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從《銀翅》中看中國農村研究的一個視角

      發布時間:2025-07-20 07:00:18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林耀華先生的《金翼》和其姊妹篇莊孔韶先生的《銀翅》都是以黃村“金翼之家”這個家族為主線來由淺入深地闡釋其學術思想的。本文是筆者在閱讀了《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一書之后,結合林耀華先生的《金翼》,選取“宗族·房·家族”這個主題,論述其功能、變遷過程以及在宗族觀念和家族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的行為,并強調這一主題應在當代中國農村研究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視角。

      關鍵詞:《銀翅》;宗族;家族

      1.金銀聯翅

      “1984年,林耀華教授把他的英文著作《金翼》借給我閱讀……林師以中國福建省閩江邊鄉村的兩個農人家族興衰為線索,描寫和分析了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30年代地方農業、商業、船運、政治、法律、教育、宗教、宗教家族以及民俗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然而,《金翼》寫作距今已逾半個世紀,其間社會滄桑與人事遷移,黃村及其所在的縣鎮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人類學如何提供新的鄉土民族志并發現進一步的解釋性理論和方法呢?這是筆者后來重訪‘金翼’黃村時經常思考的問題?!?莊孔韶《銀翅》,北京三聯,2000,第1頁)莊孔韶教授由于接受了得天獨厚的人類學專業訓練,更兼有《金翼》作者的直接指導,不僅完成了《金翼》中人物、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換,而且在《銀翅》中,使得中國地方文化的過程也得到了充的展現?!躲y翅》接續了《金翼》之家的家族變遷史,展示了20世紀20~90年代以“黃村”為代表的社區的歷程,鋪敘出了中國地方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過程?!躲y翅》是莊孔韶先生關于中國家族制度與鄉村社區研究大作《金翅》的續篇。

      在《銀翅》中,莊教授重訪金翼黃村,“以金翼之家后輩生活經歷與地方縣鎮眾多人物事件相互穿插的社區過程研究,尤其強調田野工作魚中國哲學、歷史文獻、人物思想、政治過程與文化行為的關聯分析……”使該作成了“一部由淺入深的隨筆、民族志、分析與論證等方法合一的學術作品”?!躲y翅》的研究涉及到了土地制度、基層社會結構、土地改革、人民公社運動、文化大革命、生計方式、親屬制度、民間信仰、地方權力組織、人類學理論和方法論等多個領域。

      2.宗族、房、家族的關系及其影響

      2.1概念的界定

      家族和宗族,都是人類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關鍵詞。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領域的大量同類研究中,宗族和家族的概念總是模糊不清。許多學者言及當今中國農村的家族研究,討論的是祠堂、聚落等宗族制度;對家族和宗族兩個概念隨意交替使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更多的情況是,眾多的研究者對概念的理解各有己見,在各自的研究旨趣中發展了大量關于家族和宗族內涵及外延的分析,卻并未在同一個層面上就兩個概念的區分有所爭議,似乎這是一個為學界所淡化的問題。

      孫本文認為宗族的范圍小于家族,“家庭為最小的單位,限于同居共財的親屬,宗族是由家庭擴充、包括父系同宗的親屬,家族則更由宗族擴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親屬。宗族為同姓,而家族則未必為同姓,蓋包羅血親與姻親二者”。呂思勉認為“族但舉血統有關系之人,統稱為族耳,其中無主從之別也。宗則與族親之中也,奉一人焉以為主,主者死,則奉其繼世之人?!薄矃嗡济悖骸吨袊贫仁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71頁。)日籍學者滋賀秀三指出“宗是一個排除了女系的親屬概念,即總括了由共同的祖先分出來的男系血統的全部分支,就是所謂的宗。宗的范圍指源于生長在某地的共同祖先、好像同心圓一樣多重的且倫理上可以視為無限的觀念性的范圍,絕對的界限是沒有的?!?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張建國、李力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5頁。)徐揚杰則認為家族與宗族是同一個概念?!凹易逯敢约彝榛A的,是指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子孫,雖然己經分居、異財、各硯,成了許多個體家庭,但是還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規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合成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頁。)古德則認為中國的宗族制是與母系制、父系制和西方世界的家族制相并列的親屬組織類型。宗族由一個或多個住的很近的單系親戚群體聯合而成,遵循單系繼嗣的原則。其核心思想是服喪的等級序列親屬網:1、同一始祖所傳下來的子子孫孫。2、一個男子下數到玄孫的直系后裔。3、一個男子四代之內的旁系親屬,其父和其子三代之內的旁系親屬,其祖父和其孫的兩代之內的旁系親屬,其曾祖父和其重新一代之內的旁系親屬。(古德:《家庭》,魏章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第68頁)

