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護理對策。方法:筆者選取自己所在醫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96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96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22例,其切口感染發生率為7.4%。在三類切口感染類型中,其中Ⅰ類切口感染4例,其感染率為1.4%;Ⅱ類切口感染9例,其感染率為3.0%;Ⅲ類切口感染20例,其感染率為6.8%。結論:根據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能夠有效的使發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得到降低,使患者盡早得到康復。
【關鍵詞】外科感染;原因分析;護理
引言
在醫院的各個科室中普外科是感染發生率最高的科室,而感染又是常見的并發癥,一旦發生給患者造成嚴重的身心損害,同時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普外科患者發生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應針對患者的感染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并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率、確保手術的安全,改善患者預后。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筆者選擇自己所在醫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96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0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9±3.6)歲;女136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6.8±4.1)歲。
2、診斷標準
依照國家衛生部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的有關標準實施診斷。手術切口感染主要指的是發生在完成手術后的30天之內,而感染一定和手術有關,且傷口內存在膿樣分泌物,傷口部位存在發熱、局部腫脹、疼痛、發紅與壓痛等。完成手術后的第3天、5天與7天對切口滲液情況進行檢測,且詳細的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完成檢測以后,綜合患者的輔助檢查記錄、手術記錄、重癥監護記錄、麻醉單、醫囑單與體溫記錄等資料進行輔助診斷[1]。
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96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22例,其切口感染發生率為7.4%。在三類切口感染類型中,其中Ⅰ類切口感染4例,其感染率為1.4%;Ⅱ類切口感染9例,其感染率為3.0%;Ⅲ類切口感染20例,其感染率為6.8%。
三、討論
在臨床中,普外科手術是一種有創治療,其中手術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因素,例如留置引流管、合并癥、切口類型與手術時間過長等,都會導致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本研究中選擇我院普外科收治的296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表明,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22例,其切口感染發生率為7.4%。其中,導致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因素一般為肥胖、糖尿病、年齡、手術時間與切口類型等,臨床中應該根據這些高危因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其具體步驟如下。
1、年齡因素以及護理對策
相關研究指出,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概率遠遠大于年齡低于60歲的患者?;颊吣挲g越大,發生感染的幾率越高,其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各個方面的生理機能發生退化而導致切口愈合能力降低,所以,經過有創治療以后,其創口更加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因此,臨床中應對老年患者進行重視,手術后應采取措施增強患者抵抗力,加強營養支持,并適當的對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從而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2]。
2、肥胖因素以及護理對策
肥胖者完成外科手術以后,且切口由于脂肪層較厚,非常容易發生組織壞死、液體積聚與創口脂肪液化等情況,如果沒有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則會逐漸的發展成感染。所以,在實施切口時,應盡可能一切完成切割,防止再次鉗夾、切割與牽拉等,避免發生脂肪組織損壞而導致脂肪液化。同時,術前與術后應提高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而對于已經發生血腫與脂肪液化等情況的患者,盡可能不采取引流管實施引流處理,防止液體滲出導致二次污染。
3、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嚴格控制手術時間,同時還應提高護理人員的配合能力,做好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盡量減少組織損傷。
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使其控制好體重,指導患者適當加強運動鍛煉,尤其是肥胖患者;嚴密觀察患者的切口情況,及時更換敷料,做好換藥工作。
盡量縮短術前備皮至開展手術的時間,輕柔操作,防止損傷皮膚,嚴格執行無菌原則。
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指導患者做好手術準備,在術前要做好患者的訪視工作,就手術醫生、麻醉醫生以及簡單的手術過程向患者做好介紹,緩解患者的焦慮、擔心、害怕的心理,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情緒,提高配合依從性。術后配合各項基礎護理的實施,如規范飲食等,增加防御能力,降低感染率[3]。
4、切口感染的預防
4.1術前預防
盡量縮短術前患者的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時盡可能等手術部位以外的感染治愈,糖尿病患者等有效控制血糖后再行手術。要及時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醫護人員有明顯皮膚感染、重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時,均不參加手術。備皮應在術日進行,用剪刀或脫毛劑去除手術區毛發,不使用刀片剃毛刀等損傷皮膚的備皮用品,備皮后用皂液徹底清除手術部位皮膚污染。術者要嚴格進行外科手消毒,患者皮膚消毒范圍在手術野范圍內向外擴展≥15cm,碘伏棉球由內向外擦拭兩遍,時間>2min。需要延長切口或放置引流管時,應擴大消毒范圍。
4.2術中預防
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室人員的數量和流動,保證手術室門關閉,室內環境物表清潔,手術器械達到滅菌水平,醫務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的發生。沖洗手術部位時,使用37℃的生理鹽水。術中首選密閉式負壓引流,盡量選擇在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引流。
4.3術后預防
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換藥前后要進行手衛生,換藥時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保持引流管通暢,并根據病情盡早拔除引流管。
結束語
總之,普外科患者發生感染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對于感染患者應積極分析感染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減少感染事件的發生,提高手術安全性,從而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艾方,張會敏.小兒外科傷口感染原因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06):1165-1167.
[2]姜欣梅.普外科患者術后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06):146-147.
[3]任旭,李燕.醫院感染原因及應對措施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