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使農業產業實現充分發揮產業功能和提高整體經濟效益的雙重目的,需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對啟東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從區域比較優勢指數、人均產值系數、產值比重、規模穩定性4個方面對農業產業的生態適宜性、經濟合理性、社會認同性進行量化分析,綜合評價農業產業生態經濟適宜性,以期為啟東市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和結構調整提供方向性指導建議。
關鍵詞: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系統的結構決定其功能。一個合理的、有序的農業系統結構可促進農業系統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不斷改善,進入良性循環狀態,使得投入產出效益穩定增長;反之,則導致系統環境退化,進入惡性循環狀態,農業產業功能遞減[1]。因此,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合理調整優化系統結構至關重要。對啟東市農業各產業在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生產的多年平均表現,即農業各產業產品生產狀況的生態適宜性、經濟合理性、社會認同性進行量化分析,了解啟東市農業生產結構特征,這對啟東市合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及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 啟東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1.1 農業生產結構
啟東市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以農業大縣著稱,農業在總體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較大,2012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8.91億元,同比增長9 %。全市完成農林牧漁增加值61.48億元,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5%。其中,農業增加值61.48億元,增長2.8%;林業增加值0.26億元,增長1.8%;牧業增加值4.21億元,增長2.6%,漁業增加值28.10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32億元,增長36.1%。近五年來啟東市漁業(捕撈和養殖)和農業(種植)產值比重一直處于平穩狀態,保持絕對的產業優勢,林業是最明顯的短腿。
1.2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啟東市有耕地7.06萬hm2,園地面積3953.3hm2,林地面積320hm2,水面面積2.5047萬hm2。啟東市嚴格控制非農業生產用地審批,保證人均耕地面積保有量不下降,切實加強圍墾地、灘涂地的改良與改造,積極做好水土保持、改水改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洪抗旱能力,著力提升耕地的生產效率。
啟東市水利設施較完善,近幾年溝渠、水利維修較多,全市調水能力基本可以滿足正常年景下全市農業生產用淡水的需求。
啟東市目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6.0%,但是其農機發展現狀與實際需求仍然不相適應,新的適用型機械發展滯緩,高效設施農業中農業配套機械化程度低,全市現有噴灌、滴灌面積很小,灌溉機械化程度很低,水產與畜禽養殖的機械化程度與檔次不高。
在道路建設方面,啟東市已經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標;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啟東市對秸稈、畜禽糞便等的利用率較低,沼氣池的建設數量少且分散。
1.3 農業發展社會基礎條件
啟東市的農業社會組織發展健全,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技術與便利,主要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許多鄉鎮都成立了農業協會,如專業蔬菜協會、專業漁業協會、蔬菜出口協會、漁具加工協會、運輸專業協會等,協會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銷售、供應市場等要求,給農民的生產銷售帶來良好的指向作用。2012年啟東市不斷完善“基地+龍頭企業+農戶”、“園區+合作組織+農戶”等經營模式,全力拓展農民增收新空間,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超過2.67萬hm2,帶動農戶20萬戶。
1.4 農業環境保護
啟東市農業環境綜合整治較好,農用薄膜回收、綜合利用率達100%;在人畜糞便管理上,采取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工程建設,推廣利用厭氧發酵和好氧降解工程技術與建設簡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相結合的措施;在秸稈綜合利用上,推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秸稈全量還田、秸稈青貯氨化養畜、食用菌生產等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在水面管護上,所有試點村莊河塘全部實現清淤一次,改造完善水利設施,建立河道的長效管理維護機制。
2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分析
農業各產業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是綜合反映各產業產物在某區域的自然、經濟、政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生產的多年平均表現,是產業產物與當地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相互“磨合”的結果,反映了一定時期、一定區域范圍內社會對現實產業生產狀況的生態適宜性、經濟合理性、社會認同性的綜合性量化認定[2]。
