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將審計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要求學生掌握審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務技能,為將來從事實際工作打下基礎。但是由于審計課程是建立在會計、經濟學、統計等其他課程基礎上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在教學中一直困擾這廣大師生,筆者從審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優化等方面出發,探討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出路。
[關鍵詞] 高職教育 教學模式 審計課程 課程改革
審計課程在多年的教學中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審計課程本身理論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因素之外,教學過程中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應該引起教學者的思考。當前的審計課程的教學設計已經無法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筆者是從事審計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希望通過審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能夠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專門性人才。
一、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困境
1.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的審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大多仍然承襲了本科教學中的學科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是課堂上的“主角”,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講到底。授課者本著將教學內容講完,在課堂上滿堂灌,通過多媒體、黑板板書將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在課堂教學中缺乏課程互動環節,課程氣氛沉悶,學生學習效果差。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即使存在實踐環節也是走過場。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互動環節對學生進行提問,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教師在學生不能很快回答問題的時候,直接放棄讓學生思考,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加快授課過程,無法達到教學效果。
2.師資隊伍
高職教育相對于本科教育來說,高職教育時間較短。很多高職院校是近幾年才從以前的中職校升格為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升格時間短,補充了大量年輕的教師。這些年輕教師大多來自本科院校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這給高職審計課程教學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很多年輕教師來自非師范院校,在教學方法和技能上仍然需要鍛煉,積累教學經驗;其二,這些年輕教師本身受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的思維定勢的影響,暫時還無法把握高職教育理念和規律,在教學中仍然沿襲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其三,很多年輕教師從一畢業就走上教師崗位,沒有經過實踐鍛煉,缺乏實際的經驗,因此在審計課程中實務技能這一教學模塊,以及相關的實踐環節教學中顯得力不從心。
3.教材選用與編寫
目前存在大量的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過去很多教材叫《審計學》、《審計學概論》,現在很多教材叫《基礎審計》、《審計學基礎》、《審計實務與技能》。這些教材沿襲了以章節為順序介紹審計理論、審計基本方法、審計實務技能等相關內容。在實務技能部分的內容大多采用項目審計法和循環審計法的方式編寫。許多教材編寫內容不完整、缺乏與理論結合的實際案例、內容枯燥,增加了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難度。另外,這些教材在結構上和內容上很少有創新,適應高職高專教育理念的少之又少,采用項目教學模式編寫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沒有優秀的教材作為藍本,使廣大教學者在教學中難以對教學模式做出改變,大多以選用的現有教材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4.培養方案科學性不足
審計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學習審計課程中需要運用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經濟數學等基礎知識,但是在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培養方案中并沒有體現相關課程的重要性。例如,在一些培養方案中沒有開設經濟學課程,一些開設的經濟數學中缺少概率論相關知識,而這些知識在理解審計課程抽象概念,如何進行審計風險評估,以及審計抽樣等基本審計方法理解和掌握上具有重要作用。
5.學生學習態度與方法
由于審計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非常強,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由于高職高專學生本身的理解力和領悟力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很多學生對這門課程望而卻步。加上課程本身枯燥難懂,學生很難對審計課程提起興趣。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在課堂上被動學習。
二、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改革思路
1.項目化教學是改革方向
項目化教學是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實行“基于工作過程,結合工作崗位,定位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貫徹培養“職業人”、“崗位人”、“創業人”的教學理念。具體在教學中要做到兩個結合,即采用“理論講授與案例討論相結合”,“實務技能情境創設與實務操作相結合”。首先,審計課程教學理論講授必不可少,但是審計理論深奧難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備有充分的案例與相關理論相結合。例如,在講授審計職業規范相關內容時候,可以與具體的案例結合,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主體。其次,在實務技能方面的授課中,要采用項目訓練的方法。例如,在存貨審計中,要學生自己找出審計目標與鑒證單位的相關認定,讓學生執行存貨相關的賬務處理流程,找出的存貨內部控制應具備的要素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再讓學生扮演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及評價,最后讓學生對存貨進行監盤,抽取樣本進行審計,進行審計差異的調整等實質性測試的程序。整個過程以教師引導為主,講授為輔。以存貨審計為例: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培養
審計課程本身具有的特點對教師素質要求較高,因此要加強高職高專審計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措施:第一,努力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高職院校應該向社會招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特別是來自企業財務部門、內部審計部門,以及會計師師事務所等有志于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才。第二,聘請企業從事內部審計,政府審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民間審計師外聘教師。以上兩個措施可以彌補目前缺乏實踐教學經驗的師資問題。第三,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從事審計課程的目前在崗的大多數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可以對這些教師采用“結對幫帶”的形式進行培養,具體來說,校內在崗教師在暑期進入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政府審計部門、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實踐鍛煉,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第四,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機制,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方面有所突破,學??梢詾槠髽I、行業和會計師事務提供繼續教育、相關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為學校培訓教師的實踐經驗。
3.培養方案優化
在培養方案中要為審計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建議在修改人才培養方案上堅持“適度、夠用”的原則,增加開設經濟學基礎課程,經濟數學概率論相關內容,這些基礎知識不僅是學習審計課程的基石,也是學習財務管理等其他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基礎。同時,根據審計課程改革的需要滾動修改人才培養方案。
4.教材編寫與優化
目前暫時缺少符合教學要求審計教材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組織教師編寫校內教材,該教材應該汲取優秀教材的審計理論和審計實務方法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可以增加適當的案例和模擬實訓的內容。高職院校審計教材的編寫,可以積聚多方的智慧,聘請企業、行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共同參與教材案例與實務內容的編寫,使審計課程中的案例“本土化”,能夠使這些案例更加貼近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有利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
5.考核方式改革
改變傳統的以期末考試為學生成績的主要評定方法,在學生成績評定中更加強調實務技能,在平時項目化教學中,重點考查學生對任務的完成質量。同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報告中的內容體現企業的管理方式、組織結構、賬務處理流程、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內部審計執行。并根據調查內容,讓學生找出企業面臨的經驗風險、內部控制的缺陷、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內容,與所學內容結合??疾閷W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審計課程改革展望
目前高職高專教育已經從外延式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高職院校更加注重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提升在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以及應該“學什么”的問題。審計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改革會隨著廣大教學者對高職高專教育規律的深化認識和把握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周華.高職審計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思考[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報,2010(2)
[2]王琳琳.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審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J] .財經界, 2010(18)
[3] 馬利峰.關于審計案例教學思考 [J].中國市場,2007(52)
[4] 汪洋.關于審計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時代經貿,2008(6)