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新生兒早期洗胃、應用西咪替丁及蒙脫石散鼻飼對治療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的療效情況。方法:選擇67例年齡10 min~12 h新生兒患有窒息、休克及顱內出血等嚴重疾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4例予以常規治療原發病,積極采取必要的搶救措施。治療組3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洗胃、鼻飼西咪替丁及蒙脫石散,療程1~3 d,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新生兒早期洗胃、應用西咪替丁及蒙脫石散鼻飼治療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療效顯著。
[關鍵詞]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早期洗胃;西咪替??;蒙脫石散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b)-073-02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是新生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是新生兒危重癥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臨床上以嘔血或嘔吐咖啡色胃液、便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常見于窒息、休克、顱內出血和重癥感染等危重??;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導致大出血,加重病情。筆者就2007年1月~2008年1月因窒息、休克、顱內出血、HIE及重癥感染等疾病在本科住院的67例新生兒進行臨床分析,本科除常規治療原發病、積極采取必要的搶救措施外,早期予以0.9%NaCl溶液或1%碳酸氫鈉液洗胃,洗胃后從胃管注入西咪替丁和思密達(蒙脫石粉劑),以治療應激性潰瘍出血,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7例新生兒均為出生后10 min~12 h間入住本科,男36例,女31例,其中足月兒33例、早產兒26例、過期產兒8例,平均胎齡(37±5)周,平均體重(3.0±1.5) kg,病種為新生兒窒息復蘇后13例、休克4例、顱內出血5例、HIE3例、胎糞吸入綜合征13例、新生兒肺炎11例、HIE并顱內出血3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2例、新生兒濕肺3例、新生兒羊水吸入綜合征10例。將67例隨機分組,治療組33例(男22例、女11例),對照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兩組患兒年齡、體重、病種、發病時間等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應激性潰瘍的診斷標準
經鼻插入胃管抽出咖啡色液體或鮮血性液體,查液體潛血試驗或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外科疾病、藥物影響及全身出血性疾病[1]。
1.3方法
對照組:34例患兒入院后予以特級護理,置恒溫箱維持體溫恒定,保持呼吸道通暢,氧療,必要時呼吸機輔助通氣,維持正常的血氣、血壓、血糖等,積極治療原發病。治療組:33例患兒入院后在對照組基礎上緊急搶救處理,患兒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予以禁食、早期用0.9%NaCl溶液或1%碳酸氫鈉洗胃,反復清洗4~5次,直到抽吸液較清亮,無咖啡液或鮮血為止,然后予以西咪替丁3~5 mg/kg,加蒙脫石散100~150 mg/kg,溶入0.9%NaCl溶液10 ml中從胃管注入,留置胃管,1 d 1次;若仍有繼續出血,上述方法1 d 2次,療程1~3 d。
1.4 療效判定
①嘔吐、便血停止,癥狀消失,經胃管抽取胃液清亮,大便隱血試驗陰性為治愈;②24 h治愈者為顯效;③3 d治愈者為有效;④5 d后癥狀體征不改變者為無效。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χ2和校正χ2檢驗。
2結果
見表1。
67例患兒治療組中總有效率為93.9%,另2例患兒出血量減少,因早產兒肺透明膜病、顱內出血家屬要求轉上級醫院。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8%。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出血多因嚴重缺氧和感染引起,表現為胃黏膜淺表性糜爛、壞死、潰瘍及出血,其主要發病機制為:①交感神經興奮,血管痙攣,缺氧、缺血引起胃黏膜損傷[2];②缺氧、缺血時,代謝降低、胃黏膜屏障破壞[3];③新生兒第1天的胃酸度很高,在24 h時達到最高峰(pH 1.3~4.0),以后胃酸分泌亢進,可持續到生后第10天,尤以2~4 d為甚。此與母體的促胃液素刺激及分娩過程中的應激狀態有關[4];④直接刺激迷走神經核,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逆向彌散,進一步刺激胃壁組織胺大量釋放,胃酸分泌更加增多,從而加重黏膜損傷[5]。臨床呈急性經過,突然嘔吐咖啡樣或鮮紅色胃內容物,或胃管內抽出這樣的內容物,常伴有腹脹、腸鳴音弱,多發生于出生后3 d內。病因多以窒息、休克、顱內出血、HIE及重癥感染等多見,兩組患者均提示與缺氧有關,符合發病機制。
