政策:是一種相機抉擇,政府有意識地 從當時經濟狀況的反方向調節景氣變動幅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