2.1 指標選取
本文主要選取的指標要綜合體現一定區域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產業規模、產出水平和生產穩定性。其中,產業規模與專業化指數體現比較優勢,規模增減反映生產變動穩定性,人均產值系數反應產業綜合效益。因此,根據指標選取要反映生產實際意義、社會認同性高、客觀可行、容易獲得、量化等原則,同時避免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防止重復評價。論文選取產值比重、區域比較優勢指數、人均產值系數和規模穩定性作為農業各產業生產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指標[3]。
2.2 模型表達式
某產業在啟東市的生產規模越大、生產越穩定、效益越高,說明其生產適宜性越好。RCAi、PCIi、PVi反映該產業在啟東市生產的整體情況,SSi反映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受社會影響和生態技術影響的表現。
式中,AEEAi為啟東市農業產業i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RCAi為啟東市農業產業i區域比較優勢指數;PCIi為啟東市農業產業i人均產值系數;PVCi為啟東市農業產業i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SSi為啟東市農業產業i生產的規模穩定性。
2.2.1 區域比較優勢指數
區域比較優勢指數為規模指數和專業化指數的幾何平均值。規模指數反映該地區某種產業生產活動規模,某種產業的生產規模是勞動與物質可投入能力、市場需求、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資源稟賦等因素的綜合體現,若比值>1時,表明該產業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其值越大,說明其規模比較優勢越明顯,若比重<1,則該產業不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專業化指數是用來表示農產品商品專業化程度和生產能力的指標,指該地區某種產業生產占整個農業生產的比重與另一個區域該種產業平均水平的比重[4]。
式中,SCi為某產業i在啟東市的規模指數;SPi為某產業i在啟東市的專業化指數。
SCi = PVi∕PVj
式中,PVi為啟東市某產業i的產值;PVj為地區j某產業i的產值。
式中,PVit為啟東市農業總產值;PVjt為地區j農業總產值。
2.2.2 人均產值系數
人均產值系數反應了產業綜合效益,該指標能消除由于區域范圍的大小和人口多少不等而帶來的總量比較的失真,能較確切地反映某一產業的發展水平。
式中,PPi是啟東市某產業產品的人均產值; PPj是上級區域(南通市)某產業產品的人均產值。
2.2.3 產值比重
該指標反映了某產業發展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及對區域經濟發展增長的作用。農業產值可以體現農業產業效率,可以用來反映農業某產業在本區域內的產值比較優勢。其值越大,表明被替代或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小。
式中,PVi為啟東市某產業i的產值;PVit為啟東市農業總產值。
2.2.4 規模穩定性
規模穩定性是指一定時期內啟東市某農業產業的生產規模波動的穩定性,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產業生產規模偏離規模變化總體趨勢的波動程度。對2003~2007年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產值的變化趨勢分析,采用規模變異系數對實際值與預測值作變異分析,衡量產業生產波動大小,SSi即為對應于變異系數的穩定性。
SSi =1- SCVi
式中,SSi為農產品i在啟東市的規模穩定性指數;SCVi為農產品i在啟東市的生產規模的波動性指數。
2.3 實證計算
2.3.1 區域比較優勢指數
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農業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區位條件、科學技術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某產業的區域比較優勢指數越高,該產業成為具有相對優勢產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本文采取的比較優勢區域為與啟東市相近的南通市,比較的主要有12項種養產業,見表1。
表1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的區域比較優勢指數
指標名稱規模指數專業化指數區域比較優勢指數
谷物0.20380.12460.1594
油料0.97670.59740.7639
豆類3.01971.84692.3616
棉花1.74361.06641.3636
蔬菜1.34630.82341.0529
水果1.29150.78991.0100
生豬0.39250.24010.3069
家禽1.13040.69140.8841
山羊2.01731.23381.5776
海水養殖16.481010.080112.8891
淡水養殖1.01850.62290.7965
農副食品加工業1.20570.73740.9429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谷物、油料、生豬產業外,其他產業都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區域比較優勢最大的是海水養殖產業,其次為豆類種植和山羊養殖,比較優勢指數最低的是谷物種植。
2.3.2 人均產值系數
該指標能較確切地反映某一產業的發展規模和專業化水平。啟東市某產業的人均產值越高,說明該產業在該地域生產的資源稟賦越好(見表2)。
表2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的人均產值系數
指標
名稱2012年啟東市農業總產值/萬元總農業從業人員/萬人2012年南通市農業總產值/萬元總農業從業人員/萬人人均產值系數
谷物1519260.17436343340.20.1969
油料1981060.1783512340.21.3412
豆類4130960.1793996340.22.4848
棉花3464860.17125242340.21.5642
蔬菜9719560.17434750340.21.2640
水果1453860.17103301340.20.7957
