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2.27 hm2的低洼稻田中,沿稻田四周開挖寬2.0 m、深1.5 m的環形溝,進行中稻與湘云鯽同位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共產稻谷20 838.6 kg,平均為9 180.00 kg/hm2,與普通中稻種植平均產量相當;共收獲湘云鯽1 452.0 kg,平均為639.65 kg/hm2,平均純利潤為2 965.81元/hm2,投產比1.00∶1.86。
關鍵詞 中稻;湘云鯽;耦合;養殖技術;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4.2;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268-01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承擔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組于2012年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高興村進行了2.27 hm2的稻—鯽耦合養殖技術試驗,共產稻谷20 838.6 kg,平均產量為9 180.00 kg/hm2;共產湘云鯽1 452.0 kg,平均產量639.65 kg/hm2,平均純利潤為2 965.81元/hm2,投產比1.00∶1.86?,F將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稻—鯽耦合養殖技術試驗稻田面積為2.27 hm2,稻田地勢較低,每年只種1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當地稱之為冬泡田。供試湘云鯽為荊門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提供的大規格越冬苗種,苗種規格為15~20尾/kg,尾重50~65 g。供試稻谷品種為德優8258雜交中稻,該品種莖稈粗壯,抗倒、抗病能力強,分蘗力較強,生長勢較旺,穗層整齊,產量穩定,稻米品質優良,是荊州、荊門地區再生稻種植的主要品種。
1.2 試驗方法
1.2.1 稻田工程建設。2011年11月底開始進行稻田田間工程建設,在稻田四周用機械開挖環形溝,環形溝寬2.0 m、深1.5 m,溝壁與溝底面呈60°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1]。在靠近主干道的環形溝一邊預埋上水泥函管,方便農業機械進出和操作。在稻田進水口渠首安裝有雙層過濾網,第1道網目20目,第2道網目40目,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和雜物進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裝有鐵絲防逃網,防止湘云鯽順水流逃逸[2]。2011年12月上旬完工后,即向田中注水,淹沒田面,一直到湘云鯽投放時,除了重新檢修防逃渠首外,稻田中未進行其他操作[3]。
1.2.2 湘云鯽苗種投放。試驗用湘云鯽系從荊門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購買的大規格越冬苗種,苗種規格為15~20尾/kg,尾重50~65 g,2012年3月22日一次性投放268 kg,平均118 kg/hm2。湘云鯽苗種在裝運前1 d開始停食,并進行了拉網集中鍛煉2次。苗種體形勻稱,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沒有傷??;苗種供應單位離試驗稻田約55 km,運輸時間1.5 h,運輸采用活魚車加氣泵曝氣增氧,投放時沒有苗種死亡,運輸成活率100%。湘云鯽苗種在運抵試驗稻田后,先把彩條布沉入稻田環形溝中,形成一個臨時的“容器”,在計算了彩條布中的水體體積,測量稻田水溫17 ℃后,將魚苗放入,再加入食鹽,攪對成3%的食鹽水溶液浸泡10 min后,撤除彩條布。
1.2.3 稻谷栽插。5月8日開始整田,5月12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種植之前,先緩緩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湘云鯽全部進入環形溝中后,再將田面與環形溝交界處人工壘起一道小埂,防止機械整田時泥漿進入環形溝,避免湘云鯽被渾水“滄死”。種植的稻谷品種為德優8258雜交中稻,栽插的原則是寬行窄株、溝邊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6.7 cm,每蔸插2粒谷苗,在靠近環形溝的邊界區,可充分利用稻谷邊界效應和邊行優勢,因此要適當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0.0 cm,確?;久?80萬蔸/hm2左右[4-6]。
1.2.4 日常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在秧苗正樁后要及時人工鏟去田塊與環形溝之間的小埂,并適時加注田水,讓湘云鯽進入稻田活動和覓食。曬田時要注意每天適當向環形溝中補充新水;施追肥時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期間在6月28日和7月14日共用藥2次,噴施藥劑為康寬。在稻谷噴藥時了加深稻田水位,噴藥時間均為晴天上午進行,噴施時噴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與普通中稻管理相同[7-9]。
