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產養殖在我國已有漫長的發展歷程,且水產養殖技術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但是,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更注重了健康和養生,所以水產生態養殖的概念應運而生,它主要是利用各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達到的同一區域內生態平衡,使有限的空間內產生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主要根據水產生態養殖的主要特征,分析目前我國養殖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水產生態養殖的發展模式,旨在提高水產生態養殖的水平。
[關鍵詞]水產養殖;生態養殖;養殖技術;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964.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水域面積遼闊,水產養殖業一直是我國漁民的主要經濟產業,也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近年來由于人們對水產品的過度開發,水生物的生活壞境逐漸惡化,加之傳統養殖業的設備設施不夠先進,導致養殖區域內頻發病害,大面積漁業資源受到嚴重破壞,漁民所能捕撈到的水產品也日益減少,水產品的質量也令人堪憂,所以大力發展水產生態養殖業是目前所需。重在生態平衡的水產養殖業更加強調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可以保證區域內生物共生發展,在最大限度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能夠保持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實現水產養殖產業的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
1 水產生態養殖的理念及其主要特點
水產生態養殖是指在同一空間養殖多種生物,依據自然界自身的物質循環原理,并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使不同養殖生物之間可以達到互相促進、共同生長,實現區域內各生物以及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從而促進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水產生態養殖可以使生物和環境避免遭受因過度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將漁業資源合理利用并為人們帶來切實的好處,形成水產養殖的高效和生態的發展模式。
所謂的水產生態養殖具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
(1)生態平衡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它可以在一個區域內存在多個生態平衡,可以是垂直空間、水平空間或者多維交叉空間,每組生態平衡都需滿足各自的形成條件,每個層次空間都具有一定的生態條件,有在其范圍內生活的生物個體。
(2)生態平衡的條件是各物種能夠不斷地繁衍生息,在同一時間中每種生物個體存在著不同的成長狀態,正是由于這種生生不息,使得生物鏈得以延續,生物種類自身對外界環境等變化有著一定的調控能力。
(3)生態保持平衡,需生物體之間的生物功能定位完整,即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個生物類群共同完成生物代謝,使得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得以循環。
(4)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個體可以進行自我調節,并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輕微變化,具體表現為:每種生物自身對區域內的密度控制;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的數量調節;生物體可以依據外界環境而做出相應調整。
人類只有保持水域的生態平衡,保持物質和能量的有機循環,才能夠獲得水產養殖業的長久發展,如果不遵守自然規律而對自然界肆意的挖掘和破壞,那么也必然會得到自然界的懲罰,水域會將這種累積的傷害反饋給人類。所以,人們對于水產養殖要有正確的認知,要從生態角度出發,保持水產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2 水產養殖業所面臨的問題
2.1 生態因子的變化
首先,我國很多地區的水域環境變差,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水質惡化嚴重,現在雖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生態系統破壞后的修復是漫長的。水生生物環境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量的工業廢水等隨意排放,造成河流等的污染;二是農業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不經過處理就被排放出來,還有就是人類水產養殖本身對水域環境造成的破壞。
其次,種苗質量參差不齊。種苗對于水產養殖成品質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水產養殖的生物來源一部分為野生種類,它們雖存在著天然生存的優勢,但是對于人類集中養殖的環境易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它們經過逐漸惡化的環境影響,在養殖過程中能夠生存的數量少之又少。
再次,頻繁出現的病毒也有很大的危害。環境的日益惡化使得能夠引發水產生物發生病害的細菌和病毒種類逐漸增多,雖然一些常出現的因細菌而導致的疾病能夠得到預防和治療,但是對于新出現的病毒性所致的疾病情況卻不容樂觀,不僅不能提前預防,在出現后也沒有較好的方案和藥物來治療,使得水產品一旦遭受病毒侵襲,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死亡現象,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擴大發展。
2.2 養殖沒有形成規?;?,缺乏生態養殖意識
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沒有形成規模,主要是一些漁民進行的小范圍的零散養殖。這種情況無法形成統一的養殖模式,實施統一的科學化管理,尤其是在物資投入使用方面,同時增加了產品包裝和市場流通等方面的管理困難。我國農副產品市場管理不規范,沒有商標的產品以及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中都有銷售,使得產品安全問題事件頻發,這也對水產品的生態養殖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一些水產養殖戶為追求短期利益,對于飼料和益生菌的投放品質沒有堅持高要求,不但使得水產品的質量嚴重降低,也對水產品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這嚴重違背了水產生態養殖的理念。
2.3 缺乏完善的水產養殖管理機制
在當前的水產養殖行業中,藥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一些明確規定不能用于水產養殖行業的藥品仍然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由于水產養殖區域一般地理位置比較偏遠,藥品可以隨意購買和使用,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部分還可以在水產品中檢出殘留。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廢氣已經加大了監管力度,大規模的生活污水也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處理,但是對于家庭生活污水排放、農場養殖帶來的污水和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產生的含有農藥、化肥的污水沒有做出統一規劃,一部分仍然肆意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水產品生活環境遭受迫害,同時有些養殖區附近存在小企業廢水廢氣隨意排放的現象,就更加劇了水質的日益惡化。
