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2005年9月份某外科聚集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及傳播途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制定控制方案并實施。方法:收集某外科醫院感染聚集性發病期間所有病例數據,采取現場跟蹤調查,并結合環境細菌學采樣培養,應用流行病學方法分析感染源及感染途徑。結果:通過流行病學分析,本次聚集性發病為病毒感染,原因不明確,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播。結論:重視個案的報告、及時留取標本是快速發現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的重要手段;加強手衛生管理、減少加床、切實落實消毒隔離是防止感染傳播流行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醫院感染;聚集性;發熱;流行病學;病毒
[中圖分類號]R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7562(2010)06-0656-03
2005年9月19日,某院某外科部分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熱,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立即對發熱病人進行跟蹤調查,并現場采樣做細菌學培養,分析感染原因,制定干預措施,及時控制了一起聚集性病毒感染的醫院感染的蔓延?,F將調查結果及處理措施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某外科2005年8月31日至9月31日期間住院并有感染癥狀的73例患者的住院病歷記錄。
1.2 診斷標準
按照2001年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臨床醫師的病程記錄及各種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1.3 調查方法及采樣
1.3.1調查方法 制定統一的調查表,按照任南《實用醫院感染監測方法與技術》中介紹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現場進行調查及每日跟蹤調查。對患者及密切接觸者進行個案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醫院感染部位、病原菌檢查結果(血常規、血培養)等。整理后運用流行病學分析、匯總,以感染病例數為縱軸、發病時間為橫軸繪制感染時間分布曲線。見圖1。
1.3.2 現場采樣 對所有發病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內物體表面或使用過的物品進行流行病學采樣,查找感染病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調查期間該外科住院患者73例·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4例,年齡19~70歲。感染病例數為8例,例次數為9(1例同時合并切口感染),罹患率為12.33%。其余患者感染部位均不明確。該8例感染時間:8月31日首例感染,9月5日感染1例,9月9日至9月15日感染4例,9月19日感染2例。見表1。醫務人員、護工及陪護均未見發熱情況。
2.2 臨床癥狀
所有感染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表現,體溫38.5~39.7℃,無咳嗽、咽痛、腹痛、腹瀉。血檢大多數白細胞在正常范圍,血培養、瘧原蟲檢查均為陰性,手術病人除1例發生感染外余術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發熱病例應用病毒唑治療后癥狀緩解,個別感染病例在未采取任何措施情況下1周內自愈。
2.3 現場檢查
調查期間該科室病人數量較多,大大超出以往收治病人數(該科室平均住院人數為56例·月)病房內加床多、陪客多,空氣流通差,衛生狀況不滿意。
2.4 病原學檢查
對現場進行有針對性采樣:術后病房內空氣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心供氧出口分離出革蘭陰性雙球菌,氧氣濕化瓶及使用中的消毒液(2%戊二醛)無菌生長。見表2。
3. 控制措施與討論
3.1 控制措施
醫院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是以暴發的形式出現,這種感染屬通常情況下的醫院感染,并非流行感染。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增加而超過該時期的預計值時就屬于醫院感染暴發。醫院感染暴發是醫院中的惡性事件,會造成各方面的負面影響。要及時快速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分析、尋找原因,盡快采取積極的應對控制措施,防止感染進一步蔓延。
3.1.1 加強對環境的處理 立即對所有病室空氣進行消毒處理、加強通風;病室內設施包括中心供氧出口徹底消毒;病人被絮全部消毒或曝曬;加大對陪護管理的力度,同時督促陪護人員勤洗手,減少流動人員數量。
3.1.2 隔離
感染病人進行床邊隔離,盡量集中管理,對體質較弱、有癥狀者積極救治,增加營養,合理飲食。對出現感染的新發病例,及時留取各種病原學標本,以明確感染源。
3.1.3 加強手衛生管理 強化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診療前后要洗手。注意工勤人員的手衛生管理,要求科室在近期開展一次關于加強手衛生的健康教育。
3.1.4 控制加床及陪護 控制病員及陪護數量,限制繼續加床。醫務科、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同時下發整改通知書,該科室在感染病例未全部治愈期間禁止收住新病人,做到“只出不進”,對于特殊病人其他科室協調收治。
3.2 討論
3.2.1 流行病學分析 罹患率為12.32%,明顯超過上年度平均感染率(2004感染率為2.25%),因而判定為醫院感染局部流行暴發,感染人群為該外科住院病人。(1)時間分布:對表1流行曲線進行分析,該曲線特點符合“同源暴露”,即“傳播途徑是由于發生人與人接觸傳播,使發病緩慢增加。這種類型常見于病毒性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故認定本次發病為病毒感染,曲線為接觸傳播流行曲線,認定在時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有時間分布意義。(2)空間分布:通過對該科室相鄰的樓層調查,該科室上下兩層樓居住患者均未發現有聚集性不明原因發熱癥狀,各臨床科室感染發病率無異常增高,因而可確定本次發熱病人僅聚集在該外科。
3.2.2 診斷 對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及臨床救治情況判斷,此次感染為病毒感染。主要支持理由有:(1)本次發病的所有病例均未出現明顯感染灶,血常規、血生化檢查不支持細菌感染。除1例切口感染外,其余病人無切口感染、無呼吸道感染癥狀,經抗病毒治療癥狀緩解;(2)在發生感染暴發的當月,該外科病人數曾達到歷史高值,高密度的人口、秋季多變的氣候使得極易發生病毒感染。
3.2.3 體會 (1)醫院感染涉及全院每一個部門,每一位職工,職工的醫院感染意識增強可大大降低醫院感染率。醫生對醫院感染發病的重視是控制感染的關鍵,在與臨床醫生的交流及溝通中,大多數醫生通過該事例充分認識到只有及時報告個案病例,查找原因,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才能防止感染的暴發及蔓延。(2)在醫院感染暴發調查處置過程中,臨床微生物檢測對確定致病菌種型、病菌耐藥性及其變化、病原菌同源性監測、環境衛生監測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及時留取感染病人病原學標本培養是正確判斷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案例由于調查時距首例感染病例發病已有較長時間,病人相繼出院,許多區域已被重新消毒或處理,在采樣前已預知檢驗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但從中心供氧出氣口、病室內空氣的細菌陽性結果中可看出,科室消毒措施不到位,仍存在消毒“死角”。(3)提高醫務人員對手衛生相關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洗手行為的依從性,改善醫務人員手衛生狀況,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注意對陪護人員的手衛生管理,有效地減少接觸傳播的幾率。(4)工作再忙不可忽視消毒隔離工作,本次調查發現,在病人多、加床多、工作負荷高的情況下科室管理易被忽視,消毒隔離工作不到位,尤其是終末消毒不徹底是導致本次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5)領導重視并支持是控制感染的強大支柱。本次發病調查控制中,醫院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控制感染的暴發和流行,全力救治病人。因此在感染管理科提出近期停止收住病人的措施后,醫務科立即予以協調,保證了病人的合理分流,對控制科室感染的局部流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任南,文細毛,龔瑞娥,等,實用醫院感染監測方法與技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5-235.
[2]任惠芹,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的識別和處理措施[J],中國民康醫學,2008,11(20):2676.
[3]劉勝文,現代醫院感染管理手冊[M],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47-49.
[4]鄒寶波,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提高醫療質量[J],鐵道醫學,1998,26(5):344.
[5]孔慶芳,程科萍,葉南圓,醫務人員手衛生知識及其依從性調查分析[J],現代醫學,2009,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