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與曲是音樂歌曲的組成元素。一首好歌,定然是絕詞、妙曲的完美統一。其中尤其歌詞,必定深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達人的心靈并直抵神經末梢。歌詞貼近生活、貼近人生、貼近生命,與自然、社會和人性相契合,樂曲美妙,這是經典歌曲的共性——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即如此,因而電影風靡全球成為經典,插曲則成為電影與歌曲中經典的經典。
【關鍵詞】歌曲;歌詞;生活;生命;自然;心靈
音樂中的歌曲是詞與曲的粘合。一首經典歌曲,自必定是深刻、絕好的歌詞與美妙、動聽的樂曲的完美統一。相較而言,歌詞更居主導,是一首歌的核心與靈魂。一首歌,最為根本的總是要吟訟什么——它用樂曲這種深具美感的形式來抒發和表達一種長期盤踞心間的情感。經典的音樂,歌詞必定是深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達人的心靈并直抵神經末梢的。一幅好詞,縱使樂曲不好沒有傳唱下去,也會以其他文學形式傳承下來。徒有曲而詞不堪推敲錘煉的歌,畢竟只會短暫的流行,終究是,斷不會成為經典——不存在孤立、純粹的神曲妙樂!
經典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歌曲,在詞與曲上正好與經典音樂的要素相吻合。歌詞貼近生活、貼近人生、貼近生命,與自然、社會和人性相契合,樂曲悅耳、動聽,讓《音樂之聲》成為經典而風靡全球,一代一代瘋狂癡迷。這些歌曲因此榮居雙重經典的寶座,成為經典電影中的經典音樂和經典音樂中的經典——一些地區甚至將電影《音樂之聲》的中文片名翻譯為《仙樂飄飄處處聞》。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志愿修女瑪利亞、美麗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處處充滿陽光般的氣息與溫馨浪漫。電影用音樂歌唱的形式演繹一家人的生活,傳遞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斃麃喿屧舅罋獬脸恋募彝コ錆M了歡聲笑語,她用天籟般的歌喉唱出一首首傳世經典:高山之巔,獨唱充滿激情、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田野里,教孩子們唱歡快、大方的“Do Re Me(《哆唻咪》)和輕松愉快的The Lonely 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So Long,Farewell(《晚安,再見!》)。
《音樂之聲》的插曲不僅跟隨劇情緊扣情節而各有特色,尤其歌詞形象、生動、深刻,或優美、或抒情、或詼諧,輕松、活潑、流暢,瑯瑯上口,加以曲悠樂揚,因而打動人、感染人。
22歲的志愿修女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只要修道院的門開著,她就常在蒼翠的群山間象云雀一樣歌唱,在潔凈的小溪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影片一開始以Prelude(《序曲》)為背景展現奧地利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的美麗自然風光,瑪利亞來到山上縱情歌唱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抒發她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
音樂聲回蕩在群山之間,
傳唱千年的歌聲在飄蕩,
山巒喚起我心中的音樂,
我的心想唱出它聽過的每首歌。
(它聽過的每首歌)
我的心想與鳥兒的翅膀一起飛上天空,
穿越湖泊叢林。
(越過叢林)
我的心渴望與鐘聲一起輕嘆,
乘著微風飛越教堂。
象旅行的溪水那樣歡笑,
一路上在石子上輕盈跳躍,
(在路上)
徹夜歌唱,
象學習祈禱的云雀。
心靈孤寂的時候,
我走入群山之中。
因我知道,我將能聽到從前的聲音。
音樂聲洗滌著我的心靈,
我將會再次放聲高歌。
(括號中內容為孩子們獻給男爵夫人時添加。歌詞內容均源于電影《音樂之聲》,下同。)
正是這首聲情并茂的歌曲,不僅抒發了瑪麗亞熱情、奔放,天真、爛漫,向往大自然、渴望自由的活潑天性,而當孩子們在將它獻給男爵夫人時,有如醍醐灌頂,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迅速喚醒了記憶深處幾近泯滅的舊日情感,讓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恢復了原先的活力,原來不茍言笑的他立時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他檢討自己不了解孩子們,感激瑪麗亞把音樂帶回家中,并在孩子們的歡迎演出后,就小女兒Gretl先前向男爵夫人獻上的雪絨花“即興”彈唱一曲。歌聲不僅打動每一個人,還彌合了父子間的人倫親情、化解了主雇間的僵局,連男爵夫人都責備上校,“You never told me how enchanting your children are(你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的孩子們是如此地迷人!)”
