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的文化是兼容并蓄、融合發展的文化,21世紀的聲樂藝術亦是如此。聲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愛聲樂,學習聲樂,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成為了學習聲樂者的首選。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中西音樂文化;聲樂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4-0199-02
這兩種唱法一個源于西方,一個源于中國。雖然兩種唱法深受文化和地域的影響,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也存在著驚人的相通之處。本文簡述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不同的歷史沿革,對兩種唱法技術上進行了比較。采用比較分析法和史學研究方法,對建立在歐洲文化傳統上的美聲唱法與建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的民族唱法如何相融合的問題進行研究。從主觀上建立起開放的歌唱觀念和靈活的思維方法,既要發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又要吸收借鑒美聲科學的唱法,在今后的聲樂教學中走好自己的路。
一、民族唱法的概念
(一)民族唱法的流派淵源
民族唱法,是當今歌壇三大唱法之一。所謂的民族唱法,從廣義上講泛指我國各個社會文化歷史發展時期中各地區、各民族間流傳著的所有種類繁多的不同聲樂歌唱藝術方法、歌唱藝術形式和流派唱法藝術體系的總和。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包括中華民族所有的聲樂藝術,如戲曲、曲藝、民族、藝術歌曲五四以來新創作歌曲、流行音樂等。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地方音調濃郁,在演唱時能用方言表達其內容,但是地方語與漢語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豪放悍獷一些,南方民歌則委婉靈巧一些,高原山區民歌則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舒展自如一些。
由于民族唱法產生于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因此,已深深扎根與本民族文化中,成為其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我國的民族唱法大多數采用腹式吸氣法,最主要的特點是聲音甜美,咬字歸韻。傳統的民族唱法多以真聲為主,對喉嚨不利,且歌聲缺乏圓潤、明亮色彩,空洞無力。所以,在后來歌唱呼吸技巧的演變中,胸腹式呼吸法被更多地采用。這種呼吸方法對民族演唱的科學發聲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使聲音變得圓潤,而且高低強弱變化自如,更符合人體歌唱發聲的客觀規律和民族歌唱藝術的科學要求。
(二)民族唱法的藝術特點
1.民族唱法的世界性?!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摹?,因為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精神狀態、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點的不同,其音樂也具有十分獨特的形式。它們擁有悠長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地域特征鮮明,具有質樸的生活情趣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們互相吸收、互相影響,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世界音樂文明的發展也正是不同民族音樂不斷交流融合再創造的過程,這種交流使音樂有了更廣泛更深刻蘊含。
2.民族唱法的獨特性。民歌唱法具有音色甜美、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高亢嘹亮的特點。民間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民族獨有的文化藝術的一部分。中國有56個民族,都著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民族語言,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有的還已形成了系列歌曲,如:茉莉花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號子系列歌曲、搖籃曲系列歌曲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頑強、自信、豪邁的偉大民族。其民族精神內核既有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獨特性,又因為它是56個民族組成的,具有豐富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格,這是不同民族由于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地理環境、社會風尚習慣的影響所產生的民族特征。各個民族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各民族也有特色鮮明的音樂形態。
二、美聲唱法的概念
(一)美聲唱法的流派淵源
美聲唱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具有一整套科學而又系統的技術訓練方法和理論體系。這種歌唱方法來自于意大利,原文為“BelCanto”,中文意思為“美妙的歌聲”。這一歌唱方法在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定位為科學的發聲方法。因此,很多國家的歌唱家在演唱本國的藝術歌曲和民族歌曲時,都大膽借鑒和引用了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但在把握各種歌曲風格時又具有著各國鮮明的民族特色。美聲唱法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來演唱。當高音時,不用強烈的氣息來沖擊,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發聲方法,從深下腹(丹田)的位置發出氣息,經過一條順暢的通道,使聲音從頭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來(即所謂“頭聲”)。歌唱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是歌唱的基礎。美聲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美聲唱法不僅影響著中國的聲樂藝術,同樣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聲樂藝術。
(二)美聲唱法的聲音特點
