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澳寶麗食誘劑防治大豆田粘蟲等鱗翅目害蟲為重點的防治新技術。[方法]研究澳寶麗食誘劑對大豆田蟲粘、豆蝕葉野螟、棉鈴蟲等的防治效果。[結果]每噴灑過食誘劑的條帶(長約15 m)每天誘殺到的蟲量分別為粘蟲21頭、豆蝕葉野螟23頭、棉鈴蟲5頭;澳寶麗食誘劑能顯著降低植株被害率。[結論]澳寶麗食誘劑對大豆田粘蟲、豆蝕葉野螟、棉鈴蟲等害蟲具有較好的誘集效果,為提高大豆產量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利它素餌劑;食誘劑;粘蟲;大豆
中圖分類號 S43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6)06-149-03
粘蟲[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為鱗翅目夜蛾科重要害蟲[1],具有群居性、暴食性、突發性、遷飛能力強等特點[2-3],可危害麥、稻、粟、玉米等禾谷類糧食作物及棉花、豆類、蔬菜等16科104種以上植物。粘蟲一旦發生,短時間內可造成毀滅性災害[4-6]。2012、2013年粘蟲在華北、東北地區大面積暴發成災,農業損失巨大。
目前,對粘蟲等鱗翅目害蟲普遍采用化學農藥防治[7-8],存在抗藥性加劇、農藥殘留超標、防治滯后及作物保護作用差等弊端。近年來,粘蟲暴發成災,與其抗藥性強、環境適宜、測報手段落后等有密切關系[9]。深圳百樂寶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澳寶麗夜蛾利它素餌劑將夜蛾利它素和昆蟲取食促進劑有機結合,通過釋放成蟲喜好的氣味,引誘粘蟲等夜蛾科害蟲到味源取食,借助添加的微量殺蟲劑對其進行集中滅殺。在高度靈敏監測夜蛾科害蟲發生危害動態的同時可高效防治夜蛾科害蟲,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探討該新型粘蟲監測防治技術,筆者于2014年通過大田試驗研究了該產品對大豆田粘蟲的防治效果,旨在為該產品的推廣應用及提高大豆產量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澳寶麗食誘劑(深圳百樂寶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滅多威粉劑(90%)、粘蟲性誘芯、黃板、記號標簽等。
1.2 試驗設計 將澳寶麗食誘劑與水等體積混合,1 L混合物中加入滅多威粉劑(90%)7 g 配制成食誘劑。選取大豆作物生長期、大田水肥管理一致的大豆田,分別設置施藥區、黃板區、對照區3個小區處理。施藥區:取150 mL 配制好的食誘劑施撒在試驗田大豆葉面上(最好選擇老葉),施藥長度為15 m,各施藥行間距約70 m;黃板區:在黃板區掛沾有粘蟲性誘芯的黃板;對照區不做任何處理。各處理設置3組重復。害蟲羽化前2 d,于17:00~18:00施藥,各施藥帶的施藥量均為150 mL。每天早上觀察并統計施藥行下面及附近區域的死蟲量、蟲的種類以及雌雄量,同時記錄黃板上的粘蟲量。若逢下雨,雨后補充適量藥劑。
1.3 調查方法 在施藥區、黃板區、對照區隨機抽取20 m2的植株,記錄總株數,調查過程中記錄危害過的植株量(被害植株),統計植株被害率;在施藥區、黃板區、對照區隨機選取面積為20 m2的區域,統計大豆葉面上的卵量;在施藥區、黃板區、對照區隨機選取20 m2的區域,定期調查區域中的總幼蟲量。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軟件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害蟲在豆田的種群動態情況
結果表明:8月31日為某一代粘蟲的發生高峰期,每條帶的蟲口量接近58頭,隨后蟲量逐漸降低;豆蝕葉野螟8月23日左右監測到的蟲量最多,隨后蟲量逐漸下降,8月23日為該地區大豆田中最后一代豆蝕葉野螟的發生高峰期;棉鈴蟲9月2日成蟲量最多,隨后蟲量逐漸下降,9月2日左右是末代棉鈴蟲在大豆田中的發生高峰期(圖1)。
2.2 澳寶麗食誘劑對各種害蟲的誘殺效果
結果表明:澳寶麗食誘劑對粘蟲的誘殺量每天每條帶接近21頭,豆飾葉野螟的蟲量每天每條帶接近23頭,棉鈴蟲接近5頭,其他相關夜蛾科的害蟲均為65頭。澳寶麗食誘劑產品對各類害蟲量總蟲口數誘殺量較大,每天每條施藥條帶誘殺量接近75頭(表1)。
2.3 澳寶麗與粘蟲性誘劑對粘蟲誘殺效果
由表2可知,澳寶麗對粘蟲的7 d誘殺量明顯多于性誘劑。粘蟲性誘劑只針對粘蟲雄蟲發揮作用,澳寶麗則對粘蟲的雌雄蟲都具有很好的引誘作用。澳寶麗對粘蟲成蟲的雌雄性比約為0.89。
2.5 各處理區幼蟲分布情況
由圖2可知,對照區每20 m2 的區域面積內調查到的幼蟲量最多,接近7.1頭,黃板區調查到的幼蟲量接近6.8頭,而施藥區域調查到的幼蟲量最低,僅為3.8頭。施藥區誘蟲量顯著低于黃板區和對照區;黃板區與對照區幼蟲分布數量差異不顯著。由此可見,在大豆田中掛黃板性誘芯不能降低幼蟲量,性誘劑并不能影響成蟲交配及其產卵情況,而食誘劑產品對成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6 施藥區與對照區的植株被害率調查情況