      筆者認為宗族應當是和家族有區別的,一個宗族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血緣關系),并構成的居住聚落;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宗族是一單系結構,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兩姓共同排列的。宗族指父系單系親屬集團,即以一成年男姓為中心(稱“宗子”或“族長”),按照父子相承的繼嗣原則上溯下延,這是宗族的主線。族內又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聯合體。按照這種宗族觀念,宗族中的所有女姓都是男性的附庸。

      “‘房’是中國人親屬關系系譜概念之一。對父親而言諸子分立即是中國人分房的道理,每個兒子自稱一方,嚴格行復習原則,因此世紀中國人的分房觀念來自宗祧原則,強調繼嗣的父子關系(Descent,fahter-son-filiation)”,“民間的房同時也是學術意義上的房,二者是一致的。兒輩男性(一子或多子)對其父方而言為房(一房或幾房),這是房的最小范疇。房作為一個親屬團體的范疇,因親屬制度與族群認同的原則規定?!?/p>

      家族是擴大化了的宗族,筆者同意孫本文先生對家族的界定即“家族則更由宗族擴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親屬。宗族為同姓,而家族則未必為同姓,蓋包羅血親與姻親二者”

      對這三者的概念和內涵做了界定后,我們就可以梳理一下“宗族”、“房”、“家族”三者之間的關系?!胺俊笔菢嫵勺谧宓闹骶€,是宗族這個父系集團的單位,家族是擴大化了的宗族,在廣義上講它是指整個宗族包括了姻親關系在內的其他成員,在狹義上有特指某一個房下包括姻親關系在內的所有成員。

      2.2宗族與房的理念與行為

      莊教授在《銀翅》的第10章就用了“宗族與房的理念與行為”這個標題,在這一章中,通過重擬黃氏宗譜,并對宗族做了歷史文化的考證,論述了在宗族與房理念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如在祭祖、婚姻、上壽等方面的行為是如何和宗族理念聯系在一起的。莊認為“村民通過參加普遍的民俗生活,表達對族群他人自我實現的支持”;“族群之強大師自我實現的重要基礎,這才是大家族、強房強(宗)族的理念意義”。通過歷史性的描述和調查,莊認為中國的宗族、家族及譜系、稱謂、稱謂系統已經成了親屬關系生物性和人倫哲學與秩序的結晶,近代以來血緣關系松弛而家族宗族組織反倒強化,宗族組織雖然消失了,但其共同體認同仍然存在,因此證明中國各類descent groups 與文化意識、文化無意識的結合是相當牢固的。在社區歷史及生活經歷中,人們總是力求尋找一種堅實有力的社會關系與團體做依賴。家庭及其父母性地是一種自我與安全的庇護所和庇護人(中國大城市無宗族,人們仍受傳統影響先把家庭作為自我與安全的歸宿),鄉土中國的房派和宗族式人們尋求的更大意義上的庇護所。中國人受文化制度、親屬認同原則、儒家傳統理念左右而首先選擇血緣宗姓團體作為自我依賴的巢穴,宗姓不發達地區則更多依賴家庭和房的descent groups。中國人自我實現正是以家為中心,然后推及房派、宗族、國、天下,一倫一倫的依賴的社會網絡之上的(余英時,1987)

      通過對宗族和房的理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人們的行為取向是什么。在上述的中國式準-組合家族中,我們不難理解輪值、反哺和聯邦家族在吃、住、耕種、財產、信仰和族群關系上的變通做法,并沒有排除傳統家族主義的基本原則,如男系傳代繼嗣,和睦孝道和均等分享(分擔)乃至現代意義上的族性認同與擴大家業。這是中國人理想大家族理念與行為相互整合的產物。我們還發現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思想、人生、生計的設計和實行與家族主義理念牽涉到一起,顯示了強烈的文化持續性與協調性。

