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的10%左右,大部分處于土建和設備安裝階段,已建成服務器規模也只有25.9萬臺左右。
(二)部分應用開始落地,但招商前景不很樂觀
隨著部分數據中心的建成運營,一些應用服務企業相繼落地。截至目前,中國電信已有百度、搜狗、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入駐并開展相應業務,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興能源等公司業已與相關客戶簽約。從使用主體的類型來看,主要是一些依托網絡和電信進行增值的企業。從使用數據中心的服務性質來看,主要以租用計算、網絡、存儲能力和純粹的機房物理空間為主,基本處于云計算服務的IAAS階段;目前招商處于總體簽約和談判階段的居多,在軟硬件、產業領域和智慧建設方面的招商也基本處于空白。
同時,圍繞地區云應用方面的服務也有所進展。目前已有包頭市物流管理云、赤峰蒙東云計算中心平臺等一批云平臺建成并正式運營。赤峰市蒙古文信息資源平臺、民情與輿情監測云、呼叫中心云、BSD(百歲達)電子商務平臺、衛生廳綜合衛生信息云平臺、住建廳建筑節能云平臺和環保廳智慧環境監控平臺等專項云平臺加快建設。
(三)幾個盟市都在建設,推進情況各不相同
從規劃區域布局和規模情況看,自治區云計算產業規劃提出,重點在呼市、包頭、鄂爾多斯和赤峰四大區域布局云計算項目,規劃到2015年建成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300萬臺。而從具體區域規劃看,目前數據中心規劃建設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兩地區,其中呼和浩特市總規劃建成服務器規模就達到408萬臺,鄂爾多斯市規劃服務器規模為200萬臺左右。
二、內蒙古云計算產業發展總體評價
總體上看,我區各盟市的云計算項目規劃的發展目標都很宏偉,市場定位也很高遠,但在推進過程中卻面臨著建設進展比預想的慢、應用推廣比預想的難等局面。概括起來,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高度關注。
(一)對比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我區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基礎條件有一定優勢,但產業生態方面的弱勢不容回避
1.我區在能源、氣候等條件方面確有一定競爭優勢。我區年平均氣溫較低,數據中心運行的PUE值(總用電量與服務器用電量的比值)小于1.5,遠低于南方地區2以上的水平,非常適合于數據中心設備的自然冷卻。且地質結構穩定,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總體用地成本較低。如和林電信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土地出讓費僅為6萬元/畝,遠低于貴州、哈爾濱等地,更低于深圳、大連等沿海用地緊張區域。尤其目前我區數據中心供電價格為0.37元/度,而電力資源同樣豐富的貴陽市為0.57元/度,大連、哈爾濱等地平均達1元/度左右,我區是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綜合電力成本較好的地區之一。
2.我區數據通道條件方面的差距仍是制約因素。云計算模式下,用戶單位和數據中心在地理空間上是分離的,用戶和數據中心之間的通訊條件就對數據中心的運營產生著重要影響。一是通訊信道帶寬、出口等硬件條件。如果異地數據傳輸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或延遲現象,就會嚴重影響用戶對數據中心的使用。二是數據通道的費用情況。如果電信骨干網絡的數據傳輸費用過高,用戶也會在自建和租用公共數據中心之間做出理性抉擇。我區地域廣大,目前通訊光纜的覆蓋面、布局、運行穩定性、出口帶寬等都還不適應云計算產業發展需要。如目前我區省際網絡出口帶寬僅為全國平均水平一半,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1.1個百分點。好在2014年呼和浩特被正式納入國家互聯網骨干網直連城市,我區也正在加緊光纜網絡建設,未來電信通道硬件條件有望改善,但短期制約是顯而易見的。
3.我區發展云計算的軟環境相對較弱。云計算作為技術性產業,需要較好的人才科技支撐、配套產業和社會人文環境,而我區這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一是軟件業發展滯后。2012年我區軟件業銷售收入26.5億元,僅為北京的1/140,上海的1/80,而成都一個省會城市的軟件業規模也高達千億以上。二是云計算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我區地處西部,工作生活環境較差,福利待遇較低,很難吸引到云計算相關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區內高校尚沒有開設云計算相關專業或課程,自主培養的專業人才也非常有限。