表4結果表明:8月21日,試驗區未噴灑藥劑,植株被害率為18.5%,對
照區為18.4%;施藥后10 d,試驗區植株被害率為19.8%,對照區為29.0%;施藥后25 d,試驗區植株被害率為21.2%,對照區為38.1%。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表明,澳麗寶食誘劑對粘蟲、豆蝕葉野螟、棉鈴蟲等大豆田害蟲都有較好的誘集效果,其中每條帶對粘蟲的誘殺量高達55頭、對豆蝕夜野螟誘殺量高達45頭、對棉鈴蟲的誘殺量為7頭;同時該產品能顯著降低植株被害率。試驗結果為提高大豆產量提供了借簽。
該研究表明,8月底為遼寧地區末代粘蟲的發生高峰期,與曲昌明[5]在遼寧省粘蟲發生與防控研究報道中指出8月為全省各地末代粘蟲暴發日期的結論一致;9月上旬為該地區末代棉鈴蟲的發生高峰期,但總體來說棉鈴蟲的成蟲量較低[10-11];8月中下旬為該地區豆蝕葉野螟的發生高峰期[12]。
該調查結果表明,澳寶麗對粘蟲的誘殺量明顯高于粘蟲性誘劑,澳寶麗對誘殺粘蟲的雌雄性比約為0.95。澳寶麗食誘劑在豆田使用過程中還可誘捕到棉鈴蟲、斜紋夜蛾、地老虎等諸多鱗翅目害蟲及豆蝕葉野螟、金龜子、甲蟲等害蟲,而由于粘蟲性誘芯的專一性,在使用過程中只能誘捕粘蟲雄成蟲[13]。從誘捕害蟲的種類及數量來說,澳寶麗食誘劑具有更大的優勢。通過田間試驗調查,掛性誘芯區的幼蟲量與空白對照區處同一個水平,而施藥區的量要明顯少于掛性誘芯區和空白對照區。在大豆田主要以幼蟲危害植株,而施藥區幼蟲量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害蟲對植株的危害。
植株被害率調查結果顯示:施藥前,施藥區與對照區的植株被害率大體一致,施藥后10 d(8月21日至9月2日),試驗區
的植株被害率
為19.8%,對照區為29.0%,食誘劑防治效果相比對照區提高了87.74%;施藥后25 d(9月2~15日),試驗區的植株被害率為21.2%,對照區為38.1%,食誘劑防治效果相比對照區提高了72.54%。施藥后10 d比施藥后25 d的防治效果要好,可能是因為施藥后10 d恰好是粘蟲等害蟲發生的高峰期,蟲量較多,澳寶麗食誘劑的誘殺效果也更加明顯。
另外,該試驗所研究的害蟲多為遼寧地區末代成蟲,對植株的危害程度較前幾代輕,其原因是否為最后一代成蟲的取食行為和取食量比前幾代弱,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潘蕾.東亞遷飛場的Pied Piper效應與我國三代粘蟲的間歇性暴發機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1-10.
[2] LI J H.Occurence law of armyworm in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10,1(3):31-36.
[3] 張齊風, 楊智超, 王振,等.黑龍江省粘蟲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4):160.
[4] 李慶效, 姜培增, 李森,等.植物保護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8-102.
[5] 曲昌明.遼寧省粘蟲發生與防控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3(4): 19-20.
[6] 高晶琳.粘蟲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 2012(6): 23-25.
[7] 李光博.我國粘蟲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J].植物保護, 1993(4): 2-4.
[8] 徐金蘭, 徐金龍, 閆學凱.粘蟲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 2010(12):193-194.
[9] 郭明智, 孫雅杰.吉林省粘蟲種群發生動態及其危害控制技術[J].吉林農業科學, 2003, 28(5):22-25.
[10] 阿布力米提, 古麗努爾, 熱依木江.棉鈴蟲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學, 2009(10):99-100.
[11] 史麗, 賈明慧.北方地區棉鈴蟲發生危害及防治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 2005(2): 15-17.
[12] 夏勝平, 劉見平, 張楚階,等.豆蝕葉野螟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昆蟲知識, 1988(2): 81-84.
[13] 陸爽, 陳時健, 張顧旭.性誘劑測報粘蟲的作用評價[J].上海農業科技, 2013(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