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農村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發布時間:2025-07-20 13:52:01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重點工程,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當前廣東省農村地區職業院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只有通過創新培養模式,構建“三位一體”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創建農民學院、“三農學院”,優化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優質資源庫;以及強化政、校、行、企合作,增強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能力,才能有效解決它們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廣東??;職業教育

      當前廣東省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機遇期,需要高素質、高文化和高技能的“三高”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綜合改革和新農村建設。但是,當前廣東省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還遠遠達不到“三高”要求。根據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的調查,廣東省農民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7%,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占25.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6%,反映出廣東省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廣東省要培養出“三高”的新型職業農民絕非是短期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工程。為實施好這項工程,農村地區的職業院校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

      一、廣東省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開展現狀

      (一)農村地區職業院校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是指地處廣東農業發達地區、至少開設了1個以上農業類專業并且以服務農村經濟作為其辦學目標之一的高等職業院?;蛑械嚷殬I學校。目前廣東省共設置高職院校80所,其中,農村地區高職院校18所,占全省高職院校的22.5%;另外,廣東省現有中等職業學校超過592所,其中,農村地區中職學校439所,占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74.2%。調查顯示,通過多年的發展,廣東省農村地區職業院校形成了一些基本特點:一是有農民職業教育背景。高職院校層面: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廣東農墾機務學校,由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主辦;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的前身是廣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有著豐富的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經歷。中職學校層面:惠州工程技術學校、肇慶市農業學校、梅州農業學校、高州農業學校、韶關農業學校、英德市職業技術學校、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信宜市職業教育中心(信宜市丁堡職業高級中學)、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增城市成人教育中心)、廣東省海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和廣東省林業職業技術學校等學校都是涉農類中職學校。二是開設了“涉農”專業。廣東省中職學校開設了包括現代農藝技術、園林技術、園林綠化、木材加工、畜牧獸醫、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32個農林牧漁類專業。其中,開設專業點較多的農業類專業主要為種植、畜禽養殖(畜牧獸醫)、水產養殖、農業工程(農業與農村用水、園林技術)等專業,而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與農業有關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較少,可以看出廣東省涉農類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更側重于農業實用技術方面,在涉及農業經營管理領域的專業開設較少。三是分布在農業發達地區。廣東省農村地區18所高職院校、439所中職學校分布在全省21個地市,分布地域較分散,且分布在農業發達地區的較多。如茂名市設置有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和高州農業學校,該市是全省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水產養殖享譽盛名,全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是“中國羅非魚之都”;“三高農業”蓬勃發展,“嶺南佳果”馳名中外,是中國水果生產基地。又如,云浮市設置有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該市是廣東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是全國聞名的沙糖桔之鄉、有機大米之鄉等。

      (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開展現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1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精神,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農辦科[2013]36號)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廣東省農業廳、省財政廳制定了《廣東省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粵農財[2014]53號),確定在高要市、陽春市、梅縣區、曲江區、和平縣、吳川市、從化市、揭東區共8個縣(市、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800人以上,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

      1.廣東省政府啟動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工作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教職成廳[2014]1號)精神,廣東省教育廳、省農業廳于2015年2月確定惠州工程技術學校、肇慶市農業學校、梅州農業學校、高州農業學校、韶關農業學校、英德市職業技術學校、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信宜市職業教育中心(信宜市丁堡職業高級中學)、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增城市成人教育中心)、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廣東省海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和廣東省林業職業技術學校等12所中等職業學校為廣東省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學校在種植(現代農藝技術)、畜禽養殖(畜牧獸醫)、水產養殖(淡水養殖、海水生態養殖)、農業工程(農業與農村用水、園林技術)以及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5個專業開展試點培養,允許這12所學校加掛“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學?!迸曝?。其中省屬學校3所,市屬學校9所;國家示范學校2所,國家重點中專學校8所,省級重點中專學校2所。這次試點明確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采用農學結合、農學交替的學習方式,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模式,實行彈性學制”,主要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農村基層干部等招生,重點培養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和引領帶動型四類職業農民。

      2.試點中職學校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根據廣東省農業廳《關于印發<廣東省2015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粵農函[2015]389號)等文件精神,各試點中職院校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葜菔校?015年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將開設3個專業,提供300個學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此外,惠州市的博羅和惠陽是全國首批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每年計劃培訓600人次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由惠州工程技術學校等中職院校承擔。陽春市:全國首批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之一。2014年,陽春市培訓、認定了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221人,其中蔬菜產業100人,水產產業43人,生豬產業78人。2015年,再遴選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60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300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200人,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100人。培育后再審核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80人,其中蔬菜產業100人,生豬產業130人,水產產業50人。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陽春市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之一,積極參與了此項工作,認定培訓類型:畜禽養殖技術員、鄉村獸醫。英德市:2015年英德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科技示范戶培訓任務共1000人,其中含60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由英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科貿職業學院、英德市現代農業培訓學校、英德市職業技術學校聯合承擔。