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禁食,留置胃管,用1%碳酸氫鈉洗胃,至抽出液變清為止,每隔4 h抽取胃液1次觀察出血情況,靜脈滴注維生素K 15 mg/d,連用3 d。止血敏及抗感染支持治療,嚴重出血者輸血采用云南白藥50 mg和蒙脫石散1/3包共溶于10 ml冰0.9%NaCl溶液中,胃管注入,據病情6~8 h重復1次。同時西咪替丁3~5 mg/kg加入10%葡萄糖10~15 ml中靜滴,6~8 h 1次,出血停止繼續用2~3 d。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是許多危重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嚴重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及窒息等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應激性潰瘍,消化道黏膜發生缺血、水腫、糜爛、出血。其原因多為應激狀態下,機體發生一系列內分泌代償反應,大量兒茶酚胺分泌,胃腸道血管平滑肌收縮,血流減少,通透性增加,胃酸分泌增加,最終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腫、滲血、出血。蒙脫石散為天然的雙硅酸鹽鋁和鎂構成的片狀結構,對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強的覆蓋能力,與黏蛋白相互結合,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防御機能,并通過激活凝血因子Ⅶ、Ⅷ、Ⅻ,起到局部止血的作用。西咪替丁為氫離子受體拮抗劑,它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胃酸、胃蛋白酶對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害,同時它還具有抗組織胺及免疫增強作用,可以減輕胃黏膜的炎性水腫,有利于黏膜再生及創面修復。云南白藥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強血小板活化百分率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達,能縮短血液凝血時間,使傷口出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對動脈血管有明顯收縮作用。綜上所述,應用西咪替丁、蒙脫石散、云南白藥治療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洗胃是治療新生兒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方法之一,應用0.9%NaCl溶液或1%碳酸氫鈉洗胃可清除吞入的胎糞、被感染的羊水或凝血塊等,中和過多的胃酸,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故應盡早洗胃。一般在危急狀態處理后,生命體征相對平穩下進行。注意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心率及顏面改變,切忌粗暴,以免刺激引起出血加重、窒息及呼吸暫停等。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存在是應激性潰瘍發生的先決條件,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對治療應激性潰瘍出血有重要意義。西咪替丁系H2受體拮抗劑,能競爭性與壁細胞上的H2受體結合,顯著抑制胃酸分泌,其對應激性潰瘍優于其他治療作用[6]。思密達成份是八面體蒙脫石粉劑,其藥理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與黏液糖蛋白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并有消化道局部止血作用[7]。
因此,從本資料結果來看,早期洗胃(應用0.9%NaCl溶液或1%碳酸氫鈉)后,予以西咪替丁聯合蒙脫石散胃管內注入治療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莊德文,陳冬梅,林文雄.云南白藥鼻飼治療新生兒急性胃粘膜出血20例療效觀察[J].小兒急救醫學,2000,7(1):34.
[2]孫聰,姚穎.奧曲肽和垂體后葉素聯用酚妥拉明治療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對比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143-144.
[3]曹書華,李春榮.泰胃美注射液在多器官衰竭患者急性胃粘膜損害中的作用[J].中國危重急救醫學,1998,10(3):169.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45-248.
[5]宋德根,宋豐銀.法莫替丁預防腦出血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8,10(9):553.
[6]陶慶玲,王煒.西咪替丁預防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0,19(1):21-22.
[7]王麗.兒科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419-420.
(收稿日期: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