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部暴露于人體表面,極易受到外力而發生骨折,對顏面外形、功能及患者的心理都有較大的影響[1]。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車禍和暴力事件的增多,頜面骨折的發生率有增多的趨勢。傳統的治療方法多采用頜間結扎固定或不銹鋼絲骨內固定術,其存在頜間固定時間長、影響進食、口腔衛生差、影響社交活動、穩固性不良等缺點。堅強內固定技術應用于有牙頜頜骨骨折的報道很多。對無牙頜頜骨骨折,多利用原有鑲復的義齒,恢復咬合關系,外加顱頜繃帶固定。筆者自1999年以來收治6例無牙頜下頜骨骨折,因原無義齒、或義齒碎裂無法利用、或骨折后移位較大,不得已而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技術,從口內設計切口線,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齡52~73歲,平均67歲;下頜骨粉碎性骨折3例,1例合并上頜骨骨折和顱腦損傷;下頜骨體部骨折4處,下頜角處骨折1處,升支骨折1處;交通事故傷4例,打擊傷1例,墜落傷1例;即刻手術5例,傷后1~2周手術1例;全麻手術4例,局麻手術2例。
1.2手術方法:術前常規攝全頜曲面斷層片、下頜骨CT并作三維重建以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6例患者均采用口內入路。常規消毒鋪巾,消毒口腔,沿下頜前庭溝底作橫行切口,長度超過骨斷端兩側各2cm,切開粘骨膜,翻瓣并顯露骨斷端,刮除骨斷面間肉芽組織及血凝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創,選擇小鈦板塑形并與骨面相貼,鈦釘固定。注意勿損傷下牙槽血管及神經,避開頦孔。間斷縫合切口,抗生素預防感染,流質飲食,加強營養,保持口腔衛生,1周拆線。
2 結果
6例患者術創全部Ⅰ期愈合,未發生術創感染、瘺及鈦板排異現象。術后3個月、6個月、1年X線檢查顯示骨斷端愈合良好,經義齒修復恢復咀嚼功能。
3討論
3.1牙列缺失后,由于牙槽嵴持續性骨質吸收的進行,下頜牙槽嵴向下向外吸收,致前部牙槽嵴頂位置前移,后部頜弓寬度越來越寬;伴隨著牙槽嵴的吸收,前庭溝變淺,使下頜骨變得纖細;加之老年骨質硬化且經常伴有骨質疏松,更易發生骨折[2-3]。下頜牙列缺失后的這些組織學改變,方便了手術野的顯露。
3.2頜骨骨折的治療標準是重建咬合關系,恢復咀嚼功能,保持顏面對稱。無牙頜患者由于缺少天然牙及其構成的咬合關系這一原始標準,無法作術前牽引及術中咬合關系定位,術后查房也無咬合關系記錄。這就要求術中盡量做到“無縫對接”,手感下頜下緣及骨折線兩側骨面平滑而無臺階感。為防止再發生移位,必須使用穩定可靠的固定方法。從生物學角度,骨折的端斷只有在穩定的接觸條件下才能達到Ⅰ期愈合[4]。
3.3堅強內固定技術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骨折內固定技術,純鈦材料由于具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蝕性,在機體內不會發生排斥反應,術后可長期存留體內。術后可早期進行張口鍛煉,有利于營養的補充以促進骨折愈合;避免了顳下頜關節的退行性變的發生,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5]。3.4口內入路設計切口線,不遺留面部瘢痕,不會損傷面部神經,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如為開放性骨折,則盡量利用原軟組織創口同期手術;對閉合性骨折,則選擇口內入路設計切口線。
3.5基于無牙下頜的組織學改變,為達到穩定可靠的固定,術中應盡量向下頜下緣顯露,在不妨礙義齒修復的前提下,選擇的鈦板應盡量寬、大,按下頜骨骨折固定的理想線[2]放置鈦板,在下頜骨體部骨折,注意下牙槽血管神經的損傷,鈦板可在理想線的上下方放置。因無法作頜間固定,為便于承載不良應力,鈦板的強度應更大、跨度應更長或使用重建板以保持術后穩固。
[參考文獻]
[1]豐 景,胡 升.頭皮半冠狀切口在面中份復雜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7,23(6):354.
[2]邱蔚六,張震康.口腔頜面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93-196.
[3]馮海蘭,徐 軍.口腔修復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305.
[4]王 興,張震康,張熙恩.正頜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54.
[5]林 野,王 興,伊 彪,等.下頜骨骨折的小型鈦板堅強內固定技術[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0,35(2):85-87.
[收稿日期]2010-10-28 [修回日期]2010-12-01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