      3.職業院校積極開展村官學歷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村官隊伍

      據調查,為落實《廣東省從嚴治黨五年行動計劃》“到2017年,農村、社區全面做到‘一村一大學生’、‘一居一大學生”’的精神,改善村(社區)干部學歷結構,優化村(社區)干部整體素質,各市啟動了“村官大學生培訓工程”。

      中職層面:為了給農村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基層干部隊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廣東省教育廳決定開展村官教育試點工作,本次試點工作選取茂名市作為試點,高州農業學校具體承擔村官培養任務。

      從2010年起,高州農業學校承擔了廣東省村官職業學歷教育試點工作任務。在村官職業教育工作中,堅持以“培訓好、培訓實、出成效”為目標,以“注重培訓內容,突出實效性;注重培訓方法,突出靈活性;注重嚴格管理,突出規范性”的“三注重、三突出”為教育培訓原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高州農業學校已經有四屆村官職業學歷教育畢業生,500多名村官經過職業教育培訓,在觀念上有新發展,思想上有新提高,理論上有新收獲,作風上有新轉變,工作上有新突破。

      高職層面:2014年11月,羅定市委組織部和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了羅定市首屆村官大專學歷教育班,共招收146名村官學院。2015年3月,云浮市組織部和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了云浮市首屆村(社區)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從云浮市各縣、市、區招收254名學員。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為村官學員有針對性地設置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特色的專題課程,以有效提高村官們的綜合素質,更好地為云浮基層輸送一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頭人。2012年,河源市委組織部和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了河源市村干部大專學歷教育班,來自五縣一區的356名“村官”通過2012年成人高考,成為河職院首屆“村官班”的新生。加上2014年第二屆“村官班”的457名學員,2015年第三屆“村官班”的593名學員。三年來,全市共有1406名村官圓了大學夢。通過創新素質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不斷提高村干部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以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2011年,清城區委組織部與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正式啟動“村官學歷提升工程”,給村官學員開設的行政管理大專班,突出與崗位職能的匹配性。2013年,茂名市決定實施“村官大學生培訓工程”,由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承擔村官培養任務,首屆招生124名,對村官進行兩年或兩年半學制的大專學歷教育,使其成為“懂科學、有技能、會管理”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大專學歷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帶頭人,農村科技致富和農村先進文化的帶頭人,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總之,這些職業院校在村官職業教育方面的先行先試,對探索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村官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村官人才培養的科學模式意義重大。幾年下來,為廣東省培養造就一大批黨性觀念強、群眾工作水平高、職業技能素養好的村官。

      4.其他非試點職業院校也開始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有益嘗試,培養一線經營管理、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人才

      2014年以來,廣東科貿職業學院承擔了新型職業農民通用知識的培訓任務,組織專家團隊,送教上門,截止2015年3月20日,共完成了20個培訓班2005名新型職業農民通用知識培訓任務。2014年10月14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舉辦了2014年湛江農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生產經營培訓班,本次培訓為期十天,參訓學員是來自湛江墾區各基層單位的100名職工,他們接受了創業知識培訓、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參觀實踐,涉及果樹、蔬菜、養殖等專業,為廣東農墾產業發展和社會建設培育好一線的經營管理、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人才。另外,還有一部分職業院校,把開展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舉措。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于2013年5月份成立了三農學院,規劃項目包括農村基層干部培養與培訓、涉農專項技能培訓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與農村發展政策宣傳;清遠職業技術學院于2013年6月成立了二級學院“農業學院”,將搭建“農業學院、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農村基層干部學校、農民學?!彼膫€平臺,采用“短期培訓和專業教學”二種方式互動辦學,培養農業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

      二、廣東省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職業農民教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熟悉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專職教師

      從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教師,應當滿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農業類專業出身,具有較強的專業底蘊,在農業領域有較大影響力;二是懂職業教育,深諳職業教育規律,能因材施教;三是熟悉農村,熱愛農業,對農民有深厚感情。據調查,廣東省大多數職業院校都沒有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組建專門的教師團隊,主要通過臨時聘請校內外專業教師完成,大部分教師都沒有經過系統的農民職業教育崗位培訓,很難滿足以上要求。因此,目前廣東省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師資隊伍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數量上的缺口較大,而且素質、結構等方面也沒有達標,難以滿足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發展需要。

