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十四萬長江漁民為何愁生計

      發布時間:2025-07-20 22:37:36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現在買個地基就得十來萬元,一套房子最少得二三十萬元,我家祖孫三代打了幾輩子的魚,到現在一間房子都沒賺到?!?/p>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如火如荼之際,長江沿線14萬多漁民多數卻在為生計發愁。近期在沿江多個縣市調研發現,漁民打魚沒錢、上岸沒地,又難以享受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以及各種惠農政策,是公共服務陽光難以照射到的角落。

      打魚沒錢,上岸無地

      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漁民劉儒學夫婦和70歲的老娘一起租住在鎮上的一間破房子里,每年雖只要1500元的租金,但兩口子一年打魚毛收入只有三四萬元,刨去各種支出,一年到頭只剩下三四千元?!艾F在買個地基就得十來萬元,一套房子最少得二三十萬元,我家祖孫三代打了幾輩子的魚,到現在一間房子都沒賺到?!睋私?,沿江像劉儒學這樣沒房沒地、以船為家的漁家數以萬計。

      201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長江中下游漁民收入差異大,除上海、江蘇、安徽安慶等地部分漁民收入較高外,其他江段漁民收入普遍偏低,少的每年只有1萬元。湖北秭歸縣、宜都市、赤壁市等地漁民年收入只有2萬元左右,石首市、洪湖市專業漁民一年收入大多在4萬元左右;重慶江津漁民全年平均作業220天,漁民年收入普遍在6萬元左右,支出約548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700多元。

      中青年漁民愁生計,五六十歲的老漁民則憂養老。讓調關鎮42歲的漁民周德宏難以釋懷的是,去年64歲的父親突發疾病去世,兄弟姐妹5人竟然湊不起幾萬元的安葬費。

      由于居無定所、家庭困難,漁民子弟上學難,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漁民鄭偉清說,村里100多戶漁民,與兒子一起讀到高中的只有兩人,還沒有一個大學生,一般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

      多地漁政部門反映,漁民因為生活相對封閉,是當地最窮、最弱勢的群體之一,被排擠甚至被歧視。同時,由于漁民的非農身份,生活在農村的漁民往往成為農村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真空地帶。這導致這部分人普遍缺乏獲得感,上訪現象相當普遍。

      從事漁政相關工作30多年的宜都市水產局副局長劉哲西稱,與越來越多的惠農政策形成鮮明對比,除了燃油補貼和禁漁期補貼,國家幾乎沒出臺過惠漁政策,去年剛出了連家漁船安居工程的政策,每戶補3萬元,相對于動輒數十萬元的購房款只是杯水車薪。

      宜都市白水港村65歲的漁民劉成兵對此心理很不平衡。他說,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靠水吃水也吃不飽了,卻沒有享受到多少好政策;國家發展了,很多農民都富起來了,我們的日子為何越過越難?

      無魚可捕,無處可捕

      近年來,“長江三鮮”、“四大家魚”等主要經濟魚類加速萎縮,一些江段已“無魚可捕”;而隨著長江航運和沿江工業的發展,以及長江江豚、珍稀魚類、水產種質基地、濕地保護等各類保護區的設置,漁民作業空間被不斷擠壓,一些漁民“無地可捕”。

      “我現在一年就趁禁漁期結束后打魚三四個月,剛開禁時一天還能打個10多斤,到了11月后連柴油錢都賺不到,靠水吃水已經吃不飽了?!卑姿鄞鍧O民魯必華說。

      在600多公里外的安徽安慶,余云保和大多數漁民一樣,今年一個月的刀魚捕撈季只捕到不到5公斤刀魚,只有往年3天的量?!八木W下去三網空,很多漁民都不下江了?!卑矐c市農委相關負責人稱,今年長江安慶段創下了刀魚捕撈旺季尾數、個頭、重量等多個歷史新低,刀魚產量不及去年的1成。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組數據印證了“無刀魚可捕”的擔憂:1973年長江刀魚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已不足百噸,2011年僅余12噸。而“長江三鮮”的另外兩種,鰣魚和河豚已10多年難覓蹤跡。