美聲唱法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具有一種大致統一的聲音標準。美聲唱法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混聲合唱區和整體共鳴,其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并將所有的共鳴腔體調動起來。因此,美聲唱法具有優質的音色、完美的連音、敏捷的花腔、極妙的半音技巧和令人驚訝的弱音控制能力。美聲唱法堅持聲部分類,聲音統一,吐字清晰以及良好的呼吸支持,充分打開喉嚨,共鳴腔體的運用等原則,所以發聲科學,聲音優美,表現力豐富。
三、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都有漫長的歷史沿革, 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之上,美聲唱法則是建立在歐洲文化傳統之上,兩者有著不同的歷史淵源。二者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其他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下,逐步演變成當今人類社會頗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藝術風格體系和演唱方法體系,中國的民族聲樂與歐洲的傳統聲樂在發聲方法上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
1.氣息。美聲唱法認為呼吸是發聲的原動力,其氣息以“連貫”為宗旨,對均勻的呼吸有著極高的控制要求,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民族唱法極其講究歌唱中的氣息運用,不同的聲、情、字、腔和不同的音高、音色、力度都必須依靠氣息的不同變化以及氣息與聲帶、氣息與吐字的巧妙配合來獲得,因而形成了多種各具特色的用氣方法和呼吸技巧。
2.發聲。美聲唱法區別與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美聲唱法的混合聲區唱法?;旌下暤倪\用在美聲唱法中非常重要。從聲音來說,真假聲都用,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以前的民族唱法常常故意強調真聲和假聲的區別,增強了二者的沖突和對比?,F在的民族唱法,在向美聲唱法學習中,也借鑒運用了混合聲區唱法,兼用真假聲彌補了單純用真聲或假聲的缺陷,綜合了兩者的優點和長處。
3.腔體共鳴。美聲要求頭腔、口腔、胸腔的共鳴,在吐字時,一般在口腔后部或咽腔構成元音,并在歌唱發聲時,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要求運用混合共鳴。而民族由于民族語言的特點一般都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所以要求共鳴相對集中在頭腔和口腔,而對咽腔、胸腔共鳴則使用較少。
4.語言。民族唱法的來源,決定了它民族語言的特點,要求行腔咬字要尤其要注意,不同地域的民歌須按當地的語言或方言特點發音;而美聲由于歐美的語言只有5個基本韻母,所有的行腔都要歸到這5個母音上。但對歌唱語言也是很重視的,它對每一個元音都要求唱得清楚、圓潤而連貫。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區別還在于情感方面的不同。民族唱法通過表現方式、演唱方式等變化去感染觀眾;而美聲更重視的是聲音內在的感染力,不需要過多的演唱方式、形體表演等的變化,而是通過聲音技術等內在的方式變化去感染觀眾。
(二)聯系
雖然兩種唱法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二者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聲音方面都追求完美,在聲音的明亮、控制音量強弱程度上都一致;氣息方面,二者都是靠氣息拖住聲音以求純凈優美的音質;在高位置的聲音安放問題上也具有共同性;二者都有要求喉頭放松,聲音流暢貫通,等等。
四、兩種唱法的完美融合
如果說20世紀是個多元文化交鋒對話、沖突合作的世紀,那么21世紀可以說將是多元文化相輔相成、融合發展的一個時期。在此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之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聲樂舞臺上的出路在于相互借鑒與融合,它們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從對抗到盲從的極端,但現在正走向對話合作、融通共促。
在聲樂領域上,我們迫切需要尋求一種“世界即民族,民族即世界”的鮮明傳統特色,同時又能通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輔相成,科學的互溶,風格的借鑒,用更好的科學發音演繹我國各民族民間風格的聲樂作品,使民歌和美聲的歌唱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更符合我國聽眾的欣賞習慣。只有這樣我國的聲樂藝術才能在國際上真正樹立起中國音樂學派的旗幟。從歷史角度分析,自美聲唱法引入中國以來,中國的歷代音樂家從未停止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融合的腳步。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探索民族聲樂藝術與美聲唱法的結合發展變得至關的重要,二者的融合產生了新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海外留學生趙元任、徐志摩等就開始研究創作出民族化的美聲歌曲,其中代表作有《叫我如何不想他》、《海韻》等。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更是使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熔為一爐。改革開放后,反映中國新時代精神風貌的美聲聲樂作品如《我愛你,中國》、《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大海啊,故鄉》等歌曲走進了千家萬戶,并得到人們的認可與贊同。但整體來看,能夠將美聲和民族融會貫通的歌唱家還是屈指可數。
這種演唱藝術不僅要求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科學的技術方法,還要有強烈的時代感。只有不斷尋求科學性與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才能演繹出既具有民族特色風情又與世界接軌的聲樂演唱體系。當代,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交流方面都出現了空前頻繁局面,這就為我國的民族新型音樂作品提供了良好環境支撐,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民族唱法與歐洲的美聲唱法的磨合學習吸收方面,必然催生出新的作品形式,這更加有利于兩種唱法的交流與融合。美聲唱法對我國聲樂藝術無疑是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如何把美聲唱法的優點不斷地融合到我國聲樂藝術中,還需要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廣大的專業和業余的聲樂愛好者的不懈努力。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將美聲唱法先進的歌唱技巧引進來,為更好地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