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08年3月份~2014年4月份入我院就診的肛周膿腫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抗炎、熱水坐浴、局部理療等內科保守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患者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96.7%>53.3%),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遠優于對照組(93.3%>56.7%),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研究可知,外科手術治療肛周膿腫效果顯著,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關鍵詞】肛周膿腫;外科手術治療;內科保守治療;抗炎;坐??;理療
【中圖分類號】R722.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10-0708-01
肛周膿腫,是一種較為多見的肛腸疾病,是指肛周軟組織或周圍間隙內的急、慢性化膿性感染,后發展為膿腫[1]。該疾病可致使患者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為此,我院開展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研究,以獲取最佳治療方案,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3月份~2014年4月份入我院就診的肛周膿腫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抗炎、熱水坐浴、局部理療等內科保守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經臨床明確診斷為肛周膿腫,均存在肛周持續跳動性疼痛,局部肛周皮膚均有單發的膿腫形成。觀察組患者年齡范圍為(19~62)歲,平均年齡為(35±2.1)歲,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為(20~61)歲,平均年齡為(34±2.7)歲,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患者手術部位常規消毒、采取局部浸潤麻醉方法,準備完畢后,進行手術。切開內口引流:利用探針找到原發內口,探針經膿腫穿透切口與內口,沿探針作放射狀切開,注意避免損傷肛管和直腸環,略延長切口至肛竇方向,使得切口展平,以便于通暢引流。觀察患者切口愈合以及手術治療效果。
1.2.2內科保守治療對于對照組患者應用抗生素消炎、熱水坐浴、局部理療等治療方法。觀察肛周膿腫愈合情況。
1.3觀察指標
1.3.1療效判定①治愈:肛周膿腫消失,患者肛周持續跳動性疼痛等臨床表現消失。②顯效:肛周膿腫消失,患者肛周持續跳動性疼痛等臨床表現明顯緩解。③肛周膿腫未消散完全,患者肛周持續跳動性疼痛等臨床表現有所緩解。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并發癥??傆行蕿橹斡?、顯效及有效患者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3.2滿意度根據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谱o理能力、服務質量、手術治療效果、疾病預后等內容,總分100分,≥90分評"優",(80~89)分評"良",(60~79)分評"中",<60分評"差",滿意度為評"優"和"良"的患者總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肛周膿腫,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是指發生于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或其間隙內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其中,以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為多見[2]。臨床大量研究表明,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均是肛周膿腫的常見致病菌,常見為2種或2種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發病起初,患者可自感肛周出現較小腫物,其全身感染癥狀較輕。進展后,局部發紅、發硬,疼痛加劇,嚴重者可出現坐臥不安、失眠、便秘、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患者感到疲乏、高熱等全身癥狀明顯[3]。這就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痛苦,因而肛周膿腫的治療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臨床上以往多采取內科保守治療方法治療肛周膿腫,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相關手術逐漸開展,并相繼廣泛應用于臨床[4]。本研究中采取切開內口引流術治療肛周膿腫,其治療效果高達96.7%,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手術操作簡便、創口小,且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小。雖存在導致肛瘺的風險,但只要小心操作,一般均可避免。
綜上所述,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效果優越,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徐明安.100例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9):143-144.
[2]吳炯,王振宜,孫建華.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34):3842-3847.
[3]李春清.肛周膿腫外科治療的臨床研究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48.
[4]張桂皊.肛周膿腫的外科治療與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1):1135-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