(二)對比全國競爭態勢,我區單純以“大”為目標的數據中心發展思路遭遇嚴峻挑戰,亟待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1.全國各省市云計算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目前全國累計已有30多個省市發布了有關云計算的戰略規劃、行動方案或實施計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國家批準的云計算試點城市,已在技術、產品、基礎設施和應用推廣等方面取得領先地位。此外,如天津、西安、重慶、寧波和廊坊等一批二、三線非試點省市城市也不甘落后,也都加強了對云計算產業的研究與部署,啟動了云計算發展計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應用,并聯合大型信息技術企業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
2.我區能源氣候方面的傳統優勢正在競爭中弱化。我區各盟市從開始規劃云計算產業到目前項目招商基本都在做相同的概念,即氣候冷涼、電力充足、電價偏宜、土地供應有保障等,但目前這些招商噱頭正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這些優勢并不具有唯一性?,F在許多北方城市如哈爾濱、大連等也都在做這方面的概念。包括南方的貴州,發展數據中心業務也打得是氣候冷涼、水電價格偏宜等方面的牌,各地區優惠政策也逐漸趨同。二是考慮數據中心使用和維護的方便性,加之出于安全性和可控性的考慮,目前各大用戶單位在選擇上還是更傾向于把數據中心建在當地,在異地更多地考慮是建設災備中心。在總體用戶資源和業務量有限的情況下,面對全國已經嚴重過剩的數據中心資源,我區數據中心的用戶招商難度可能會越來越大。
(三)對比云計算全景產業鏈,我區云計算產業主要集中于產業鏈前端的數據中心環節,對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有限
1.單純的數據中心建設和運營直接效益有限。從云計算各產業環節的效益體現看,一是數據中心土建的地產效益能夠體現在當地,表現為土地出讓金的獲得、固定資產投資擴大和建筑業產值增長等。二是由于服務器和網絡設備主要以惠普、IBM、戴爾等國外品牌和聯想、華為、曙光等國內大品牌為主,我區當地沒有相關的制造企業,數據中心的設備需求主要體現為對區外產業的拉動。三是數據中心運營后用工僅需要少量的安保、電工、保潔等輔助人員,對地方就業貢獻不大。四是我區數據中心建設大都為央企和外地企業,所得稅總部核算也使稅收收益流失區外。五是對軟件產業、云應用產業和數據產業的間接帶動效應需要其它條件配合。軟件業取決于當地的人才基礎、創新創業環境、市場潛力等條件。云應用產業的效益主要體現在地區信息化水平提升后,對其它行業和領域效率提升方面的間接作用。數據開發產業發展也需要一定條件。如果數據資源由用戶單位自行開發,數據產業也往往形成在用戶所在地而非數據中心所在地,尤其是災備數據幾乎沒有利用可能。
2.我區各盟市大多在數據中心環節低水平競爭。目前我區許多盟市都在規劃和引進云計算產業,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烏蘭察布等地在建設以外,近兩年,烏海、呼倫貝爾等地也都在籌劃發展云計算產業。但大家依托的優勢都一樣,招商的噱頭都相同,實施的項目也基本都是圍繞建設大型數據中心這個最基本、最低端的環節,瞄準的市場范圍差不多,競爭和內耗不可避免。但從市場需求看,目前僅我區規劃建設的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就超過700萬臺,足夠滿足全亞洲數據中心的需求。
三、優化我區云計算產業發展策略
云計算技術代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前進方向,目前云計算產業正處于規模擴張、體系構建、布局優選、企業競位的快速成長階段。未來隨著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用戶信任和認知程度逐漸提高,云計算將會成為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我區必須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按照“大、用、全、加、補、統”的總體思路,切實改進發展思路,把云計算打造成為我區強區富民的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導產業和提升地區信息化水平的基礎產業。