2.4 水產養殖技術不夠成熟
一方面,不具備病害防治技術。許多漁業從業者過分看重當下的經濟利益,而忽略了養殖的長久發展,不在疾病發生前積極做出預防投資,而是在疾病發生后,只考慮成本,選擇一些雖然效果明顯但是易殘留的藥物進行治療。水產品所發生的疾病也會因同種藥物的反復使用而產生抗藥性,如果養殖人員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擅自將藥品使用加大劑量,這不僅會造成資金的無效投入,也會使水產品及水產品的生活環境受到污染。
另一方面,養殖模式不科學。由于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相對零散,而且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和學習,所采用的養殖模式多是從如何更多地獲取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所以經常會出現水產生物的生物鏈過于簡單或者養殖密度過大的問題出現,這樣短期內可能會得到一定的經濟收入,但是長期下去不但不能保證經濟效益,而且會使水生環境產生惡性循環。
3 水產生態養殖發展模式
3.1 調整水產品生態環境
一要加大力度杜絕污染源。要徹底改善水產品的生活環境,就要從根本上杜絕水質污染源,不僅各大工業污水不得隨意排放,平時的居民用水也是污染來源之一,也必須經過認真處理后,才能排放進附近的河流,加大污水處理監管力度,拒絕來自工業、農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隨意排放,給水產品的生態養殖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生態水域環境。同時,養殖戶需對水產品的養殖密度有科學的認知,所有品類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其自身的最佳范圍,所以養殖戶的合理養殖,才能保證水產品的成活率和質量,使其為養殖戶帶來最大限度的經濟收益,而且也不會因過度養殖而造成水體的污染,水產養殖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二要優化水產品種苗。水產品養殖必須嚴控種苗的質量,只有對種苗質量高標準,才能促進水產品生態環境的形成。良好的種苗投放進水域中,可以提高水產品的成活率,保證成活數量,提高水產養殖質量。優選的水產品種苗,在出場前一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管理,這樣不易攜帶細菌和病毒等病源,不容易對水域造成養殖污染。在種苗投放后,也要對其進行嚴格管理,在飼料和藥品投放上嚴格按照科學標準進行。
三要加強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目前,一些常見的水產品細菌性疾病已經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對于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還是束手無策,所以這就要求養殖戶在種苗進場前做好病毒檢疫工作,以防種苗投放時就帶有病毒,這樣不但會造成水產品的大規模死亡,還會使水域環境遭受污染。在健康種苗投放后,養殖戶也要加強對種苗的科學管理,在飼料投喂上一定要講求科學合理,在發現疾病發生后,也要采取合理措施,切不可只顧眼前利益,使用已經明令禁止的藥品,破壞水產品生活環境的生態平衡。
3.2 提高生態養殖意識,促進水產養殖的規?;l展
加強養殖戶對水產生態養殖的認識,使人們的意識里接受水產生態養殖的概念,將目光放寬放遠,不再為追求當下的一點小利益,而在飼料等問題上降低對自身的要求,造成水域生態平衡的破壞,也避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在政府等部門的宏觀調控和資金、技術支持下,將同一地區內零散養殖聚集在一起,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化,實現水產生態養殖的規?;l展,將水產品進行市場化的包裝和管理,形成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模式,這樣既有利于養殖戶的經濟創收,也便于統一實施系統的、科學化的技術和管理,將水產品提高層次,做成質量和安全上的放心產品。
3.3 建立健全水產生態養殖管理機制
近年來,人們的健康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國家也正式出臺了一些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管理條例,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從事漁業生產的人群已經逐漸有了生態健康的意識,還需要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建立起一套安全有效的制度法律,加強水產生態養殖的管理。在水產養殖形成規模后,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水產養殖管理機制,加大對藥品使用的監管力度,藥品使用要嚴格遵守行業的制度和標準,禁止養殖戶將國家不允許使用的藥品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進行私自投喂。加強對環境的監測力度,努力保持養殖水域不被污染,使養殖的水產品能夠通過質量安全檢測,達到健康無公害食品的要求,打造行業高質產品,積極推動整個養殖行業的發展。此外,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要加強水產養殖業的信息化管理,要在互聯網中學習水產養殖的新技術、新手段,提高養殖戶水產生態養殖技術,促進水產品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化;同時,水產品養殖業的信息化需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資金和技術上加強投入力度,促進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實際應用,提高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整體水平,使得我國的水產養殖行業競爭力有所增加,躋身世界領先地位。
3.4 加強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
首先,對于水產品養殖中可能出現的病害,應該秉承事先預防的理念,并且要時刻注意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養殖戶需系統學習水產品病害防治辦法,加強對水產品從種苗投放到成品銷售進市場中間的每一環節的科學化管理,在出現病毒性疾病時,能夠正確用藥治療,避免因濫施藥物而造成的水產品和水域環境的污染,提高水產品的養殖產量,使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成為市場競爭的強大力量。其次,水產養殖業效益獲取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養殖模式,它包括許多方面,如水產品的種類、水產品的數量、以及和其他生物的搭配等等。養殖戶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要保持水產品生活環境的生態平衡,合理選擇種苗,做好養殖密度控制,并且搭配好相應植物或動物等其他生物的比例,保持水域中各生態系統的種類均衡,從科學長遠的角度出發,既得到豐厚的經濟收入,又可以促進水產養殖業的良性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戶要從根本上提高科學認知,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水產養殖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水產生態養殖技術,加強對水產品養殖的合理規劃和科學養殖,優化水產品的質量,徹底改觀以往傳統養殖所造成的劣態,推進水產養殖的生態發展。水產生態養殖是遵循自然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生態平衡中謀求經濟效益,才能促使生物界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黎標.我國水產養殖污染的最佳管理模式分析[J].漁業致富指南,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