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銀行實現碳中和目標活動策劃方案(2022年),供大家參考。
從國外銀行業低碳綠色發展情況來看,發達經濟體銀行業得益于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等優勢,在監管制度、跨界合作、產品創新等方面的綠色轉型進程相對領先,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相對滯后。比如,俄羅斯僅有部分大型商業銀行開始逐漸探索低碳綠色的發展路線,大多數中小型商業銀行綠色轉型還沒有提上日程。巴西雖在20xx年4月提出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但巴西政府目前還沒有制定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以及中期目標,政策方面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引, 央行等監管機構也沒有強制性的措施來規范金融機構的低碳綠色發展,銀行業的綠色轉型主要取決于普通消費者和投資人低碳意識的覺醒。
碳中和目標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當務之急、必由之路,銀行業信貸業務面臨深度調整。高碳產業和企業如果不轉型或轉型失敗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貸款銀行的資產質量將遭受嚴峻挑戰。這就決定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產業會被逐步壓縮規模甚至退出市場,銀行業將大力支持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促進高碳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客戶結構向綠色化、高端化邁進。綠色能源如光伏、風電、水電等將代替傳統的高碳排放能源;
綠色交通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充電樁等將成為趨勢;
以綠色技術研發為主的企業將更為受益,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新能源建筑材料、裝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等綠色建筑行業的市場需求廣闊。傳統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潛力較大的綠色產業群、開發碳捕集等新興技術的高端科技產業將成為銀行業的重點客戶群。
全球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額資金,金融機構是主要的資金支持主體,綠色金融市場的規模將持續擴大。美國、歐盟、日本大型銀行的綠色金融發展進度較快,但綠色金融市場潛力有限。國外銀行將依托自身的綠色金融產品優勢, 加快拓展全球綠色金融市場。歐洲碳交易業務發展較早且相對成熟,歐洲大型銀行將逐漸參股搭建碳產品交易平臺甚至直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包括提供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信貸、債券、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推出基于碳排放配額與核證減排量的遠期、期權和期貨合約等衍生品。比如,巴克萊銀行首創標準化的場外交易核證減排期貨合約。美國則推出了多種綠色零售產品,包括住房抵押貸款、商業建筑貸款、房屋凈值貸款、汽車及運輸貸款、信用卡及借記卡等,美國大型銀行將加速零售業務的綠色化轉型,以零售業務反哺對公業務。
多元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組織體系正在形成,國際大型銀行迅速響應,目前,xx銀行3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同時加入了赤道原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負責任銀行原則和凈零銀行業聯盟等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組織。2019年6月,歐盟發布了《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 界定七大類經濟行業和67項經濟活動的技術標準,著力推進區域綠色分類標準化。20xx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凈零銀行業聯盟,助力各國按時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更多的國際銀行將通過參與綠色金融國際組織的方式推動綠色分類標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促進全球綠色資產的跨境流動。
多數國際大型銀行已提出投融資組合碳中和目標,與國家碳中和目標相一致。一方面,國際大型銀行投融資組合凈零排放的主動性增強,制定了詳細的投融資組合碳中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及時公布碳減排進度,并積極加入凈零銀行業聯盟。另一方面,國際大型銀行也面臨投資者的壓力。20xx年4月,xx銀行和其他24家銀行面臨大型投資者聯盟(由35家管理11萬億美元資產的大型投資者組成)的壓力,要求它們停止為碳密集型項目提供資金,并擴大綠色貸款規模。投資者表示,自20xx年《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最大的60家銀行為化石燃料企業提供了3.8萬億美元的融資,且20xx年的融資規模高于20xx年。此舉表明投資者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正從油氣、煤炭等高碳排放企業轉向低碳企業。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賦能綠色金融,將大大提升業務的安全性和精準度。一方面,智能風控體系可以防范信貸風險和氣候風險。在信貸風險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手段精準識別綠色項目,審查客戶綠色信用,實時監測資金流向,將環保標準與信貸風險管理要求落實到客戶調查、信貸審查、貸后管理等各環節。氣候風險通常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建立和優化壓力測試模型,測算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對銀行業資產質量和客戶資產配置的影響,進而建立風險導向的決策機制,如降低高碳資產占比、提高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等。另一方面,準確評估環境效益,對復雜碳金融衍生品進行定價。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能夠幫助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對企業和項目進行分層分類,通過開發不同綠色項目的環境效益測算模型,實現環境效益測算的精準化和自動化。此外,在碳核算、碳金融產品等方面,金融科技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碳排污權以及相關衍生品的登記、估值、定價方面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