      3.轉型時期的宗族

      1979年以來,中國大陸農村進入急劇變革時期。這不僅表現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經濟方面,也表現出在政治和社會方面。這種二元結構的變革理所當然地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直接表現就是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名存實亡。在生產互助的客觀要求下,村民之間關系逐步密切。各種民事如婚喪嫁娶等活動以及政治環境的逐步寬松,使宗族功能得到重新發掘,宗族這一曾被摧毀的民間組織又開始從觀念形態向實體化轉變。隨著農村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導致社會關系趨向復雜化。農民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直面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面對方方面面因素造成的生存困境,自發地轉向向宗族尋求幫助。這一時期,是宗族組織迅速恢復時期。復萌后的宗族在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過程中,他有哪些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3.1由封閉轉向開放

      重生的宗族盡管其作為農村自然組織的基本特質沒有變,但當前,農村宗族所面臨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社會條件等與傳統的宗族截然不同,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現代文明的外部沖擊,村民自治的深化,使當代宗族制度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并呈現出新的特點。進入近代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業開始繁榮起來,宗族也由封閉轉向開放。人口的自由流動和遷徙,打破了傳統宗族的無形之限。農民“打工潮”,導致了鄉土性的斷裂,從而促使了宗族觀念的淡化和結構的松散化。宗族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傳統社會組織。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農村不再是傳統的單純劃一的血緣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導致血緣關系網絡以外的新型社會關系網絡的形成,產生了譬如“同學”、“工友”關系即“朋友”關系,非血緣關系網絡的增多,就意味著發展的機遇多。同時也意味著宗族賴于存在的血緣紐帶的松馳。

      3.2運作機制從權威型向民主型轉變

      在某一個宗族中,宗族領袖也并不局限于年長者和輩份高的人,或者在某些地方,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族領袖。以往的那種宗族組織的管理方式從權威型逐漸轉向民主型。傳統宗族在行使職權時的依據主要是族規族法,族長的個人意志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而導致很多的族內壓迫?,F在,由于有了國家法律法規,傳統的族規族法逐漸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總之,中國社會從20世紀開始進入轉型時期,這個總過程是村落宗族文化嬗變的不可缺少的前提(王滬寧,1991),考察宗族的轉型不可脫離這樣的前提,但宗族作為一種歷史久遠的世系群組織,漫長的演變和發展賦予了不同的宗族以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了不同的特性。不論是當代中國農村的宗族、家族,還是古代至近代的宗族、家族,它的存在必然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影響,對農民甚至是市民本身的行為取向都在產生著影響。在其正功能的背后,還有封建迷信、黑惡勢力、派系斗爭等不利影響,有學者還專門研究這種宗族文化對農村自治和市場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不利影響。在當前,宗族還發揮著并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宗族的消亡,只是家族作為功能主體形式的消失,表現為以前由家族組織來踐行的功能轉由集體組織(鎮、村、村民組)來完成,家族內部的個人或家戶之間的互動擴展到朋友、同學、戰友之間的關系,依賴宗族組織才能實現的需求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更好地完成。當代農村宗族一種文化形態,作為觀念、象征符號和心理而存在。因而宗族的重建、宗族的轉型,都不可一概而論,而應當把問題放到特定宗族的歷史與現實中加以分析。唯有如此,方可客觀、公正地看待宗族重建與轉型問題,避免以偏概全。

      參考文獻:

      [1]莊孔韶.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M].北京三聯書店,2000.

      [2]林耀華(著),莊孔韶,林余成(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1989.

      [3]胡鴻保.讀解《銀翅》[J].民族藝術,1999,(04).

      [4]曾成貴.宗族問題在當代中國農村的影響[J]黨政干部論壇,2004,(09).

      [5]陳麗.轉型時期農村宗族勢力復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6]魯先瑾.宗族的傳統與現代[D].河南大學,2006.

      [7]張艷.我國古代農村宗族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8]李成貴.當代中國農村宗族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1994,(05).

      [9].馬傳松.轉型過程中我國農村宗族問題研究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06,(06).

      [10]羅彩娟.宗族與漢人社會——弗里德曼的中國宗族理論管窺[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11]崔樹義.當代農村宗族問題三論[J].浙江學刊,1996,(04).

      張廷赟:(1984—),男,甘肅白銀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