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有方,人間有愛。雖然“疫”無情,但人間有大愛,無數的醫生、警察、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是在逆行中細致周到的服務,目的是為了守護更多人的健康。范文文庫小編為您整理《荊楚楷?!惫鈽s榜 最新個人事跡》,供大家學習參考。
王志維:醉心科技創新 造福萬千患者
王志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兼心血管外科主任。
他視創新如生命。不開胸治療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在跳動的心臟上“搭橋”;
成功挑戰“國際難題”急性主動脈夾層,大規模實施心臟移植……他的創新成果挽救了萬千心臟疾病患者。
20多年來,王志維帶領團隊與多家社會機構合作,為近百名先心病兒童實施公益補心手術。他還踏上青藏高原,背著氧氣瓶為西藏山南兒童進行先心病愛心篩查,并分兩次將20余名藏區先心病兒童帶回武漢,免費實施愛心救治手術,為湖北省醫療援藏作貢獻。
田若蘭:專注三尺機臺 傳承民俗文化
“這么美好的東西,流傳了幾千年到今天,如果在我們這代人手里失傳了,那太遺憾了?!睆囊幻聧徟さ轿魈m卡普傳承人,12年來,為了更好地傳承土家織錦技藝,田若蘭數次改進土家織錦機,3次獲得國家專利,既讓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又為土家文化的傳承拓展了新的渠道。
她癡迷于西蘭卡普的織機和產品研發,先后開發出涵蓋室內裝飾畫、手包、家居用品、生活用品等4個系列近100個產品。在她的帶領下,西蘭卡普系列產品“土家山寨”,作為土家民族的文化載體,被帶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難以替代的文化符號。
孫玉晴:帶母千里求學 教育點亮人生
1991年孫玉晴被收養時,養父65歲,養母51歲。養父母撿廢品供她讀書。從孫玉晴讀大學起,母親的身體就每況愈下,經常性意識模糊,最終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癥。為了照顧母親,當時在襄陽讀書的孫玉晴,每周回家給母親準備一個星期的菜,收拾好屋子洗好衣服。2020年,她考上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獨自一人帶上76歲養母千里求學。孫玉晴說,她們的生活很簡單,但每天回家看到母親,她就覺得心安。
忙碌之余,孫玉晴也不忘服務他人,回饋社會。成立“毅達教育”團隊,讓知識惠及校區周邊的農村留守兒童;
加入西安市“優秀大學生勵志宣講團”,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勵更多青年學子。
全家華:雪域之巔送愛心 援藏教師挑重擔
從教23年,全家華一直扎根基層,在西藏援教的3年里,他用實際行動兌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承諾。
2020年,初到雪域高原的全家華一邊適應高寒低壓低氧環境,一邊積極融入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將全部心血傾注在藏族學生身上。剛看到學生們長長的名字,他傻眼了,他將名字按意義歸類與學生互動,通過書信和走訪等方式真誠交流,很快贏得學生喜愛;
他資助了學校4名學生共計一萬元;
還和學校的米瑪次仁老師結成了對子,悉心傳授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在他的幫助下,米瑪次仁成為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
邵定春:深山護林十九載 戰風斗雪堅如松
今年59歲的邵定春,是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紅坪林場鐵廠河管理所的所長。
鐵廠河管理所位于神農架林區紅坪鎮溫水村,森林資源管護面積95256畝?!吧?,是神農架的臉面子、錢袋子、命根子?!毖采阶o林、森林撫育、防汛抗災、防治森林病蟲害等,他總是一馬當先帶頭干。
19年巡山,走過19萬公里山路。起早摸黑,餓了,饅頭煎餅就咸菜,渴了,捧一把山泉水……他恪守職責,不畏嚴寒酷暑、風霜雨雪,守護著這片山林。在他的影響下,兒子邵榮虎也成為神農架國家公園一名管護人員,父子倆約定,要用辛勤汗水為青山站崗,為綠水放哨。
洪瑛:揮舞設計筆桿 發揚匠人精神
洪瑛,現任中南建筑設計院建筑綜合設計院總工程師。工作30年以來,她常年奮戰在工程設計與技術管理的前線,憑著一股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成為給排水專業里不可或缺的專家骨干。
她親自主持完成武漢天河機場T1航站樓、長沙南站、廈門北站、鄭州東站給排水設計等大型項目60余項,獲國家、省市優秀工程成果獎20余項,她還先后參與了文化會展、博物館建筑、體育建筑、超高層建筑、醫院、數據中心和商業綜合體項目等各類項目設計,包括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中國動漫博物館、浙江黃龍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比賽場館(商校游泳館)等。
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拾起文化麥穗 守護文明財富
在街頭巷尾,在田陌鄉間,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搜羅著碑刻、譜牒、老手藝、民俗等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穗,讓這些“遺落的麥穗”重現輝煌。
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秉承“回到田野,守望故鄉”理念,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整理、研究、保護和傳播。成立14年來,他們開展田野調查超過5000余人次,行程5萬多公里,開展了南漳古山寨、老河口木版年畫、漳紙工坊等十余個文保項目,出版了15部文保傳承方面的著作。
他們追求“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句無來歷”,并逐漸被政府和學術機構認可。在他們的努力下,文保項目不但得到保護或傳承,而且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助推當地建成1個4A級景區和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覃玉紅:愿守青山安初心 無怨無悔扶貧人
2018年7月,國網長陽縣供電公司員工覃玉紅受組織委派擔任峰巖村駐村第一書記。峰巖村自然環境惡劣,貧困人口占到三分之一。
覃玉紅善總結、點子多,他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先后在村里實施安全飲水、光伏發電等十余個項目,徹底解決了吃水難、用電難問題。他帶領鄉親們發展茶葉種植和生態養殖,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100元增長到5800元,村集體收入由過去的3000元增加到30萬元。
他從抓黨建促脫貧,凝心聚力,到規劃產業謀發展,授人以漁……四年過去,村民們住進了磚瓦房,走上了通暢路,喝上了干凈水,用上了舒心電。峰巖村建檔立卡的220戶641人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