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稻魚共生,就是讓水稻和魚在同一個環境下共同生長,從而使養殖的稻魚雙豐收。稻魚共生的特點就是在稻田里養殖魚,并以稻田里的雜草和害蟲作為魚餌,以魚糞作為水稻生長的肥料,形成“稻魚共生”的系統。稻魚共生是我國優秀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并保護稻魚共生我們特有的農耕文化,并且還有利于農村社會、經濟等全方位的協調發展。但是隨著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洪澇、旱災甚至愈加嚴重的生態污染都使稻魚共生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面積也隨之逐漸減少,難以見到連成一片的稻田。這一傳統的農耕模式正在被人為破壞的生態環境所逐漸消耗掉。文章主要針對稻魚共生與生態保護環境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稻魚共生;生態保護
一、影響稻魚共生系統的重要因素
1.使用過量或者有害的農藥
在稻田的生產過程中,如果使用過量或者對魚苗有害的農藥都會對稻魚共生系統產生致命危害。受過去用藥習慣以及成本的影響,部分農民現如今仍在使用已經禁用的含有有機磷等高毒高殘留的農藥;也有的農民因為使用農藥的時間和劑量不科學,沒有起到預期的防治效果,以至于不得不加大農藥劑量和用藥的次數,從而導致殘留的農藥超標。根據相關數據,我國每年使用農藥的劑量大約在80到100萬噸左右,施藥次數一般是五次左右,甚至有的高達十次以上,農藥的大量使用,嚴重污染了稻田周圍的水質,從而會對稻魚共生系統產生破壞。
2.使用過量或者有毒的化學肥料
現如今,我國在水稻生產方面上,普遍提倡“重地肥,早追肥”和“小苗帶土移栽”等模式。我國所提倡的這種生產模式確實對于水稻生產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進作用,但是,部分農民在施用底肥時,往往會忽略育苗的生長環境,將碳酸氫銨和草木灰混合起來施用,導致釋放出大量的氨氣,從而使稻田中的銨濃度急劇增高,魚苗無處躲藏,最終導致大量魚類死亡。
3.工業和生活用水污染稻田周邊水源
近年來,隨著逐漸增多的人口以及我國工業的迅速發展,居民用水的排放和工業廢氣的排放也日益增多。這種現象已逐漸轉移到農村,這些廢物中的有毒成分排放到水里,會影響稻田和雨來的正常生長,甚至會導致大量魚類死亡,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4.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及不完善的養魚設施
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養魚設施的不完整也是影響稻魚共生系統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旱災和洪澇等災害也在不斷地發生,春季稻田可能大量缺水,而夏天雨水則會過剩;在構筑養魚設施時,稻田田埂的厚度和高度可能不夠,儲水和泄洪能力較差;在有大量水源需要儲存時,無法及時進行蓄水;而大雨降臨時又無法及時泄洪,特別在一些低洼階段,蓄水的能力較差,下大雨時水位上升的速度又是幾塊,如安裝的泄洪設施不能夠在有限時間里泄洪,就會導致魚類流失。
二、稻魚共生系統的改善對策
1.向農民廣泛宣傳科學的施肥方法
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要多加注重魚類生長的周圍環境條件,不過量使用化學肥料,盡可能地避免所施化肥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防治其溶解于水中,導致魚苗損失或者死亡。在防治水稻病害蟲時,也應盡可能地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和劑量,堅決杜絕使用對魚類和水稻正常生長有害的農藥。其次,在水稻生產過程中,也要大力地推廣生物防治技術以及物理防治技術,比如,在水稻田里安置頻振式殺蟲燈等等。如果遇到必須使用農藥時,應該盡量選擇高效且低毒性的農藥,改善魚類生長環境,促使稻田共生系統更好地運營下去。
2.加強農藥和化肥的質量檢測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大幅度發展,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也隨之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不良商家和企業為了從中吸取大量利益,趁機生產、出售偽劣產品,尤其是在農藥市場上,年年都會出現新產品,但是對于這些新產品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我們無所得知。因為是新產品上市,市場價格也尚未公開,于是一些農藥銷售商家和企業便借此機會大肆宣揚其產品,獲取高額利潤,使假冒偽劣產品占據了農藥市場。同樣,化肥生產也存在著大量問題,比如,有的過磷酸鈣產品中,磷的含量不夠,但酸的含量確實超標,當這些不合格的產品使用到水稻生產過程中,就會對稻田、魚類以及水源產生危害。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這些現象的再次發生,相關部門應積極地充分發揮其所具有的職能作用,加強對農藥生產的監督,增強其監管力度,對于已經批準生產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企業,要定期進行質量檢測,并積極督促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或者避免使用農藥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3.加強環境的保護,依法治理環境污染
目前來說,生活垃圾和工業所排放的“三廢”是最大的污染源,這些污染物對于稻田共生系統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嚴重時甚至會在一夜之間稻田里的魚類就會絕種。對于這種破壞性極大的污染源,環保部門應堅決依法進行處決和監管,防治污染區域擴大,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要加強對于環境的保護,為魚類和稻田的生長創造較為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相關部門也應采用相關法律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稻田共生系統不僅對漁業生產的良好發展起著重大作用,而且與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應是我們大家共同去保護的。
參考文獻:
[1]用生態價值觀權衡傳統農業與常規農業的效益——以稻魚共作模式為例[J]. 李文華,劉某承,張丹. 資源科學. 2009(06):899-904.
[2]傳統農業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以貴州省從江縣為例[J]. 張丹,閔慶文,成升魁,劉某承,肖玉,張彪,孫業紅,朱芳. 資源科學. 2009(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