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普外科消化道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其預防措施進行探討和分析。方法選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0例進行了普外科消化道手術的患者,對患者各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平均年齡、平均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等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是否急診等方面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發生感染的患者在經過臨床護理后切口感染均愈合,臨床療效顯著。結論普外科消化道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等,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當加強無菌條件下操作,同時加強預防感染的措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以減少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情況發生。
【關鍵詞】普外科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6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19-02普外科消化道手術術后切口發生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患者的康復,嚴重者甚至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根據大量臨床經驗發現,普外科消化道術后切口感染可能與患者自身因素、手術過程中需切開開放性傷口或是醫護人員沒有保證無菌操作等因素有關[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50例進行了普外科消化道手術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普外科消化道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以便在外科臨床手術中做好預防措施,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0例進行了普外科消化道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為21-76歲,平均年齡為(43.6±5.1)歲,其中在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5例,男9例,女6例。將這1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余沒有發生術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患者具有消化道手術適應征,年齡在18歲以上,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糖尿病患者。
1.2診斷標準本次研究中的感染患者均根據《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進行感染癥狀判斷[2]:患者感染不存在明確潛伏期的為入院48小時后發生感染為醫院感染,存在明確潛伏期的為入院時間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感染為醫院感染;在原有基礎上出現其他部位新的感染等。
1.3方法在手術前根據各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抗生素,在手術過程中應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同時注意做好預防感染工作。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注意患者手術切口是否存在滲血、滲液或膿性分泌物;給予患者紅外線電磁波照射,并給予患者口服青霉素等抗生素類的藥物[3];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如果發現患者出現異?,F象,應當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進行處理。本次研究對150例進行了普外科消化道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分析數據。
1.4統計學方法本觀察數據統計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數數據以百分率形式表示,分別應用配對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及卡方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作為存在統計學意義。2結果
對所有患者可能造成感染的各項因素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平均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是否急診等方面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