秧苗剛插完后,需7 d左右才能加深水位,這期間要注意防止環形溝中的湘云鯽缺氧死亡,采用向環形溝中邊排邊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1次,在稻谷曬田時也同樣操作;稻谷噴灑藥物時適當加深水位[10]。
魚苗下田后,于4月8日水溫達到22 ℃時開始將麩皮和豆粕混合后投喂,投喂點選擇在稻田南北兩邊的環形溝中間位置,投喂區4~5 m,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3%,一旦發現有剩餌,第2天即減少投喂量。從苗種下田至捕撈結束,整個養殖期共投喂麩皮217 kg、豆粕268 kg。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9月24日收割稻谷,共產稻谷20 838.6 kg,平均產量9 180 kg/hm2;9月29日,排干環形溝中的水進行捕撈,共起捕湘云鯽1 452.0 kg,平均639.65 kg/hm2。最大個體361.4 g/尾,最小個體284.6 g/尾(表1)。
2.2 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進行稻—鯽耦合養殖技術,稻谷總量20 838.6 kg,平均9 180.00 kg/hm2,單產與普通中稻種植產量基本一致,未出現減產。
從表1、表2可以看出,湘云鯽平均產量達639.65 kg/hm2,毛收入14 520.00元,總利潤6 732.40元,平均純利潤為2 965.81元/hm2,投產比1.00∶1.86。
3 結論與討論
湘云鯽苗種運輸投放技術處理方法得當。本試驗購買湘云鯽苗種的地點離試驗稻田約55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縮短了運輸時間;在苗種運輸前,供苗單位嚴格進行了魚苗停食、拉網鍛煉等技術處理,因此在苗種運回試驗田放養時,運輸成活率達到100%。在苗種運輸的當天,本試驗即在試驗田備好了用于魚體消毒的彩條布捆箱,稻田水溫、裝水后的體積、消毒藥品用量也一并計算清楚,在魚苗運到后,直接按事先計算好的魚體消毒劑量進行操作,這也保障了在接下來的整個養殖過程中沒有發生病害。
在機械整田插秧時,要在田面與環形溝之間人工壘起1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漿進入環形溝而引起湘云鯽死亡。本研究同期進行的稻—黃顙魚耦合試驗時,由于機械整田時先在黃顙魚試驗田進行操作,結果因泥漿水進入環形溝中而造成黃顙魚大量死亡。因此,在機械整田時,要采用邊排邊灌的方法向環形溝中加注新水,注意防止類似情況發生。田面與環形溝之間人工壘起1道小埂要在秧苗正樁后人工去除,方便排灌水及湘云鯽自由進入田面活動攝食。另外,在整個試驗生產期,除采取緩放水曬田、分區域施追肥、生態制劑防治病蟲害外,其他管理與普通稻谷種植管理基本相同。
整個試驗田總面積為2.27 hm2,田間工程環形溝面積0.22 hm2,占整個稻田面積的9.7%。如果除去環形溝的面積,稻谷種植的實際面積為2.05 hm2,稻谷平均產量10 165.2 kg/hm2,稻谷的平均產量與當地常規中稻的種植平均產量水平一致,說明稻—鯽耦合養殖技術過程中開挖的環形溝雖然占用了稻谷的種植面積,但稻田邊界效應的優勢得以凸顯,開展稻—鯽耦合養殖,使稻谷和湘云鯽共生互利,起到生態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湘云鯽的產量,同時又不會影響糧食生產。
稻—鯽耦合養殖技術試驗過程中,麩皮和豆粕共投喂485 kg,整個養殖試驗共起捕商品湘云鯽1 452.0 kg,如果計算餌料系數則僅為0.315。本試驗5月16日、6月26日、7月31日、8月23日共4次解剖觀察湘云鯽胃腸中食物組成,胃腸食物充塞度均在5.0以上;胃腸中內容物組成中水蚯蚓、昆蟲類(甲殼、翅膜)約占整個胃腸內容物的30%左右,植物種籽、絲藻類、碎屑占到50%,麩皮、豆粕僅占10%左右,說明稻田中天然餌料為湘云鯽提供了必要的蛋白質來源。
4 參考文獻
[1] 周兵飛.浙江省稻田養魚技術研究[J].河北漁業,2013(5):22-23,65.
[2] 黃洪政,黃小柱.稻田養魚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8):337,343.
[3] 周鑫.黃顙魚與水稻連作高產技術[J].當代水產,2011(12):34-37.
[4] 呂耀平.稻田養蝦技術初探[J].北京水產,2001(3):26.
[5] 蘇靖,梁秀杰.淮北地區稻田養魚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學成.新型稻田養魚技術[J].云南農業,2011(12):16.
[7] 徐振寶,郭永慶,薄月玲,等.稻田養魚技術研究[J].北方水稻,2011, 41(4):50-51,56.
[8] 趙君.丘陵區稻田養魚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0(5):41.
[9] 舒新亞.淡水小龍蝦與中稻輪作[J].養殖與飼料,2011(9):21.
[10] 汪艷玲.稻田養殖名優湘云鯽技術[J].黑龍江水產,2007(3):37-38.
基金項目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項目編號:201203081)。
作者簡介 李圣華(1974-),女,湖北荊州人,水產工程師,從事淡水養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