生豬2343660.17380797340.20.3480
家禽2999860.17233705340.20.7257
山羊1451760.1755539340.21.4779
海水養殖30814660.17574988340.23.0301
淡水養殖4428960.17246013340.21.0179
農副食品加工業31952360.172362446340.20.7647
由表2可以看出,海水養殖產業的人均產值系數最大,豆類種植緊接其后,這兩個產業的人均產值系數遠遠大于其他產業的人均產值系數,說明這幾個產業在本地生產的資源稟賦系數較高,排在最后的是谷物種植。
2.3.3 產值比重(見表3)
表3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指標名稱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產值/萬元產值比重
谷物151920.0223
油料198100.0291
豆類413090.0606
棉花346480.0508
蔬菜971950.1426
水果145380.0213
生豬234360.0344
家禽299980.0440
山羊145170.0213
海水養殖3081460.4520
淡水養殖442890.0650
農副食品加工業3195230.4686
由表3可以看出,啟東市產值比重最大的是農副食品加工業,其次是海水養殖產業,兩個產業加起來占了農業總產值的92%,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很大,貢獻較大的還有蔬菜種植業。
2.3.4 規模穩定性(見表4)
表4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規模穩定性指數
指標名稱變異系數穩定性指數
谷物0.20080.7992
油料0.13080.8692
豆類0.23670.7633
棉花0.24370.7563
蔬菜0.16580.8342
水果0.22200.7780
生豬0.28150.7185
家禽0.14250.8575
山羊0.12820.8718
海水養殖0.08600.9140
淡水養殖0.10740.8926
農副食品加工業0.41020.5898
由表4可以看出,規模穩定性最高的是海水養殖產業,其次是淡水養殖產業,接下來為山羊養殖、油料作物種植、家禽養殖、蔬菜種植、谷物種植、果樹種植、豆類種植、棉花種植、生豬養殖,穩定性最差的是農副食品加工業。
2.3.5 綜合比較分析
將前面幾種指數進行復合,得出啟東市農業產業選擇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如表5。
表5 啟東市農業產業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
指標名稱綜合比較優勢指數人均產值系數穩定性指數產值比重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
谷物0.15940.19690.79920.02230.1537
油料0.76391.34120.86920.02910.4011
豆類2.36162.48480.76330.06060.7218
棉花1.36361.56420.75630.05080.5351
蔬菜1.05291.26400.83420.14260.6307
水果1.01000.79570.77800.02130.3398
生豬0.30690.34800.71850.03440.2266
家禽0.88410.72570.85750.04400.3944
山羊1.57761.47790.87180.02130.4561
海水養殖12.88913.03010.91400.45202.0041
淡水養殖0.79651.01790.89260.06500.4656
農副食品加工業0.94290.76470.58980.46860.6682
由表5看出,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排序為:海水養殖>豆類種植>農副食品加工業>蔬菜種植>棉花種植>淡水養殖>山羊養殖>油料作物種植>家禽養殖>果樹種植>生豬養殖>谷物種植。
計算結果表明,海水養殖產業的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列所有產業最高,說明海水養殖業是啟東市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啟東市具有較強的海域優勢,所以該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豆類作物種植的適宜性指數排第二,屬于優勢產業行列。隨著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豆類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形成了規模生產,而且比棉花種植省工、省本,還可增種一季蔬菜,經濟效益高,深受廣大種植農民的歡迎;農副食品加工業是產值較大,幾乎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牽動全局的作用,屬于農業主導產業,但是生產穩定性不好,生產規模受市場需求影響較大;蔬菜種植面積較大,產值高,經濟效益好,農民種植積極性高;啟東市棉花種植的面積與相鄰市(縣)相比較大,具有較好的區域比較優勢,但是產值比重較低;啟東市淡水養殖不具有生產優勢,但是其穩定性較高;山羊養殖在啟東具有較大的區域比較優勢,穩定性較好,但是還未形成較大規模,產值比重較低;油料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穩定性較好,但是不具備區域比較優勢;家禽養殖穩定性較好,但是區域比較優勢較小,人均產值系數較低;果樹種植面積較小,投入相對較少,發展不是很快,但是穩定性較高;生豬養殖風險較大,穩定性不高,區域比較優勢指數很低;谷物種植面積較大,但是人均產值系數較低,比較效益較差,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2.3.6 啟東市產業綜合等級劃分
計算各農產品表觀生態經濟適宜性指數平均值(0.5831),得出各產業的綜合評價等級,如表6所示。高于平均值即為優勢產業,可重點發展,低于平均值的一半為非優勢產業。優勢產業可考慮加大力度規?;?、專業化、多樣化發展;非優勢產業必須注意特種經營,同時應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整治與建設。
表6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綜合等級劃分
產業綜合等級優勢產業次優勢產業非優勢產業
產業名稱海水養殖、豆類作物種植、農副食品加工、蔬菜種植棉花種植、淡水養殖、山羊養殖、油料作物種植、家禽養殖、水果種植生豬養殖、谷物種植
