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徑,聚焦城鄉基層治理重點難點,積極創新“一網三治三共”模式,推動治理成效不斷凸顯。
健全完善體系,織牢織密城鄉基層治理“一網統管”。強化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領導體系建設,定牢網“點”。統籌建立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領導機構,今年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城鄉基層治理工作4次,四家班子領導帶頭包村,每年全覆蓋逐鎮逐村走訪調研。落實三級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縣城鄉基層治理的組織實施、資源配置、督促檢查和跟蹤問責問效,迅速推動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五大體系建設。突出廣泛覆蓋、延伸有力的聯動體系建設,延伸網“線”。全面推行“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紅色網格”。創新“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志愿者”聯動機制,組織志愿者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2000余人次。以搭“五橋”、建“五家”為依托,深化探索實踐“新市民·追夢橋”“12345”工作模式,創新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注重權責清晰、落實有力的責任體系建設,擴大網“面”。對照州委關于城市基層治理20項和農村基層治理15項重點任務,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全縣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工作落實的通知》《惠水縣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重點任務分解
方案》等文件,實行銷號管理。創新“合并式”村級巡察機制,完成村(居、社區)全覆蓋政治巡察,發揮巡察“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護航城鄉基層治理工作。
創新工作機制,著力推進城鄉基層治理“三治融合”。堅持自治為先,建強基層組織。216個村(居、社區)均建立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多個群眾組織為支撐的“1+N”管理服務模式。大力推進“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創建行動,8個示范鎮(街道)、示范村、示范組獲得評州級示范點。選派618名優秀駐村干部充實到鄉村基層治理隊伍,儲備第十一屆村(社區)“兩委”換屆人選1664人,換屆后大專以上學歷常務干部將達到560名。18家部門出臺政策“大禮包”,推進“村社合一”實體化轉型發展。堅持以法治為綱,加強法律約束。以“法律七進”為突破口,開展集中法律宣傳40余次,制發普法宣傳手冊2萬余份(套),每村培養“法律明白人”5名,漣江街道排樓村、王佑鎮伙塘村獲評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創新實施縣、鎮、村、組、聯戶“五級房長制”,好花紅鎮、好花紅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漣江街道等12個鎮、村入選全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堅持以德治為本,筑牢民風道德墻。制定惠水縣村(居)務公開制度,引導群眾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十百千萬”宣講,創新“堂屋說事”組織群眾評理,深化“感恩小屋”作用發揮,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組織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和孝德
主題教育活動,創建“文明村”181個。
提升服務效能,構建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格局”。著力夯實“共建”基礎。啟動“五個比一比·爭創紅旗鎮(街道)、部門推進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對抓基層治理綜合效果好的鎮(街道)由縣委授予紅旗表彰。開展“轉作風、解難題、促和諧”專項行動,縣級領導圍繞“八幫一查”下沉基層一線,切實解決好城鄉基層治理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全力構建“共治”格局。建立“事管委”1968個,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制定村級“為民服務清單”,規范村級工作清單291項,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開展“三清三美”行動,大力清理違建、清理亂加層、清理環境衛生,推進實現生態美、環境美、庭院美。奮力營造“共享”氛圍。對基層社會治理“微單元”開展“三單”摸底,關注困難群體,廣泛建立鎮(街道)日間照料中心。創新啟動“10+4”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維修背街小巷破損路面1500平方米,清理城市雨污井堵塞30余處。構建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勞務就業服務組織模式,實現特殊群體勞動力就業63434人。開展環境治理“百日行動”,治理不文明行為35617 起。扎實開展“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活動,建立“街道—社區—樓棟黨小組—駐區單位”四級聯席會議制度,按照“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組織曬單,建立志愿服務檔案”的“四單一檔”工作模式,引導
機關黨員進社區報到981人次,為群眾辦好事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