除卻美妙樂曲和旋律,歌詞中“音樂、歌聲、高歌,鳥兒、云雀、翅膀、天空,石子、山巒、群山,湖泊、溪水、叢林,鐘聲、教堂,微風、心靈、歡笑”等,一個個飽含生活氣息的語匯及其所蘊含的廣闊思維空間,都無不傳遞出了每一個無論年齡、閱歷和社會層級的人們輕松、活潑、歡暢的心聲。
修道院院長覺得瑪麗亞不適應這種與塵寰隔絕的生活,該放她到外面看看。就這樣,她來到薩爾茨堡當上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心地善良的愛國者馮·特拉普上校,在服役期間功勛卓著,幾年前不幸死了心愛的妻子后心灰意冷,家里沒有歌聲,沒有笑聲,也不許別人提到妻子。他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了解他們,老是象指揮水兵一樣管理他們?,旣悂喆┲缓仙淼呐f衣服,戴著破舊的帽子,拎著手提箱、挾著吉它離開了修道院。她一路放聲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氣闖進了上校家。上校見她這付模樣,對她勝任與否表示懷疑;而上校管教孩子們的做法也令她大為驚訝:只要他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報出自己的姓名。孩子們生性活潑可愛,各有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愿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也不例外。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瑪麗亞沒有聽從,她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瑪麗亞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領他們到市場游玩,去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郊游、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Do Re Me(《哆唻咪》)”學起,為他們開啟音樂的大門:
············
Doe(哆)——是一只小母鹿,
Ray(唻)——是一束金色的陽光,
Me(咪)——是稱呼我自己,
Far(發)——要道路遠又長,
Sew(嗩),——是穿針又引線,
La(啦)——是音符跟著嗩,
Tea(唏)——是飲料與茶點,
然后我們再唱doe (oh-oh-oh)。
············
當你知道這些音符,
你會唱許多的歌。
············
Do Re Me(《哆唻咪》)的最大特點不僅在于它曲調的活潑、輕松、歡快,更在于歌詞(亦即瑪麗亞)適應少兒的記憶能力與記憶特點,將人們熟稔、充滿童趣和生活氣息的日??蓯畚铩茁?、陽光、自己、道路、針線、音符、飲料和茶點融入到“教學”中,引導孩子們的音樂入門,讓單調、枯燥的音符充滿生活情趣,讓孩子們領略到學習的樂趣并且陶醉在音樂的享受與快慰中。Do Re Me(《哆唻咪》)不僅僅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和激情,也在音樂節上感染了每一位觀眾!
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被音樂和笑聲代替,這個家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讓上校禁錮、塵封的心靈即刻煥發出生命的異彩,木偶劇The Lonely 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震撼了所有人,上校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的一再要求和鼓動下,含蓄而興致勃勃地彈奏起了Edelweiss(《雪絨花》),隨后迎來了家庭舞會上把這個合唱團推上薩爾茨堡音樂節的So Long,Farewell(《晚安,再見》)。So Long,Farewell借大廳和教堂的鐘,并以小鳥的身份和口吻,用童話和宗教般圣潔的方式來示意孩子們道晚安了,他們的演唱和道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孩子們的稚趣與童真、活潑與俏皮。歌曲中大廳、教堂、鐘聲、小鳥、兒童、香檳、太陽都是人們身邊極其生活化的平常事物,經過瑪麗亞這么一發掘,就來了神韻。歌謠的內容與曲調、演唱者的孩童身份與道晚安、說再見主題,三者絲絲入扣,高度契合。道別絲毫看不到彩排的痕跡,倒更象是孩子們的臨場發揮和即興演唱——即便那樣,功勞里至少也有瑪麗亞的一半。睡覺、道別每天都在發生,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它是最生活化的行為與儀式,但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出來,的確讓每一個人都振奮莫名。這也恰正是它在音樂節上引起無數觀眾——彼時彼際的奧地利人(隨時都面臨著向自己深愛的祖國道別)轟動的內在根源。
《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也是所有優秀音樂歌曲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盡情借助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形象,來充分調動人們的想象和思維,提示大自然的美麗可愛、社會萬象和人生百態以及人世的悲喜哀樂與天地人倫情懷。在歡迎男爵夫人時,表演和歌曲幽默而風趣的木偶劇The Lonely 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亦可見一斑。歌詞中:孤獨的牧羊人、歌聲、城里人、橋、王子、路人、用餐人、飲酒人、穿粉紅衣服的小姑娘、二重唱、三重唱,這些語匯將牧羊人歌聲的魅力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在木偶劇后上校所彈唱的Edelweiss(《雪絨花》)中,雖只有單一的雪絨花這一自然精靈,但其寓意于物的抒情色彩卻濃郁有加:親近之情、做人之道、恒常之志、赤子之心,盡皆寄掛于嬌小玲瓏的可愛雪絨花之身。亦因于此,在音樂會上,上校和瑪利亞的深情演唱感動了全體奧地利觀眾,他們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
雪絨花,
雪絨花,
每天清晨迎我開。
小而亮,
清而白,
含笑點頭多可愛。
雪白的小花,
快開放,
永不敗!