3 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發展選擇與構建
表1~5是根據12個產業的各項指標值建立數學模型運算后的結果。數據分析結果是進行農業優勢產業選擇時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若僅通過以上條件來劃分農業優勢產業,將導致問題分析的片面性,無法顯示主導產業的時空范圍,因此,還必須充分考慮到本地農業產業培育中的其他影響因素,即啟東市農業各產業的區域資源條件和區域需求結構變動趨勢對產業結構的影響[5]。根據前面對啟東市農業各產業區域資源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結合啟東市的生態經濟實際,初步提出啟東市當前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5項優勢產業,為啟東市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奠定基礎。
3.1 海水產品養殖業
啟東市沿海灘涂和淺灘面積廣闊,共有淺海水域面積近6.7萬hm2可開發利用,沿海灘涂面積約2.67萬hm2,大部分適用于海水養殖,具有較好的生產基礎,而且國內外對水產品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大,不少國家謀求從我國進口水產,從而能進一步推動海洋水產業的發展。具體可積極發展海洋漁業、海洋蔬菜種植業、海洋生態觀光旅游農業和海洋生物質產業,提高品質,提升品牌。生產過程中堅持以生態理念為指導,生態技術為支撐,以獲取生態健康產品為目標,發展海洋相關產業,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依托啟東市漁港建設和海洋漁業優勢,漁、游結合,發展具有觀賞性、趣味性、參與性的休閑旅游項目。
3.2 農副產品加工業
農副產品加工業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的重要環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牽動全局的作用。加工業發展不好,糧食經濟就搞不活,畜牧業也難以有大的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就很難實現。農副產品加工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動種植業、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啟東市是一個農業大市,是聞名的海水產品生產基地,其農產品具有鮮活特性,銷售是否及時對它的價值實現影響極大,這就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
3.3 無公害蔬菜瓜果種植業
啟東市光溫水熱資源豐富,適宜栽種蔬菜瓜果品種較多。積極擴大現有的蔬菜、水果產業基地,以生鮮嫩食用作物栽培為主產,面向城市多元化市場需求,依托現有設施農業基礎,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提高設施裝備,研發推廣綠色、有機栽培技術,培育高技術設施蔬菜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嚴格質量管理,強力推進品牌經營,大力發展高水平、高技術設施農業。
3.4 生態型畜牧養殖業
啟東市傳統的畜牧業主要是以山羊、生豬和家禽養殖為主,生產水平尚有待挖掘,同時部分規模養殖場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膳浜戏N植業發展,合理布局,依托現有養殖基礎,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用環境友好型技術改造現有養殖模式,發展規?;?、標準化、專業化的肉豬、山羊、肉蛋雞等畜禽養殖和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在空間配置上散布于種植業系統之中??山ⅰ靶蟆印恕睒嫵缮鷳B型養殖系統,推動啟東市畜牧養殖業向產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3.5 休閑旅游農業
休閑旅游農業是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它主要是利用農業資源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產品、農業文化、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體驗農業、了解農村的一種農業經營活動。啟東市交通便捷,北連啟東市區,南接上海崇明島,濱江特色優勢顯著,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憑借目前的河口自然保護區、圓陀角風景區、特色港區、近海養殖風光以及大上海的旅游輻射功能,重點圍繞以特色餐飲、休閑、娛樂、體驗為主的旅游農業項目的開發,大力發展適合本地的觀光農業。依托該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借助優質土壤、海洋氣候和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引進優質、特色林果品種,發展適合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綠色林果業,以提高全市林木覆蓋率、營造上海市后花園需要的多樣化生態景觀。
參考文獻
[1] 萬寶瑞.農業結構調整與區域政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1:57-59.
[2] 張靜,卞新民,臧敏,等.作物生態適宜性變權評價方法[J].南京農業學大學報,2006,29(1):13-17.
[3] 李靜,卞新民,胡大偉.基于生態-市場容量潛勢的作物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29(3):6-11.
[4] 李應中.比較優勢原理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24(2):5-9.
[5] 劉紅梅,李玉浸,劉鳳枝.大冶市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J].中國可持續發展,2004(6):16-19.
作者簡介:黃艷嫻(1986-),女,浙江人,碩士,麗水學院商學院區域經濟學學科,助教。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