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上的城門火災
城門上的城樓,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標志。城門失火,多為城樓失火,這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
據《漢書》記載,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十日,“燕城南門災”。有文獻記載:“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薄按箫L壞宮城樓,折拔樹木,流星下墜?!笨脊艑<腋鶕@些記載,認為火災是由于雷擊引起的。
《后漢書·五行志》記錄了東漢潞縣和漁陽的兩場火災:“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潞縣(今通縣)城中火,飛火燒至城外,燔千余家?!薄把庸馑哪昶咴乱页?公元125年9月19日)漁陽縣(今密云)城門樓災?!?
《漢書》和《后漢書》記載的三場火,是北京地區最早的三場火災記錄,都是與城池、城門有關的。
唐代稱北京為幽州。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當時的南京城設有8座城門??上?在一場戰火之后,遼代的皇宮和城門都被燒毀了。
金太祖天會三年(1125年),改燕京為中都。設城門13座,《金史》稱,每座城門“樓壁高四十尺?!苯鹉?蒙古兵放火攻城,大火焚毀皇宮和中都城門。金朝滅亡。
元世祖至元一年(1271年),忽必烈占領中都,九年(1279年),改中都為大都,設城門11座。忽必烈筑城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這就是城墻是以葦排蓑城的,城門是木質結構的,防火性能不佳。元末,明將徐達率兵進攻大都。古代戰爭,善用火攻。很快攻克大都城,元代滅亡。
明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升北平為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從南京遷都北京,改稱京師。明朝的北京都城是在元朝大都的基礎上經過了三次大的改建而成。
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在明代,僅北京城門失火的案例就有九起。午門、承天門、東直門、正陽門、德勝門、承天門等均遭失火。
據談遷著《國榷》稱明崇禛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夜,李自成放火焚宮殿及九門城樓,“先運薪木積于內殿,縱火發炮,擊毀諸宮殿,通夕火光燭天。須臾,九門雉樓皆火發,城外草場并燃與宮中火光相映?!?大明王朝,就在這一片熊熊烈火中滅亡了。清兵入關后,重建北京城,仍依明制。
北京的城門,一直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共有城門20座。據考證,這些城門和宮門,在歷史上都曾被毀于火。
清代城門失火案至少發生2起。
魏祝亭《天涯聞見錄》記載:“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780年6月13日),正陽門外火,計焚官民房四千一百有七。并延毀牌坊城樓?!?
北京的城門,歷史上也有曾被毀于戰火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在天壇架起大炮,試圖轟炸紫禁城,可是許多炮彈擊在正陽門,正陽門城樓被毀于炮火。20世紀50年代,重修天安門時,在城池的土堆中發掘一枚洋人制造的炮彈,原來就是當年八國聯軍發射的。北京西直門西北角樓、安定門箭樓也是被八國聯軍炮擊起火而燒毀的。
民國元年(1912年)2月27日,袁世凱策動兵變,放火燒毀了東安門。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的城門被毀于火的是西安門,時為1950年12月1日,是住在門廳內修路民工取暖用火不慎造成的。
古代城門有何防火措施?