雪絨花,
雪絨花,
愿我祖國春常在!
音樂,激發起上校對生活的熱愛,拾回了失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麗亞的愛情?,旣悂喓ε伦约簩ι闲5母星樵较菰缴?悄悄回到修道院。她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愛情是神圣的,“修道院的墻不是用來把問題關在外面的”,必須正視它們,Climb Every Mountain(《攀越每一座山》),按照天生注定的生活來生活。
山嶺、小徑、道路、溪流、彩虹、夢想、愛、誠心、時光,自然界和人類思維的這些具體形象把人生的探尋、抗爭、奮斗、進取、耕耘與無窮盡的追求等都講得簡單、生動、淺顯。由于它的力量,瑪麗亞回到了馮·特拉普上校家。男爵夫人發現已經無法挽回和上校間的感情,主動退出了婚約。這首歌不僅徹底改變了瑪麗亞的人生,同時也激勵了上校一家。為遠離納粹,他們歷盡艱辛逃出了多難的祖國,在巍峨的阿爾卑斯山之巔,再次吟唱起這首歌。
經典,只屬于那些歌詞抓住和深入事物本質、經得起千錘百煉,同時樂曲亦絕美無限的歌曲!——或許,這亦是音樂的本質與特性。電影《音樂之聲》中,除前述賞析的六首歌曲外,其余亦魅力無限:Erture And Preludium(《序曲·贊頌我主》)、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晨禱和哈里路亞》)、Processional And Maria(《婚禮進行曲和瑪麗亞》)充滿了宗教贊美詩的圣潔。尤其是,修道院又不見了瑪利亞,修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院長嬤嬤訴說各自眼中不守修道院規矩的Maria(《瑪麗亞》),大量的比賦,讓人既對修女們的唱白捧腹開懷,又對瑪麗亞油然而生憐愛之情。I Have Confidence(《我有信心》)表現了瑪麗亞既擔心又期盼的復雜內心活動、傳遞出一種昂揚向上精神,My Favourite Things(《最喜愛的東西》)教育人自我激勵。Something Good(《有些好事》)和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今年16歲馬上17歲》)則深情表達了內心對愛情、對成長的喜悅,以及對浪漫甜蜜的渴求。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的歌詞,無不切近自然世界、社會萬象、日常生活和人類的慣常思維。正是源于這種簡單、自然和切近自身,所以易于深入人的內心、觸及人的神經中樞,而每每叩擊人的心肺,動人心弦、感染人,給人一種肉體上的顫慄和心靈上的震撼!
音樂,是一種心理機制,它可以調節人的身心、益壽延年。一首好的歌曲,常常就是一幅精神強心劑。對于經典老歌,其生命力,套用央視的一句臺詞:歷盡滄桑經久不衰,走遍天涯永難忘懷!——《音樂之聲》的插曲即如此!
作者簡介:
林蓓娜,(1977.4--),廣東省揭陽市人,本科,東莞群眾藝術館助理館員,現資格專業,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