      長江漁業資源逐年萎縮,漁民漁網的網眼隨之越來越小、網越來越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曹文宣稱,長江現有的漁業資源已經養不活那么多漁民了,無魚可捕,一些漁民就采用電打魚、迷魂陣等非法手段酷捕濫撈,嚴重破壞漁業生態,威脅江豚等食魚“國寶”的生存,形成惡性循環。在長江中下游湖泊和江邊大量存在的迷魂陣,網目僅為0.5毫米至1毫米;重慶江津段的漁船密度和作業強度,已超過其天然水域漁產潛力的3倍。

      近年來,長江航道整治步伐加快,長江黃金水道日益繁忙,船舶數量增長迅速,去年長江貨運量再創新高,已達20.6億噸,穩居世界內河貨運量頭把交椅。然而,航運的繁忙卻大大擠壓了漁民作業空間,一些地方漁民“無地可捕”。

      隨著長江沿線建立了一大批江豚、珍稀魚類、濕地保護區以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育長江生態、減緩漁業資源衰退趨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與此同時,生態保護與漁民生存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湖北省洪湖市有1個國家級江豚保護區、3個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還有著名的洪湖濕地。但長江干線300多戶漁民以及洪湖湖區的三四千戶漁民生活卻十分艱難。漁民每人分了20畝的水面,但水質越來越差,效益也越來越差,僅能勉強維持溫飽。

      長江石首段有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本在長江天鵝洲故道世代打魚為生的100多戶漁民只能轉產安置,平均每人只分到了三四分地,此外沒有其他任何補貼和政策,為此漁民開始擠占保護區灘涂資源。

      沿江重化、水泥等高污染企業林立,偷排偷放的污水也給漁民帶來困擾。洪湖市螺山鎮長江捕撈村漁民周良說,原來江南江北都能打魚,現在對岸的湖南臨湘靠江建了個大型化工園,污水排到江里,魚大片大片地死,打上來的魚有一股藥味。

      漁民有期盼,形勢有需要

      在沿江多個縣市調研發現,多數漁民有轉產轉業的需求和愿望,不少人已主動上岸自然轉產,還在打魚的幾乎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稱,一方面長江航運的發展和各類保護區的建設讓漁民“無地可捕”,長江漁業資源逐年衰退讓漁民“無魚可捕”;另一方面,漁民作業、酷捕濫撈也影響了長江航運和漁業保護;讓沿江漁民轉產轉業、上岸安置迫在眉睫。

      湖北秭歸縣農業局副局長鄭明、湖北赤壁市漁政部門負責人余東海稱,“退捕還魚”的關鍵在漁民,難度也在漁民。漁民大多文化水平低、相對封閉,除了打魚什么都不會,如何適應岸上的生活,如何找到合適的活計等都是問題。

      目前,每年投入到長江漁業上的資金有燃油補貼、禁漁期補貼、人工增殖放流的資金、連家漁船安居工程補助資金,三峽工程等水利樞紐、每個航道整治工程和保護區建設也會安排一定的涉漁資金,加起來高達數億元。

      曹文宣、危起偉等反映,這些資金不少是糊涂賬;有的錢還趴在賬上“睡覺”,如長江上游珍稀特種魚類保護區安排的4000萬元漁民轉產資金。這些錢應該用于“退捕還魚”,用好用活。

      一些漁政干部和專家學者表示,漁民轉產轉業是一項牽扯面廣、情況復雜、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

      首先,將漁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后顧之憂。應讓漁民享受城鎮居民醫保和社會養老保險等相關政策,無地漁民享受被征地農民最低生活補貼,同時對漁民在養老、大病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予以傾斜,為困難漁民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

      其次,在連家漁船安居工程的基礎上,政府可將漁民轉產安置補助資金的一部分用于保障房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分給漁民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田地,并加強對他們的農技培訓,讓漁民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第三,加強轉產轉業人員培訓,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一部分漁民可從事漁業資源監測、生態捕撈、增殖放流、水產養殖等靠水吃水;更多的漁民則需要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就業平臺。

      專家建議,人社、漁政、教育部門以及相關企業可以一起,對漁民進行訂單式、保姆式培訓,讓漁民掌握企業需要的技能,真正實現轉產轉業、安居樂業。

      (《半月談內部版》第9期)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