      (二)專業設置與培養方式創新性不強

      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業工業化人才、生產技術人才、科學化管理人才、產業經營化人才和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復合人才。目前,廣東省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試點中,一方面,在專業設置上創新意識不強,開設的專業主要是種植(現代農藝技術)、畜禽養殖(畜牧獸醫)、水產養殖(淡水養殖、海水生態養殖)、農業工程(農業與農村用水、園林技術)以及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傳統專業,與現代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游、農村信息管理、農業機械應用等新興專業開設較少或者沒有開設。另一方面,在培養方式上缺少創新。由于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學員文化基礎薄弱,二是培訓時間短,三是在崗培訓,學習目的更明確。因此,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類與當代大學生有差別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群體,需要尋求差異化職業教育。而廣東省職業院校的部分教師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沒有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而是沿用了給大學生上課的傳統教學方法,導致培訓效果差。

      (三)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的效用未充分發揮

      高職院校建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專業性,擁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行業資源,能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長效性教育培訓服務,理應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發揮總要作用。但是,目前廣東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學校主要以中職學校為主,僅有少數幾個高職院校開展了村官學歷教育試點。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廣東省大部分農業類學校仍然處在中職層次辦學,沒有升格為高職院校。高職院校中僅有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和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這兩所農業類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力量薄弱;二是幾乎所有的地方高職院校都是“非農類”高職院校,很少開設農業、林業、漁業類專業,缺少服務三農的資源和技術力量,局限了它們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作用;三是部分地方高職院校在服務農業現代化征程中缺少前瞻意識和服務意識,認為它們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難有作為,進一步弱化了它們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中作用。

      三、推進農村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對策

      (一)構建“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返鄉務農”的“三位一體”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2009年開始,廣東省大力推進山區縣市農村綜合改革,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與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強合作,重點面向返鄉務農農民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構建“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返鄉務農”的“三位一體”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是解決廣東省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種地難”問題的有益嘗試。要有效推行這種模式,需要從制度層面進行相應建構:一是理順管理體制。從多頭管理變為單一管理,由農業部門牽頭管理,教育、科技、發改、財政和人社等部門積極配合,成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領導小組,強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的領導。二是把農村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納人職業教育生均撥款范疇,與職業院校在校學生享受同等水平的財政撥款,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教育經費問題。另外,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津貼列入省級或地市級財政統籌,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期間的生活難題。三是把農村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納入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范疇考核,有效解決部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不緊密以及學校對地方經濟貢獻度不大的問題。

      (二)優化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創建農民學院、“三農學院”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有效的學校治理結構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核心,是學校制度發揮作用的基礎。組織結構是實施管理任務的主體,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載體,在整個管理系統中起著“骨架”的作用。職業院校應通過內控制度對組織架構進行梳理,一是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結構;二是合理設置組織管理機構,理清責任,使組織架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過程中存在部門分工不清楚、職責不明確的問題。一方面、很多職業院校把農民學歷教育納入繼續教育部門職權范圍,另一方面、它們又把農民職業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教學部門職權范圍。很明顯,這些職業院校在組織結構設置和運行中存在職能交叉、缺失或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根源是學校的組織架構不夠清晰、內部機構設置不科學、權責分配不合理。因此,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應當優化學校治理結構,創建農民學院、三農學院等二級學院,統籌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省內: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三農學院”,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農業學院”;省外: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和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均先后成立了“農民學院”,這些學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優質資源庫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

      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優勢,選聘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加強現有師資培養,通過訪學、鍛煉、深造等方式,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同時采取“引進”政策,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從農業行業和農業企業引進一批既有實踐工作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不斷優化培訓師資結構。

      2.開發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資源庫

      一方面、農村地區職業院??梢越M織有關專家,針對廣東特色產業,包括肉雞養殖、水產養殖、果木栽培、設施蔬菜、觀光農業等農業產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營銷、職業農民相關素質教育等方面,開發一套新型職業農民系列教材,進一步充實培訓資源,提高農民受訓積極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最新成果,建設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資源庫,把本地區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優質教學資源信息化,資源類型包括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和虛擬仿真類素材等,方便教師個性化搭建課程、組織教學,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自主學習、測評;完善線上與線下學習過程的管理與服務,便捷、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四)強化政、校、行、企合作,增強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服務“三農”的能力

      首先,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培育一批新興農業類專業,將專業范圍向農業的產前、產后延伸,主動與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對接產業,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和農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其次,農村地區職業院校要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實施政、行、企合作共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項目,簽署“政行企合作共建備忘錄”,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基地、專家、網絡和渠道等資源,推動職業院校不斷創新培養方式,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養。

      再次,農村地區職業院校應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例如,建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農產品市場研究中心以及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等。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