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供暖行業隨著社會大眾對PM2.5的愈發興起關注,以及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末期所要求的,城區取暖完成煤改電的規劃,在年末逐漸迎來了不錯的發展契機。
煤改電工程對電采暖行業發展可謂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業內人士認為:用清潔、安全、環保的電采暖方式代替落后的煤炭取暖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外早已通行的一種做法。就國內來說,電采暖僅僅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中包含了空調、電暖器、發熱電纜、電熱膜等多種不同的采暖方式,用戶在選擇的時候應該從安全性、舒適度、能耗比和揚塵系數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并結合房屋的客觀情況,這樣才能達到健康供暖的目的。
在2013年新年伊始之時,全國大部分地區持續低溫,南方要不要實施統一供暖,成為熱議的話題。網絡上的熱議,逐漸向現實社會之中發展,國內眾多媒體紛紛刊文質疑南方不供暖的原因,并將當地的室內外氣溫分別對比刊出,引發了更大的社會影響。
按照現行規定,我國采暖地區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氣超過90天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準為16℃~18℃。這一規定,來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面臨能源奇缺現狀,由時任總理周恩來親自劃定的供暖區域。
不過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供暖是否需要擴大,隨著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而逐步成為了議題。
無錫市建筑研究院設備總工程師沈和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時間短,設備建成后使用率低,將造成設備浪費,增加年運行費用。而且對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導致居民身體的不適應?!?。
這一觀點致使社會輿論嘩然,各種批評諷刺甚至是人身攻擊之聲絡繹不絕。不過除去身體不適這一原因之外,南方供暖確實面臨著房屋保暖節能性能不達標、空調取暖能耗過高的問題。
據相關媒體報道,經專家計算,目前南方城市居民采取的電暖器、空調等采暖方式,其采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電,折合消耗兩到三公斤煤。而集中供暖,每平方米每年要消耗15至20公斤煤,南方若推廣集中供暖,將帶來巨大的能源消耗。以武漢為例,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其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制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其供熱方式是采用熱電廠的天然氣發電余熱為居民區供暖。但這一工程目前受制于天然氣的供應量,能源供給依舊是個問題。
據統計,從1961年到2011年,貴州共有104次省級凝凍過程。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準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平均氣溫低于16℃。出現雨雪天氣時,長江流域氣溫一般不到10℃,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下。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認為,目前秦嶺—淮河線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線”,“一線定南北”有不嚴謹之處,但是如果供暖要向南方擴展,下一條線又該劃在哪里呢?供暖作為一種大規模、系統化的公共服務,涉及規劃、建筑、能源、財政、技術、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區也缺乏相應的經驗,應當“謀定而后動”,不能倉促上馬。
外墻保溫政策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而門窗、墻壁節能保暖標準也紛紛出臺,這正在逐步掃清著南方供暖的障礙,目前的問題則在于城鄉供暖區別、統一供暖還是分戶取暖等具體措施方向上。
但是無論如何,采暖行業的發展顯然已經隨著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進一步要求,而在全國范圍內迎來了不錯的發展局面,如果南方供暖政策正式劃定,供暖線由秦淮一線南移,那么對于我國相關采暖設備企業來說,意味著大片的空白市場可以獲得開發,如何搶占市場、生產合格的滿足需要的供暖設備,則成為了這些企業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同時,隨著節能減排任務的進一步深入與階梯電價的進一步普及,空調取暖這一高能耗的取暖方式必然會面臨著變革,除去推動空調節能的進一步發展之外,采暖設備是否應該借著這個機會,搶占一部分市場,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