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組各35例,實驗組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評價教育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情況。結果 出院時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教育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運用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可提高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 直腸癌;造口;自我護理能力;健康信念模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2-0013-02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發病率位居消化道腫瘤第2位[1]。其中低位直腸癌約占直腸癌的75%左右[1],多見中青年。經腹會陰聯合切除及永久性乙狀結腸末端造口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有效方法,雖然結腸造口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造口的存在給患者帶來了身心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了減輕患者術后的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使他們在社會心理方面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尤為重要。特別是患者出院后是否有信心自己護理好造口,走向社會,值得關注。本科室自2010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對70例結腸造口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延伸護理,使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2011年12月,選擇在本科室住院治療的90例直腸癌且行Miles根治術的患者。納入標準:本市本地區常住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意識、精神正常;已經知道自己病情及將要手術和實施結腸造口的真實情況;自愿接受延伸護理及各種問卷調查。排除標準:術后采用結腸灌洗法;患者拒絕接受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最終共有70例患者入選本研究。按照入住我科的住院號尾數的單雙數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不同組患者安排在不同病房,以減少互相影響。實驗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32-70歲,平均(55.12±5.25)歲;文化程度:初中13例,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1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30-73歲,平均(53.67±5.81)歲;文化程度:初中13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相關因素、飲食、睡眠、自我護理、隨診等方面內容);出院后進行門診隨診,由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簡單的健康教育。
1.2.2 實驗組采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教育,20-30min/次,1次/3-5d,時間6個月。教育內容如下。
1.2.2.1 自護技能的教育 (1)指導患者進行以下的訓練方法,使患者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3]①有規律收縮腹肌。呼氣時收縮腹肌,保留3s,吸氣時放松,4-6次/d,每次10下左右;②每天定時進行腹部加壓?;颊呷∨P位或坐位,手掌根部著力,以順時針方向,從臍下起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按摩,每次30min,注意用力均勻,同時收縮腹肌屏氣作排便動作;③每天起床后空腹飲開水300-500ml;④每餐進食30min后如廁,進行排便意識訓練。3次/d,10min/次。(2)更換造口袋的方法通過講解讓患者明白做好造口袋更換護理對保護造口周圍皮膚的重要性,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造口袋更換:①撕下造口底盤或造口袋時應由上往下撕,動作輕柔,避免發生撕脫性皮炎;②用溫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物品擦洗,可涂搽氧化鋅油膏。粘貼新的護理用品時輕輕地擦干皮膚,要確保皮膚干燥、干凈;③造口粘貼中心孔徑剪切合適,比造口直徑大1-2,避免口徑過大糞便溢于皮膚,過小影響造口血運;④造口周圍出現皮膚破潰、皮膚發紅使用潰瘍粉、皮膚保護膜等;⑤根據所選擇的造口護理產品確定更換時間,造口袋1/3滿時需要清倒糞便或更換。如造口底盤出現滲漏應及時更換。在講解和討論時,配合圖片,使患者有直觀的認識。
1.2.2.2 健康知識的教育 讓患者明白選擇適宜的飲食對大便性質影響的意義[4],同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①可選擇豆類及其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魚蝦、禽類及蛋類;少進食易產生異味的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濃茶、咖啡、洋蔥、韭菜等帶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進食易產氣的食品如蘿卜、豆類、堅果類,含碳酸鹽飲料;②改變飲食應循序漸進,飲食結構從簡單到多樣化,每次只改變或添加一種食物,適應后再逐漸加量,不宜添加過多、過快,以免消化道不適應,出現便秘或腹瀉等問題。③預防造口并發癥: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造口水腫、狹窄。周圍皮炎、造口旁疝、回縮等,使之心理上有準備;記清引起并發癥的原因、表現;指導患者掌握處理方法,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腹瀉;避免大笑。提供相關報刊雜志、宣傳手冊、健康小冊子,播放健康知識電視節目等,使患者從多個渠道及時獲得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指導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樂觀的心態。
1.2.2.3 自護責任感的教育 幫助患者成立互助小組,促進患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共同分享彼此的經驗,共同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出院后由專職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追蹤隨訪,隨訪形式包括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每例患者每月至少隨訪2次。隨訪時,給相應的指導和再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水平和責任感。承擔自我照顧的責任。有效的自我護理,是防止頻繁再住院,降低醫療費用,及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5]。
1.2.3 評價指標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xercise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進行評定。該量表由自我護理技能(12個條目)、自護責任感(8個條目)、自我概念(9個條目)和健康知識(14個條目)等4個因子組成,共有43有效條目??偡譃?-172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好[6]。
1.2.4 資料收集方法 在教育前及教育后6個月由專職護士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調查,由患者自己填寫,無閱讀能力的患者由專職護士解釋并協助填寫,教育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發放調查問卷35份,各回收有效問卷35份,有效回收率100.00%;教育6個月后,實驗組失訪2例,發放問卷33份,回收有效問卷33份,有效回收率100.00%;對照組失訪5例,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5 統計學方法 資料采用SPSSl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和教育6個月后自我護理能力得分的差異。
2 結 果
2.1 出院時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比較 出院時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出院時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總分、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教育6個月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比較,見表2。
由表2可見,教育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總分、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均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由于Miles手術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影響,加之患者住院時間相對較短,患者很難在手術后短短幾天時間內掌握護士所教授的知識。出院時患者仍處在生理和心理的恢復中,心理上不愿意接受現實,對新的排便方式存在不斷地拒絕—接受—再拒絕—再接受的矛盾過程,注意力還沒有轉移到如何盡快適應并管理好結腸造口,對住院期間獲得的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能沒有完全領悟和掌握,主觀上也缺乏提高造口自我管理能力的信心和動力,自我效能水平不高。本調查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需要不斷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以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強調個體的認知、期望、思維、推理信念等對行為的主導作用[7],使患者對健康教育不僅達到“知”,更達到“信”和“行”,從而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疾病的康復[8]。而自我效能是健康行為得以實現的關鍵。本結果顯示,教育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總分、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均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患者經過住院期間護士的健康教育后已經逐漸接受了疾病現狀,特別是接受了結腸造口這種新的排便方式,加之患者活動范圍擴大,開始接觸社會,逐漸感受到新的排便方式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和生活的不便,有意識地將精力放在如何適應和掌握這種新的排便方式上。此時患者會逐漸開始回憶、并努力去掌握住院期間接受的健康教育內容,如造口周圍的護理、如何選擇適宜的飲食及如何養成規律排便習慣等,使患者在出院后的一段時間內,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9],從而提高患者的自護技能及健康知識;且出院后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上門指導等方式,護士根據患者自我護理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患者感到采納健康行為的益處,同時讓其明白在克服這些不健康行為時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患者用堅強的意志堅持健康的行為和增強自我護理能力。
4 結 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結腸造口患者運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教育,采用延伸護理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能樹立健康的信念,自覺采納健康的行為,進而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的行為,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愛玲,張美芬,張俊娥,等.結腸造口患者適應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09-111.
[2] 汪建平.直腸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15.
[3] 張竹華.直腸癌造瘺口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9):1360-1361.
[4] 王紅,王金會,王靜.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膳食營養素攝入狀況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940-941.
[5] 劉曉鴻,陸微,等,自我管理教育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753-755.
[6] 愛玲,張美芬,陳妙霞,等.結腸造口患者的適應與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12):3132-3133.
[7] 玉蘭,王景雪.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神經癥患者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63-64.
[8] 愛春,徐小芹.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肺結核患者服藥依從性[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4):3554-3555.
[9] 亞琪,劉希紅,徐宇紅.護理干預對直腸癌根治術并行造口患者排便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