1、修護城河
古代設置護城河,既可提高城市的防衛能力,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防火措施。如今人們游覽北京天安門廣場,在天安門前可以看到金水橋和玉帶河。最初這里是沒有河的,那時的護城河是繞經大明門的。后來,承天門發生火災,在重建這座皇城的城門時,才開掘了這條玉帶河,架設了九座漢白玉的金水橋。河水改道工程很大,不是一般大臣能說了算的,得經過御批。據說,設計師蒯祥通過工部上奏皇帝,他說:皇上是真龍天子,而龍是離不開水的。要想承天門今后不著火,就得在城門前修條河,以水克水。后來,天安門發生火災,以及天安門前的東長安門火災、千步廊火災、金榜廊火災等,皆得御河之水相濟,發揮了重要的防火作用。
2、同其它建筑留出防火空間
大凡古代城門城樓都是獨立建筑,同其它建筑都保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有了護城河,自然也就使城池同外界留出了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一個很好的防火空間。至于城門失火,殃及城下的池仲魚住宅,致使池氏死亡的事,照理說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歷代王朝都是不許在其城下建筑私家住宅的,就是修造屯兵官舍,也必須同城門樓保持適當的防火間距。當然,如果當局忽略了城防監管,對池仲魚在城下違章建屋視而不見,耐火等級低下的池氏住宅,又近于城門,那么城門失火殃及池氏住宅也是必然趨勢。
3、城門洞內設置千斤閘
北京內城的城門都是用磚石砌筑而成的拱形券門,筑有城墩、城臺;在其上建造城樓、箭樓和角樓。城墩和城臺的高度一般都在三丈以上。有了這樣的城墻,古代的兵器如長予、弓箭難以發揮作用,高舉火把放火,也難獲得成功。
用磚石砌筑的拱形券門,講究磨磚對縫兒,縫隙之間灌以灰漿,非常嚴實,那城磚也格外厚實,每塊城磚重三十八斤。這種拱形券門,實際上是與實芯磚墻構成一體的,耐火性能極高。而北京的城門,還有另一道防火閘門,這就是千斤閘。在高高的城樓之上,有一個巨大的絞車,吊掛著一道比門洞高矮和橫寬尺寸稍大的扇形防火閘門,閘門是用巨木制成的,六面包鐵皮,鐵皮里面充填石棉布,閘門的兩面邊沿伸入預留門洞石壁的滑槽內,守城官兵根據守城的需要,可以奉大臣之命,隨時用絞車把絞車把防火閘門吊起或放下,靠古代兵器是無法開啟的,火攻也難奏效。這是古代人的一大發明,大概是北京最早的防火門。
4、書寫門字不帶火鉤
北京的每座城門都有匾額,用來標明門的名稱。如今尚存的正陽門、德勝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等,也都有匾額,所有匾額中的“門”字都是繁體的門字,而且“門”字的最后一筆都是不帶鉤的。紫禁城內的所有的門額也都是這樣的。
古人寫門的匾額時,為什么門字不帶鉤呢?
明朝人馬愈著《馬氏日記》云:“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相以門字有腳鉤,帶火筆,故招火災,遂撤額投火中乃熄。后書門額者多不鉤腳?!币阅纤卧紫嘀?書寫門字帶鉤,即有鉤來火災之危險。從此,書寫門字不帶鉤便成了書法家約定成俗的一項規矩。
明代有位書法家叫詹希源,字寫得蒼勁有力,倍受時人的贊賞。有一天,皇帝朱元璋召他進宮,為宮城寫門額。詹希源立即寫了出來。朱元璋看到那門字上帶了火鉤,頓時龍顏大怒。當即命人把那塊匾額砸碎,并把詹希源以居心不良立罪,斬首示眾。 詹希源為皇家寫匾額,不但沒領到獎賞,連腦袋也給搭上了。
5、不許熊類動物進城門
過去北京城門都有官兵把守,不許可疑人進京,也不許熊類動物進京。原來古人認為“熊”字是由能火二字組成的。熊進京城則預兆火災。
可是在歷史上曾發生過熊進京城的事。
明弘治九年八月十三日(1496年9月19日),有來自城西蓮花池方向的黑熊一只,攀上城墻,蹣跚向北走去,未及西直門,便被守城官兵發現,群起逐捕,黑熊拼命沖突,咬死官兵一人,咬傷官兵一人。最后,自城上滾下逃逸。消息傳開,京城朝野無不視為罕見的災異。
熊能生火當然是毫無科學根據的。但事也巧合,黑熊進城后不久,北京皇宮內就發生了一場火災,損失十分慘重。當時,有位大臣說,宋代也曾發生過黑熊進城的情況,事后,皇城就發生了火災。因此,這位大臣說,有熊進城,即應慎火。
現今,北京的城門除紫禁城的各個城上保存完好外,外城、內城、皇城的20座城門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只有天安門了。還有兩座不完整的城門,即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和德勝門的箭樓,其余的城門,僅空有其名,連遺跡也很難辨認了。護城河也填平,改成馬路了。
重溫這些城門失火的歷史,對加強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有借鑒作用的。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