(一)繼續做“大”數據中心規模
以數據中心為切入點發展云計算產業,切實發揮了我區在氣候、能源、電價、土地等方面的優勢,在今后發展中仍然要進一步強化這一優勢。但我區數據中心建設思路也要調整。一是在繼續支持三大運營商和曙光、華為等企業建設大型公有云的同時,結合行業和地區信息化的需求,大力發展專業云平臺和私有云平臺。二是加強與哈爾濱、貴陽等同類城市的聯合招商、互用災備等,實現協同發展。三是建立超算中心。超計算是服務于大型的科研設計、復雜的組織管理、系統仿真等方面對超級計算需求的計算機系統。這是我區產業升級進行大型科技研發活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基礎設施。
(二)堅持應“用”主導的推進方針
在繼續重視并做好機房建設、設備購置、網絡建設等硬件建設的同時,我區必須確立應用主導、產業跟進的發展策略。通過政府應用帶動社會應用、區內應用帶動區外應用、應用擴大帶動產業擴張的推進策略,形成云計算產業內生成長機制。為此,應借助現有數據中心形成的計算和存儲能力資源,積極推進“云計算”相關知識的傳播,加快城市、產業、民生領域的云化改造,支持政務云、智慧城管云、智能交通云、環保云和醫療云等各類應用云平臺的示范落地,并推動云應用向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新藥研制、氣象分析、災害預測以及仿真模擬等領域全面拓展,不斷提高數據中心應用規模和領域。
(三)堅持“全”產業鏈的發展策略
我區發展云計算產業必須樹立全產業鏈思維理念,加強上下游相關配套產業的引進配套,通過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共生共促。建議自治區要加強云計算全產業鏈招商,組織編制云計算產業招商重點目錄,吸引移動通訊、網絡設備、計算機等信息制造業、軟件開發業及信息服務產業等產業門類落地并集聚發展,逐步構建云計算完整產業鏈。在樹立全產業鏈思維的同時,在操作層面上要注重特色領域突破,尤其要根據云計算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要求,有所側重地安排推進領域和工作重點,通過點線面體、梯次推進,實現重點領域引領,相關產業跟進,逐步健全產業體系。
(四)樹立“云計算+”的發展理念
云計算除了本身作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具有增加產值、稅收、就業等方面的直接貢獻外,更重要的是作為技術要素對傳統產業的提升作用,以及作為信息化基礎設施對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支撐作用。我區要依托目前已經形成的云計算產業基礎,落實國家提出的“互聯網+”戰略,結合云計算的應用在我區重點謀劃做好“云計算+”的文章,促進云計算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互促,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新的業態、提升整個地區信息化水平,更好地體現云計算產業的間接效益。
(五)“補”齊要素短板,優化產業生態
根據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要求高的特點,必須注重產業生態的培育,如相關產業的嫁接配套、人才科技要素短板的彌補、創新創業環境的營造、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健全等。一是要通過外引與內培并重加快本地化的創新體系建設。建議自治區有關大學開設云計算專業或相關課程,加快本土化云計算人才的培養進程。二是政府要在支持政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由于目前云計算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一定的創新風險和市場風險,各級政府必須在產業引導、政策扶持、應用帶動、重點項目、標準規范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降低企業建設和經營風險,促進區域云計算產業在全球和全國分工中處于有利地位。
(六)“統”籌各盟市云計算產業分工
目前我區各盟市發展云計算產業存在著數據中心環節低水平重復競爭問題,但從云計算的本質看,在“云”環境下計算能力和存儲都被虛擬化了,與數據中心所在的實體地理空間關系不大,遍地開花建設數據中心的云計算發展模式最終結果可能是誰也發展不起來。因此,要圍繞云計算產業的專業化分工要求,通過加強規劃引導、產業準入和差別化支持政策,強化各盟市之間云計算產業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的分工與協作,促進優質資源集中集聚,提升整體競爭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